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进行冷热源预存的吊顶式空调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3278592阅读:291来源:国知局
可进行冷热源预存的吊顶式空调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一种家用吊顶式空调室内机,具体地说涉及一种可进行冷热源预存的吊顶式空调。



背景技术:

当前背景技术下,大多数的家用吊顶式空调,甚至是一般的家用空调,在开机后都有个室外机的预先工作过程,也就是说室内并不能马上感受到凉风或者热风的存在,对于从户外一下子回归室内的使用者而言,这就造成了较差的实用体验,而如果要加速这个预热过程,目前最直接的办法就是提高压缩机的功率,然而这会加大能耗,不符合现代社会的绿色环保能源的理念,并且噪音也较大。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针对背景技术中的不足之处,提出一种在不增加负担的前提下,大幅降低空调的预热过程,使得使用者能够快速感受到凉风或者热风存在的可进行冷热源预存的吊顶式空调,有效解决了背景技术中的难点,具体方案如下:

可进行冷热源预存的吊顶式空调,包括机壳、贯流风机、蒸发器、电子四位六通阀、冷/热源存储罐、中转罐,所述的贯流风机设置于机壳一端的内壁顶端,机壳相对于贯流风机进风端的一面设置有进风口,所述的蒸发器的横截面为平行四边形,且至少由4排盘管与不少于100片金属翅片组成,且两端分别设置有一对出入口,其中一对出入口与空调室外机相连,所述的蒸发器下端设置有接水盘,所述的接水盘与机壳内壁固定连接,所述的冷/热源存储罐与中转罐并排设置于蒸发器的另一对出入口一侧,所述的电子四位六通阀分别与冷/热源存储罐、中转罐与蒸发器固定连接。

有益效果在于,通过设置冷/热源存储罐与中转罐,可以将平时工作状态下的冷媒部分存储于冷/热源存储罐中,而亏空不足部分的冷媒由中转罐提供,当空调预热期间,将冷/热源存储罐中已经完成处理过的冷媒直接送入蒸发器中进行蒸发,使得在室外机预热完成前,室内机均可以稳定提供一段时间的出风,并持续到预热完成,多余的冷媒则存储于中转罐中。

作为上述的可进行冷热源预存的吊顶式空调一种更为优选的实施方式,所述的冷/热源存储罐外侧设置有真空保温套,所述的真空保温套包括套身与顶盖,所述的顶盖与套身的合盖处设置有连接口,所述的连接口设置有一圈保温层。

有益效果在于,真空保温套可以有效保持冷/热源存储罐内冷媒的当前状态,以便随时开机进行室内的供冷供热操作。

作为上述的可进行冷热源预存的吊顶式空调一种更为优选的实施方式,所述的电子四位六通阀依次设有四个位,分为第一位、第二位、第三位、第四位,每一位均设有a口、b口、c口、d口、e口、f口共6个口,其中,a口、b口、c口、d口设置于同一端,e口、f口设置于另一端,第一位的a口、b口、c口、d口均截止,e口与f口连通;

第二位的a口与e口连通,b口与f口连通,c口与d口截止;

第三位的c口与e口连通,d口与f口连通,a口与b口截止;

第四位的a口与e口连通,b口与c口连通,d口与f口连通。

有益效果在于,电子四位六通阀提供了快速便捷的冷媒流动切换方式

作为上述的可进行冷热源预存的吊顶式空调一种更为优选的实施方式,所述的接水盘长度方向上的一端还设置有抽水泵。

有益效果在于,抽水泵可以对接水盘中的冷凝水进行定时抽取,防止溢出。

作为上述的可进行冷热源预存的吊顶式空调一种更为优选的实施方式,所述的蒸发器相对于冷/热源存储罐与中转罐的另一侧的机壳底部设置有电控箱。

有益效果在于,通过电控箱可以快速便捷地对室内机与室外机进行控制操作。

作为上述的可进行冷热源预存的吊顶式空调一种更为优选的实施方式,沿着所述的贯流风机的出风方向在机壳的另一端设置有出风口,所述的出风口与进风口相互垂直,且所述的进风口与出风口均合盖设置有导风板。

有益效果在于,对室内机进行一定程度的美观化处理,还能阻止室内的异物进入室内机内部。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的侧视结构示意图。

图3为真空保温套8与冷/热源存储罐5结构示意图。

图4为电子四位六通阀4原理图。

其中:机壳1、进风口11、出风口12、导风板13、贯流风机2、蒸发器3、盘管31、金属翅片32、出入口33、电子四位六通阀4、第一位41、第二位42、第三位43、第四位44、冷/热源存储罐5、中转罐6、接水盘7、真空保温套8、套身81、顶盖82、连接口83、保温层84、电控箱9。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与相关实施例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需要指出的是,以下相关实施例仅仅是为了更好说明本发明本身而举的优选实施例,而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不局限于如下的实施例中,并且本发明涉及本技术领域的相关必要部件,应当视为本技术领域内的公知技术,是本技术领域所属的技术人员所能知道并掌握的。

参照附图1和附图2所示,可进行冷热源预存的吊顶式空调,包括机壳1、贯流风机2、蒸发器3、电子四位六通阀4、冷/热源存储罐5、中转罐6,所述的贯流风机2设置于机壳1一端的内壁顶端,所述的机壳1相对于贯流风机2进风端的一面设置有进风口11,所述的蒸发器3的横截面为平行四边形,且至少由4排盘管31与不少于100片金属翅片32组成,且两端分别设置有一对出入口33,其中一对出入口33与空调室外机相连,所述的蒸发器3下端设置有接水盘7,所述的接水盘7与机壳1内壁固定连接,所述的冷/热源存储罐5与中转罐6并排设置于蒸发器3的另一对出入口33一侧,所述的电子四位六通阀4分别与冷/热源存储罐5、中转罐6与蒸发器3固定连接。

需要指出的是,为了保证内部结构稳定,所述的冷/热源存储罐5、中转罐6均与机壳内壁固定相连。

结合附图4,本发明的运行原理如下:在正常模式下,本发明的运行与一般空调无异,此时电子四位六通阀4处于截断位置,也就是说,来自压缩机的冷媒在经过蒸发器3后只会在蒸发器3中完成流动最终再直接流出,而蒸发器3的横截面为平行4变形则是为了加大热交换的面积,提高热交换效率,需要指出的是,为了保证后续功能的运行,实际上整个空调制冷回路中存储的冷媒容量应当略大于本身正常运行时的容量,多出来的那一部分冷媒可以通过电子四位六通阀4在与冷/热源存储罐5截止,而中转罐6连通的状态下流入中转罐6中存储;

当空调运行过程中,如果要进行冷热源存储,首先是要进行冷媒预存以及冷媒补偿,具体步骤为,通过电子四位六通阀4的调整,先截止通往中转罐6的回路,打开通往冷/热媒存储罐5的回路,使得冷热媒在保持当前状态下流入冷/热媒存储罐5中,并进行保存,随后截止冷/热媒存储罐5的回路,再打开中转罐6的回路,将缺失的那一部分冷媒补偿流入制冷回路中,从而保证整个冷媒回路中冷媒的总量维持在一定水平,当空调停止运作,则压缩机会再持续运行一段时间,直至冷媒将部分存入中转罐6中,等待再启动时候,把冷/热媒存储罐5中的冷媒直接导入制冷回路;

当空调停止运行后,保持当前工作状态的冷媒就会存储在冷/热媒存储罐5中,一旦系统再启动,电子四位六通阀4将连通冷/热媒存储罐5并截止中转罐6,将保持在上一次工作状态的冷媒导入制冷回路,从而去掉了压缩机的预热过程,使得室内机能够立马流出冷风或者热风,实现快速制冷制热,直至压缩机预热完成,并持续运行,此时再重复冷热源存储的步骤,实现循环。

参照附图3所示,所述的冷/热源存储罐5外侧设置有真空保温套8,所述的真空保温套8包括套身81与顶盖82,所述的顶盖82与套身81的合盖处设置有连接口83,所述的连接口设置有一圈保温层84。

该真空保温套8应当匹配冷/热媒存储罐5,而且密封性好,使得冷/热媒存储罐5内的冷媒状态在断电之后得以很好保持,优选的,可以给真空保温套8设置一个小型抽风电机,能够定期对真空保温套8内部的残留空气进行抽出,保持真空保温性能。

参照附图4所示,所述的电子四位六通阀4依次设有四个位,分为第一位41、第二位42、第三位43、第四位44,每一位均设有a口、b口、c口、d口、e口、f口共6个口,其中,a口、b口、c口、d口设置于同一端,e口、f口设置于另一端,第一位41的a口、b口、c口、d口均截止,e口与f口连通;

第二位42的a口与e口连通,b口与f口连通,c口与d口截止;

第三位43的c口与e口连通,d口与f口连通,a口与b口截止;

第四位44的a口与e口连通,b口与c口连通,d口与f口连通。

根据实际需要,第一位41、第二位42、第三位43、第四位44的具体连通状态可以自由组合调整。

通过上述设置,可以实现4种回路状态,以满足前文中描述的工作流程,分别是第一位41的冷/热媒存储罐5导通而中转罐6截止状态、第二位42的冷/热媒存储罐5截止而中转罐6导通状态、第三位43的冷/热媒存储罐5与中转罐6相互联通并与空调制冷回路串联状态、第四位44的冷/热媒存储罐5与中转罐6均截止不参与空调制冷回路状态。

所述的接水盘7长度方向上的一端还设置有抽水泵71。

抽水泵71能够对接水盘7中的水进行抽出,优选的,应当设置在靠近机壳1内壁的一端,减少抽水管路的长度。

所述的蒸发器3相对于冷/热源存储罐5与中转罐6的另一侧的机壳1底部设置有电控箱9。

实际上,也就是说所述的电控箱9是和冷/热源存储罐5与中转罐6对称设置,保证整体重量的配平,优选的,应当在机壳1上设置有方便电控箱9开合的活动盖门,并且电控箱9外部应当设置有防水层,而该防水层通过金属筋与机壳1内壁相连。

沿着所述的贯流风机2的出风方向在机壳1的另一端设置有出风口12,所述的出风口12与进风口11相互垂直,且所述的进风口11与出风口12均合盖设置有导风板13。

相互垂直的出风口12与进风口11能够最大程度减少相互干扰,并且保证空气的流转速度,提升制冷制热效率,而且导风板13可以有效引导进出风的流向,并在空调不运行的时候保护内部器件不受外界影响。

以上所述仅是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发明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