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功能明装暖气片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191973阅读:276来源:国知局
多功能明装暖气片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热系统技术领域,尤其是一种多功能明装暖气片。



背景技术:

暖气片用于为室内增温,尤其在北方的冬季,暖气片是室内增温必不可少的设施。北方冬季多干燥,空气湿度低,若室内使用暖气片进行供热则导致湿度进一步降低,使灰尘飞扬,易诱发居住者呼吸道病症。为避免冬季室内湿度低的问题,居住者通常在室内放水盆或勤拖地。上述两种方式虽然可以增加室内湿度,但是较为繁琐。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多功能明装暖气片,解决现有暖气片持续供热能力差,且导致室内干燥,易引发居住者呼吸道病症的技术问题。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多功能明装暖气片,包括,水管,还包括,油管及保湿水箱;所述水管设置于所述油管内,所述油管内灌装热载体油,所述水管内灌装水;所述保湿水箱焊接于油管外壁,保湿水箱的蒸发孔位于保湿水箱顶部。

其中,所述保湿水箱的顶部设置无纺布层。

其中,还包括,加热器,所述加热器的加热片设置于所述油管内壁与水管外壁所形成的腔体内。

其中,还包括,散热翅片,所述散热翅片安装于所述油管外壁上。

其中,还包括,温度传感器、控制器及流量调节阀,所述温度传感器的输出端与所述控制器的输入端连接,所述控制器的控制输出端与所述流量调节阀连接,所述温度传感器的温度采集端设置于油管外表面。

其中,还包括,防烫层,所述防烫层贴合于所述散热翅片外表面。

本实用新型的多功能明装暖气片可以集体采暖加热又可在集体采暖停热的时候自己通电加热,且持续加热效果好,并且多功能明装暖气片可对室内空气提供一定湿度,避免室内湿度过低,造成灰尘飞扬,导致诱发居住者呼吸道病症的问题。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截面视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水箱的截面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根据图1-3所示,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多功能明装暖气片,对多功能明装暖气片先进行组装,包括,水管1及油管2。先将保湿水箱13的侧壁焊接于油管2外壁上,对保湿水箱13内灌装家庭用水,保湿水箱13的顶部开设蒸发孔14,保湿水箱14内的水通过油管的温度加热,加速保湿水箱内的水份蒸发,使室内湿度增加。为了避免保湿水箱的蒸发孔落入灰尘堵塞,或造成保湿水箱内污染,加热后产生有毒气体。在保湿水箱的顶部设置无纺布层15,将无纺布15层遮盖住蒸发孔。无纺布与蒸发水箱的顶部可以通过重物压住、螺栓连接或者胶水粘结等多种方式固定,在此不作赘述。

再将水管两端分别连接入水管3和出水管4,入水管3及出水管4均与集中供热管道连接。将油管2套设于水管1外,使油管2内壁与水管1外壁形成密封腔。在密封腔内灌装热载体油,热载体油的体积占密封腔总体积的三分之一。水管内为由集中供暖设备供入的水,水选为软化水。油管2外表面沿轴向安装散热翅片,散热翅片包括左翅片5和右翅片6及横向翅片7,左翅片与右翅片成60°夹角设置,横向翅片7的两侧边分别与左翅片5和右翅片6的长边焊接。加热器8的加热片9设置于所述油管内壁与水管外壁所形成的腔体内,即上述密封腔。当集中供暖时,水管中的热水对油管中的热载体油进行加热,通过散热翅片以及油管进行散热。当集中供暖停止时,可以通电加热器,使加热片对热载体油进行加热,从而提供持续加热。延长加热时间。且减少室内安装面积,便于推广使用。

还包括,温度传感器10、控制器及流量调节阀11,所述温度传感器的输出端与所述控制器的输入端连接,所述控制器的控制输出端与所述流量调节阀连接,流量调节阀11设置于水管的入水口处,所述温度传感器10的温度采集端设置于油管外表面,采集油管外表面温度,将采集到的温度信息发送至控制器,若温度信息大于设定温度值,则控制器控制流量调节阀减少流量输入,若温度信息小于设定温度值,则控制器控制流量调节阀增大流量输入。控制器可采取51单片机用现有软件编程即可获得。

在一种实施例中,在散热翅片的外表面,优选的为横向翅片的外表面贴装防烫层12,防烫层12的材质可选为1mm厚的薄木板。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所述以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