壁挂式空调室内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123269阅读:255来源:国知局
壁挂式空调室内机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空调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壁挂式空调室内机。



背景技术:

目前市场上的壁挂式空调室内机,其风扇系统一般包括一个贯流风扇,在出风口处设置有一个或两个横向导风板和多个纵向导风板,横向风板水平方向为一体结构,运行时上下风向一致,多个纵向风板左右方向风向一致,横向导风板和纵向导风板分别用不同的电机驱动。

上述空调室内机存在如下缺陷:同一房间内存在两人或两人以上时,室内机无法向多个方向分向送风。而且,不同的用户个体可能对于送风速度和送风温度有不同的要求,比如说,在同一房间的甲乙两人,分别位于房间的不同位置,而且甲希望室内机高速送风,乙希望室内机低速送风。传统壁挂式空调室内机只具有单一的贯流风扇,显然无法满足上述要求。另外,对于传统壁挂式空调室内机,当用户设定好目标温度和送风风向后,风扇系统一般不会再改变风速或风向,也不能根据室内具体环境情况调整送风模式,无法实现智能送风。



技术实现要素:

鉴于上述问题,提出了本实用新型以便提供一种克服上述问题或者至少部分地解决上述问题的壁挂式空调室内机,丰富了送风模式。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的目的是要减少出风口处的凝露。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的目的是要简化两个贯流风扇的安装步骤,节约整机空间,提升整机性能。

特别地,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壁挂式空调室内机,其包括:

壳体,其底部开设有沿左右方向并排设置的两个出风口;

蒸发器,设置在壳体内;

两个风道,沿左右方向并排设置在壳体内,分别用于将与蒸发器换热后的热交换风引导至两个出风口处,每个风道由蜗舌和位于蜗舌后下方的蜗壳限定而成,蜗壳前边缘连接有向后下方倾斜延伸的防凝露板,防凝露板的下边连接于壳体且其表面形成有多条凸筋;

第一贯流风扇和第二贯流风扇,轴线均沿左右方向延伸,分别设置在两个风道内。

可选地,多条凸筋沿左右方向延伸且相互平行。

可选地,防凝露板的上边缘向前下方弯折形成挡边。

可选地,第一贯流风扇左侧设置有用于驱动其的电机,第二贯流风扇右侧设置有用于驱动其的电机;且壁挂式空调室内机还包括轴承部件,其安装于壳体,轴承部件左端用于连接第一贯流风扇的右端转轴,轴承部件右端用于连接第二贯流风扇的左端转轴。

可选地,轴承部件包括轴向两端敞开的筒状外壳;和两个轴承,分别嵌设在筒状外壳的轴向两端内部,分别用于连接第一贯流风扇的右端转轴和第二贯流风扇的左端转轴。

可选地,壁挂式空调室内机还包括:两个导风装置,每个导风装置设置在一个出风口处,用于调节出风口的出风方向。

可选地,每个导风装置包括导风板,设置于一个出风口内侧,配置成可绕一左右延伸的轴线转动地调节该出风口的上下风向;摆叶组件,设置于一个出风口内侧,其包括多个摆叶,多个摆叶可左右摆动地调节该出风口的左右风向。

可选地,每个摆叶组件还包括连杆,长度方向沿左右方向延伸,并可沿长度方向往复运动,其长度方向的不同部位分别与一个摆叶铰接,以便连杆沿其长度方向往复运动时,带动多个摆叶同步左右摆动;和步进电机,配置成驱动连杆沿其长度方向往复运动。

可选地,壁挂式空调室内机还包括环境信息检测装置,配置成受控地检测室内环境信息,室内环境信息包括室内的人体表面温度、人体位置信息以及人本体与壁挂式空调室内机的距离,以便根据室内环境信息调节第一贯流风扇和第二贯流风扇的风速以两个出风口的风向。

可选地,环境信息检测装置安装于壳体前侧且位于两个出风口之间;安装环境信息检测装置的壳体部分包括:前板,设置有开口,以便于环境信息检测装置的检测探头露出;和两个侧板,分别设置于前板的两侧。

本实用新型的壁挂式空调室内机包括两个出风口、两个贯流风扇以及两个导风装置。两个贯流风扇的转速,两个导风装置的导风方向均可单独调节,丰富了室内机的送风模式,提高了室内机的送风多样性,增强了用户的使用体验。并且,通过使蜗壳前边缘连接有向后下方倾斜延伸的防凝露板,使防凝露板的下边连接于壳体且其表面形成有多条凸筋,能够在制冷时增加与冷风的接触面积,并且能够使其上形成的冷凝水因凸筋的阻隔不会凝聚滴落。

进一步地,本实用新型的壁挂式空调室内机中,两个贯流风扇之间采用一个整体的轴承部件而非两个独立的轴承相连接,装配过程更加简单。并且,一个整体的轴承部件的尺寸更小,节约了两个贯流风扇之间的无法出风的空间,提升了蒸发器的换热性能,进而提升了整机的性能。

根据下文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例的详细描述,本领域技术人员将会更加明了本实用新型的上述以及其他目的、优点和特征。

附图说明

后文将参照附图以示例性而非限制性的方式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具体实施例。附图中相同的附图标记标示了相同或类似的部件或部分。本领域技术人员应该理解,这些附图未必是按比例绘制的。附图中:

图1是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壁挂式空调室内机的示意图;

图2是图1所示壁挂式空调室内机的A部放大图;

图3是图1所示壁挂式空调室内机的示意性剖视图;

图4是图3所示壁挂式空调室内机的B部放大图;

图5是图1所示壁挂式空调室内机的分解示意图;

图6是图5所示壁挂式空调室内机的部分结构的进一步分解示意图;

图7是图6所示壁挂式空调室内机的轴承部件的分解示意图;

图8是图5所示壁挂式空调室内机的导风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9是贯流风扇和摆叶组件的示意图;

图10是图5所示的壳体用于安装环境信息检测装置位置的放大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图1至图10来描述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壁挂式空调室内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描述中,“前”、“后”、“上”、“下”、“左”、“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如图1至图4所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壁挂式空调室内机包括壳体10,蒸发器70、两个贯流风扇即第一贯流风扇21和第二贯流风扇22以及两个风道90。该壁挂式空调室内机与空调室外机一同构成蒸汽压缩制冷循环系统,对室内环境进行制冷/制热。

壳体10具体可包括骨架11、外壳12、左端盖14和右端盖15。骨架11构成室内机的主体支撑结构。外壳12罩设于骨架11外侧。外壳12的底部设置有沿左右方向并排设置的两个出风口101,罩壳12的顶部设置有进风口121。室内空气在两个贯流风扇的作用下,经进风口121进入壳体10内部,与蒸发器70完成热交换后形成热交换风,热交换风从两个出风口101吹向室内,进行制冷/制热。

两个风道90沿左右方向并排设置在壳体10内,分别用于将与蒸发器70换热后的热交换风引导至两个出风口101处。第一贯流风扇21和第二贯流风扇22为圆柱状结构,两者的轴线均沿左右方向延伸地并排设置在两个风道90内,以分别匹配两个出风口101。每个风道90由蜗舌91和位于蜗舌91后下方的蜗壳92限定而成。蜗壳92前边缘连接有向后下方倾斜延伸的防凝露板80,防凝露板80的下边连接于壳体90且其表面形成有多条凸筋801。

本实施例中,空调在制冷时,冷风从出风口101处吹出时,出风口101的壳体部分温度较低,空气中的水蒸气在壳体表面容易遇冷凝结成冷凝水。为避免冷凝水滴落,防凝露板80上设置的凸筋801能够增加与冷风的接触面积,并且能够使其上形成的冷凝水因凸筋801的阻隔不会凝聚成更大的水珠而滴落。优选使多条凸筋801沿左右方向延伸且相互平行,如此可对冷凝水进行更好地阻挡,避免冷凝水沿着相邻两条凸筋801之间形成的沟槽向下流。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至图4所示,防凝露板80的上边缘向前下方弯折形成挡边82。热交换风从出风口101向外吹出高速吹出时,形成负压,室内空气在出风口处的负压作用下能够沿着防凝露板80流向热交换风,形成引流风,引流风与热交换风混合形成混合风。使得在制冷时,混合风的温度高于热交换风,在制热时,混合风的温度低于热交换风,均能够使得出风更加舒适。引流风遇到挡边82后,向前下方折流以与热交换风平行地流动,以避免其直接冲击热交换风带来噪声。另外,挡边82的设置也能使热交换风与引流风的混合区域远离室内机,可减少室内机各零部件表面的凝露。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5至图7所示,壁挂式空调室内机还包括轴承部件60。第一贯流风扇21左侧设置有用于驱动其的电机211,第二贯流风扇22右侧设置有用于驱动其的电机222。骨架11上可安装有电机罩141和电机罩151,分别用于安装电机211和电机222。

优选地,可使第一贯流风扇21和第二贯流风扇22的轴线不同轴设置,以使两者与相应出风口的距离不同。例如,可使第一贯流风扇21与左侧出风口101的距离小于第二贯流风扇22与右侧出风口101的距离。

本实用新型的壁挂式空调室内机可实现多种送风模式。空调根据送风需要,在送风量需求较小时,可以仅开启第一贯流风扇21或仅开启第二贯流风扇22,减小风扇耗能。在送风量需求大时,可同时开启两个贯流风扇,以实现快速制冷/制热以及大风量制冷/制热。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实现了两个贯流风扇的送风差异化。如人体距离室内机的距离较远时,可开启送风距离较远的第一贯流风扇21,也可选择同时开启两个贯流风扇。当人体距离室内机的距离较近时,可开启送风距离较近的第二贯流风扇22。

在一些实施例中,可使第一贯流风扇21的直径等于第二贯流风扇22,且第一贯流风扇21的长度长于第二贯流风扇22,以便在相同转速下,使第一贯流风扇21的风量大于第二贯流风扇22。如此,使送风距离较远的第一贯流风扇21的风量较大,能够利于远距离送风。使送风距离较近的第二贯流风扇22的风量较小,利于近距离送风,避免距离室内机较近的人体感受到较强烈的风,使人体不适。

轴承部件60安装于壳体10,具体可在骨架11上安装有轴承罩16,轴承部件60安装于轴承罩16。轴承部件60左端用于连接第一贯流风扇21的右端转轴,轴承部件60右端用于连接第二贯流风扇22的左端转轴。

具体地,轴承部件60可包括一个轴向尺寸较大的轴承,该轴承可为现有技术常用的径向轴承如深沟球轴承。或者,更优选地,如图7所示,轴承部件60也可包括轴向两端敞开的筒状外壳61以及两个轴承62。筒状外壳61的两个具有开口611,两个轴承62通过开口611嵌设在筒状外壳61的轴向两端内部,分别用于连接第一贯流风扇21的右端转轴和第二贯流风扇22的左端转轴。筒状外壳61可拆卸地安装在轴承罩16内。

另有一些结构可能直接采用两个完全相互独立的两个轴承来与两个贯流风扇的转轴配合,但这种结构为了顺利安装,需要在两个轴承之间预留足够的操作空间,该空间的存在相当于缩短了两个贯流风扇的有效长度。或者说,该操作空间对应的蒸发器的区段的风量几乎为零,这将影响到蒸发器的换热效果。并且,壳体前侧与该操作空间对应的部分也无法开设出风口,间接影响到了出风口101的长度。

而本实施例采用一个整体的轴承部件60连接两个贯流风扇,一体的轴承部件60相对于两个独立安装的轴承而言,无需预留上述操作空间。即便该轴承部件60包括两个轴承62,两个轴承62之间的距离可以设置为零。因此,一体的轴承部件60的占据空间要更小,对蒸发器70的换热性能影响更小,对出风口101的长度影响也更小,使得整机性能更好。此外,采用一体化的轴承部件60毫无疑问也会简化装配过程。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图5、图8、图9所示,壁挂式空调室内机还包括两个导风装置50。每个导风装置50设置在一个出风口101处,用于调节两个出风口101的出风方向。每个导风装置50包括导风板52和摆叶组件。导风板52设置于一个出风口101内侧,配置成绕一左右延伸的轴线转动地调节该出风口101的上下风向。导风板52靠近壳体10中部的一端的转轴521插入侧板111的轴孔112内,另一端的转轴521连接电机523,电机523用于驱动导风板52转动。摆叶组件设置于一个出风口101内侧,其包括多个摆叶51,多个摆叶51可左右摆动地调节该出风口101的左右风向。具体地,如图9,每个摆叶组件还包括连杆53和步进电机。连杆53的长度方向沿左右方向延伸,并可沿长度方向往复运动,其长度方向的不同部位分别与一个摆叶51铰接,以便连杆53沿其长度方向往复运动时,带动多个摆叶51同步左右摆动。步进电机配置成驱动连杆53沿其长度方向往复运动,具体如何将步进电机的转动转化为连杆53的平移运动在是机械领域普遍知晓的,在此不再赘述。

两个导风装置50和两个出风口101能够将风送向两个方向,或者使一个出风口101定向送风,另一送风口循环扫风,或者使两个出风口101的出风相混合,形成混流风,提升用户的舒适度。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壁挂式空调室内机还包括环境信息检测装置40,其配置成受控地检测室内环境信息,室内环境信息包括室内的人体表面温度、人体位置信息以及人本体与壁挂式空调室内机的距离,以便根据室内环境信息调节第一贯流风扇21和第二贯流风扇22的风速以两个出风口101的风向。例如:根据人体位置,调整出风方向,使冷风避人,热风迎面。根据人体表面温度调节贯流风扇的风速(即风量)。根据人体与壁挂式空调室内机的距离调节风速(风量)。

环境信息检测装置40可包括人体温度检测模块和红外检测传感模块。红外检测传感模块能够感测室内的用户人数、能够获取每个人体的位置并能够感测人体与其距离,因环境信息检测装置40位于壁挂式空调室内机之上,可以将其与人体的距离视为人体与壁挂式空调室内机的距离。利用红外传感器或其他传感器检测人体的数量、位置等均属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所熟知的,其具体原理在这里不再详述。人体温度检测模块能够检测室内用户的人体表面温度。利用红外线辐射感测人体温度也是本领域技术所悉知的,其具体原理在这里不再详述。

优选地,环境信息检测装置40安装于壳体10前侧且位于两个出风口101之间。如图10,安装环境信息检测装置40的壳体10部分包括前板110和两个侧板111。前板110和左右两侧的侧板111共同形成用于安装环境信息检测装置40的空间。前板110上设置有开口,以便于环境信息检测装置40的检测探头露出。两个侧板111分别设置于前板110的两侧。本实施例中,上述两个侧板111均竖直设置,并可以固定连接于骨架11上。两个侧板111上均开设轴孔112,用于容纳左右两侧导风板52的转轴。面板设置于罩壳12的前侧,左端盖14和右端盖15分别设置于骨架11的左右两端。因环境信息检测装置40设置于室内机的正中间,能够360°无死角地检测到室内环境。

至此,本领域技术人员应认识到,虽然本文已详尽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多个示例性实施例,但是,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精神和范围的情况下,仍可根据本实用新型公开的内容直接确定或推导出符合本实用新型原理的许多其他变型或修改。因此,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应被理解和认定为覆盖了所有这些其他变型或修改。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