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气净化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357271发布日期:2019-04-09 21:47阅读:142来源:国知局
空气净化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一种空气净化装置。



背景技术:

如图1所示,一般的空气净化装置,包括机柜1、风机组4、高效过滤器8、预过滤器3等构成,机柜1、风机组4、高效过滤器8、预过滤器3的工作轴线与地面平行设置。无论是高效过滤器还是预过滤器,都分别设于风机组的前面或后面,即设于与风机组的轴相垂直的面上。为了获得更好的过滤效果,总是要在风机组、即扇叶的前后设置更多的过滤网,或者设置较厚的高效过滤网,因而,机体就越来越厚,不利于薄型化。



技术实现要素:

(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空气净化装置,以至少部分解决以上所提出的技术问题。

(二)技术方案

本发明空气净化装置,包括:设有进风口与出风口的框架,设于框架内、净化空气的过滤单元,以及将从进风口被吸入后经过过滤单元的空气吹出出风口的送风单元,送风单元包括,马达,以及在马达控制下运转的扇叶,扇叶的轴方向上的一侧设有扇叶吸气口,扇叶的半径方向上的外侧设有扇叶出风口,其中,过滤单元与扇叶出风口相对设置。

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过滤单元包围扇叶出风口设置。

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过滤单元为筒状四边形,筒状四边形的四个角向外突出弯曲。

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框架为箱状,进风口与出风口分别设于框架上相互平行或相交的面上。

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进风口设于框架的侧面,扇叶吸气口与框架的底面相对设置,进风口与扇叶吸气口之间设有预过滤网,预过滤网从进风口靠扇叶的一端向扇叶吸气口的中央倾斜延设,且覆盖进风口。

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从过滤单元到出风口的风路中,在扇叶的轴方向上,出风口与送风单元设有马达的一侧之间设有缝隙,过滤单元与框架上设有出风口的一面之间设有缝隙。

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进风口设于框架的正面或背面,进风口与扇叶吸气口之间设有预过滤网,预过滤网平行于进风口设置,且覆盖扇叶吸气口。

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过滤单元包括,在扇叶的轴方向所在的面上分割而成的第一过滤单元与第二过滤单元,第一过滤单元包括净化空气的第一过滤网以及容纳第一过滤网的第一支架,第二过滤单元包括净化空气的第二过滤网以及容纳第二过滤网的第二支架。

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第一支架上与扇叶出风口相对的面上设有第一内侧面开口,第一支架上与设有第一内侧面开口相对的面上设有第一外侧面开口,第二支架上与扇叶出风口相对的面上设有第二内侧面开口,第二支架上与第二内侧面开口相对的面上设有第二外侧面开口,第一支架及第二支架与送风单元之间具有缝隙,第一支架与第二支架上设有密封缝隙的密封部。

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第一支架上设有将第一过滤单元向框架外拉出的第一把手,第二支架上设有将第二过滤单元向框架外拉出的第二把手。

(三)有益效果

从上述技术方案可以看出,本发明空气净化装置至少具有以下有益效果其中之一:

(1)由于过滤单元与所述扇叶出风口相对设置,因此,能够节省在扇叶的轴方向上原本被过滤单元所占有的空间,即能够节省过滤单元的厚度,有利于薄型化;

(2)由于框架的进风口与出风口设于框架上平行或相交的面上,从出风口吹出的空气不会回流到进风口,能够防止乱流的产生;

(3)预过滤网由设于侧面的进风口的上端向框架背面及扇叶吸气口方向倾斜设置,且覆盖进风口,从框架进风口被吸入的空气必须全部经过预过滤网,增加了预过滤网的过滤面积,即使框架侧面上的进风口与一般空气净化器对比较为狭长,也能够均匀高效地进风初净化,不需要为了增加预过滤网面积而增加框架的厚度,有利于空气净化装置的薄型化;

(4)空气从扇叶出风口向四周吹出后,直接经过包围在四周的过滤单元。由于过滤单元设于扇叶出风口的侧面,而不是设于扇叶上与轴相垂直的面上,因此,空气净化装置在扇叶的轴方向上,能够节省在扇叶的轴方向上原本容纳过滤单元所需要的空间,即能够节省过滤单元的厚度,有利于薄型化;

(5)过滤单元为包围扇叶出风口的筒状四边形。过滤单元的内周为四边形,在水平截面积相同的情况下,四边形的内周有效过滤面积比其他多边形大,因此,设为四边形,能够确保过滤单元的有效利用。并且,四边形的角设有向外突出弯曲。这样,过滤单元面向扇叶出风口的内周四边形的边与边相接处,由于弯曲而变形的部分缩减到最小,可以防止过滤单元的角因压缩而变得密集,防止空气通过的阻力增加,使得过滤单元无法均匀地过滤空气,甚至减少内周的有效过滤面积。又由于过滤单元的四个角设圆角,可以一体成型,降低过滤单元的生产成本,便于成形安装;

(6)由于密封部封闭了送风单元与第一支架及第二支架之间的缝隙,即封闭了送风单元与过滤单元之间的缝隙,防止空气从扇叶出风口与第一支架或第二支架之间的缝隙流出,不经过过滤单元,就直接吹出框架上的出风口。通过上述,提高密封性,防止空气不经过过滤单元;

(7)由于过滤单元由两个对称的第一过滤单元与第二过滤单元构成,第一过滤单元呈第一外侧面开口与第一把手面向点检盖一侧设置。打开点检盖之后,用户能够直接拉着第一把手或第二把手,将过滤单元向框架外拉出,便于维护及更换过滤网;

(8)进风口设于框架的正面或背面,出风口设于侧面时,进风口与扇叶吸气口之间的预过滤网平行于进风口设置,且覆盖扇叶吸气口。扇叶吸气口面向框架的进风口设置。空气从框架正面的进风口被吸入扇叶吸气口之后,从扇叶侧面的扇叶出风口吹出,继而经过包围的过滤单元,再从过滤单元直接向相对的出风口吹出,形成“l”字形的风路,最大程度地减少了风路的弯曲,使空气在进入扇叶与从过滤单元吹出时的风路更为顺畅,减少了风量的损失,降低了噪音;

(9)由于预过滤网平行于扇叶吸气口设置,在有效利用预过滤网的过滤面积的基础上,能够使空气净化装置整体节省预过滤网倾斜所产生的高度,进一步实现薄型化,同时保证了顺畅的风路。

附图说明

图1为现有技术空气净化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中空气净化装置的框架部分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发明实施例中空气净化装置的过滤单元和送风单元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实施例中空气净化装置的过滤单元与送风单元的位置关系示意图。

图5为图3所述过滤装置部分中第一支架、第二支架部分的详细示意图。

图6为本发明实施例空气净化装置中支架与送风单元的密封部的示意图。

图7为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空气净化装置中缝隙a的示意图。

图8为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空气净化装置的截面图。

图9为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空气净化装置的风路的示意图。

图10为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空气净化装置中过滤单元部分的示意图。

【附图中本发明实施例主要元件符号说明】

100-框架;

101-进风口;102-出风口;

200-送风单元;

210-扇叶;211-扇叶吸气口;212-扇叶出风口;

220-马达;230-轴;240-马达固定板;

300-过滤单元;

310-第一过滤单元;

311-第一过滤网;312-第一支架;

312a-第一内侧面开口;312b-第一外侧面开口;

312c-壁面;312d-第一把手;

320-第二过滤单元;

321-第二过滤网;322-第二支架;

322a-第二内侧面开口;322b-第二外侧面开口;

322c-壁面;322d-第二把手;

p1,p2-平板;t-凸筋;

331-密封部;

400-预过滤单元;

a-缝隙。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具体实施例,并参照附图,对本发明进一步详细说明。

一、第一实施例

首先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中所提到的上、下、左、右、侧面、正面、背面等,均以本空气净化装置在扇叶的轴平行于地面的状态为参考,正面指本空气净化装置上面向室内的面,厚度等均指本空气净化装置在扇叶的轴方向上的长度。

在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中,提供了一种空气净化装置。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中空气净化装置的框架部分的结构示意图。如图2所示,本实施例中的空气净化装置:框架100、送风单元200、过滤单元300和预过滤单元400。

框架100为形成空气净化装置外廓的中空长方体,具有供空气进入的进风口101,以及供空气吹出的出风口102。进风口101与出风口102分别设于框架100上相互平行或相交的面上,即进风口101与出风口102不设在框架100的同一个面上。可以设置的组合有:

(1)进风口101设于框架100的正面或背面,出风口102设于框架100的侧面;或者,

(2)进风口101设于框架100的侧面,出风口102设于框架100的正面或背面;又或者,

(3)进风口101与出风口102分别设于框架100的正面与背面。

本实施例中,框架100的进风口101设于侧面,出风口102设于正面,如图2所示。

图3为发明实施例中空气净化装置的过滤单元和送风单元的结构示意图。如图3所示,送风单元200,包括:扇叶210、马达220以及轴230。扇叶210为涡轮扇叶,扇叶210在马达220的驱动下,以轴230为圆心旋转。扇叶上垂直于轴230的面上,设有用于吸入空气的扇叶吸气口211,扇叶吸气口211位于靠近框架的进风口101的一侧。扇叶侧面设有供空气吹出的扇叶出风口212,扇叶出风口212与轴230平行。空气从扇叶的扇叶吸气口211进入,再从侧面的扇叶出风口212吹出。扇叶吸气口211与框架100底面相对设置。

过滤单元300将被吸入的空气过滤为洁净的空气再吹出。过滤单元300与扇叶出风口212相对设置,即设于扇叶210的侧面。过滤单元300对应扇叶出风口212的一周或一部分。本实施例中,过滤单元300包围扇叶210一周设置,呈筒状四边形,筒状四边形的四个角向外突出弯曲,即设圆角。

本实施例中,通过过滤单元与所述扇叶出风口相对设置,能够节省在扇叶的轴方向上原本被过滤单元所占有的空间,即能够节省过滤单元的厚度,有利于薄型化。

过滤单元300在扇叶210的轴方向上覆盖扇叶出风口212的高度设置,即过滤单元300的厚度大于或等于扇叶出风口212的高度。

过滤单元300包括:两个在扇叶的轴方向上分割而成的第一过滤单元310与第二过滤单元320。第一过滤单元310包括:第一过滤网311;与容纳第一过滤网311的第一支架312。第二过滤单元320包括:第二过滤网321与容纳第二过滤网321的第二支架322。本实施例中,第一过滤单元310与第二过滤单元320由扇叶的轴230所在的面平均分割而成,即第一过滤单元310与第二过滤单元320呈对称状态。第一过滤单元310与第二过滤单元320组成包围扇叶210一周的、呈筒状四边形的过滤单元。所谓筒状四边形,是指过滤单元形成内周具有能够容纳扇叶210的空间的形状。

第一过滤网311与第二过滤网321均为高效过滤网。

图4为图3所述过滤装置部分中第一支架、第二支架部分的详细示意图。请参照图4,第一支架312,包括:围成容纳第一过滤网空间的壁面312c;供空气进入的第一内侧面开口312a;以及供空气吹出的第一外侧面开口312b。第一内侧面开口312a设于第一支架312上与扇叶出风口212相对的面上。第一外侧面开口312b设于第一支架312上与设有第一内侧面开口312a相对的另一面上。空气从扇叶出风口212吹出后,从第一内侧面开口312a进入过滤网,再从第一外侧面开口312b吹出至第一过滤单元310外。

第二支架322,包括:围成容纳第二过滤网空间的壁面322c;供空气进入的第二内侧面开口322a,以及供空气吹出的第二外侧面开口322b。第二内侧面开口322a设于第二支架322上与扇叶出风口212相对的面上。第二外侧面开口322b设于第二支架322上与设有第二内侧面开口322a相对的另一面上。空气从扇叶出风口212吹出后,从第二内侧面开口322a进入过滤网,再从第二外侧面开口322b吹出至第二过滤单元320外。

第一支架312与第二支架322的壁面由上下两片平板(p1,p2)组成,平板靠扇叶210的一侧设有配合扇状的曲边。平板的内壁面上设有卡合第一过滤网311与第二过滤网321的凸筋t。

第一支架312与第二支架322上分别设有第一过滤单元310与第二过滤单元320向框架100外拉出的第一把手312d与第二把手322d。

第一支架312及第二支架322与送风单元200之间具有缝隙b,第一支架312与及第二支架322上设有密封所述缝隙b的密封部。所谓密封部,为密封第一支架312及第二支架322与送风单元200之间缝隙b的密封棉。

框架的进风口101、扇叶吸气口211、扇叶出风口212、过滤单元300、以及框架的出风口102,形成了使空气依次且必须经过的“s”形风路。

预过滤单元400为预过滤网。该预过滤网设于上述风路中,扇叶吸气口211的上游处。

预过滤网为平板状,从进风口101靠近扇叶的一端向扇叶中央倾斜延设,且与框架100相接,并覆盖进风口101。所谓覆盖,是指从视觉上,由预过滤网向框架上的进风口101方向看时,预过滤网覆盖整个进风口101,且预过滤网到进风口101之间有一定距离,并不是指预过滤网与进风口101相接触。

图5为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空气净化装置中扇叶与出风口之间缝隙的示意图。图6为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空气净化装置中马达固定板的示意图。如图5和图6所示,扇叶210的背面,即扇叶上设有进风口的一面相对的另一面,与出风口102之间设有缝隙a。从过滤单元300到出风口102的风路中,在所述扇叶的轴方向上,出风口102与送风单元设有马达的一侧之间设有缝隙a,过滤单元300与框架100上设有出风口102的一面之间也设有缝隙a。本实施例中,缝隙a即出风口102与马达固定板240之间所具有的缝隙,以及过滤单元300与框架上设有出风口102的一面之间所具有的缝隙。这两处缝隙构成风路的一部分,供空气通过。所谓马达固定板240为设于扇叶背面,用于固定马达220的支架,框架100上设有出风口102的一面,与过滤单元300的上表面之间设有缝隙a。

本实施例中,由于框架的进风口101与出风口102设于框架上平行或相交的面上,从出风口102吹出的空气不会回流到进风口101,能够防止乱流的产生。

由于送风单元200的吸引,空气从设于框架100侧面的进风口101进入框架100,经过预过滤网的初过滤,再由扇叶吸气口211被吸入扇叶。

预过滤网由设于侧面的进风口的上端向框架背面及扇叶吸气口211方向倾斜设置,且覆盖进风口101,从框架进风口101被吸入的空气必须全部经过预过滤网,增加了预过滤网的过滤面积,即使框架100侧面上的进风口101与一般空气净化器对比较为狭长,也能够均匀高效地进风初净化,不需要为了增加预过滤网面积而增加框架100的厚度,有利于空气净化装置的薄型化。

空气从扇叶出风口212向四周吹出后,直接经过包围在四周的过滤单元300。由于过滤单元300设于扇叶出风口212的侧面,而不是设于扇叶上与轴230相垂直的面上,因此,空气净化装置在扇叶的轴230方向上,能够节省在扇叶的轴方向上原本容纳过滤单元300所需要的空间,即能够节省过滤单元的厚度,有利于薄型化。

本实施例中,过滤单元300为高效过滤网,采用本技术方案,能够在整体上节省高效过滤网的厚度。同理,不管过滤单元是哪一种类型的过滤网,只要采用本技术方案,都能够从整体节省此过滤网的厚度,以达到薄型化。

如图3所示,过滤单元300为包围扇叶出风口212的筒状四边形。过滤单元300的内周为四边形,在水平截面积相同的情况下,四边形的内周有效过滤面积比其他多边形大,因此,设为四边形,能够确保过滤单元300的有效利用。

并且,四边形的角设有向外突出弯曲。这样,过滤单元300面向扇叶出风口212的内周四边形的边与边相接处,由于弯曲而变形的部分缩减到最小,可以防止过滤单元300的角因压缩而变得密集,防止空气通过的阻力增加,使得过滤单元300无法均匀地过滤空气,甚至减少内周的有效过滤面积。

另外,又由于过滤单元300的四个角设圆角,可以一体成型,降低过滤单元的生产成本,便于成形安装。

同理,以不使过滤单元弯曲压缩变形为原则,过滤单元也可以是直角四边形,或不设圆角的多边形。

本实施例中优选过滤单元300包围扇叶出风口212设置,但只要过滤单元300与扇叶出风口212相对设置即可,所以,过滤单元300也可以是只与扇叶出风口212的一部分相对应,即不是全包围的状态,就算只有一边也可以获得薄型化的效果。

另外,一般的空气净化装置,由于过滤单元300与扇叶210的轴垂直设置,也就是说,空气从扇叶侧面的扇叶出风口212吹出之后,先撞上风路壁,再转弯向上去经过过滤单元300。此时,由于从扇叶出风口212吹出的空气高速流动,风速过高的空气撞上风路壁,会产生乱流与噪音,同时造成较大的风量损失。

图7为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空气净化装置的风路的示意图。如图7所示,本实施例中,空气从扇叶出风口212吹出后,先经过过滤单元300,再在风路壁的导向之下,向上转向设在框架正面的出风口102。从扇叶出风口212吹出的高速流动的空气,经过过滤单元300的过滤,风速降低,不会以高风速撞向风路壁,同时又能够顺利转向设在框架正面的出风口102,降低因与风路壁碰撞而引起的损失与乱流,减少噪音,使风路更加顺畅。因此,即使包围扇叶出风口的过滤单元300的过滤面积小于一般的平板状的过滤单元300的过滤面积,也能够确保大风量,从而在实现薄型化的基础上,确保过滤效果与风量。

图8为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空气净化装置中过滤单元部分的示意图。如图8所示,第一支架312及第二支架322与送风单元200之间在水平方向上有缝隙,第一支架312与第二支架322上设有密封缝隙的密封部331。两个对称的第一过滤单元310与第二过滤单元320构成一个封闭的、包围扇叶出风口212的过滤单元300。第一把手312d与第二把手322d分别设于第一过滤单元310与第二过滤单元320上靠点检的一侧。

由于密封部331封闭了送风单元200与第一支架312及第二支架322之间的缝隙,即封闭了送风单元200与过滤单元300之间的缝隙,防止空气从扇叶出风口212与第一支架312或第二支架322之间的缝隙流出,不经过过滤单元300,就直接吹出框架100上的出风口102。通过上述,提高密封性,防止空气不经过过滤单元300。

另外,由于过滤单元300由两个对称的第一过滤单元310与第二过滤单元320构成,第一过滤单元310呈第一外侧面开口312b与第一把手312d面向点检盖一侧设置。打开点检盖之后,用户能够直接拉着第一把手312d或第二把手322d,将过滤单元向框架100外拉出,便于维护及更换过滤网。

本实施例中,优选的,过滤单元300由两个对称的第一过滤单元310与第二过滤单元320构成,但也可以由两个或两个以上不对称或对称的过滤单元构成。

至此,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空气净化装置介绍完毕。

二、第二实施例

在本发明的第二个实施例中,还提供了另一种空气净化装置,以下,对于本实施例中,与实施例1相同的结构不再赘述,以下仅说明本实施例的特征。

本实施例中,进风口设于框架的正面或背面,出风口设于侧面时,进风口与扇叶吸气口之间的预过滤网平行于进风口设置,且覆盖扇叶吸气口。扇叶吸气口面向框架的进风口设置。

空气从框架正面的进风口被吸入扇叶吸气口之后,从扇叶侧面的扇叶出风口吹出,继而经过包围的过滤单元,再从过滤单元直接向相对的出风口吹出,形成“l”字形的风路,最大程度地减少了风路的弯曲,使空气在进入扇叶与从过滤单元吹出时的风路更为顺畅,减少了风量的损失,降低了噪音。

另外,由于预过滤网平行于扇叶吸气口设置,在有效利用预过滤网的过滤面积的基础上,能够使空气净化装置整体节省预过滤网倾斜所产生的高度,进一步实现薄型化,同时保证了顺畅的风路。

至此,已经结合附图对本发明两个实施例进行了详细描述。需要说明的是,在附图或说明书正文中,未绘示或描述的实现方式,均为所属技术领域中普通技术人员所知的形式,并未进行详细说明。此外,上述对各元件和方法的定义并不仅限于实施例中提到的各种具体结构、形状或方式,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可对其进行简单地更改或替换。

依据以上描述,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对本发明空气净化装置有了清楚的认识。

还需要说明的是,实施例中提到的方向用语,例如“上”、“下”、“前”、“后”、“左”、“右”等,仅是参考附图的方向,并非用来限制本发明的保护范围。贯穿附图,相同的元素由相同或相近的附图标记来表示。在可能导致对本发明的理解造成混淆时,将省略常规结构或构造。

并且图中各部件的形状和尺寸不反映真实大小和比例,而仅示意本发明实施例的内容。另外,在权利要求中,不应将位于括号之间的任何参考符号构造成对权利要求的限制。

再者,单词“包含”不排除存在未列在权利要求中的元件或步骤。位于元件之前的单词“一”或“一个”不排除存在多个这样的元件。

说明书与权利要求中所使用的序数例如“第一”、“第二”、“第三”等的用词,以修饰相应的元件,其本身并不意味着该元件有任何的序数,也不代表某一元件与另一元件的顺序、或是制造方法上的顺序,该些序数的使用仅用来使具有某命名的一元件得以和另一具有相同命名的元件能做出清楚区分。

类似地,应当理解,为了精简本发明并帮助理解各个发明方面中的一个或多个,在上面对本发明的示例性实施例的描述中,本发明的各个特征有时被一起分组到单个实施例、图、或者对其的描述中。然而,并不应将该发明的方法解释成反映如下意图:即所要求保护的本发明要求比在每个权利要求中所明确记载的特征更多的特征。更确切地说,如下面的权利要求书所反映的那样,发明方面在于少于前面发明的单个实施例的所有特征。因此,遵循具体实施方式的权利要求书由此明确地并入该具体实施方式,其中每个权利要求本身都作为本发明的单独实施例。

以上所述的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和有益效果进行了进一步详细说明,所应理解的是,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具体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发明,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做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