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面式立体多层烘箱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321663阅读:591来源:国知局
平面式立体多层烘箱的制造方法与工艺

本发明涉及烘干设备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平面式立体多层烘箱。



背景技术:

在很多自动化生产线中,特别是一些产品经过涂层或印刷或浸湿等工艺后,都需要经过加热或烘干,达到去除水分或烘干定型的加工工艺要求。当中的烘干工艺通常是单层的一整套的烘干设备,使整套烘干设备的占地面积大、热效率低等缺点,在当今土地成本普遍较高的情况下,占地面积大的烘干设备已经不能满足企业的要求。而多层的烘干设备,需要配备提升装置,提升的效率较低,影响烘干的整体效率,而且配备的提升装置多是采用机械手进行搬运提升,增加了检修和维护成本。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平面式立体多层烘箱,其占地面积小、烘干效率快。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的技术方案为:一种平面式立体多层烘箱,包括机架、设置在机架外侧的壳体以及设置在机架上的多层输送线,所述输送线的层间设置层间转移机构,所述壳体内设置有循环气流道,所述输送线在机架的两侧设置有上料工位和下料工位,所述机架在下料工位上设置有卸料装置。

进一步阐述方案,所述输送线包括成对设置的牵引带、设置在两牵引带之间的载物板,沿着牵引带间隔设置有多个所述载物板;所述载物板的一对角分别和两牵引带铰接,所述载物板的另一对角分别设置滚轮。

进一步阐述方案,所述输送线在相邻两层之间设置层间转移机构,所述层间转移机构包括呈四角分布的两个牵引轮和两个引导轮,两个牵引轮和两个引导轮分别设置在两对角线上,所述牵引带搭设在相应的牵引轮上,所述滚轮在载物板运移到层间转移机构的位置上时与引导轮滑动连接,所述载物板通过牵引轮带动相应的牵引带以及滚轮在对应引导轮上滑动完成层间的转移。

进一步阐述方案,所述上料工位和下料工位分别设置在最上层输送线的两端,所述输送线的最上层和最下层之间设置有使输送线形成循环的提升装置,该提升装置由两组相互协作的层间转移机构组成,该提升装置位于下料工位下方。

进一步阐述方案,所述卸料装置包括卸料耙、卸料滑道以及驱动卸料耙移动的驱动组件,所述卸料耙设置在下料工位上方,所述卸料滑道设置在下料工位下方,所述机架上设置有驱动卸料滑道往返于下料工位的驱动气缸;所述驱动组件安装在机架上,所述驱动组件由导杆、第一驱动气缸和沿导杆运动的移动板组成,所述移动板安装在第一驱动气缸的驱动端;所述卸料耙安装在移动板上。

进一步阐述方案,所述机架上设置有驱动电机,所述驱动电机同步驱动输送线中的两个牵引轮,以带动两条牵引带同步移动;所述驱动电机配设有减速电机。

进一步阐述方案,所述机架在输送线的每一层均设置有承托并限定牵引带的支撑件,多个所述支撑件组成每一层牵引带的导向支撑轨道。

进一步阐述方案,所述壳体包括依次设置在机架外侧的内壳和外壳,所述内壳形成对输送线上输送的待烘干物进行烘干的烘干室,所述内壳和外壳之间设置与烘干室相通的循环气流道。

本发明有益效果在于控制简单,自动化程度高,烘箱占地面积小;通过层间转移结构可以使物料保持水平的在上下层之间转移运送,提高了输送效率;循环气流道围绕在内壳外壁给烘干室外建立温度屏障,减少烘干室的温度散失,提高恒温的效果,减少热能的消耗,同时加强烘干室的对流强度,使得烘干室内的温度均匀。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另一视图方向上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发明平面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发明的循环气流道结构示意图。

图5是载物板结构示意图。

图中:1、机架;11、上料工位;12、下料工位;21、载物板;211、支撑柱;212、滚轮;213、圆柱销;22、第一牵引带;23、第二牵引带;3、层间转移机构;31、第一牵引轮;32、第一引导轮;33、第二牵引轮;34、第二引导轮;41、卸料耙;42、移动板;43、导杆;44、第一驱动气缸;45、卸料滑道;46、驱动气缸。

具体实施方式

参照附图1至附图5介绍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5所示,一种平面式立体多层烘箱,包括机架1、设置在机架1外侧的壳体以及设置在机架1上的十层输送线,输送线的层间设置层间转移机构3,壳体内设置有循环气流道,输送线在机架1的两侧设置有上料工位11和下料工位12,机架1在下料工位12上设置有卸料装置。

输送线包括成对设置的牵引带、设置在两牵引带之间的载物板21,沿着牵引带间隔设置有多个载物板21;载物板21的一对角分别和两牵引带铰接,载物板21的另一对角分别设置滚轮212;两条牵引带分别是第一牵引带22和第二牵引带23,载物板21的一对角通过圆柱销213来分别和第一牵引带22、第二牵引带23铰接,以使得载物板21吊设在两条牵引带上,随第一牵引带22和第二牵引带23同步移动。载物板21上表面设置有多个按矩阵排列的支撑柱211,将物料承托在载物板21上。

输送线在相邻两层之间设置层间转移机构3,层间转移机构3包括呈四角分布的两个牵引轮和两个引导轮,两个牵引轮和两个引导轮分别设置在两对角线上,如图1所示的按顺时针方向依次为第一牵引轮31、第一引导轮32、第二牵引轮33、第二引导轮34,牵引带搭设在相应的牵引轮上,第一牵引带22搭设在每一层的第一牵引轮31上以及第二牵引带23搭设在每一层的第二牵引轮33上组成输送线。滚轮212在载物板21运移到层间转移机构3的位置上时与引导轮滑动连接,载物板21通过牵引轮带动相应的牵引带以及滚轮212在对应引导轮上滑动完成层间的转移。

如图1-3所示,上料工位11和下料工位12分别设置在最上层输送线的两端,输送线的最上层和最下层之间设置有使输送线形成循环的提升装置,该提升装置由两组相互协作的层间转移机构3组成,该提升装置位于下料工位12下方。输送线从下往上依次为第一层、第二层···第九层、第十层,每一层之间的一端都设置层间转移机构3,使输送线形成“弓”字型的运输线路,上料工位11和下料工位12分别设置在第十层输送线的两端,第十层的输送线在下料工位12的下方通过两组层间转移机构3来和第一层的输送线衔接形成运输线路的循环。层间转移机构3一共有十一组,分别位于第一层和第二层之间、第二层和第三层之间、第三层和第四层之间、第四层和第五层之间、第五层和第六层之间、第六层和第七层之间、第七层和第八层之间、第八层和第九层之间、第九层和第十层之间以及第十层和第一层之间的两组。

层间转移机构3的实现垂直层间转移的工作原理是,第一牵引带22、第二牵引带23分别在第一牵引轮31、第二牵引轮33的带动下以相同速度移动,第一牵引轮31、第二牵引轮33的大小相同,使得载物板21对角上的两个圆柱销213在以相同的弧度经过牵引轮,加上滚轮212在引导轮的上以相同的弧度滚动,使得载物板21经过牵引轮时可以保持水平,实现输送线层间转移,形成“弓”字型线路。

卸料装置包括卸料耙41、卸料滑道45以及驱动卸料耙41移动的驱动组件,卸料耙41设置在下料工位12上方,卸料滑道45设置在下料工位12下方,机架1上设置有驱动卸料滑道45往返于下料工位12的驱动气缸46;驱动组件安装在机架1上,驱动组件由导杆43、第一驱动气缸44和沿导杆43运动的移动板42组成,移动板42安装在第一驱动气缸44的驱动端;卸料耙41安装在移动板42上。

机架1上设置有同步驱动输送线中的第二层和第三层之间的两个牵引轮的驱动电机,以带动两条牵引带(22、23)同步移动;驱动电机配设有减速电机。机架1在输送线的每一层均设置有承托并限定牵引带(22、23)的支撑件,使得牵引带(22、23)不会左右上下移动,保证每一层输送线的稳定,多个支撑件组成每一层牵引带(22、23)的导向支撑轨道,该支撑件为托辊或者导轨。

如图4所示,壳体包括依次设置在机架1外侧的内壳和外壳,内壳形成对输送线上输送的待烘干物进行烘干的烘干室,内壳和外壳之间设置与烘干室相通的循环气流道,循环气流道围绕在内壳外壁给烘干室外建立温度屏障,减少烘干室的温度散失,提高恒温的效果,减少热能的消耗,同时加强烘干室的对流强度,使得烘干室内的温度均匀。

本发明的工作过程是往烘干室和循环气流道内通热气流,往上料工位11上载物板21放置待烘干的物料,然后载物板21沿着输送线移动,载物板21的移动方向是从位于第十层的上料工位11开始,通过每一层的层间转移机构3实现“弓”字型线路移动,依次下降到第九层、第八层···第二层、第一层,在第一层再通过两组层间转移机构3提升到位于第十层的下料工位12中进行卸料,卸料后在回到上料工位11中,形成循环。卸料的过程是,当载物板21从第一层向上提升到第十层的下料工位12中,卸料滑道45在驱动气缸46的驱动下往里推动到下料工位12中的载物板21下方,卸料耙41在第一驱动气缸44的驱动下往卸料滑动方向移动,将下料工位12中的载物板21上的物料推到卸料滑道45中经过卸料滑道45滑下到下一工序中,然后卸料耙41和卸料滑道45都各自回位。

以上所述并非对本发明的技术范围作任何限制,凡依据本发明技术实质,对以上的实施例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变化与修饰,均仍属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的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