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加湿膜装置及加湿器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3055484阅读:515来源:国知局
一种加湿膜装置及加湿器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加湿装置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加湿膜装置及加湿器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愈加关注生活的质量。室内干燥,空气湿度达不到标准湿度(40%RH-60%RH),干燥的环境会导致人体水分流失,加速生命的衰老。加湿器能创造理想的室内湿度,呵护家人的健康。

现有的加湿器主要有以下几类:超声波加湿器、直接蒸发型加湿(也叫纯净型加湿器)、电加热式加湿器、浸入式电极加湿器、冷雾加湿器。相比而言,直接蒸发型加湿器(如湿膜加湿装置)崇尚自然,无辐射的隐形污染,备受市场欢迎。

湿膜加湿装置主要有两种,即有动力型湿膜加湿装置和无动力型湿膜加湿装置。有动力型湿膜加湿装置是通过水泵等动力装置向湿膜淋水,由于水泵淋水是从湿膜上方向下淋,且蒸发量远小于淋水量,水中的矿物质不会留在湿膜上。有动力型湿膜加湿装置的优点是加湿效果好;对水质无要求,普通自来水就行;湿膜有效使用时间长。其缺点是耗能,有噪音,结构复杂,造价高,占有较大的空间,当空间有限时无法实现。

无动力型湿膜加湿装置是将吸水湿膜的下端放置在水中,湿膜靠自身的吸水性让湿膜存在水分。无动力型湿膜加湿装置的优点是节能,无噪音,结构简单,占有较小的空间;缺点是对水质有要求,纯净水较好,使用自来水效果差,湿膜的有效使用时间短。当使用自来水时,由于湿膜的下端放在水中,水中的矿物质会随着水被吸上湿膜,水分不断蒸发,矿物质不断增加,从而堵塞毛细孔,使湿膜的吸水性丧失,从而无法加湿。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加湿膜装置及加湿器装置,解决了上述无动力型湿膜加湿装置对水质要求高,湿膜的有效使用时间短,而动力型湿膜加湿装置又噪音大,耗能高,占用空间大的问题。

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是采用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的。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加湿膜装置2,包含吸水槽8,接水槽9,自吸式湿膜10,其特征在于:所述吸水槽8的位置高于所述接水槽9的位置,自吸式湿膜10一端浸泡在吸水槽8的水中,另一端放置在接水槽9内。

优选地,所述加湿膜装置2还包括支撑架11,所述支撑架11设置在自吸式湿膜10内侧,用于支撑自吸式湿膜10。

优选地,所述吸水槽8与储水箱连接,或所述吸水槽8通过自动上水装置与自来水连接。

优选地,所述接水槽9与接水箱连接,或所述接水槽9与排水管连接。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包括上述加湿膜装置2的加湿器装置,所述加湿器装置还包括外壳1,风动力装置,所述风动力装置、加湿膜装置2分别位于所述外壳1内;外壳1壁的一侧设置有进风口3,另一侧设置有出风口4。

优选地,所述风动力装置为风机6或冷暖散能器5,或风机6与冷暖散能器5。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包括上述加湿膜装置2的加湿器装置,所述加湿器装置还包括风道7,外壳1,所述外壳壁的一侧设置有进风口3,另一侧设置有出风口4,所述风道7设置于所述外壳的进风口侧、所述加湿膜装置2位于所述外壳1内。

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明显的优点和有益效果。借由上述技术方案,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加湿膜装置及加湿器装置至少具有下列优点及有益效果:

(1)对水质要求低,加湿膜的有效使用时间长。本实用新型使用普通的自来水即可,且长期使用不会造成湿膜因矿物质积累而阻塞的问题。本实用新型中,吸水槽的位置高于接水槽的位置,自吸式湿膜一端浸泡在吸水槽的水中,另一端放置在接水槽内,自吸式湿膜利用进水端高于出水端的该结构,依据虹吸原理,吸水槽的水被源源不断地输送到接水槽内,并且由于水流动速度明显大于被蒸发水量,加湿膜不会因水中的矿物质积累而阻塞加湿膜。所以,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加湿膜装置及加湿器装置对水质要求低,加湿膜的有效使用时间长。

(2)低耗能,无噪音。本实用新型利用了虹吸原理,利用进水端和出水端的高度差形成的水柱压力为水运动的动力,相比动力型加湿装置的动力功能系统,既耗能低,且无动力发动系统产生的噪音。

(3)结构简单,制造成本低,使用成本低,占用空间小。本实用新型无需设置专门的放置净化水的装置,只需与自来水管连接即可,也无需设置专门的动力系统,因此,相比现有的动力型加湿装置或无动力型加湿装置,结构简单,制造成本低,使用成本也低,占用空间小。

附图说明

图1是加湿膜装置示意图;

图2是其中一实施例中加湿器装置示意图;

图3是其中一实施例中加湿器装置示意图;

图4是其中一实施例中加湿器装置示意图;

图5是其中一实施例中加湿器装置示意图;

图6是其中一实施例中加湿器装置示意图;

【主要组件符号说明】

1:外壳 2:加湿膜装置

3:进风口 4:出风口

5:冷热散能器 6:风机

7:风道 8:吸水槽

9:接水槽 10:自吸式湿膜

11:支撑架

具体实施方式

为更进一步阐述本实用新型为达成预定实用新型目的所采取的技术手段及功效,以下结合附图及较佳实施例,对依据本实用新型提出的加湿膜装置及加湿器装置的具体实施方式、结构、特征及其功效,详细说明如后。

实施例一

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加湿膜装置2,如图1所示,该加湿膜装置2包含吸水槽8,接水槽9,自吸式湿膜10,在风通过处设有自吸式湿膜10,所述吸水槽8的位置高于所述接水槽9的位置,自吸式湿膜10一端浸泡在吸水槽8的水中,另一端放置在接水槽9盘内。所述吸水槽8与储水箱连接,在其他实施例中,所述吸水槽8也可通过自动上水装置与自来水管连接,也可通过人工方式向吸水槽8加水。所述接水槽9与接水箱连接,在其他实施例中,所述接水槽9也可以与排水管连接。

在其他实施例中,所述加湿膜装置2还可包括支撑架11,所述支撑架11设置在自吸式湿膜10内侧,用于支撑自吸式湿膜10。

使用过程中,由于吸水槽8的位置高于接水槽9的位置,自吸式湿膜10一端浸泡在吸水槽8的水中,另一端放置在接水槽9内,自吸式湿膜10利用自身的吸水性,以及进水端高于出水端的该结构,依据虹吸原理,吸水槽8的水被源源不断地通过自吸式湿膜10上并输送到接水槽9内,干燥的风通过湿润的湿膜时就会夺走水分,从而完成加湿。由于水流动速度明显大于被蒸发水量,水中的矿物质及其他杂志会随着水流循环进入接水槽9,加湿膜的毛细孔也不会因水中的矿物质积累而阻塞加湿膜,加湿膜可长期有效使用。

综上,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加湿膜装置2对水质要求低,加湿膜的有效使用时间长。其原理实质是利用进水端和出水端的高度差形成的水柱压力作为水运动的动力,相比动力型加湿装置的动力功能系统,既耗能低,又不会因动力系统产生噪音。且本实施例提供的加湿膜装置2由于无需设置专门的放置净化水的装置,只需与自来水管连接即可,也无需设置专门的动力系统,因此,相比现有的动力型加湿装置或无动力型加湿装置,结构简单,制造成本低,使用成本也低,占用空间小。

实施例二

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加湿器装置,如图2-6所示,该加湿器装置包括实施例一中所述的加湿膜装置2,此外还包括外壳1,风动力装置,所述风动力装置、加湿膜装置2分别位于所述外壳1内;外壳1壁的一侧设置有进风口3,另一侧设置有出风口4。

需要说明的是:以下实施例中并不限制风动力装置与加湿膜装置在外壳中设置的位置关系。

在本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所述风动力装置为冷暖散能器5,所述冷暖散能器5设置于外壳1的底部一侧,相应地,在靠近冷暖散能器5一侧的外壳1壁上设置有进风口3,加湿膜装置2设置于外壳1的顶部一侧,相应地,在靠近加湿膜装置2一侧的外壳1壁上设置有出风口4。使用时,空气从进风口3进入加湿器外壳1内部,经过冷暖散能器5后,被冷/暖后的空气经过加湿膜后,将湿膜中的水分带走,经过出风口4进入空气,从而起到加湿的作用。

在另一实施例中,如图3所示,所述风动力装置为风机6。所述风机6设置于外壳1的底部一侧,相应地,在靠近风机6一侧的外壳1壁上设置有进风口3,加湿膜装置2设置于外壳1的顶部一侧,相应地,在靠近加湿膜装置2一侧的外壳1壁上设置有出风口4。使用时,空气从进风口3进入加湿器外壳1内部,经过风机6后,空气再经过加湿膜,将湿膜中的水分带走,经过出风口4进入空气,从而起到加湿的作用。

在另一实施例中,如图4所示,所述风动力装置为冷暖散能器5和风机6,所述冷暖散能器5设置于外壳1的底部一侧,冷暖散能器5的上方设置有风机6,相应地,在靠近冷暖散能器5一侧的外壳1壁上设置有进风口3,加湿膜装置2设置于外壳1的顶部一侧,相应地,在靠近加湿膜装置2一侧的外壳1壁上设置有出风口4。使用时,空气从进风口3进入加湿器外壳1内部,依次经过冷暖散能器5和风机6后,空气再经过加湿膜,将湿膜中的水分带走,经过出风口4进入空气,从而起到加湿的作用。

在另一实施例中,如图5所示,所述风动力装置设置于外壳1的左侧/右侧,相应地,在靠近风动力装置一侧的外壳1壁上设置有进风口3,加湿膜装置2设置于外壳1的右侧/左侧,相应地,在靠近加湿膜装置2一侧的外壳1壁上设置有出风口4。使用时,空气从左侧/右侧的进风口3进入加湿器外壳1内部,经过风动力装置后,空气再经过加湿膜,将湿膜中的水分带走,经过右侧/左侧的出风口4进入空气,从而起到加湿的作用。

实施例三

在本实施例中,如图6所示,所述风动力装置还可以为风道7,所述风道7设置在外壳11的进风口3外侧,外壳1壁进风口3的另一侧设置出风口4,加湿膜装置2设置于外壳1内。使用时,空气从风道7进入进风口3,进而进入加湿器外壳1内部,空气再经过加湿膜,将湿膜中的水分带走,经过另一侧的出风口4进入空气,从而起到加湿的作用。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非对本实用新型作任何形式上的限制,虽然本实用新型已以较佳实施例揭露如上,然而并非用以限定本实用新型,任何熟悉本专业的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范围内,当可利用上述揭示的方法及技术内容作出些许的更动或修饰为等同变化的等效实施例,但凡是未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内容,依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作的任何简单修改、等同变化与修饰,均仍属于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