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小型开水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683612阅读:412来源:国知局
一种小型开水器的制造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饮水器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小型开水器。



背景技术:

开水器也称开水炉,是为了满足较多人员饮用开水的需求而设计、开发的一种利用电能或其它燃料燃烧转化为热能而生产开水的饮水设备。开水炉按照加热源可以分为电热式开水炉和蒸汽式开水炉,其中电热式开水炉又根据加热原理不同而分为:传统式开水器、沸腾式开水器、步进式开水器、即开式开水器和电磁开水器。电开水器一般比蒸汽开水炉更简单易用,价廉物美,体积小巧,因此在市面上出现的大部分是电开水器的踪影。其容量根据不同群体的需求,大致分为18L.25L.27L.30L,功率范围有2KW.3KW.4.5KW等不同型号,适用于企业单位、酒店、部队、车站、机场、工厂、医院、学校等公共场合。相对于传统的锅炉具有安全,噪音小,无污染的优点,并且开水的供应不分时段,随时都可提供。

目前,开水器内一般分为冷水区和开水区,这无疑增加设备的体积,且且内部结构复杂,不易维护,亟待改进。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针对现有技术的缺陷和不足,提供一种结构简单,设计合理、使用方便的小型开水器,易于蒸汽热量的散发,同时还能提高进水温度,实现热能交换,达到节能的效果,同时内部结构简单,易于操作,实用性更强。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它包含箱体、箱盖、发热管、水温传感器、低水位传感器、开水出口、高水位传感器、溢水位传感器;箱体的一侧设有箱盖,箱体内侧壁下部设有发热管,发热管的上方设有水温传感器和低水位传感器,且水温传感器和低水位传感器均固定在箱体内侧壁上,箱体的后壁设有数个开水出口,箱体侧壁上部从上至下依次设有溢水位传感器和高水位传感器,箱体的侧壁下部设有排水口;所述的箱体的顶部外侧设有送水管,且送水管与箱体顶部的箱体顶板接触设置,箱体的内部设有输水管,输水管的上端与送水管的一端连接,输水管下端的冷水出口设置与箱体内的底部。

进一步地,所述的送水管呈“S”形铺设在箱体顶部的箱体顶板的上表面。

采用上述结构后,本实用新型有益效果为:本实用新型所述的一种小型开水器,易于蒸汽热量的散发,同时还能提高进水温度,实现热能交换,达到节能的效果,同时内部结构简单,易于操作,实用性更强,本实用新型具有结构简单,设置合理,制作成本低等优点。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主视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箱体1、箱盖2、发热管3、水温传感器4、低水位传感器5、开水出口6、高水位传感器7、溢水位传感器8、送水管9、输水管10、排水口11、冷水出口12、冷水入口13、箱体顶板14。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说明。

参看如图1和图2所示,本具体实施方式采用的技术方案是:它包含箱体1、箱盖2、发热管3、水温传感器4、低水位传感器5、开水出口6、高水位传感器7、溢水位传感器8;箱体1的一侧设有箱盖2,箱体1内侧壁下部设有发热管3,发热管3的上方设有水温传感器4和低水位传感器5,且水温传感器4和低水位传感器5均固定在箱体1内侧壁上,箱体1的后壁设有两水出口6,水出口6上连接有排水阀,箱体1侧壁上部从上至下依次设有溢水位传感器8和高水位传感器7,箱体1的侧壁下部设有排水口11;所述的箱体1的顶部外侧设有送水管9,且送水管9与箱体1顶部的箱体顶板14接触设置,箱体1的内部设有输水管10,输水管10的上端与送水管9的一端连接,输水管10下端的冷水出口12设置与箱体1内的底部,送水管9另一端的冷水入口13与冷水源相连。

进一步地,所述的送水管9呈“S”形铺设在箱体1顶部的箱体顶板14的上表面。

进一步地,所述的水温传感器4型号为WZPT-035-SFY3PPI。

进一步地,所述的低水位传感器5、高水位传感器7和溢水位传感器8均为CYW11型水位传感器。

本具体实施方式的工作原理:箱体1内部加热的开水产生的热蒸汽由箱体顶板14将热量传递给送水管9,部分热量被送水管9内流动的冷水将热量带走,同时送水管9内的冷水温度上升,部分热量传递到空气中,从而提升了冷水出口12处冷水的温度,实现节能的效果。

采用上述结构后,本具体实施方式有益效果为:本具体实施方式所述的一种小型开水器,易于蒸汽热量的散发,同时还能提高进水温度,实现热能交换,达到节能的效果,同时内部结构简单,易于操作,实用性更强,本实用新型具有结构简单,设置合理,制作成本低等优点。

以上所述,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限制,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所做的其它修改或者等同替换,只要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精神和范围,均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范围当中。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