一种基于物联网的空气源热泵热水器故障反馈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249914阅读:419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空气源热泵热水器故障反馈系统,具体涉及一种基于物联网的空气源热泵热水器故障反馈系统。



背景技术:

随着国家节能技术要求的提高,空气源热泵热水器已经大量应用于热水的生产领域。空气源热泵热水器,是利用空气热能将水从低温加热到高温的热水设备,是国家积极推广的节能热水设备。

物联网,结合现代最新传感技术和网络的便利条件,把所有智能的物体联合成一个网络,从而极大的方便人们的生活。物联网是继计算机、互联网与通信网之后的信息产业第三次浪潮,开发应用前景巨大,已被列为国家五大新兴战略性产业之一。

传统的空气源热泵热水器都有故障报警模块和线控显示器,如果空气源热泵热水器检测到故障信息,就通过故障报警模块输出一个开关量的报警信息,同时将具体的故障代码在线控显示器上显示。所有空气源热泵热水器的故障报警模块基本相同,均输出通用的开关量信号;但是均不开放故障反馈的具体代码信号,只在其配套的线控显示器上显示,而且对于不同的热泵厂家和不同的热泵机型,线控显示器上的故障代码及其含义一般都不相同。因此,传统的空气源热泵热水器缺乏通用的故障反馈系统,只能在设备现场通过线控显示器观看故障反馈,无法满足维保人员和用户对各种空气源热泵热水器实现远程故障反馈和监控的需求。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了一种能够远程反馈 故障、随时随地远程监控、通用性强、方便实用、智能化程度高的基于物联网的空气源热泵热水器故障反馈系统。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基于物联网的空气源热泵热水器故障反馈系统,包括热水器故障智能监控模块、服务器和移动终端设备;所述热水器故障智能监控模块包括闪光灯、摄像头、空气源热泵热水器故障报警模块、电源、处理器、无线通信模块;闪光灯、摄像头、空气源热泵热水器故障报警模块、电源和无线通信模块均与处理器相连,无线通信模块与服务器通过物联网进行双向数据通信,服务器和移动终端设备通过互联网进行双向数据通信;所述处理器接收到空气源热泵热水器故障报警模块发出的报警信号后,同时控制闪光灯和摄像头,摄像头将采集的图像信息发给处理器,处理器经过处理后发给无线通信模块,无线通信模块将信息通过物联网传给服务器,服务器将信息通过互联网传给移动终端设备。

作为优选地,所述的一种基于物联网的空气源热泵热水器故障反馈系统中,所述处理器为MCU。

作为优选地,所述的一种基于物联网的空气源热泵热水器故障反馈系统中,所述电源为直流5V电源。

作为优选地,所述的一种基于物联网的空气源热泵热水器故障反馈系统中,所述移动终端设备包括:台式电脑、笔记本电脑、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其中的一种或者几种。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可以能够远程反馈故障、随时随地远程监控、通用性强、方便实用、智能化程度高,可广泛应用于空气源热泵热水器的监控领域。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说明书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但本实用新型并不局限于以下实施例。

如图1所示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基于物联网的空气源热泵热水器故障反馈系统的具体实施例。该实施例包括热水器故障智能监控模块1、服务器8和移动终端设备9;所述热水器故障智能监控模块1包括闪光灯2、摄像头3、空气源热泵热水器故障报警模块4、电源5、处理器6、无线通信模块7;闪光灯2、摄像头3、空气源热泵热水器故障报警模块4、电源5和无线通信模块7均与处理器6相连,无线通信模块7与服务器8通过物联网进行双向数据通信,服务器8和移动终端设备9通过互联网进行双向数据通信;所述处理器6接收到空气源热泵热水器故障报警模块4发出的报警信号后,同时控制闪光灯2和摄像头3,摄像头3将采集的图像信息发给处理器6,处理器6经过处理后发给无线通信模块7,无线通信模块7将信息通过物联网传给服务器8,服务器8将信息通过互联网传给移动终端设备9。

本实用新型所述的一种基于物联网的空气源热泵热水器故障反馈系统中,所述处理器6为MCU。

本实用新型所述的一种基于物联网的空气源热泵热水器故障反馈系统中,所述电源5为直流5V电源。

本实用新型所述的一种基于物联网的空气源热泵热水器故障反馈系统中,所述移动终端设备9包括:台式电脑、笔记本电脑、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其中的一种或者几种。

本实用新型的工作原理是:通过处理器接收到空气源热泵热水器故障报警 模块发出的报警信号后,同时控制闪光灯和摄像头,摄像头拍摄线控显示器的显示的故障界面,并将这些图像信息发给处理器,处理器再通过无线通信模块和物联网传给服务器,服务器将信息通过互联网传给移动终端设备。从而实现对各种不同型号空气源热泵的故障进行远程反馈和监控的目的。

最后,需要注意的是,以上列举的仅是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显然,本实用新型不限于以上实施例,还可以有很多变形。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能从本实用新型公开的内容中直接导出或联想到的所有变形,均应认为是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