蓄能空调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3697217阅读:169来源:国知局
蓄能空调系统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空调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蓄能空调系统。



背景技术: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数据中心、写字楼、商场、机关单位、娱乐场所、医院、宾馆等大型公共建筑物不断拔地而起,中央空调系统是这些大型公共建筑物必不可少的重要设备设施。中央空调系统的电力负荷“昼重夜轻”,与电网其它负荷“争峰让谷”是造成电网峰谷负荷差的主要因素。为保证电网的安全、合理和经济地运行,鼓励用户调用电负荷,实现“移峰填谷”,国家实行峰谷分时电价。

空调蓄能技术是应用于峰谷分时电价制度下的一种调用电负荷技术。将能量(冷量或热量)储存在某种介质或材料中,在另一时段释放出来的系统称为蓄能系统;当能量以显热或潜热形式储存在某种介质中,并能够在需要时释放能量的空调系统称为蓄能空调系统。

蓄能空调系统一般由蓄能系统、供能系统和制能系统组成。其中,制能系统包括位于蓄能系统中的蓄能侧制能主机和位于供能系统中的供能侧制能主机。

现有技术中,蓄能侧制能主机仅能用于向蓄能系统中蓄能,供能侧制能主机仅能向供能系统中供能,两者不能相互替换。

当其中的蓄能侧制能主机或供能侧制能主机损坏不能工作时,需要停止整套设备运转,在更换相应的蓄能侧制能主机或供能侧制能主机之后,才能再次开启蓄能空调系统,不利于提升产品品质、性能和用户体验。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中的缺陷,提供一种制能装置能够相互备用的蓄能空调系统。

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提供一种蓄能空调系统,包括蓄水容器、空调供能端、第一制能装置、第二制能装置和热交换器;其中,所述蓄水容器具有第一进出水口和第二进出水口,所述第一进出水口通过第一管道与所述热交换器连接,所述第二进出水口通过第二管道与所述热交换器连接;所述第一制能装置分别与所述第一管道和所述第二管道连通;所述空调供能端的进水口通过第三管道与所述热交换器连接,所述空调供能端的出水口通过第四管道与所述热交换器连接;所述第二制能装置分别与所述第三管道和所述第四管道连通。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通过设置热交换器,将蓄水容器、空调供能端、第一制能装置、第二制能装置分别与热交换器通过管道连通,从而能够实现第一制能装置与第二制能装置互为备用。

在第一制能装置损坏时,通过第二制能装置代替第一制能装置向蓄水容器蓄能;在第二制能装置损坏时,通过第一制能装置向空调供能端供能,提高了产品的应急性能,提升了产品品质、性能和用户体验。

同时,还可以实现多种蓄能供能方式,例如,第一制能装置、第二制能装置联合向蓄水容器蓄能,第一制能装置、第二制能装置联合向空调供能端供能,满足了不同的需求。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的蓄能空调系统的示意图;

图2为第一制能装置单独向蓄水容器蓄能的示意图;

图3为第二制能装置单独向蓄水容器蓄能的示意图;

图4为第二制能装置与第一制能装置联合向蓄水容器蓄能的示意图;

图5为蓄水容器单独供能的示意图;

图6为第二制能装置单独向空调供能端供能的示意图;

图7为第一制能装置单独向空调供能端供能的示意图;

图8为第二制能装置与蓄水容器联合向空调供能端供能的示意图;

图9为第二制能装置与第一制能装置联合向空调供能端供能的示意图;

图10为第二制能装置、第一制能装置和蓄水容器联合向空调供能端供能的示意图;

图11为热交换器与第一制能装置通过第五管道串联连接示意图;

图12为第二制能装置与第一制能装置串联向蓄水容器蓄能的示意图;

图13为第一制能装置中的两台第一制能主机通过第六管道串联连接的示意图;

图14为两台第一制能主机进行并联蓄能的示意图;

图15为两台第一制能主机进行串联蓄能的示意图;

图16为第二制能装置中的两台第二制能主机并联布置的示意图;

图17为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提供的蓄能空调系统的示意图。

附图标记对照表:

1-蓄水容器; 11-第一进出水口; 12-第二进出水口;

13-第一管道; 131-第一旁通管; 132-第一旁通管阀门;

133-第一水泵; 134-第一管道阀门; 14-第二管道;

141-第二旁通管; 142-第二管道转换阀; 143-第二水泵;

144-第二管道阀门; 2-空调供能端; 21-进水口;

22-出水口; 23-第三管道; 24-第四管道;

241-第三旁通管; 242-第三旁通管阀门; 243-第三水泵;

3-热交换器; 4-第一制能装置; 40-第一制能主机;

41-第一连通管; 42-第一连通管阀门; 43-第四水泵;

5-第二制能装置; 50-第二制能主机; 51-第二连通管;

52-第五水泵; 6-第五管道; 61-第五管道阀门;

7-第六管道; 71-第六管道阀门。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来进一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其中相同的零部件用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需要说明的是,下面描述中使用的词语“前”、“后”、“左”、“右”、“上”和“下”指的是附图中的方向,词语“内”和“外”分别指的是朝向或远离特定部件几何中心的方向。

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的蓄能空调系统,包括蓄水容器1、空调供能端2、第一制能装置4、第二制能装置5和热交换器3。

其中,蓄水容器1具有第一进出水口11和第二进出水口12,第一进出水口11通过第一管道13与热交换器3连接,第二进出水口12通过第二管道14与热交换器3连接。

第一制能装置4分别与第一管道13连通和第二管道14连通。

空调供能端2的进水口21通过第三管道23与热交换器3连接,空调供能端2的出水口22通过第四管道24与热交换器3连接。

第二制能装置5分别与第三管道23和第四管道24连通。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蓄能空调系统,可以蓄冷供冷,也可以蓄热供热。本实用新型中所涉及的蓄能包括蓄冷和蓄热,本实用新型中将能够蓄冷供冷和蓄热供热的空调系统称之为蓄能空调系统。

本实用新型中的蓄水容器1可以为蓄水槽或蓄水罐。

本实用新型中的空调供能端2为空调向外供能(供冷或供热)的末端,也称之为空调末端或用户端。

本实用新型可以通过蓄水容器1的水在用电低谷时间段进行蓄能(包括蓄冷和蓄热),然后在用电高峰时间段将存储的能量(包括冷量和热量)释放给空调供冷端2,实现“移峰填谷”,为用户节约电费。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蓄能空调系统,其蓄水容器1包括第一进出水口11和第二进出水口12,分别用于冷热水进出循环。

一般情形下,将第一进出水口11设置在蓄水容器1的下方,与蓄水容器1内的下布水器连通,将第二进出水口12设置在蓄水容器1的上方,与蓄水容器1内的上布水器连通,从而实现冷热水循环。

一般情况下,冷水的密度大于热水的密度,冷水位于蓄水容器1的下方。本实用新型中提到的冷热水仅为相对概念,并不代表实际水温。

如蓄水容器1供冷时,冷水将从第一进水出口11排出,经过热交换之后形成的热水经第二进出水口12回到蓄水容器内。

如蓄水容器1供热时,热水将从第二进水出口12排出,经过热交换之后形成的冷水经第一进出水口11回到蓄水容器内。

为了实现水循环,将第一进出水口11通过第一管道13与热交换器3连接,将第二进出水口12通过第二管道14与热交换器3连接。

为了实现水循环,根据需要可以在第一管道13或第二管道14上设置双向水泵,也可以分别在第一管道13和第二管道14上设置单向水泵。

为了实现水循环的控制,根据需要可以在第一管道13和第二管道14上分别设置阀门。

第一制能装置4为能够制冷和制热的装置,其一端通过第一连通管41与第一管道13连通,其另一端通过第一连通管41与第二管道14连通,从而使得第一制能装置4与蓄水容器1的第一进出水口11和第二进出水口12连通,同时使得第一制能装置4与热交换器3连通,实现多种水路循环。

空调供能端2的进水口21通过第三管道23与热交换器3连通,其出水口22通过第四管道24与热交换器3连通。

为了实现水路循环,根据需要可以在第三管道23或第四管道24上设置双向水泵,也可以分别在第三管道23和第四管道24上设置单向水泵。

为了实现水循环的控制,根据需要可以在第三管道23和第四管道24上分别设置阀门。

第二制能装置5为能够制冷和制热的装置,其一端通过第二连通管51与第三管道23连通,其另一端通过第二连通管51与第四管道24连通,从而使得第二制能装置5与空调供能端2的出水口22和进水口21连通,同时使得第二制能装置5与热交换器3连通,实现多种水路循环。

如此设置,可以实现第一制能装置4与第二制能装置5互为备用,第二制能装置5能够向蓄水容器1蓄能,并可以实现多种蓄能供能方式,具体如下:

在向蓄水容器1蓄能时,有如下几种蓄能方式:

第一种蓄能方式:第一制能装置4单独向蓄水容器1蓄能,包括蓄冷和蓄热:

蓄冷时:如图2所示,蓄水容器1内的热水依次经第二进出水口12、第二管道14和第一连通管41进入第一制能装置4内进行制冷,制得的冷水依次经第一连通管41、第一管道13和第一进出水口11回到蓄水容器1内进行蓄冷。

蓄热时:蓄水容器1内的冷水依次经第一进出水口11、第一管道13和第一连通管41进入第一制能装置4内进行制热,制得的热水依次经第一连通管41、第二管道14和第二进出水口12回到蓄水容器1内进行蓄热。

为了实现第一制能装置4的水路双向循环,可以在第一连通管41上设置双向水泵,例如设置第四水泵43,并在第一连通管41上设置第一连通管阀门42。

第二种蓄能方式:第二制能装置5单独向蓄水容器蓄能,包括蓄冷和蓄热:

蓄冷时:如图3所示,蓄水容器1内的热水依次经第二进出水口12、第二管道14进入热交换器3内。

第二制能装置5制得的冷水经第二连通管51和第三管道23进入热交换器3内,并与热交换器3内的热水进行热量交换。

在热量交换完成之后,第二管道14提供给热交换器3的热水变为冷水,冷水依次经第一管道13和第一进出水口11回到蓄水容器1内进行蓄冷。第三管道23提供给热交换器3的冷水变为热水,热水经第四管道24和第二连通管51回到第二制能装置5内进行循环制冷。

为了实现第二制能装置5的水路循环,可以在第二连通管51上设置单向的第五水泵52。

蓄热时:蓄水容器1内的冷水依次经第一进出水口11、第一管道13进入热交换器3内。

第二制能装置5制得的热水经第二连通管51和第三管道23进入热交换器3内,并与热交换器3内的冷水进行热量交换。

在热量交换完成之后,第一管道13提供给热交换器3的冷水变为热水,热水依次经第二管道14和第二进出水口12回到蓄水容器1内进行蓄热。第三管道23提供给热交换器3的热水变为冷水,冷水经第四管道24和第二连通管51回到第二制能装置5内进行循环制热。

第三种蓄能方式:第二制能装置5与第一制能装置4联合向蓄水容器1蓄能,包括蓄冷和蓄热:

蓄冷时:如图4所示,蓄水容器1中的热水经第二进出水口12进入第二管道14中,第二管道14中的一部分热水经第一连通管41进入第一制能装置4内进行制冷,制得的冷水依次经第一连通管41和第一管道13回到蓄水容器1内进行蓄冷。

第二管道14中的另一部分热水进入热交换器3内,第二制能装置5制得的冷水经第二连通管51和第三管道23进入热交换器3内,并与热交换器3内的热水进行热量交换。

在热量交换完成之后,第二管道14提供给热交换器3的热水变为冷水,冷水依次经第一管道13和第一进出水口11回到蓄水容器1内进行蓄冷。第三管道23提供给热交换器3的冷水变为热水,热水经第四管道24和第二连通管51回到第二制能装置5内进行循环制冷。

该蓄冷过程,可以称为第二制能装置5与第一制能装置4并联蓄冷。

蓄热时:蓄水容器1中的冷水经第一进出水口11进入第一管道13中,第一管道13中的一部分冷水经第一连通管41进入第一制能装置4内进行制热,制得的热水依次经第一连通管41和第二管道14回到蓄水容器1内进行蓄热。

第一管道13中的另一部分热水进入热交换器3内,第二制能装置5制得的热水经第二连通管51和第三管道23进入热交换器3内,并与热交换器3内的冷水进行热量交换。

在热量交换完成之后,第一管道13提供给热交换器3的冷水变为热水,热水依次经第二管道14和第二进出水口12回到蓄水容器1内进行蓄热。第三管道23提供给热交换器3的热水变为冷水,冷水经第四管道24和第二连通管51回到第二制能装置5内进行循环制热。

该蓄热过程,可以称为第二制能装置5与第一制能装置4并联蓄热。

在向空调供能端2供能时,有如下几种供能方式:

第一种供能方式:蓄水容器1单独供能,包括供冷和供热。

在供冷时,如图5所示,蓄水容器1中的冷水依次经第一进出水口11和第一管道13进入热交换器3内。

空调供能端2的出水口22流出的热水经第四管道24进入热交换器3内,并与冷水进行热量交换。

在热量交换完成后,第一管道13提供给热交换器3的冷水变为热水,热水经第二管道14、第二进出水口12回到蓄水容器1内。

在热量交换完成后,第四管道24提供给热交换器3的热水变为冷水,冷水经第三管道23和进水口21进入空调供能端2内进行供冷。

在供热时,蓄水容器1中的热水依次经第二进出水口12和第二管道14进入热交换器3内。

空调供能端2的出水口22流出的冷水经第四管道24进入热交换器3内,并与热水进行热量交换。

在热量交换完成后,第二管道14提供给热交换器3的热水变为冷水,冷水经第一管道13、第一进出水口11回到蓄水容器1内。

在热量交换完成后,第四管道24提供给热交换器3的冷水变为热水,热水经第三管道23和进水口21进入空调供能端2内进行供热。

第二种供能方式:第二制能装置5单独向空调供能端2供能,包括供冷和供热。

供冷时,如图6所示,第二制能装置5制得的冷水经第三管道23进入空调供能端2内进行供冷,供冷后形成的热水经第四管道24回到第二制能装置5内进行循环制冷。

供热时,第二制能装置5制得的热水经第三管道23进入空调供能端2内进行供热,供热后形成的冷水经第四管道24回到第二制能装置5内进行循环制热。

第二种供能方式:第一制能装置4单独向空调供能端2供能,包括供冷和供热。

供冷时,如图7所示,第一制能装置4制得的冷水经第一连通管41、第一管道13进入热交换器3内,空调供能端2的热水经第四管道24进入热交换器3内,并与冷水进行热量交换。

热量交换完成后,第一管道13提供给热交换器3的冷水变为热水,热水经第二管道14、第一连通管41回到第一制能装置4进行循环制冷。

热量交换完成后,第四管道24提供给热交换器3的热水变为冷水,冷水经第三管道23回到空调供能端2内进行供冷。

供热时,第一制能装置4制得的热水经第一连通管41、第一管道13进入热交换器3内,空调供能端2的冷水经第四管道24进入热交换器3内,并与热水进行热量交换。

热量交换完成后,第一管道13提供给热交换器3的热水变为冷水,冷水经第二管道14、第一连通管41回到第一制能装置4进行循环制热。

热量交换完成后,第四管道24提供给热交换器3的冷热水变为热水,热水经第三管道23回到空调供能端2内进行供热。

第三种供能方式:第二制能装置5与蓄水容器1联合向空调供能端供能,包括供冷和供热。

供冷时,如图8所示,蓄水容器1中冷水经第一管道13进入热交换器3内,空调供能端2的一部分热水经第四管道24进入热交换器3内进行热量交换。

热量交换之后,由第一管道13提供给热交换器的冷水变为热水,热水经第二管道14回到蓄水容器1内。

热量交换之后,由第四管道24提供给热交换器的热水变为冷水,冷水经第三管道23回到空调供能端2内进行供冷。

空调供能端2的另一部分热水经第四管道24、第二连通管51进入第二制能装置5进行制冷,制得的冷水经第三管道23回到空调供能端2内进行供冷。

供热时,蓄水容器1中热水经第二管道14进入热交换器3内,空调供能端2的一部分冷水经第四管道24进入热交换器3内进行热量交换。

热量交换之后,由第二管道14提供给热交换器的热水变为冷水,冷水经第一管道13回到蓄水容器1内。

热量交换之后,由第四管道24提供给热交换器的冷水变为热水,热水经第三管道23回到空调供能端2内进行供热。

空调供能端2的另一部分冷水经第四管道24、第二连通管51进入第二制能装置5进行制热,制得的热水经第三管道23回到空调供能端2内进行供热。

第四种供能方式:第二制能装置5与第一制能装置4联合向空调供能端供能,包括供冷和供热。

供冷时,如图9所示,第一制能装置4制得的冷水经第一连通管41、第一管道13进入热交换器3内,空调供能端2的一部分热水经第四管道24进入热交换器3内进行热量交换。

热量交换之后,由第一管道13提供给热交换器的冷水变为热水,热水经第二管道14、第一连通管41回到第一制能装置4内进行循环制冷。

热量交换之后,由第四管道24提供给热交换器的热水变为冷水,冷水经第三管道23回到空调供能端2内进行供冷。

空调供能端2的另一部分热水经第四管道24、第二连通管51进入第二制能装置5进行制冷,制得的冷水经第三管道23回到空调供能端2内进行供冷。

该供冷过程,可以称为第二制能装置5与第一制能装置4并联供冷。

供热时,第一制能装置4制得的热水经第一连通管41、第一管道13进入热交换器3内,空调供能端2的一部分冷水经第四管道24进入热交换器3内进行热量交换。

热量交换之后,由第一管道13提供给热交换器的热水变为冷水,冷水经第二管道14、第一连通管41回到第一制能装置4内进行循环制热。

热量交换之后,由第四管道24提供给热交换器的冷水变为热水,热水经第三管道23回到空调供能端2内进行供热。

空调供能端2的另一部分冷水经第四管道24、第二连通管51进入第二制能装置5进行制热,制得的热水经第三管道23回到空调供能端2内进行供热。

该供热过程,可以称为第二制能装置5与第一制能装置4并联供热。

第五种供能方式:第二制能装置5、第一制能装置4和蓄水容器1联合向空调供能端2供能,包括供冷和供热。

供冷时,如图10所示,蓄水容器1供冷、第一制能装置4供冷,冷水经第一管道13进入热交换器3内。空调供能端2的一部分热水经第四管道24进入热交换器3内进行热量交换。

热量交换之后,由第一管道13提供给热交换器的冷水变为热水,一部分热水经第二管道14、第一连通管41回到第一制能装置4内进行循环制冷,另一部分热水经第二管道14、第二进出水口12回到蓄水容器1内。

热量交换之后,由第四管道24提供给热交换器的热水变为冷水,冷水经第三管道23回到空调供能端2内进行供冷。

空调供能端2的另一部分热水经第四管道24、第二连通管51进入第二制能装置5进行制冷,制得的冷水经第三管道23回到空调供能端2内进行供冷。

该供冷过程,可以称为蓄水容器1、第二制能装置5与第一制能装置4并联供冷。

供热时,蓄水容器1供热、第一制能装置4供热,热水经第二管道14进入热交换器3内。空调供能端2的一部分冷水经第四管道24进入热交换器3内进行热量交换。

热量交换之后,由第二管道14提供给热交换器的热水变为冷水,一部分冷水经第一管道13、第一连通管41回到第一制能装置4内进行循环制热,另一部分冷水经第一管道13、第一进出水口11回到蓄水容器1内。

热量交换之后,由第四管道24提供给热交换器的冷水变为热水,热水经第三管道23回到空调供能端2内进行供热。

空调供能端2的另一部分冷水经第四管道24、第二连通管51进入第二制能装置5进行制热,制得的热水经第三管道23回到空调供能端2内进行供热。

该供热过程,可以称为蓄水容器1、第二制能装置5与第一制能装置4并联供热。

由此,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蓄能空调系统,通过设置热交换器3,将蓄水容器1、空调供能端2、第一制能装置4、第二制能装置5分别与热交换器3通过管道连通,从而能够实现第一制能装置4与第二制能装置5互为备用。

在第一制能装置4损坏时,可以通过第二制能装置5代替第一制能装置4向蓄水容器1蓄能;在第二制能装置5损坏时,可以通过第一制能装置4向空调供能端2供能,提高了产品的应急性能,提升了产品品质、性能和用户体验。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蓄能空调系统,还可以实现多种蓄能供能方式,满足了不同的需求。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蓄能空调系统,通过设置热交换器3,从而实现空调供能端2与蓄水容器1完全隔离,避免空调供能端2的水泄入蓄水容器1内,保证了空调系统的安全稳定运行。

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蓄能空调系统,可以在第一管道13上设置至少一个第一管道阀门134,用于控制第一管道13开闭。

在第一管道13上设置至少一个单向的第一水泵133,第一水泵133用于向热交换器3侧供水。在第一水泵133处设置第一旁通管131,在第一旁通管131上设置第一旁通管阀门132。

在第二管道14上设置有至少一个第二管道阀门144,用于控制第二管道14开闭。

在第二管道14上还设置有第二管道转换阀142,在第二开关转换阀142处设置有第二旁通管141,在第二旁通管141上设置有单向的第二水泵143,第二水泵143用于向热交换器3侧供水。

在蓄水容器1供冷时,第一旁通管阀门132打开,断开第一旁通管131,第一管道阀门134、第二管道阀门144和第二管道转换阀142闭合,使得第一管道13和第二管道14都处于导通状态,水经第一管道13、热交换器3和第二管道14回到蓄水容器1内。

在蓄水容器供热时,第二管道转换阀142打开,第一管道阀门134、第二管道阀门144和第一旁通管阀门132闭合,水经第二管道14、第二旁通管141、热交换器3、第一旁通管131和第一管道13回到蓄水容器1内。

当然,根据需要还可以设计其它方式的水路流通方式。

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蓄能空调系统,可以在第三管道23或第四管道24上设置第三水泵243,第三水泵243可以为单向的水泵,也可以为双向的水泵。

当第三水泵243为单向的水泵时,其朝向热交换器3侧供水,则在第三水泵243处设置第三旁通管241,在第三旁通管241上设置第三旁通管阀门242。

当第二制能装置5向蓄水容器1蓄冷时,闭合第三旁通管阀门242,使得第三旁通管242导通,水经第二连通管51、第三管道23、热交换器3、第三旁通管241和第四管道24回到第二制能装置5内。

当然,根据需要还可以设计其它方式的水路流通方式。

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蓄能空调系统,在第一连通管41上设置有第四水泵43,其可以为双向水泵,也可以采用上述方式设置单向水泵。

在第二连通管51上设置有第五水泵52,其可以为单向水泵,也可以为双向水泵。

较佳地,如图11所示,热交换器3还通过第五管道6与第一制能装置4串联连接,从而可以实现第一制能装置4与第二制能装置5串联蓄能。

在第一制能装置4与第二制能装置5串联蓄能时,以蓄冷为例,如图12所示,蓄水容器1中的热水经第二管道14进入热交换器3内。热交换器3中的热水与第二制能装置5提供的冷水进行热量交换,对第二管道14提供的热水进行预先降温,获得初步降温的冷水,热量交换之后获得的初步降温后的冷水经第五管道6进入第一制能装置4内,然后再经第一制能装置4继续制冷,最后将最终降温后的冷水通过第一管道13输送至蓄水容器1内,可以实现多种工况,并能减轻第一制能装置4的负荷。

较佳地,如图13和图17所示,第一制能装置4包括至少两台第一制能主机40,每台第一制能主机40分别通过第一连通管41与第一管道13和第二管道14连通。每台制能主机40配备一台第四水泵43。

此时,至少两台第一制能主机40并联在第一管道13和第二管道14之间。在向蓄水容器1蓄能时,如图14所示,至少两台第一制能主机40进行并联蓄能。在向空调供能端2供能时,至少两台第一制能主机40也能够进行并联供能。

较佳地,如图13-15所示,任意相邻的两台第一制能主机40之间通过第六管道7串联连接,可以实现至少两台第一制能主机40进行串联蓄能。

第六管道7上设置有第六管道阀门71。在至少两台第一制能主机40进行并联蓄能或供能时,打开第六管道阀门71,断开第六管道7。

以蓄冷为例,在至少两台第一制能主机40进行串联蓄冷时,如图15所示,关闭第六管道阀门71,导通第六管道7,热水经第二管道14进入第一台第一制能主机40制冷,制得的冷水经第六管道7进入第二台第一制能主机40内再次进行制冷,最后制得的冷水经第一管道13进入蓄水容器1内。

如此设置,首先提高了制冷或制热效率,另外运行时仅开启一台水泵即可,节约了用电量。

较佳地,如图16-17所示,第二制能装置5包括至少两台第二制能主机50,每台第二制能主机50分别通过第二连通管51与第三管道23和第四管道24连通。每台第二制能主机50配备一台第五水泵52。

此时,至少两台第二制能主机50并联在第三管道23和第四管道24之间。在向蓄水容器1蓄能时,至少两台第二制能主机50能够进行并联蓄能。在向空调供能端2供能时,至少两台第二制能主机50也能够进行并联供能。

较佳地,第一制能装置40和第二制能装置50分别为制热主机;或者,第一制能装置40和第二制能装置50分别为制冷主机;或者,第一制能装置40和第二制能装置50分别为冷热制备主机。冷热制备主机为具有制冷和制热功能的主机。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蓄能空调系统,其第一制能装置与第二制能装置可以互为备用,减少了设备投资,增加了系统蓄能、供能的安全性、稳定性。通过将至少两台第一制能主机串联蓄能,提高了制冷效率,同时在串联蓄能时只运行1台水泵,减少了水泵的用电量。通过换交换器将蓄水容器与空调供冷端完全隔离,避免了空调供能端的水进入蓄水容器内通过蓄水容器外溢的情况发生,增加了系统供冷的安全性。

根据需要,可以将上述各技术方案进行结合,以达到最佳技术效果。

以上所述的仅是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较佳的实施例。应当指出,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本实用新型原理的基础上,还可以做出若干其它变型,也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