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集成墙暖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403654阅读:387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属于取暖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集成墙暖。



背景技术:

当前国内的雾霾,PM2.5等污染日趋严重,国际社会对低碳环保、可持续发展的呼声日益高涨;中国政府也在国际上做出庄严承诺,未来五至十年碳排放大幅降低。在百姓采暖所消耗的能源中煤、天然气、石油占绝大部分比例,而各种形式的燃烧就是最大的碳排放。电采暖采用清洁能源以其高度的安全性、舒适性、易控性以及无排放、无耗氧的特性,充分满足节能的环保理念,得到越来越多的认同和采纳,正迎来长期的战略发展机遇。电采暖系统涉及到保温、反射、热源、导热、防水、温控等要素部分,虽然是使用清洁能源,但是所有要素部分不能高效整合的话,会存在施工繁琐、造价高、耗能等问题,导致难以全面普及。

目前主流的电采暖有两种技术方案:

(1)电地暖,是把发热体铺设到地板地下,从下至上依次为反射层、保温层、发热层、防水层、水泥层、地板层(地板砖或木地板)。由于此方式施工涉及环节众多,导致不便于维护、容易漏电、工程造价高等问题;另外由于此种方法采暖,电热膜在工作时,热量必须穿过厚厚的、导热散热效率不高的水泥层和地板层的漫长过程,存在升温慢、能耗高、聚热等问题,

(2)以加热画方式的墙暖,具体技术就是把通电发热的原料印刷在工程塑料表面,再在塑料的另一面做装饰图案,然后再辅以框边装饰悬挂于墙壁进行采暖。此种方式有构造简单(缺乏相应的保温反射的措施)、施工便捷的特点,但存在单位面积功率大、发热面积小、表面温度过高、实际取暖效果不佳等缺陷。

目前,电采暖的两种技术方案虽然在外观施工等方面有了不小的进步,产品也是多种多样,但是由于其固定的模式工艺,导致电采暖系统的单个或多个要素是无法改变(比如说地板的导热性,木地板地板砖都很差,而这本身又不能不用),存在耗能等问题,从而影响电采暖的推广普及。

目前市场上所谓的墙暖普遍是以加热画的方式悬挂于墙体表面,存在发热散热面积小、单位功率大、表面温度高、实际体验效果不明显等缺陷;而以水暖盘管或大面积铺设电热膜于墙体的方式亦可以做出墙体表面发热的效果,但是施工作业繁琐、工程造价过高、运行费用过高、维护困难等缺陷,难以实现市场普及。

目前现有的电采暖技术就主体发热膜这一块的发展亦相当成熟,但是局限于传统的模式套路,很难高效的结合整套系统的其他要素部分,导致施工质量良莠不齐,存在实际使用不节能或效果不好等诸多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有鉴于此,确有必要提供一种高度集成的、施工简便的、多功能的、环保节能的集成墙暖。

为了克服现有技术存在的缺陷,本实用新型提供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集成墙暖,包括外壳、发热层、保温层、反射层,所述的外壳与保温层中间设置有发热层,保温层下层设置有反射层,发热层上均匀设置有若干个通孔,保温层四周外沿位置与通孔位置处均与外壳粘连,外壳包覆发热层、保温层并与反射层连接。

1、作为优选,所述的发热层为电热膜,所述电热膜为PET膜和导电发热材料组成,所述导电发热材料设置于两侧PET膜之间,所述导电发热材料由碳晶或碳纤维、石墨烯制成。

作为优选,所述的外壳为铝锰合金制成。

作为优选,所述的保温层为聚氨酯泡沫制成,保温层直接与外壳粘连。

作为优选,所述的反射层为铝箔制成。

作为优选,所述的外壳表面还设置有装饰层。

作为优选,所述的通孔设置在发热层上无导线和不发热的辅助区域。

与现有技术相比较,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在电热膜无导线和不发热的辅助区域均布通孔,将加工处理好的电热膜紧贴铝板内侧表面直接植入集成墙面的产线前段制程,后段制程中的聚氨酯泡沫穿过电热膜的通孔直接与外壳粘合,同时电热膜无孔发热区域会被发泡后的聚氨酯泡沫紧撑着与外壳形成无缝贴合。集成墙暖全制程无需任何化学的助粘剂或胶带实现了电热膜与集成墙面最表面的外壳紧密结合,利用铝锰合金优异的导热散热特性快速充分地导走电热膜所产生的热量,且不产生任何有挥发的化学气体,产品在后续的使用中也不会产生电热膜与外壳分层脱落空鼓等问题,从而达到升温迅速、环保节能、安装简便的效果。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如下具体实施例将结合上述附图进一步说明本实用新型。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2、如图1所示,一种集成墙暖,包括外壳1、发热层2、保温层4、反射层5,所述的外壳1与保温层4中间设置有发热层2,保温层4下层设置有反射层4,发热层2上均匀设置有若干个通孔3,保温层4四周外沿位置与通孔3位置处均与外壳1粘连。外壳包覆发热层、保温层并与反射层连接。所述的发热层2为电热膜,所述电热膜为PET膜和导电发热材料组成,所述导电发热材料设置于两侧PET膜之间,所述导电发热材料由碳晶或碳纤维、石墨烯制成。所述的外壳1为铝锰合金制成。所述的保温层4为聚氨酯泡沫制成,保温层4直接与外壳1粘连。所述的反射层5为铝箔制成。所述的外壳1表面还设置有装饰层。所述的通孔3设置在发热层4上无导线和不发热的辅助区域。外壳1为铝锰合金制成,铝锰合金散热性能好。聚氨酯泡沫保温降噪好,阻燃。铝箔具有优良的热反射效果。述的发热层2为电热膜,所述电热膜为PET膜和导电发热线组成,所述导电发热线设置于两侧PET膜之间,所述导线发热线由碳晶或碳纤维、石墨烯制成,电热转换率较高。装饰层表面拥有丰富的颜色和图案。

当发热层2通电发热以后,因为发热区域已与外壳1紧贴,外壳本身具有非常好的导热散热特性,所以可以快速将电热膜的热量导走,通过表面散热,从而加热周围的空气,由于靠近铝面的空气温度升高,形成冷热空气对流,最终提升房间的温度达到取暖的效果。发热膜的另一面紧贴着保温层4,可以确保电热膜的减少热损失,使热量最大限度地导到外壳1表层,达到升温取暖的效果;而最后一层的反射层5可以起到反射热量的效果,让热量尽可能遵循预设的传递路线,最大限度地避免热损失;两端表面的铝材也可以实现防水防潮的效果,对集成墙暖形成保护。

本实用新型的发热层2可以不通过任何介质直接与外壳1形成紧贴,铝面可以快速地导热、散热,迅速加热空气,另外聚氨酯保温层4和反射层5也同时高效履行使命,为预定的热传导路线保驾护航,真正实现了电采暖系统各要素部分的高效整合。

通过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对电热膜进行处理,在电热膜无导线和不发热的辅助区域均布通孔3后,可以使聚氨酯泡沫一端贯穿发热层2的通孔直接与外壳1粘合,另一端与反射层粘合,不使用任何化学胶粘剂或胶带就实现了发热层2与集成墙面产品的结合,保持产品的完整性并给予产品强度支撑,同时无孔区域的发热膜会被发泡后的聚氨酯泡沫紧撑着与铝面形成无缝贴合。不需要额外增加化工胶粘材料,不会因为增加双面胶或者胶水溶剂在温度高的时候产生化学气体,也不会因为化工胶粘材料的性能弱化,从而导致产品分层空鼓等问题。

以上实施例的说明只是用于帮助理解本实用新型的方法及其核心思想。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若干改进和修饰,这些改进和修饰也落入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内。

对所公开的实施例的上述说明,使本领域专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或使用本实用新型。对这些实施例的多种修改对本领域的专业技术人员来说将是显而易见的,本文中所定义的一般原理可以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或范围的情况下,在其它实施例中实现。因此,本实用新型将不会被限制于本文所示的这些实施例,而是要符合与本文所公开的原理和新颖特点相一致的最宽的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