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壁挂式新风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766584发布日期:2019-01-29 18:01阅读:169来源:国知局
一种壁挂式新风机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一种新风机,特别涉及一种壁挂式新风机,属于新风机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目前改善室内空气质量方法主要有:用于室内空气自循环清洁的空气净化器,用于室内外空气交换的新风机。空气净化器是相对密闭空间内的空气自清洁,这种净化方式可改善室内空气中pm2.5、甲醛等有害物质的含量,但也会带来新的问题,由于无法与输入洁净的新鲜空气,导致室内侧是空气氧气浓度下降,二氧化碳浓度升高,对健康也是种危害。目前市面上的新风机,虽可实现室内外空气的交换,但由于实现内外循环的风道系统是相对独立的,不但使结构复杂,也使得整机体积增加,占用较大室内空间。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主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结构紧凑,体积小的壁挂式新风机。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壁挂式新风机,包括主机体,所述主机体整体为“一”字的筒形结构,所述主机体的一端设置进风口,另一端设置出风口,在所述进风口和出风口之间设置过滤组件及风机组件,在主机体的壳体上设置有显示装置。

进一步,所述主机体为圆筒形结构。

进一步,在所述主机体上设置有底座,所述底座通过壁挂安装结构固定在墙体上。

进一步,所述风机组件包括排风风机组件和吸风风机组件,所述过滤组件包括初效过滤装置和高效过滤装置,所述初效过滤装置、排风风机组件、高效过滤装置及吸风风机组件依次设置在进风口与出风口之间的风道内。

进一步,在所述主机体上还设置有导风切换组件,所述导风切换组件可选择性地将主机体内的进风口和出风口之间的风道与室内空间切断或连通,所述导风切换组件设置在所述排风风机组件和吸风风机组件之间。

进一步,所述导风切换组件包括导风板、回风口及驱动装置,在主机体与底座之间设置有通风口,所述通风口处安装导风板,所述回风口设置在底座上,所述导风板由驱动装置带动转动以打开或关闭所述通风口以实现将回风口与主机体内的风道连通或切断。

进一步,所述导风切换组件还包括导风支架,所述导风支架固定安装在主机体与底座之间,其上设置有若干个通风过孔,所述通风口设置在所述导风支架的下方。

进一步,所述吸风风机组件包括吸风电机、风轮组件及引风圈,所述吸风电机安装在风轮组件的排风侧,引风圈安装在风轮组件的进风侧。

进一步,所述吸风风机组件还包括一个电机罩,所述吸风电机安装在由所述电机罩围成的腔体内,电机轴从所述电机罩的一侧穿出,在所述电机罩上设置有若干个散热孔,在所述腔体内设置有多层相互错开设置的导声筋和/或吸音海绵,所述多层导声筋和吸音海绵在吸风电机的径向上围绕所述电机设置。

进一步,所述电机罩由分体的所述第一罩体和第二罩体相互扣合固定形成,所述第一罩体和第二罩体均采用锥盘式结构。

进一步,所述排风风机组件包括电机安装座、排风风叶、排风电机、电机支架及引风罩,所述电机安装座与引风罩相互扣合固定,所述排风风叶、排风电机安装在所述电机安装座与引风罩扣合后形成的空腔内,所述排风电机通过电机支架固定在主机体的壳体上。

进一步,所述排风电机为可正反转电机。

进一步,在所述电机安装座与电机支架之间还设置有高效过滤装置的拆装机构,所述拆装机构包括托板组件和推杆,所述高效过滤装置穿过电机安装座的中心通孔后与托板组件连接,在所述托板组件上设置有供推杆滑动的导轨,所述推杆在导轨内滑动实现托板组件在水平方向上向左或向右移动。

进一步,在所述出风口处安装有端盖及内衬板,所述端盖通过第一卡接结构与内衬板固定连接,所述内衬板通过螺钉和/或第二卡接结构与主机体固定连接。

进一步,所述壁挂安装结构包括固定在底座上的挂墙护板和固定在墙体上的挂墙板,所述挂墙板和挂墙护板上对应设置有至少一组沿水平方向相对滑动的插接机构,所述挂墙板与底座之间再通过紧固件固定连接。

进一步,在主机体的内壁上沿轴向设有至少一组呈环形的加强筋组件,所述加强筋组件整体为镂空的框架结构,所述高效过滤装置被限制在所述加强筋组件的中间。

进一步,所述进风口处连接新风管,所述新风管包括主管及多节辅管,所述主管和辅管的总长与墙体厚度相匹配,所述主管上设置有法兰盘与墙体密封固定,所述主管及辅管的管体之间通过卡接结构实现对接卡接固定,在对接缝处覆盖密封件密封。

进一步,所述卡接结构包括至少两组设置在所述主管和辅管管体上的卡口和卡扣,所述卡扣伸出管体设置与相邻的主管或辅管管体上的卡口相互卡接固定,在所述主管和辅管的管体内表面上与卡口对应设置有挡水筋。

进一步,所述主机体的壳体由两个半圆形的壳体相互扣合连接形成。

综上所述,本发明提供的一种壁挂式新风机,主机体整体为“一”字的筒形结构,且采用单风道结构,外循环、内循环、排风自清洁等模式均通过一个风道结构来实现,不但结构紧凑,还大幅提高了整机的结构空间利用率,减小了整体的体积,从而减少了室内占用面积。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新风机结构图;

图2是本发明新风机结构爆炸图;

图3是本发明内外循环导风切换组件的结构图;

图4是本发明外循环时内外循环导风切换组件的结构图;

图5是本发明内循环时内外循环导风切换组件的结构图;

图6是本发明排风风机组件的结构图

图7是本发明电机支架的结构图;

图8是本发明吸风风机组件的结构图;

图9是本发明吸风风机组件的结构断面图;

图10是本发明加强筋组件结构示意图;

图11是本发明端盖结构示意图;

图12是本发明内衬板结构示意图;

图13是本发明壁挂安装结构示意图;

图14是本发明新风管组装后的结构断面图;

图15是本发明单节新风管结构示意图;

图16是本发明新风管转向组装后的结构图。

如图1至图16所示,主机体1,底座2,进风口3,出风口4,新风管5,初效过滤装置6,高效过滤装置7,排风风机组件8,吸风风机组件9,导风切换组件10,导风支架11,导风板12,步进电机13,回风口14,通风过孔15,通风口16,排风风叶17、排风电机18、电机安装座19,电机支架20,引风罩21,支腿22,吸风电机23,风轮组件24,电机罩25,卡固结构26,螺钉固定结构27,导声筋28,吸音海绵29,散热孔30,固定支架31,加强筋组件32,第一筋条33,第二筋条34,第三筋条35,第四筋条36,磁吸合结构37,端盖38,内衬板39,第一卡扣40,第二卡扣41,螺钉孔42,第一卡槽43,壁挂安装结构44,挂墙板45,挂墙护板46,安装孔47,安装孔48,插槽49,插件50,安装板51,开口52,主管53,辅管54,法兰盘55,双面胶56,格栅57,密封件58,卡口59,卡扣60,挡水筋61,转向接头62,电加热元件63,端盖护网64,引风圈65,推杆66,滤筒托板67,托板后盖68,导槽69,导轨70,导轨71,轴72,导轨73,导轨74,轴75,安装座76。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与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细描述:

如图1和图2所示,本发明提供的一种壁挂式新风机,包括主机体1,主机体1整体为“一”字的筒形结构,优选主机体1整体为圆筒形结构,整机体积小巧,占用空间小,而且外形美观新颖。在主机体1上向外凸出设置一底座2,底座2通过壁挂安装结构44固定在墙体上,为了方便底座2固定在墙体上,底座2优选采用大致为方形的结构。在主机体1的壳体上还设置有显示装置(图中未示出),用于显示新风机的工作状态。

主机体1的一端为进风口3,另一端为出风口4,进风口3通过新风管5与室外环境连通,用于将室外的新鲜空气引入室内。在进风口3和出风口4之间的风道中设置过滤组件及风机组件。本实施例中,主机体1的壳体所围成的圆筒形空间即构成空气流动的风道,主机体1的壳体即为风道壁,使得整体结构更加紧凑,进一步有利于减少整机体积。

其中,过滤组件包括初效过滤装置6和高效过滤装置7,初效过滤装置6为过滤网,用于过滤直径较大的颗粒,高效过滤装置7为滤筒,用于过滤直径较小的颗粒,如pm2.5等,经过初效过滤装置6和高效过滤装置7过滤后的空气即可达到洁净的环保标准。在初效过滤装置6的进风侧还可以安装一个端盖护网64,对初效过滤装置6起到保护作用的同时,还可以起到一定的过滤的作用。

风机组件包括排风风机组件8和吸风风机组件9。初效过滤装置6、排风风机组件8、高效过滤装置7及吸风风机组件9依次设置在进风口3和出风口4之间的风道内。在吸风风机组件9与出风口4之间的风道内还安装有电加热元件63,在冬季利用电加热元件63加热室外的新风或室内的回风,进一步提高室内环境的舒适性。

如图1和图2所示,为了简化结构,方便安装,本实施例中,将主机体1的壳体不但分成左右两个圆筒形的部分,还同时分成了上下两个半圆形的部分,上下两个半圆形的壳体之间相互扣合固定在一起。为了使安装更加方便,上下两个半圆形的壳体之间优选通过磁吸合结构固定连接。而且为了简化结构,两个下半部分的半圆形壳体与底座2一体注塑成型。

如图1和图2所示,本实施例中,在排风风机组件8和吸风风机组件9之间的风道壁上还设置有导风切换组件10,导风切换组件10与室内空间可选择性的连通或切断,即可实现室内空间与室外空间的交替打开和关闭状态。

如图3至图5所示,导风切换组件10包括导风支架11、导风板12、驱动装置及回风口14。导风支架11与主机体1之间通过螺钉固定连接,导风支架11上设置有若干个通风过孔15,在导风支架11与主机体1的壳体之间设置有通风口16,导风板12安装在通风口16处,导风板12起到阀门的作用。驱动装置采用步进电机13,导风板12的一侧安装步进电机13,步进电机13带动导风板12转动,实现通风口16的打开或关闭。如图4所示,导风板12处于垂直状态,通风口16关闭,将回风口14与导风支架11上的通风过孔15之间的通路断开,切断内循环。如图5所示,导风板12处于水平状态,通风口16打开,将回风口14与导风支架11上的通风过孔15之间的通路连通,进行内循环。在进行排风模式时,导风板12同样处于水平的打开状态。在通风口16的四周设置有密封条(图中未标示),当导风板12转到一定角度靠上时,即可实现密封作用。本实施例中,将回风口14设置在底座2上,为在底座2上开设的若干个方形孔,该回风口14作为内循环模式和排风模式的进风口。

如图6所示,排风风机组件8包括排风风叶17、排风电机18、电机安装座19,电机支架20、引风罩21。其中,排风电机18和排风风叶17安装在电机安装座19与引风罩21扣合后形成的空腔内,排风电机18为可正反转电机,排风风叶17采用混流风叶,可实现在正、反转情况下叶面均可做功,实现送风目的,正转时向室外侧排风,反转时向风道内部吸风。排风电机18固定在电机支架20上,电机支架20固定在电机安装座19上,在电机支架20的下方伸出两个支腿22,支腿22固定在主机体1的内壁上。电机安装座19和引风罩21的端面为法兰镂空状,风可以无阻力通过。

如图6、图7和图8所示,在电机安装座19与电机支架20之间还设置有高效过滤装置7的滤筒拆装机构。滤筒拆装机构包括托板组件和推杆66。托板组件包括滤筒托板67和托板后盖68,滤筒托板67和托板后盖68通过螺钉固定连接,推杆66安装在托板组件内。滤筒的端部穿过电机安装座19的中心通孔后与托板组件连接,在托板组件上设置有供推杆66滑动的导轨,导轨限定推杆66的运动轨迹,推杆66在导轨内滑动实现托板组件在水平方向上向左或向右移动,进而实现滤筒的拆装。

具体地,在电机安装座19的中心通孔的边缘设置有三个呈120°的导槽69,滤筒托板67的外周表面上对应导槽69设置有三个导轨70,三个导轨70对应插入三个导槽69内,滤筒托板67可沿轴线在导槽69内平移。在电机支架20上设置有可限定推杆66转动轨迹的导轨71,推杆66再沿电机支架20上的导轨71滑动的同时,也沿托板组件上上的导轨滑动,进而实现托板组件在水平方向上向左或向右移动。

滤筒托板67的一侧设置有一个凸台(图中未标示),用于安装时限制滤筒避免其自由下沉。滤筒托板67另一侧的中心设置有圆柱形可供推杆66绕其旋转的轴72,轴72的长度大于滤筒安装时的行程距离。滤筒托板67边缘设置有三个呈120°可推动托板组件前进的导轨73,托板后盖68上还设置有三个呈120°可推动托板组件后退的导轨74,导轨73和导轨74共同组成限定推杆66转动的运动轨迹。托板后盖68的中心设置有圆柱形的轴75,其直径略小于轴72,可插入一部分到轴72中,用于托板组件安装时初定位。推杆66中心设置一个圆环,其内径略大于轴72外径,安装时将圆环套入轴72中绕其旋转,圆环外圈上设置有三个呈120°的推杆66,其中有一根推杆66较长,用于安装和拆卸滤筒时操作。推杆66通过三个支点同时作用在三个与之对应的导轨上,推杆66沿中心轴转动实现平稳前进、平稳后退、从而实现滤筒的快速拆装。

首先将推杆66中心的圆环套入到滤筒托板67中心的轴72上,旋转一定角度将推杆66置入滤筒托板67边缘的导轨73的最低点,将托板后盖68中心的轴75插入到滤筒托板67的轴72内,旋转托板后盖68以对其螺钉孔,拧入螺钉固定。然后将托板组件整体沿着滤筒托板67边缘设置的导轨70对其电机安装座19上设置的导槽69滑入,同时将推杆66最长的一根对准电机安装座19上的操作口。然后盖上电机支架20,拧上螺钉固定,最后将整个机构装入主机体1内。

安装滤筒时,用手托住滤筒,将滤筒中心的孔对准滤筒托板67上的凸台,将推杆66向上推动。推杆66向上滑动时推杆66表面对导轨73作用,使托板组件沿着导槽69向左运动,到推杆66到顶时,推杆66滑入限位中即可完成滤筒安装。拆卸滤筒时,将推杆66向下拉动,同时推杆66表面对导轨74作用,使托板组件沿导槽69向右移动,当推杆66推不动时,推杆66滑入到限位槽中,即可卸下滤筒。通过向上或向下推动推杆66,即可完成托板组件向左或向右的直线运动,进而完成滤筒的拆装,拆装方便可靠,操作简单,行程短,省时省力。

如图8和图9所示,吸风风机组件9包括吸风电机23、风轮组件24及引风圈65,吸风电机23安装在风轮组件24的排风侧,引风圈65安装在风轮组件24的进风侧,风轮组件24与电机轴固定连接。其中,风轮组件24包括两层喇叭状且同轴的导风圈,在导风圈的小端部设置叶轮,导风圈大端的出风侧安装吸风电机23,风轮组件24的工作时实现流体的直线加速增压。当吸风电机23带着叶轮沿一定方向转动时,在整机的进风侧就形成负压,另一侧形成高压,即可实现室内送风功能。

引风圈65的形状与风道的形状相匹配,其中心具有空气流过的中心通孔,安装后风轮组件24的小端位于引风圈65的中心通孔内。在引风圈65的周围设置有三个安装座76,在每个安装座76上设置有安装孔,引风圈65通过三个螺钉固定在主机体的内壁上。引风圈65将风道中的正压区和负压区隔离开,同时使负压区气流均匀的进入风轮,使将气流集中得到加速,以便在能量损失很小的条件下使气流在进入风轮前形成均匀的速度场和压力场。同时,在有引风圈65的条件下,风轮的流量系数也会有所提高。

在吸风电机23上安装一个电机罩25,吸风电机23安装在由电机罩25围成的腔体内。电机罩25为分体的结构,由第一罩体25a和第二罩体25b相互扣合固定连接形成,第一罩体25a和第二罩体25b之间通过多个卡固结构26固定连接,同时也通过多个螺钉固定结构27固定连接在一起。电机轴由第二罩体25b的中心穿出。本实施例中,优选第一罩体25a和第二罩体25b均为锥盘式结构,扣合后整体呈圆盘状,在中心轴线的宽度最大,外圆周的位置宽度最小。

在由电机罩25围成的腔体内设置有多个相互错开设置的导声筋28及吸音海绵29。本实施例中,设置两层导声筋28,两层导声筋28在吸风电机23的径向上围绕吸风电机23设置。其中一层导声筋28固定在第一罩体25a的内壁上,另一层导声筋28固定在第二罩体25b的内壁上。电机罩25内部设置导声筋28,使吸风电机23运转时产生的声波在电机罩25内部来回反射相互抵消一部分。其原理是使原来第一个向前传播的声波通过导声筋28及电机罩25壁之间反射又回到原点,并再次折回向前传播,该点与尚未被反射的第二个向前传播的声波汇合,而且两者在振幅上相等,在相位上差180度的奇数倍,从而互相干涉而抵消,同时声波在各界面之间的反射能量消减掉一部分。

吸音海绵29围绕吸风电机23呈环形设置,并设置在导声筋28的外侧。在电机罩25的内部设置有蓬松的吸音海绵29,其作用在于当声波进入吸音海绵29时,一部分声能在海绵的孔隙中摩擦而转化成热能耗散掉,使通过消声器的声波减弱。

在第一罩体25a上设置有散热孔30,在第二罩体13b上设置有散热孔(图中未示出)。散热孔在起到散热的同时,也起到消声的作用。本实施例中,优选散热孔的孔径在1-2mm。

吸风电机23运转时所产生的声波在导声筋28的作用下在腔体内来回反射损耗一部分,再由吸音海绵29吸收一部分后,最后从小孔径的散热孔传出。采用该降噪结构后,噪音值明显降低,大约可以降低5-8db(a)。

在电机罩25上设置有至少一个固定支架31,其中,在第一罩体25a上设置一个固定支架31,第二罩体25b上设置两个固定支架31,固定支架31的另一端通过螺钉固定在主机体1的内壁上。三个固定支架31呈三点支撑的结构固定在主机体1的内壁上,以不影响空气流动的前提下,可以提高电机罩25的结构强度。固定支架31是由两个侧板及中间的多个连接板组成框架结构,在最底部的连接板上设置安装孔,通过螺钉与风道壁固定连接。固定支架31的顶部焊接固定在电机罩25上。

如图10所示,在筒形主机体1的内壁上沿轴向设有至少一组呈环形的加强筋组件32,加强筋组件32整体为镂空的框架结构。本实施例中,优选加强筋组件32沿筒形壳体11的轴向平行设置有两组,滤筒被限制在加强筋组件32的中间。

加强筋组件32包括在径向上设置的至少两圈环形的第一筋条33,可以根据安装空间的需要设置两圈、三圈或更多,本实施例中优选设置两圈第一筋条33。其中外圈的第一筋条33固定在主机体1的内壁上,可以焊接固定也可以注塑一体成型。两圈第一筋条33之间通过多个沿径向延伸的第二筋条34连接形成框架结构。第一筋条33和第二筋条34之间一体注塑成型或通过焊接拼接而成。

为了提高加强筋组件32整体的结构强度及刚度,优选,外圈的第一筋条33和内圈的第一筋条33在主机体1壳体的内表面上的投影不重合或部分重合,更优选,外圈的第一筋条33在壳体内表面上的投影宽度较窄,内圈的第一筋条33在壳体内表面上的投影宽度大于最外圈的第一筋条33在壳体内表面上的投影宽度。这样,相当于加宽了加强筋的整体宽度,提高了加强筋组件32的强度和刚度,保证壳体不会变形,同时由于与壳体固定在一起的外圈的第一筋条33的宽度又较窄,不会影响壳体的外观效果。

为了进一步提高壳体的结构强度,在壳体的内表面上还设置有凸出的第三筋条35和第四筋条36,第三筋条35沿径向设置多个,第四筋条36沿轴向设置多个,第三筋条35和第四筋条36之间相互交叉设置。第三筋条35和第四筋条36与壳体之间可以焊接固定也可以注塑一体成型。

本实施例中,主机体1的壳体围成风道,圆筒形的滤筒安装在壳体中,滤筒占据了很大一部分空间,可过风面积小。由于用于加强壳体强度,同时用于支撑滤筒的加强筋组件32整体呈缕空的框架结构,挡风面积小,流过滤筒外周的空气可以穿过第一筋条33及第二筋条34之间的空隙流过。同时,该加强筋组件32又具有足够的强度和刚度,不但可以较好地支撑滤筒,又可保证主机体1的壳体不易发生变形。同时,该加强筋组件32不需要增加另外的加强条等结构,节省成本。

如图10所示,本实施例中,为了方便筒形壳体的安装,优选壳体由两个断面为半圆形的壳体相互扣合而成,环形的加强筋组件32对应分成两个部分。两个半圆形的壳体扣合后,加强筋组件32也形成完整的圆环形。两个半圆的壳体之间通过磁吸合结构37固定连接,安装简单方便。

如图11和图12所示,在出风口4处安装有端盖38和内衬板39,其中,端盖38通过第一卡接结构与内衬板39固定连接,内衬板39通过螺钉和第二卡接结构与主机体1的端部固定连接。

如图11所示,端盖38由环形的第一罩壳及中间的第一格栅组成,在第一罩壳的周向均匀设置多个第一卡扣40,第一卡扣40向轴向方向伸出。

本实施例中,第一格栅由若干个第一径向筋条组成,第一径向筋条为以中心圆为起点向第一罩壳方向弯曲的弧形曲形。第一格栅为圆周高中间低向中心内凹的球面结构。这种结构利用空气流出,且出风噪音低,同时又可以提升端盖结构的整体美观度。

如图12所示,内衬板39由环形的第二罩壳及中间的第二格栅组成,本实施例中,第二格栅由四个第二径向筋条及多个圆形筋条组成,第二径向筋条为直线形状。第二格栅与第一格栅相同为圆周高中间低向中心内凹的球面结构。第一格栅和第二格栅的筋条形状不同,有利于进一步降低出风的噪音。

在第二罩壳上沿周向均匀设置有第二卡扣41、螺钉孔42及第一卡槽43。为了简化结构,也使安装更加牢固,多个第二卡扣41、螺钉孔42及第一卡槽43沿第二罩壳的周向交错设置。其中,端盖38上的第一卡扣40和内衬板39上的第一卡槽43组成第一卡接结构,用于端盖38与内衬板39之间的固定连接。

第一卡扣40具有端部的扣接部40a及侧部的沿竖向延伸的限位筋40b。第一卡槽43由一端的入口部43a、中间的卡接部43b及另一端的沉槽43c组成。安装后第一卡扣40从空间较大的入口部43a插入,依靠弹性向另一侧的卡接部43b方向滑动,到位后第一卡扣40的限位筋40b卡入第一卡槽43的沉槽内43c实现径向限位,同时扣接部40a卡入第一卡槽43的卡接部43b实现轴向固定,使端盖38在装配后不但可限制端盖38的旋转,同时还可以限制端盖38轴向移动的自由度,进而达到装配目的。拆卸时只需要反向旋转即可将端盖38与内衬板39分离。

在主机体1的端部设置有多个螺钉柱及多个第二卡槽(图中未示出),内衬板39上的第二卡扣41与主机体1的第二卡槽组成第二卡接结构。在安装时,利用螺钉将内衬板39上的螺钉孔42与主机体上的螺钉柱紧固在一起,同时将内衬板39上的第二卡扣41卡入主机体1的第二卡槽内实现卡接固定。在安装时,先将内衬板39通过其第二卡扣41和主机体1上第二卡槽相互卡接固定,然后再通过螺钉将内衬板39上的螺钉孔42与主机体1上的螺钉柱对应拧紧固定在一起,完成内衬板39与主机体1之间的装配,最后将端盖38上第一卡扣40与内衬板39上的第一卡槽43卡接并旋转,旋转到位后使第一卡扣40上的限位筋40b卡入第一卡槽43的沉槽43c内,相互咬合实现端盖38与内衬板39之间的装配。

如图13所示,壁挂安装结构44包括固定在墙体上的挂墙板45及固定在底座2上的挂墙护板46。其中,挂墙板45为钣金件,在挂墙板45上设置有两个安装孔47,通过两个膨胀螺钉固定在墙体上。挂墙护板46为塑料件,也可以是钣金件,在挂墙护板46上设置有两个安装孔48,通过两个螺钉固定在底座2上。

挂墙板45和挂墙护板46上对应设置有至少一组沿水平方向相对滑动的插接机构,挂墙板45与底座2之间再通过紧固件固定连接。本实施例中,为使插接更加平稳,设置两组插接机构。具体地,插接机构包括设置在挂墙板45上的从上下两个方向限制插接方向的插槽49及对应设置在挂墙护板46上从水平插入插槽49的插件50。

其中,插槽49由凸出于挂墙板45上下对称设置的两个l形板围成,l形板与挂墙板45一体成型。插件50的断面为帽形,插件50的中间部分固定在挂墙护板46上,插件50的上、下两个折边部分对应插入插槽49的上下两个l形板内。安装时,将挂墙护板46上的两个插件50从插槽49的一侧插入并滑动直至到位,插槽49从上下两个方向上限制和承托插件50。在挂墙板45上对应插槽49的位置开口,以方便插件50插入插槽49内。

在挂墙板45的中心凸出设置有至少一个安装板51,在安装板51上设置第一螺钉孔,在挂墙护板46上对应安装板8的位置有一开口52,安装板51穿过挂墙护板46上的开口52与待安装物通过螺钉固定连接,在插接的同时又通过螺钉固定,保证挂墙板45与待安装物之间牢固固定。为了保证强度,在开口52的周围设置有第三翻边。

挂墙护板46整体为t形结构,一端具有宽度增加的部分,用于增强挂墙护板46的结构强度。在该部分上具有两个第二螺钉孔。同时,在插件50的两侧还另外设置两个第三螺钉孔,第二螺钉孔和第三螺钉孔分别通过螺钉与底座2上相应的安装件固定连接。

挂墙板45上至少上下两边缘处具有凸出的第一翻边,第一翻边朝向挂墙护板46的方向翻折。挂墙护板46上沿周向设置有凸出的呈环形的第二翻边,第二翻边朝向挂墙板45的方向翻折。第一翻边和第二翻边的设置可以进一步增加挂墙板45和挂墙护板46的结构强度,提高整个安装结构的承载能力。

安装时,先将挂墙板45使用两个膨胀螺钉水平固定于墙体上,然后将挂墙护板46固定在待安装物上,再将待安装物与挂墙护板46一起从右向左滑动,将挂墙护板46上的两个插件50从水平方向对应插入挂墙板45上的两个插槽49内,最后从待安装物内利用螺钉将待安装物与挂墙板45上的安装板8固定连接,即完成待安装物的安装。实现从水平方向上插接安装,不但结构简单,易于加工,成本低,也使得待安装物不受安装空间及安装位置的限制,安装灵活方便,且通用性高。

如图14和图15所示,新风管5包括一节主管53和多节辅管54,为了方便组装,多节辅管54的结构均相同,在安装时,根据墙体的厚度自主选择辅管54的安装数量,使主管53和辅管54的总长与墙体厚度相匹配。对于墙体厚度较薄,如穿过玻璃墙安装的情况,可以不安装辅管54,只安装一节主管53。

在主管53上设置有法兰盘55,法兰盘55的一侧管体与新风机的主机体固定连接,法兰盘55的另一侧管体与辅管54固定连接,法兰盘55在安装后紧靠墙体固定,与墙体固定。本实施例中,优选在法兰盘55的朝向墙体的一侧表面上安装一层双面胶56,在法兰盘55的侧面具有一环形的凹槽,双面胶56安装在凹槽内,利用双面胶56与墙体固定,简单方便,同时也兼具密封的作用,防止室外污染空气沿主管53四周的间隙进入室内。

在主管53和辅管54一端的端面上均设置有格栅57,格栅57用于防止小动物沿室外辅管54和主管53爬入主机体,对室内环境造成污染。本实施例中,格栅57采用的是由多根沿横向平行设置有栅条组成的结构。格栅57也可以采用横向和纵向栅条交叉设置的结构,还可以采用栅条沿径向延伸并整体呈放射状的结构等等。

本实施例中,主管53及辅管54的管体之间通过卡接结构实现对接卡接固定,并在每个对接缝处覆盖一层密封件58实现密封,防止漏水、漏风。不但操作简单方便,而且密封效果良好。密封件58采用长方体形状的海绵条,沿对接缝处的外周表面包围覆盖对接缝,海绵条可以单面刷胶,直接粘结固定在对接缝处的管体上,安装简单方便。由于密封件5的宽度较宽,可以完全覆盖对接缝,保证密封效果,同时也对组装精度要求较低,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组装时的难度。

卡接结构包括至少两组设置在管体上的卡口59和卡扣60,在主管53的管体上只设置有卡口59即可,在每个辅管54上均设置有卡口59和卡扣60。卡扣60伸出管体设置与相邻的主管53或辅管54管体上的卡口59相互卡接固定。卡口59设置在格栅6的内侧,卡口59和卡扣60对应设置,卡口59为贯穿管体的方形孔结构。

当雨斜着下时格栅6不足以挡住所有的水分,本实施例中,在主管53和辅管54的管体内表面上与卡口59对应设置有挡水筋61,挡水筋61凸出于管体内表面并为朝向卡口59方向敞口的u形结构。为了安装方便,对应每个卡口59都设置一个挡水筋61。当有雨水从格栅57的缝隙中进入管体内部时,挡水筋61会将存积在管体底部的雨水挡住,不会顺着辅管54及主管53进入主机体内,此时卡口59由于不需要与其它的卡扣60卡接而处于敞口的状态,可作为漏水口,挡住的雨水会从前方的方形卡口59流出。

为了保证在安装后其中一个挡水筋61、卡口59处于管体的最底部,方便排水,在法兰盘55的另一侧面上设置有防反装凸起,在防反装凸起上端设置有指示标识,可使最前端的辅管54或主管53所开漏水用的卡口59朝下,达到漏水的目的,方便工人安装。

本实施例中,为了简化结构,将挡水筋61与卡扣60一体设置,卡扣60由挡水筋61的一侧边向管体外伸出形成,这样也利于实现主管53和辅管54的管体之间对接连接。

在安装时,首先测量墙体的厚度,然后根据测量结果,选择只安装主管53或者主管53加n节新风穿2墙管的方式实现安装。辅管54与辅管54、辅管54与主管53之间通过辅管54后段设置的卡扣60卡入辅管54或者主管53格栅6后端设置的方形卡口59中实现连接,连接后在对接缝处粘贴预先准备好的密封件5。主管53和辅管54在安装后整体呈直线型。

如图16所示,根据新风机的安装位置,在主机体1与新风管5之间还可以安装一个转向接头62,转向接头62一端与主机体1卡接,另一端与主管53卡接固定连接。安装方式灵活,主机体1与穿墙段的相对位置不局限于垂直还是水平。

下面详细描述新风机的三种工作模式:

一、外循环模式:

此工作模式是从室外引入新风,通过控制导风切换组件10将风道与室内空间断开,此时新风从室外依次经过新风管5、端盖护装置64、初效过滤装置6、排风风机组件8、高效过滤装置7及吸风风机组件9,从另一端的出风口4送入室内,此过程中排风风机组件8可以不启动,也可以反转。

当排风风机组件8中的排风电机18反转时,可以在送风时实现对吸风系统的一次二级增压的作用。噪音通常情况在一定转速范围内与电机转速成正相关,因此在一定程度上用户舒适性体验也跟电机转速间接的成正相关,在保证风量的前提下,进风口风阻过大,这样吸风电机23就得始终保持在高转速下运行,就会增大电机机体噪音,降低舒适性。在增压模式下,吸风电机23和排风电机18(反转)同时工作,在保证单吸风风机组件9工作的风量前提下,可降低吸风电机23一部分转速,所引起的风压降低,由排风电机18反转来提供,从而满足了在保证风量的前提下,降低了整体的转速,以此也降低了整机的噪音。另外,当吸风电机23始终处于高转速下、高负载下电机易发热,掉速,因此,采用二级增压的模式,也可解决这一部分问题。

二、内循环模式:

通过控制导风切换组件10将风道与室内空间连通,此时室内回风进入风道,再依次经过高效过滤装置7及吸风风机组件9从出风口4送入室内,此过程中,吸风风机组件9工作,在靠近吸风风机一端的负压大于远端,因此风首先从连通的导风切换组件10进入主机体1的风道内,再经过滤组件后送入室内侧。

三、排风模式:

在需要进行排风时,通过控制导风切换组件10将风道与室内环境连通,此时,排风风机组件8启动,在风道负压的作用下将室内空气引入风道内,经过排风风机组件8、初效过滤装置6、端盖护网64和新风管5排出室外。此过程中,将初效过滤装置6、端盖护网64和新风管5内的灰尘吹出,起到自清洁的作用。

本发明提供的新风机,整机的室内外空气交换通过单风道来实现,通过单风道可实现内循环、外循环、排风模式、风道自清洁等模式。通过这样的单风道系统可提高整机的结构空间利用率,减小体积,从而减少室内占用面积。而且由于是单风道实现空气的内外循环,即当处于排风模式下,即可实现对排风管道内的沉积杂物的清洁功能。

如上所述,结合附图所给出的方案内容,可以衍生出类似的技术方案。但凡是未脱离本发明技术方案的内容,依据本发明的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作的任何简单修改、等同变化与修饰,均仍属于本发明技术方案的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