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湿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302202阅读:113来源:国知局
除湿机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空气除湿
技术领域
,特别涉及一种除湿机。
背景技术
:随着技术的发展与进步,人们对家用电器的能效水平的要求也在不断地提升。但是目前,对于市场上的绝大多数除湿机而言,其能效水平普遍偏低,无法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对于能效水平的要求。技术实现要素:本发明的主要目的是提供一种除湿机,旨在具有高除湿能力和高能效比。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出的除湿机,所述除湿机包括:壳体,所述壳体包括首尾依次连接的第一面板、第二面板、第三面板、及第四面板;贯流风机,所述第四面板开设有排风口,所述贯流风机临近所述排风口设置;至少两设于所述壳体内的显热交换器,两显热交换器远离所述贯流风机的一端邻近设置,靠近所述贯流风机的端部呈相互远离设置;每一所述显热交换器均包括第一风道和第二风道,所述第一风道和第二风道于所述显热交换器内相互邻接且互不导通,所述第一风道包括第一入风口和第一出风口,所述第二风道包括第二入风口和第二出风口;至少两设于所述壳体内的蒸发器和冷凝器,一所述蒸发器罩设于一所述第二入风口,一所述冷凝器罩设于一所述第二出风口;第一隔板、第二隔板、第三隔板和第四隔板,所述第一隔板和所述第三隔板的一端分别连接一所述显热交换器的两端,所述第一隔板和所述第二隔板的另一端分别连接于所述第一面板和所述第三面板,并围合形成第二容纳腔;所述第二隔板和所述第四隔板的一端分别连接另一所述显热交换器的两端,所述第二隔板和所述第四隔板的另一端均连接于所述第二面板和所述第三面板,并围合形成第三容纳腔;所述第一隔板、第二面板、第四面板、第三面板、第三隔板、以及两显热交换器的壁面围成第一容纳腔;所述第一面板和所述第二面板对应一所述第一入风口分别设有第一进风口和第二进风口,所述第四面板设有排风口;以及所述贯流风机设于所述第一容纳腔,所述贯流风机的出风口设于所述排风口,所述贯流风机将外部空气吸入至第一风道后,依次经由蒸发器、第二风道以及冷凝器后流出。可选地,一所述蒸发器背离所述第二面板的一端分别抵持所述第一面板;另一所述蒸发器背离所述第二面板的一端分别抵持所述第三面板,一所述蒸发器和一所述显热交换器将所述第二容纳腔分隔成第一容纳空间和第二容纳空间;另一所述蒸发器和另一所述显热交换器将所述第三容纳腔分隔成第三容纳空间和第四容纳空间,一所述第一进风口和一所述入风口与一所述第一容纳空间连通,另一所述第一进风口和另一所述入风口与一所述第三容纳空间连通。可选地,两所述冷凝器的靠近所述第二面板的一端相抵接。可选地,所述第一面板还设有第三进风口,所述第三进风口与所述第二容纳空间连通。可选地,所述第三进风口呈格栅状。可选地,定义所述第三进风口的孔隙率为p1,0<p1<1。可选地,所述第二面板还设有第四进风口,所述第四进风口与所述第四容纳空间连通。可选地,所述第四进风口呈格栅状。可选地,定义所述第三进风口的孔隙率为p2,0<p2<1。可选地,第一隔板与所述第四面板之间设有第一补风冷凝器,所述第一面板对应所述第一补风冷凝器设有第五进风口,所述贯流风机将外部空气自所述第五进风口吸入后,通过第一补风冷凝器后排出。可选地,所述第二隔板与所述第四面板之间设有第二补风冷凝器,所述第一面板对应所述第二补风冷凝器设有第六进风口,所述贯流风机将外部空气自所述第六进风口吸入后,通过第二补风冷凝器后排出。可选地,所述第二风道的长度大于第一风道的长度。可选地,所述冷凝器的面积大于所述蒸发器的面积。可选地,所述第三隔板朝背离所述第一面板的方向凹设有一弧面,且/或,所述第四隔板朝背离所述第三面板的方向凹设有一弧面。本发明技术方案的除湿机在进行除湿工作时,贯流风机启动,外部空气通过每一显热交换器的第一风道进行提前预冷,让空气到达蒸发器前端时达到饱和状态或接近饱和状态,之后经过蒸发器降温除湿冷凝成低温低湿的空气后进入显热交换器的第二风道中预冷环温高湿空气,再经过冷凝器升温后最终从出风口吹出到室内环境。具体地,以一个显热交换器为例,显热交换器内形成一股空气流,第一股空气流经第一风道后,经由蒸发器然后进入到显热交换器的第二风道,然后通过冷凝器流出。该股空气流在第一风道内的空气为高温高湿的空气,而在第二风道内的空气已经通过蒸发器的降温除湿,形成低温低湿的空气。因第一风道和第二风道在显热交换器内相互邻接且互不导通,第一风道内的高温高湿的空气受到第二风道内的低温低湿的空气的影响,二者进行热交换,第一风道内的高温高湿的空气的温度被降低,提前达到饱和状态或接近饱和状态,然后,第一风道内的高温高湿的空气再通过蒸发器进行进一步除湿,如此,提升第一风道内的高温高湿的空气的除湿量,也即,既节约了蒸发器的制冷量,又提高了蒸发器的除湿能力,以实现了除湿能力和高能效比的双重目标。并且,本申请设置至少两个显热交换器,也即,该除湿机形成有至少两股空气流道,每一个显热交换器的第一风道内的高温高湿的空气的除湿量都会被提升。因此,本申请的除湿机具有高除湿能力和高能效比。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示出的结构获得其他的附图。图1为本发明除湿机第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1中气流的流向示意图。附图标号说明:标号名称标号名称100除湿机711第一入风口10壳体713第一出风口11第一面板73第二风道111第一进风口731第二入风口113第三进风口733第二出风口115第五进风口81第一隔板13第二面板82第二隔板15第三面板83第三隔板152第二进风口84第四隔板154第四进风口101第一容纳腔156第六进风口103第二容纳腔17第四面板1031第一容纳空间171排风口1033第二容纳空间20蒸发器105第三容纳腔30冷凝器1051第三容纳空间40第一补风冷凝器1053第四容纳空间50第二补风冷凝器90贯流风机41a第一补风气流71a第一股风流51a第二补风气流72a第二股风流70显热交换器73a第三股风流71第一风道74a第四股风流本发明目的的实现、功能特点及优点将结合实施例,参照附图做进一步说明。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需要说明,本发明实施例中所有方向性指示(诸如上、下、左、右、前、后……)仅用于解释在某一特定姿态(如附图所示)下各部件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运动情况等,如果该特定姿态发生改变时,则该方向性指示也相应地随之改变。在本发明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连接”、“固定”等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固定”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发明中的具体含义。另外,在本发明中如涉及“第一”、“第二”等的描述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其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另外,各个实施例之间的技术方案可以相互结合,但是必须是以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为基础,当技术方案的结合出现相互矛盾或无法实现时应当认为这种技术方案的结合不存在,也不在本发明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本发明提出一种除湿机100。参照图1和2,在本发明实施例中,所述除湿机100包括:壳体10,所述壳体10包括首尾依次连接的第一面板11、第二面板13、第三面板15、及第四面板17;贯流风机90,所述第四面板17开设有出风口,所述贯流风机90临近所述排风口171设置;至少两设于所述壳体10内的显热交换器70,两显热交换器70远离所述贯流风机90的一端邻近设置,靠近所述贯流风机90的端部呈相互远离设置;每一所述显热交换器70均包括第一风道71和第二风道73,所述第一风道71和第二风道73于所述显热交换器70内相互邻接且互不导通,所述第一风道71包括第一入风口711和第一出风口713,所述第二风道73包括第二入风口731和第二出风口733;至少两设于所述壳体10内的蒸发器20和冷凝器30,一所述蒸发器20罩设于一所述第二入风口731,一所述冷凝器30罩设于一所述第二出风口733;以及第一隔板81、第二隔板82、第三隔板83和第四隔板84,所述第一隔板81和所述第三隔板83的一端分别连接一所述显热交换器70的两端,所述第一隔板81和所述第二隔板82的另一端分别连接于所述第一面板11和所述第三面板15,并围合形成第二容纳腔103;所述第二隔板82和所述第四隔板84的一端分别连接另一所述显热交换器70的两端,所述第二隔板82和所述第四隔板84的另一端均连接于所述第二面板13和所述第三面板15,并围合形成第三容纳腔105;所述第一隔板81、第二面板13、第四面板17、第三面板15、第三隔板83、以及两显热交换器70的壁面围成第一容纳腔101;所述第一面板11和所述第二面板13对应一所述第一入风口711分别设有第一进风口111和第二进风口152,所述第四面板17设有排风口171;所述贯流风机90设于所述第一容纳腔101,所述贯流风机90的出风口设于所述排风口171,所述贯流风机90将外部空气吸入至第一风道71后,依次经由蒸发器20、第二风道73以及冷凝器30后流出。本发明技术方案的除湿机100通过合理的结构和流路设计,以及多面进风的设计,而且最大限度通过显热交换器70对余冷进行利用,对进入蒸发器20前的风进行预制冷,回收能量,提高除湿量。相比现有的除湿机100在同风量下功率消耗大大降低,具有较高的除湿能力和能效比。具体地:本申请的除湿机100包括壳体10,壳体10包括首尾依次连接的第一面板11、第二面板13、第三面板15、及第四面板17;蒸发器20、冷凝器30、显热交换器70均设置在该壳体10内,该壳体10内还设置有第一隔板81、第二隔板82、第三隔板83和第四隔板84主要起到导流作用,通过第一隔板81、第二隔板82、第三隔板83、第四隔板84、以及显热交换器70位置的排布将壳体10分隔形成多个独立的腔室,使得各流路之间的气流不会产生窜动的情况,保证各流路按照各自的风道流动。壳体10内的具体排布如下:所述第四面板17开设有排风口171,所述贯流风机90临近所述排风口171设置;两显热交换器70远离所述贯流风机90的一端邻近设置,靠近所述贯流风机90的端部呈相互远离设置;所述第一隔板81和所述第三隔板83的一端分别连接一所述显热交换器70的两端,所述第一隔板81和所述第二隔板82的另一端分别连接于所述第一面板11和所述第三面板15,并围合形成第二容纳腔103;所述第二隔板82和所述第四隔板84的一端分别连接另一所述显热交换器70的两端,所述第二隔板82和所述第四隔板84的另一端均连接于所述第二面板13和所述第三面板15,并围合形成第三容纳腔105;所述第一隔板81、第二面板13、第四面板17、第三面板15、第三隔板83、以及两显热交换器70的壁面围成第一容纳腔101;所述第一面板11和所述第二面板13对应一所述第一入风口711分别设有第一进风口111和第二进风口152,所述第四面板17设有排风口171;如此,从第一进风口111进入的外部空气按照第二容纳腔103内形成的第一流路流动(称之为第一股风流71a);从第二进风口152进入的外部空气按照第三容纳腔105内形成的第二流路流动(称之为第二股风流72a)。在进行除湿工作时,贯流风机90启动,第一股风流71a和第二股风流72a通过每一显热交换器70的第一风道71进行提前预冷,让空气到达蒸发器20前端时达到饱和状态或接近饱和状态,之后经过蒸发器20降温除湿冷凝成低温低湿的空气后进入显热交换器70的第二风道73中,再经过冷凝器30升温后最终从贯流风机90的出风口吹出到室内环境。其中,以一个显热交换器70为例,显热交换器70内的空气流进入第一风道71后,经由蒸发器20除湿后进入到显热交换器70的第二风道73,然后通过冷凝器30流出。该股空气流在第一风道71内的空气为高温高湿的空气,而在第二风道73内的空气已经通过蒸发器20的降温除湿,形成低温低湿的空气。因第一风道71和第二风道73在显热交换器70内相互邻接且互不导通,第一风道71内的高温高湿的空气受到第二风道73内的低温低湿的空气的影响,二者进行热交换,第一风道71内的高温高湿的空气的温度被降低,提前达到饱和状态或接近饱和状态,然后,第一风道71内的高温高湿的空气再通过蒸发器20、进行进一步除湿,如此,提升第一风道71内的高温高湿的空气的除湿量,也即,既节约了蒸发器20的制冷量,又提高了蒸发器20的除湿能力,以实现了除湿能力和高能效比的双重目标。并且,本申请设置至少两个显热交换器70,也即,该除湿机100形成有至少两股空气流道,每一个显热交换器70的第一风道71内的高温高湿的空气的除湿量都会被提升。因此,本申请的除湿机100的除湿能力和除湿效率都被极大地提升。同时,每一显热交换器70均设置有蒸发器20,可进一步提升除湿机100的除湿效率和除湿能力。同时,每一显热交换器70经由蒸发器20除湿后的空气均流经其对应的设置在第二出风口733处的一冷凝器30进行升温后回到室内环境中,以保证经由除湿机100除湿的空气与室内空气的温度相差不大,不会是用户不适应室内的环境。同时,可以理解的是,壳体10可采用塑料材质通过注塑方式生产制成,可采用可拆卸的壳体10结构,也即多块分壳拼接组装形成壳体10。壳体10的形状可采用圆形、方形、正多边形或其他不规则的形状。可以理解的是,该壳体10的空气进口和空气出口还可以设置风门组件,如此,可精确控制风道的打开和关闭。本申请还可以设置压缩机(未图示),该压缩机与蒸发器20、、冷凝器30通过节流部件以及管路系统连接形成冷媒循环回路,该压缩机可以设置与蒸发器20、以及冷凝器30安装在同一壳体10中,共同形成一个除湿机100,也可以采用类似中央空调的多联机系统,一个压缩机带动多个除湿机100。本申请的一实施例的显热交换器70的工作原理为:显热交换器70是一类只传热不传质的热交换器,工作时两股空气流体呈交叉方式流经换热芯体,第一风道71和第二风道73之间通过分隔板分隔,分隔板两侧两股流体存在温差,两股流体通过分隔板发生热量交换,完成传热过程。分隔板为板状、片状,起分隔作用的部分不应存在任何贯穿孔,只可发生热交换,无质交换;其材质可为塑料、金属,但不限于此两种材质。显热交换器70形状包括但不限于正多边体,可为其他偶数边的各种异形体。蒸发器20、以及冷凝器30为翅片管式换热器或微通道换热器。本申请的一实施例的蒸发器20:凭借冷媒循环回路中的低温低压制冷剂的蒸发吸收热量,将经过蒸发器20的空气中的水份凝结出来,达成除湿目的。该蒸发器20可采用翅片管式换热器或微通道换热器。为翅片管式换热器时,可采取多排布管形式,一般优选1~4排,其管径优选4mm~10mm,翅片类型优选开窗片,片距优选1.2mm~1.6mm。如此设置的翅片管式换热器可在节约安装空间和材料的前提下,最大限度的通过空气,与空气进行充分的热交换。为微通道换热器时,一般优选1~2排,扁管宽度优选8mm~20mm,厚度优选1.2mm~2.0mm,片距优选1.1~1.4mm。如此设置的微通道换热器可提高换热能效。本申请的一实施例的冷凝器30:凭借冷媒循环回路中的高温高压的制冷剂气体,将流经冷凝器30的低温低湿空气加热,达成复热空气的目的,降低除湿过程对环境温度的影响。该冷凝器30可采用翅片管式换热器、微通道换热器。为翅片管式换热器时,可采取多排布管形式,一般优选1~6排,其管径优选4mm~7mm,翅片类型优选开窗片,片距优选1.2mm~1.6mm。为微通道换热器时,一般优选1~2排,扁管宽度优选8mm~16mm,厚度优选1.2mm~2.0mm,片距优选1.1~1.4mm。该冷凝器30的设置的有益效果类似于蒸发器20,在此不做赘述。在本申请的一实施例中,为了使得各流路之间的气流不会产生窜动,保证各流路按照各自的稳定风道流动,本申请采用如下设计:一所述蒸发器20背离所述第二面板13的一端分别抵持所述第一面板11;另一所述蒸发器20背离所述第二面板13的一端分别抵持所述第三面板15,一所述蒸发器20和一所述显热交换器70将所述第二容纳腔103分隔成第一容纳空间1031和第二容纳空间1033;另一所述蒸发器20和另一所述显热交换器70将所述第三容纳腔105分隔成第三容纳空间1051和第四容纳空间1053,一所述第一进风口111和一所述入风口与一所述第一容纳空间1031连通,另一所述第一进风口111和另一所述入风口与一所述第三容纳空间1051连通。本技术方案通过采用合理的排布,对自身器件的利用(蒸发器20的位置设置)使得结构紧凑,且节省了隔板组件。进一步地,为了使得排布更加合理和紧凑,本申请将两所述冷凝器30的靠近所述第二面板13的一端相抵接。在本申请的一实施例中,为了增强除湿机100的出风和除湿量,所述第一面板11还设有第三进风口113,所述第三进风口113与所述第二容纳空间1033连通。贯流风机90将外部空气经第三进风口113吸入第二容纳腔103,通过蒸发器20、第二风道73以及冷凝器30后排出。(称此为第三股风流73a)本技术方案通过第三进风口113的设置,使得该除湿机100可额外增加至少一空气流道,该第三进风口113进入的空气能够通过蒸发器20进行除湿,形成为低温低湿的空气流,然后进入到第二风道73内,可以与第一风道71内的未进行除湿的高温高湿的空气进行热交换,使得第一风道71内的空气能够提前达到饱和状态或接近饱和状态,如此,既可弥补风道流程长带来的风量的衰减,还可进一步提升除湿机100的除湿能效和除湿效率。进一步地,可以理解地,当第三进风口113的风不容易通过时,会有更多的风从第一进风口111进入,如此就能够有更多的风在显热交换器70处进行预冷;当第三进风口113的风容易通过时,则更少的风可以从第一进风口111进入,但是更多风可以从第三进风口113进入,虽然更少风预冷了,但是减少了风的回绕,提高了风量,降低了功率。本技术方案通过将所述第三进风口113设置为格栅状。使得第三进风口113的风较不容易进入,既保证足够的风进行预冷,且保证了第三进风口113的风可足够弥补风道流程长带来的风量的衰减。其中,定义所述第三进风口113的孔隙率为p1,0<p1<1。在本申请的另一实施例中,为了增强除湿机100的出风和除湿量,所述第二面板13还可以设有第四进风口154,所述第四进风口154与所述第四容纳空间1053连通。贯流风机90将外部空气经第四进风口154吸入第三容纳腔105,通过蒸发器20、第二风道73以及冷凝器30后排出。(称此为第四股风流74a)使得该除湿机100可额外增加至少一空气流道,该第四进风口154进入的空气能够通过蒸发器20进行除湿,形成为低温低湿的空气流,然后进入到第二风道73内,可以与第一风道71内的未进行除湿的高温高湿的空气进行热交换,使得第一风道71内的空气能够提前达到饱和状态或接近饱和状态,如此,既可弥补风道流程长带来的风量的衰减,还可进一步提升除湿机100的除湿能效和除湿效率。进一步地,本技术方案通过将所述第四进风口154设置为格栅状。使得第四进风口154的风较不容易进入,既保证足够的风进行预冷,且保证了第四进风口154的风可足够弥补风道流程长带来的风量的衰减。其中,定义所述第三进风口113的孔隙率为p1,0<p1<1。在本申请的一实施例中,为了进一步增强除湿机100的出风量以及换热效果,第一隔板81与所述第四面板17之间设有第一补风冷凝器40,所述第一面板11对应所述第一补风冷凝器40设有第五进风口115,所述贯流风机90将外部空气自所述第五进风口115吸入后,通过第一补风冷凝器40后排出。此时,冷媒循环的原理是:冷媒经过压缩机压缩后形成高温高压的冷媒(此时冷媒理论上为气体)流向第一补风冷凝器40,高温高压的冷媒在第一补风冷凝器40上面初步降温降温之后流向用于除湿的冷凝器30后再次降温,然后冷媒经过节流装置(此时冷媒理论上为液体)再流向蒸发器20。冷媒在蒸发器上与空气进行热量传递,冷媒吸热使空气凝露,冷媒也由液体转换为气体,冷媒经过蒸发器换热之后再次流向压缩机。设置第一补风冷凝器40的原因:除湿机100的冷凝器30的换热面积和所需的风量都要大于蒸发器,现有的除湿机100采用的技术就是加厚冷凝器30部件,但是效率差,能效低,风量并不能增加。多设置一块单独的第一补风冷凝器40之后,第一补风冷凝器40的面积可以随意控制自动调节冷凝器30所需的换热面积,第一补风冷凝器40加上系统本身的冷凝器30的风量大于蒸发器的风量,在大风量的作用下,有效加强冷凝器的换热效率,提升整机能效。从系统内部换热角度讲,在有第一补风冷凝器40的系统中,若第一补风冷凝器40流路与系统本身的冷凝器进行串联时,压缩机出口的高温高压制冷剂应优先进入第一补风冷凝器40中与环境温度空气进行热量交换,再进一步地进入到冷凝器30中与经过蒸发器20冷却的空气进行热交换,以确保整体冷量的利用率,避免浪费。而且,从第五进风口115进入的第一补风气流41a在经过第一补风冷凝器40后,沿着蜗壳后壁面,与从两冷凝器30出来的第一股风流71a和第二股风流72a风汇聚成一股风,由于从两冷凝器30出来的第一股风流71a和第二股风流72a可能比室温低,而从第一补风冷凝器40出来的第一补风气流41a比室温高,三股风流汇聚后,可以均匀风的温度,使得从排风口171排出来的风接近室温,降低对室内环境舒适性的影响。同理,为了进一步增强除湿机100的出风量以及换热效果,还可以在所述第二隔板82与所述第四面板17之间设有第二补风冷凝器50,所述第一面板11对应所述第二补风冷凝器50设有第六进风口156,所述贯流风机90将外部空气自所述第六进风口156吸入后,通过第二补风冷凝器50后排出。如此从第六进风口156进入的第二补风气流51a在经过第二补风冷凝器50后,沿着蜗壳后壁面,与从两冷凝器30出来的第一股风流71a和第二股风流72a风汇聚成一股风,由于从两冷凝器30出来的第一股风流71a和第二股风流72a可能比室温低,而从第一补风冷凝器40出来的第二补风气流51a比室温高,三股风流汇聚后,可以均匀风的温度,使得从排风口171排出来的风接近室温,降低对室内环境舒适性的影响。可以理解地,贯流风机90包括蜗壳和设于所述蜗壳内的风轮,参照图1,在本申请一实施例中,第一面板11位于蜗壳进风口的背面,第三面板15位于蜗壳进风口的正面,也即第二补风冷凝器50出的进风会大于第一补风冷凝器40的进风。当然根据蜗壳位置的设置,产生不同的实施方式,这些变换均属于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在此不再一一赘述。在本申请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二风道73的长度大于第一风道71的长度。由于蒸发器20和冷凝器30设置于第二风道73相对的第二入风口731和第二出风口733处,通过将显热交换器70沿第一风道71方向的长度设置大于沿第二风道73方向的长度,如此,在固定的空间内,蒸发器20和冷凝器30的换热面积相对可以设计的更大,以增大除湿机100的除湿效率。在其中一实施例中,为了降低功率,所述冷凝器30的面积大于所述蒸发器20的面积。一般,冷凝器30的面积适当大于蒸发器20即可。为了使得隔板导流时对风的阻力减小,所述第三隔板83朝背离所述第一面板11的方向凹设有一弧面,且/或,所述第四隔板84朝背离所述第三面板15的方向凹设有一弧面。在本实施例中,还可以在第一风道71的第一进风口111和/或第一出风口713处设置净化组件;和/或第二风道73的第二进风口152和/或第二出风口733处设置净化组件。也即,通过该净化组件,可使得该除湿机100同时具有净化和除湿的功能。净化组件包括层叠设置的至少两层过滤结构,其中一所述过滤结构为活性炭层,另一所述过滤结构为hepa过滤层。活性炭吸附法是利用多孔性的活性炭,使空气中一种或多种物质被吸附在活性炭表面而去除的方法,去除对象包括溶解性的有机物质,微生物、病毒和一定量的重金属,并能够脱色、除臭、空气净化。活性炭经过活化后碳晶格形成形状和大小不一的发达细孔,大大增加比表面积,提高吸附能力。hepa(highefficiencyparticulateairfilter),中文意思为高效空气过滤器,达到hepa标准的过滤网,对于0.1微米和0.3微米的有效率达到99.7%,hepa网的特点是空气可以通过,但细小的微粒却无法通过。它对直径为0.3微米(头发直径的1/200)以下的微粒去除效率可达到99.97%以上,是烟雾、灰尘以及细菌等污染物最有效的过滤媒介。hepa分pp滤纸、玻璃纤维、复合pppet滤纸、熔喷涤纶无纺布和熔喷玻璃纤维五种材质。特点:风阻大,容尘量大,过滤精度高,可以根据需要加工成各种尺寸和形状,适合不同的机型使用。通过活性炭层和hepa过滤层,可是得空气的有机污染物和颗粒都被净化,提升空气的净化质量。进一步地,除湿机100还设有接水盘(未图示)和与该接水盘连通的水箱(未图示),所述接水盘对应所述蒸发器20设置。通过将接水盘对应蒸发器20设置,使得该接水盘可以承接有蒸发器20流下的冷凝水,再将该冷凝水导流至水箱内,如此,使得冷凝水能较好地导流至水箱内。该水箱内可设有液位检测装置,该液位检测装置与除湿机100的主控器连接,当该液位检测装置检测到水箱内的水位达到预设阈值时,传递报警信号到主控器,主控器发出提示音或提示信息。如此,可提醒用户是否要将水箱中的水导流出。水箱中的水导流出的方式可为两种:一种为设置出水管,在该出水管上设置阀门,通过阀门来控制水的流出。另一种是在除湿机100的壳体10上设置让位口(未标示),该让位口上设置有活动门,水箱对应该让位口设置。通过将活动门打开,从让位口将水箱17取出,然后将水倒掉即可。进一步地,压缩机和水箱可位于蒸发器20的下方,压缩机与水箱相对设置。将压缩机设置在蒸发器20的下方,可方便管路的连通,因水箱和压缩机均为重量较重的部件,将水箱和压缩机均设置在壳体10的下端,可使得除湿机100的安放更加稳定。同时将水箱与压缩机相对设置可节约壳体10内部的安放排布空间,使得除湿机100的整体结构布局更加紧凑。为方便移动除湿机100。还可以在壳体10的下端设置轮子。该除湿机100还可以设置空气质量监测装置(未图示),具体可为颗粒传感器、湿度传感器等,空气质量监测装置与主控板电性连接。如此,可对室内环境空气进行智能检测。可以理解的是,该除湿机100还可以为家庭智能物联网中的一部分,如该除湿机100设置有信号传输装置,该信号传输装置与移动终端(如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无线连接,该无线连接的方式可以为wifi、蓝牙、红外或4g,通过该信号传输装置,移动终端可接受除湿机100的监测数据和工作状态,通过移动终端可控制除湿机100的工作模式,同时,该除湿机100还可形成空气质量报告,发送至移动终端供客户查看。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发明的专利范围,凡是在本发明的发明构思下,利用本发明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变换,或直接/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
技术领域
均包括在本发明的专利保护范围内。当前第1页12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