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自动补水的加热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049464阅读:938来源:国知局
一种自动补水的加热器的制造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加热设备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自动补水的加热器。



背景技术:

氨气,NH3,无色气体。有强烈的刺激气味。密度0.7710。相对密度0.5971易被液化成无色的液体。在常温下加压即可使其液化(临界温度132.4℃,临界压力11.2兆帕,即112.2大气压)。沸点-33.5℃。也易被固化成雪状固体。熔点-77.75℃。溶于水、乙醇和乙醚。在高温时会分解成氮气和氢气,有还原作用。有催化剂存在时可被氧化成一氧化氮。用于制液氮、氨水、硝酸、铵盐和胺类等。

但是,现有中纯化后的液氨会储存在瓶体内,当使用时需要对其进行加热使其变成氨气,因此,迫切需要一种有效的加热设备。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出一种自动补水的加热器,能够自动补水,能够检测蓄水箱内的温度和水位,能够有效地对液氨进行加热。

为达此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自动补水的加热器,包括蓄水箱、补水箱和加热管;

所述补水箱设于所述蓄水箱的顶部,所述补水箱设有与所述蓄水箱连通的补水管;

所述蓄水箱设有与所述补水箱连通的回水管;

所述加热管安装于所述蓄水箱;

所述补水箱内设有浮球开关,所述浮球开关与设于所述补水箱的进水口连接;

所述补水箱的外壁设有温度探测器和水位探测器;

所述蓄水箱设有循环水路输出端和循环水路输入端,被所述加热管加热后的水从所述循环水路输出端输出至外部使用,使用后的水从所述循环水路输入端输入至所述蓄水箱。

进一步,所述循环水路输出端设有输出水管和备用输水管,所述循环水路输入端设有输入水管;

所述输出水管和备用输水管均设有压力表、水泵和单向阀;

所述输出水管设有温度计;

所述输入水管设有温度计和压力表。

进一步,所述蓄水箱还包括有液晶显示控制器,其设于所述蓄水箱的侧壁,并与所述加热管电连接。

进一步,所述补水管设于所述补水箱的底部,并连通于所述蓄水箱的顶部;所述回水管设于所述蓄水箱的顶部,并连通于靠近于所述补水箱顶部的侧壁。

进一步,所述蓄水箱的外壁包裹有保温绝缘材料。

进一步,所述保温绝缘材料为玻璃岩棉。

进一步,所述蓄水箱侧壁的底部设有排水口。

进一步,所述加热管包括插头、绝缘器、金属管和绝热块;

所述金属管内设有电阻丝,所述金属管呈螺旋状缠绕在所述绝热块上,所述金属管连接所述绝缘器,所述电阻丝穿过所述绝缘器与插头相连。

进一步,所述绝热块的数量为多个,相邻两个所述绝热块之间为螺纹连接。

进一步,所述绝热块的材质为石棉或石英。

本实用新型根据上述内容一种自动补水的加热器,能够自动补水,能够检测蓄水箱内的温度和水位,能够有效地对液氨进行加热。

所述补水箱设于所述蓄水箱的顶部,即所述补水箱的水平高度要比所蓄水箱高,在重力的作用下,所述补水箱内的水能加有效地从所述补水管流入至所述蓄水箱内。当所述蓄水箱内的水位过高时,其内的水能够通过所述回水管回流至补水箱内,既能保证所述蓄水箱处于正常的水位,又能节约用水;当所述蓄水箱内的压力过大时,能够通过回水管向所述补水箱进行压力释放,使所述蓄水箱处于正常的工作压力。

当所述补水箱内的水位过低时,所述浮球开关将会打开,水从所述进水口进入至所述补水箱,以方便其对所述蓄水箱进行补水;当所述补水箱内的水位过高时,所述浮球开关将会关闭,避免水量过多。

所述加热管能够对所述蓄水箱内的水进行加热,加热后的水从所述循环水路输出端输出至外部使用后,水的热量被使用后,水又能从所述循环水路输入端输入至所述蓄水箱,被所述加热管加热,提高水的利用率。

所述温度探测器和水位探测器能够实时监测所述蓄水箱内的水位的高低,当所述蓄水箱内的水位过低时,所述加热器会停止工作。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其中一个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其中一个实施例的加热管的结构示意图。

其中:蓄水箱1、回水管11、液晶显示控制器12、排水口13、循环水路输出端15、输出水管151、备用输水管152、循环水路输入端16、输入水管161、补水箱2、补水管21、浮球开关22、进水口23、温度探测器24、水位探测器25、加热管3、插头31、绝缘器32、金属管33、绝热块34、外部盘管5。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并通过具体实施方式来进一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

如图1至图2所示,一种自动补水的加热器,包括蓄水箱1、补水箱2和加热管3;

所述补水箱2设于所述蓄水箱1的顶部,所述补水箱2设有与所述蓄水箱1连通的补水管21;

所述蓄水箱1设有与所述补水箱2连通的回水管11;

所述加热管3安装于所述蓄水箱1;

所述补水箱2内设有浮球开关22,所述浮球开关22与设于所述补水箱2的进水口23连接;

所述补水箱2的外壁设有温度探测器24和水位探测器25;

所述蓄水箱1设有循环水路输出端15和循环水路输入端16,被所述加热管3加热后的水从所述循环水路输出端15输出至外部使用,使用后的水从所述循环水路输入端16输入至所述蓄水箱1。

所述补水箱2设于所述蓄水箱1的顶部,即所述补水箱2的水平高度要比所蓄水箱1高,在重力的作用下,所述补水箱2内的水能加有效地从所述补水管21流入至所述蓄水箱1内。当所述蓄水箱1内的水位过高时,其内的水能够通过所述回水管11回流至补水箱1内,既能保证所述蓄水箱1处于正常的水位,又能节约用水;当所述蓄水箱1内的压力过大时,能够通过回水管11向所述补水箱1进行压力释放,使所述蓄水箱1处于正常的工作压力。

当所述补水箱2内的水位过低时,所述浮球开关22将会打开,水从所述进水口23进入至所述补水箱2,以方便其对所述蓄水箱1进行补水;当所述补水箱2内的水位过高时,所述浮球开关22将会关闭,避免水量过多。

所述加热管3能够对所述蓄水箱1内的水进行加热,加热后的水从所述循环水路输出端15输出至外部使用后,水的热量被使用后,水又能从所述循环水路输入端16输入至所述蓄水箱1,被所述加热管3加热,提高水的利用率。

所述温度探测器24和水位探测器25能够实时监测所述蓄水箱1内的水位的高低,当所述蓄水箱1内的水位过低时,所述加热器会停止工作。

进一步,所述循环水路输出端15设有输出水管151和备用输水管152,所述循环水路输入端16设有输入水管161;

所述输出水管151和备用输水管152均设有压力表、水泵和单向阀;

所述输出水管151设有温度计;

所述输入水管161设有温度计和压力表。

本实施例的所述加热器用于对液氨进行加热,方便液氨的汽化使用。所述输出水管151和输入水管161分别连接于外部盘管5的输入端和输出端,外部盘管5设于装载液氨的集装箱内,热水从所述输出水管151输入至外部盘管5内,热水的热量传递通过外部盘管5传递至液氨中,使其汽化;随着液氨的汽化,热水的热量逐渐被利用,降温后的水从所述输入水管161输入至所述蓄水箱1内,使其再次被加热,提高水的利用率。

所述水泵为水的输送提供动力,通过所述压力表和温度计,便能实时观察温度值和压力值;所述单向阀的设置,能够避免水的逆流;当所述输出水管151出现故障时,热水能够通过所述备用输水管152传输至外部盘管5内,提高所述加热器热水传输的可靠性。

进一步,所述蓄水箱1还包括有液晶显示控制器12,其设于所述蓄水箱1的侧壁,并与所述加热管3电连接。

所述液晶显示控制器12设于所述蓄水箱1的侧壁,方便对其进行操作;通过所述液晶显示控制器12便能开启和关闭所述加热管3;所述液晶显示控制器12能够显示所述加热管3的加热温度,显示所述蓄水箱1内水位的高低和所述水泵的运行情况。

进一步,所述补水管21设于所述补水箱2的底部,并连通于所述蓄水箱1的顶部;所述回水管11设于所述蓄水箱1的顶部,并连通于靠近于所述补水箱2顶部的侧壁。

所述补水管21设于所述补水箱2的底部,并连通于所述蓄水箱1的顶部,能够最大限度地缩短所述所述补水管21的长度,节省其制作成本;所述回水管11设于所述蓄水箱1的顶部并,连通于靠近于所述补水箱2顶部的侧壁,方便其安装和能够提高所述补水箱2的承载水的量。

进一步,所述蓄水箱1的外壁包裹有保温绝缘材料。

所述保温绝缘材料对所述蓄水箱1起到保温作用,最大程度地降低其内热水的热量散失的可能性。

进一步,所述保温绝缘材料为玻璃岩棉。

所述玻璃岩棉的保温效果佳,更合适对所述蓄水箱1进行保温。

进一步,所述蓄水箱1侧壁的底部设有排水口13。

当不使用所述加热器时,所述排水口13能够将所述蓄水箱1内的水排走。

进一步,所述加热管3包括插头31、绝缘器32、金属管33和绝热块34;

所述金属管33内设有电阻丝,所述金属管33呈螺旋状缠绕在所述绝热块34上,所述金属管33连接所述绝缘器32,所述电阻丝穿过所述绝缘器32与插头31相连。

当电源接通所述插头31,电流通过所述插头31传入电阻丝内,当电流通过电阻丝时,电流做功而消耗电能,产生了热量,热量通过所述金属管33散发;

所述金属管33呈螺旋状缠绕在所述绝热块34上,能够提高所述金属管33工作时的稳定性和导热的面积;所述绝缘器32具有绝缘作用,避免人的触电;所述绝热块34是为了防止因所述金属管33温度过高而导致绝热块燃烧引发事故。

进一步,所述绝热块34的数量为多个,相邻两个所述绝热块34之间为螺纹连接。

有益效果:螺纹连接可以令相邻的所述绝热块34的连接更加稳固,也便于所述绝热块34的拆装和更换。

进一步,所述绝热块34的材质为石棉或石英。

所述石棉或石英的绝热效果佳。

以上结合具体实施例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原理。这些描述只是为了解释本实用新型的原理,而不能以任何方式解释为对本实用新型保护范围的限制。基于此处的解释,本领域的技术人员不需要付出创造性的劳动即可联想到本实用新型的其它具体实施方式,这些方式都将落入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