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直流通风散热型电热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3697463阅读:133来源:国知局
一种直流通风散热型电热器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电热器,具体涉及一种直流通风散热型电热器。



背景技术:

现有的一种电热器如图1所示,进风层101和出风层102均设置在电热器的正面或者后面,风从进风层101进入到电热器内部然后从出风层102出来,从而实现了通风散热的效果,但是这种通风的结构设计存在如下弊端:

1、由于电热器的进风和出风都是横向的,所以导致于风会在电热器内部积聚,通风散热效果不是很理想;

2、为了保证通风效果,电热器内部必须具备足够的空间,因此电热器的高度必须较高,因为一旦高度较低,内部空间较小的话,通风效果会非常差,这样不但给生产带来了局限,而且也增加了材料的成本。

另外传统的电热器内部的发热管如图2所示,它是在发热管的外部设置金属片,在金属片上设置散热片,来实现散热效果,散热效果也不是很好。



技术实现要素:

发明目的:为了克服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不足,提供一种通风散热性能非常好的直流通风散热型电热器。

技术方案: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直流通风散热型电热器,包括中空散热外壳和位于中空散热外壳内的发热管,所述中空散热外壳内设置有若干横向均匀排列的散热片,所述发热管贯穿所有散热片,所述中空散热外壳的顶面和底面分别设置有上通风格栅窗和下通风格栅窗,所述下通风格栅窗位于上通风格栅窗的正下方,所述散热片位于上通风格栅窗和下通风格栅窗之间,所述中空散热外壳的两端均通过塑料封装罩焊接封装,所述发热管的两端也分别固定在两个塑料封装罩上。

本实用新型的设计原理为:风从下通风格栅窗进入到中空散热外壳内,然后从相邻的两个散热片之间空间纵向穿出,最后从上通风格栅窗出来,整个过程风的运动方向都是呈直线的,无需改变流动方向,从而使得风力和通风效果都得到了明显的优化;风以直流的方式穿过散热片和发热管,从而也提升了中空散热外壳内的散热效果。

进一步地,所述中空散热外壳由第一面板和第二面板拼接固定而成,所述第一面板包括第一纵向板和第一横向板,所述第二面板包括第二纵向板和第二横向板,所述第一纵向板和第二横向板的相互衔接处分别设置有向内的第一固定块和第一插接块,所述第一固定块和第一插接块分别设置有相互匹配的第一凹槽和第一凸块,所述第二纵向板和第一横向板的相互衔接处分别设置有向内的第二固定块和第二插接块,所述第二固定块和第二插接块分别设置有相互匹配的第二凹槽和第二凸块,传统的中空散热外壳是将四个面均相互插接组成,不但整体耗时较大,而且整体的稳定性较低,本实用新型第一面板的第一纵向板和第一横向板以及第二面板的第二纵向板和第二横向板均为一体化成型结构,不但只需将第一面板和第二面板两者拼接,减少了耗时,而且中空散热外壳的稳定性有了明显提升。

进一步地,所述散热片的两端均设置有挡风片,所述散热片朝着挡风片的方向依次排列,挡风片能够起到导风作用,使得穿过散热片和发热管的风能够保持纵向流动,从而提升了散热效果。

进一步地,所述中空散热外壳内发热管的数量为两个,两个发热管能够分担整体的使用负荷,延长了发热管的使用寿命。

进一步地,所述中空散热外壳上设置有温控器。

进一步地,所述塑料封装罩的底部设置有支撑脚,支撑脚能够起到支撑作用。

进一步地,所述挡风片紧贴着相邻的散热片。

有益效果: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具备如下优点:

1)采用直流的进风和出风方式,无需改变风的流动方向,风力和风速较现有的横向进风和出风的方式都得到了明显的提高,对于电热器的通风散热效果得到了大幅提升;

2)电热器无需具备较高的高度,解决了现有的电热器必须设计成较高的高度以保证电热器具备足够的出风空间的问题,不但消除了电热器生产高度的局限性,而且也可减少成本的投入,提高利润空间;

3)进入电热器内部的风以直流的方式穿过散热片和发热管,提升了电热器内部的散热效果。

附图说明

图1为现有技术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现有的发热管和散热片的结构连接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中中空散热外壳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中发热管和散热片的结构连接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中第一横向板的俯视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中第二横向板的仰视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的主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进一步阐明本实用新型,应理解这些实施例仅用于说明本实用新型而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在阅读了本实用新型之后,本领域技术人员对本实用新型的各种等价形式的修改均落于本申请所附权利要求所限定的范围。

实施例1:

如图3-图7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直流通风散热型电热器,包括中空散热外壳7和位于中空散热外壳7内的发热管3,所述中空散热外壳7内设置有若干横向均匀排列的散热片4,所述发热管3贯穿所有散热片4,所述中空散热外壳7的顶面和底面分别设置有上通风格栅窗121和下通风格栅窗221,所述下通风格栅窗221位于上通风格栅窗121的正下方,所述散热片4位于上通风格栅窗121和下通风格栅窗221之间,所述中空散热外壳7的两端均通过塑料封装罩5焊接封装,所述发热管3的两端也分别固定在两个塑料封装罩5上,所述中空散热外壳7由第一面板1和第二面板2拼接固定而成,所述第一面板1包括第一纵向板11和第一横向板12,所述第二面板2包括第二纵向板21和第二横向板22,所述第一纵向板11和第二横向板22的相互衔接处分别设置有向内的第一固定块13和第一插接块23,所述第一固定块13和第一插接块23分别设置有相互匹配的第一凹槽131和第一凸块231,所述第二纵向板21和第一横向板12的相互衔接处分别设置有向内的第二固定块14和第二插接块24,所述第二固定块14和第二插接块24分别设置有相互匹配的第二凹槽141和第二凸块241,所述散热片4的两端均设置有挡风片41,所述散热片4朝着挡风片41的方向依次排列,所述中空散热外壳7内发热管3的数量为两个,所述中空散热外壳7上设置有温控器6,所述塑料封装罩5的底部设置有支撑脚51,所述挡风片41紧贴着相邻的散热片4。

实施例2:

风从中空散热外壳7底部的下通风格栅窗221进入到中空散热外壳7内并且保持着原来的风向通过相邻的散热片4之间的空间穿过散热片4和发热管3,最后从上通风格栅窗121流出,整个过程风向保持着直流的方式,风力和风速都能够得到保持,中空散热外壳7内的通风散热性能非常好。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