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交换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380542阅读:228来源:国知局
热交换装置的制造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器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热交换装置。



背景技术:

在极寒冷地区,室外空气的温度与室内空气的温度相差极大,所以当温度较高且湿润的室内空气与温度极低的室外空气同时经过热交换素子时,温度较高且湿润的室内空气由于与温度相差极大室外空气相遇后被液化,而导致热交换素子处产生结露。

所以为了减少从室外进入的空气与从室内进入的空气的温度差距,现有技术的热交换装置在热交换素子的上游侧设置加热器,使得室外空气温度稍微升高后,再进入热交换素子,以防止热交换素子因结露冻结而失效。



技术实现要素:

(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由于热交换素子是易燃材料,一般将加热器设置在热交换素子的上游侧时,需要将热交换素子设置在远离加热器的火焰延烧危险区域,才能确保即使加热器短路起火,也不会使火蔓延至易燃的热交换素子。

而所谓的火焰延烧危险区域就为从起火零部件的上面起50mm的区域,所以当热交换素子设置在距离加热器50mm以外的区域时,安装空间变大,从而导致热交换装置的整体体积变大。

因此,为了至少部分地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既安全,又能节省空间的热交换装置。

(二)技术方案

本实用新型热交换装置包括:室内进风口和室外进风口,将从室外进风口进入的空气加热的加热器,使从室外进风口进入的空气与从室内进风口进入的空气互相交换能量的热交换素子,其中,热交换素子设置在加热器下游侧,加热器与热交换素子之间设有热阻挡部。

优选地,本实用新型热交换装置中,加热器包括:产生热的发热部,将发热部产生的热散发到周围空气中的传热部,其中,热阻挡部至少有一部分设置在发热部的正上方。

优选地,本实用新型热交换装置中,热阻挡部为以发热部为始点,向传热部方向倾斜。

优选地,本实用新型热交换装置中,热阻挡部为以所述发热部为始点,平行于所述发热部正上方的板状结构。

优选地,本实用新型热交换装置中,传热部分别设置在发热部的两侧,热阻挡部的截面呈V字形,包括:设置在发热部正上方的底部,从底部向传热部方向向上倾斜的第一倾斜面和第二倾斜面。

优选地,本实用新型热交换装置中,第一倾斜面和第二倾斜面呈互相的镜像分别设置在发热部的左侧和右侧。

优选地,本实用新型热交换装置中,热阻挡部是一块长条形状的板,沿长边方向的中线折叠成V字形状而形成;或者由两块长条形状的板,倾斜摆放合并成V字形状而形成。

(三)有益效果

从上述技术方案可以看出,本实用新型热交换装置至少具有以下有益效果其中之一:

(1)当加热器短路着火时,由于在加热器与热交换素子之间设置热阻挡部,所以当火蔓延至热阻挡部时,就会被热阻挡部遮挡,而不能蔓延至热交换素子,因此即使加热器热交换素子的距离低于50mm,也可以抑制火蔓延至热交换素子,从而缩短了加热装置与热交换素子的距离,实现了热交换装置的小型化,既提高了安全性,又节省了空间;

(2)在加热器的发热部的左右两侧分别设置能将发热部产生的热散发到周围空气中的传热部,这样就能增大加热器的加热效率。由于加热器的只有由发热部发热,所以,当加热短路着火时,就只有发热部处会产生火焰,因此只要在发热部的正上方设有热阻挡部,就能确保整个加热器的安全性,而且,又不会影响空气的流通;从而进一步提高了加热器的安全性;

(3)将V字形热阻挡部的底部设置在发热部的正上方,并且从底部向传热部方向向上倾斜设置第一倾斜面和第二倾斜面,也就是说,第一倾斜面与第二倾斜面呈互相的镜像分别向设置在发热部的左侧和右侧的传热部方向向上倾斜。这样,流经发热部处的空气,分别顺着第一倾斜面引导与流经左侧的传热部的空气的汇合,和顺着第二倾斜面引导与流经右侧的传热部的空气的汇合,使得流经加热器的空气能顺畅地到达热交换素子,从而减少压损,抑制乱流,对降低噪音有积极的效果。

附图说明

图1为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热交换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所示热交换装置中加热部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1所示热交换装置中加热部和热阻挡部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图1所示热交换装置中热阻挡部的示意图。

【附图主要元件符号说明】

100-本体;

102-室外进风口; 101-室内进风口;

103-室内排风口;

200-热交换素子;

300-加热器;

310-发热部; 320-传热部; 330-壳体;

400-热阻挡部;

401-底部; 402-第一倾斜面; 403-第二倾斜面;

500-给气风机; 600-排气风机;

700-过滤网单元; 800-风路切换板。

具体实施方式

本实用新型通过在加热器和热交换素子之间设置热阻挡部,从而提供了一种既安全,又能节省空间的热交换装置。

为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具体实施例,并参照附图,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详细说明。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示例性实施例中,提供了一种热交换装置。

图1为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热交换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热交换装置包括:本体100、热交换素子200、加热器300、热阻挡部400、给气风机500、排气风机600、过滤网单元700以及风路切换板800。其中,在本体100上形成室内进风口101和室外进风口102。加热器300将从室外进风口102进入的空气加热。热交换素子200设置在加热器300的下游侧,使从室外进风口102进入的空气与从室内进风口101进入的空气互相交换能量。热阻挡部400设置于加热器300与热交换素子200之间。

以下分别对本实施例热交换装置的各个组成部分进行详细描述。

请继续参照图1,本体100是中空长方体形状,具有使室外空气进入本体内的室外进风口102;使室内空气进入本体内的室内进风口101;使该本体内的空气排出室内的室内排风口103;以及使该本体内的空气排出室外的室外排风口(图中未示)。

热交换素子200具有回收从室内排出的排气热及提供来自室外的室外空气的功能。其中,热交换素子200由多块薄板黏在一起重合所构成,形成相互独立,且相交的风路。

图2为图1所示热交换装置中加热部的结构示意图。请参照图1和图2,加热器300设置在热交换素子的上游侧,包括:产生热的发热部310、将所述发热部产生的热散发到周围空气中的传热部320、壳体330。发热部310呈条状,是由半导体材料构成的实心部品,设置在加热器300的中部,能产生热能加热空气。传热部320由留有间隙的U型波纹状的金属材料构成,设置在发热部310的左右两侧,能将发热部310所产生的热量通过波纹状的金属材料扩散。

壳体330是中空长方体形状,内装有发热部和传热部,壳体330的底面设有通风孔,使空气从壳体的底面进入后均匀地经过加热器。

本实施例中,为了加大加热器的发热面积,在加热器300的发热部310的左右两侧分别设置能将发热部310产生的热散发到周围空气中的传热部320,这样就能增大加热器的加热效率。

图3为图1所示热交换装置中加热部和热阻挡部的结构示意图。请继续参照图1、图2和图3,热阻挡部400呈长板状,截面呈V字形状,隔开加热器300与热交换素子200。此外,热阻挡部400可以是一块长条形状的板,沿长边方向的中线折叠成V字形状形成;也可以由两块长条形状的板,倾斜摆放合并成V字形状而形成。

除了截面是V字形状外,热阻挡部也可以是一块以发热部为始点,向传热部方向倾斜或平行于发热部正上方的板状结构。

本实施例中,热阻挡部400设置在所述发热部的正上方。由于加热器的只有由发热部发热,所以,当加热短路着火时,就只有发热部处会产生火焰,因此只要在发热部的正上方设有热阻挡部,就能确保整个加热器的安全性,而且,又不会影响空气的流通。

图4为图1所示热交换装置中热阻挡部的示意图。请参照图1和图3,图4,在加热器中,传热部320分别设置在发热部310的两侧,热阻挡部400的截面呈V字形,包括,设置在所述发热部正上方的底部401,从所述底部向所述传热部方向向上倾斜的第一倾斜面402和第二倾斜面403。

本实施例中,由于发热部310是实心的半导体材料组成,所以当室外的空气从加热器的底面进入加热器300时,会与发热部310发生碰撞,使空气的流动方向发生改变,从而产生乱流,使风道内的压损增大。

因此,将V字形的热阻挡部400的底部设置在发热部的正上方,并且从底部401向传热部方向向上倾斜设置第一倾斜面402和第二倾斜面403,也就是说,第一倾斜面402与第二倾斜面403呈互相的镜像分别向设置在发热部的左侧和右侧的传热部方向向上倾斜。这样,流经发热部处的空气,分别顺着第一倾斜面引导与流经左侧的传热部的空气的汇合,和顺着第二倾斜面引导与流经右侧的传热部的空气的汇合。使得流经加热器的空气能顺畅地到达热交换素子,从而减少压损,抑制乱流,对降低噪音有积极的效果。

本实施例中,给气风机500使从室外进风口进入102的室外空气,经过加热器300和热交换素子200后,被过滤网单元700过滤后,从室内排风口103排出。排气风机600使从室内进风口101进入的室内空气,经过热交换素子200后,从室外排风口排出。

当给气风机500启动时,室外的空气从室外进风口102进入热交换装置200后,沿着热交换装置200内的风路到达加热器时,首先从加热器300的壳体330的底面进入,然后经过预加热后,进入下游侧的热交换素子200内,与室内进风口103进入的空气进行能量交换后,再被过滤网单元700,过滤后,被排出室内。

当加热器短路着火时,由于在加热器与热交换素子之间设置热阻挡部,所以当火蔓延至热阻挡部时,就会被热阻挡部遮挡,而不能蔓延至热交换素子,因此即使加热器热交换素子的距离低于50mm,也抑制火蔓延至热交换素子。从而缩短加热装置与热交换素子的距离,实现了热交换装置的小型化,从而既提高了安全性,又节省了空间。

另外,本实施例中,从室内进风口101进入的空气不仅能从室外出风口被排出,而且,通过风路切换板800的切换,还能使得从室内进风口101进入的空气,从室内出风口103被排出,形成室内空气的循环。

至此,已经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进行了详细描述。依据以上描述,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对本实用新型热交换装置有了清楚的认识。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在加热器和热交换素子之间增加了热阻挡部,通过对热阻挡部和相关部件的形状和位置的巧妙设计,提高了热交换装置的安全性,提高了效率,降低了噪音,节省了空间,具有较强的推广应用前景。

需要说明的是,在附图或说明书正文中,未绘示或描述的实现方式,均为所属技术领域中普通技术人员所知的形式,并未进行详细说明。此外,上述对各元件的定义并不仅限于实施例中提到的各种具体结构、形状或方式,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可对其进行简单地更改或替换。

还需要说明的是,实施例中提到的方向用语,例如“上”、“下”、“前”、“后”、“左”、“右”等,仅是参考附图的方向,并非用来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注意,贯穿附图,相同的元素由相同或相近的附图标记来表示。在以下描述中,一些具体实施例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应该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有任何限制。在可能导致对本实用新型的理解造成混淆时,将省略常规结构或构造。应注意,图中各部件的形状和尺寸不反映真实大小和比例,而仅示意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内容。

以上所述的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有益效果进行了进一步详细说明,所应理解的是,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做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