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高效除湿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3795856阅读:414来源:国知局
一种高效除湿机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日用电器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高效除湿机。



背景技术:

居家环境中空气的湿度关乎人的舒适度以及生活用品保养等的需求。在南方的梅雨季节或飓风、台风过后,空气尤其潮湿,使室内空间和地面上凝结有大量水分,湿度极大,造成人体皮肤的不舒适感,且易导致霉变或虫蛀等现象,从而损坏家具家电等设备。

传统的除湿机是预先设置湿度,然后湿度慢慢降低,直至达到预定的湿度,并且工作环境温度通常为5-35℃,超出工作环境温度外,除湿机不工作,使用范围窄,且除湿机的除湿时间长,达不到理想效果。

针对上述情况,用户通常采用地面吹干机和除湿机搭配使用,先用除湿机将空间湿度降低到预定湿度,然后再用地面吹干机吹干地面水分,从而达到除湿功能。此种方法虽然较单一使用除湿机的除湿效果好,但是除湿时间长,效率低,耗电量大,且需要使用两个设备,操作繁琐。此外,额外添置的地面吹干机除了占用储放空间外,也造成了使用者的经济负担。

综上所述,目前的除湿机还有待于进一步改进。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针对现有技术的现状,提供一种除湿效率高的高效除湿机。

本实用新型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一种高效除湿机,其特征在于:包括具有内腔的机壳、安装于内腔内的除湿装置、吹风装置以及控制装置,所述除湿装置和吹风装置能在控制装置的作用下单独工作或同时工作,所述除湿装置包括除湿组件和与除湿组件连接的导风组件,所述机壳上开有与内腔连通的进风口和出风口,所述导风组件导引气流从进风口进入并经除湿组件处理后从出风口排出以形成第一风道;所述吹风装置将气流从进风口处吸入并从出风口处排出以形成第二风道。

作为进一步改进,所述吹风装置包括第一电机及安装于第一电机输出端的第一风扇;所述导风组件包括第二风扇以及驱动第二风扇工作的第二电机。风扇(第一风扇、第二风扇)在电机(第一电机、第二电机)的作用下将气流从进风口处吹出出风口以形成风道。

再改进,所述第一风扇包括第一蜗壳及安装于第一蜗壳内的第一叶轮;所述第二风扇包括第二蜗壳及安装于第二蜗壳内的第二叶轮。蜗壳形成的气流通道对吸入的气体起导引作用,防止气体逸散,提高除湿效果。

再改进,所述除湿组件包括压缩机、冷凝器、毛细管组件和蒸发器,所述压缩机的排气口通过排气管与冷凝器的输入端连通,冷凝器的输出端通过毛细管组件与蒸发器的输入端连通,蒸发器的输出端通过吸气管与压缩机的吸气口连通,压缩机依次与冷凝器、毛细管组件和蒸发器连接后构成闭合的制冷循环回路,以将吸入的潮湿空气处理成干燥空气排出。

再改进,所述内腔由横向固定于机壳上的隔板分为上、下两部分,所述蒸发器及冷凝器位于内腔上部并固定于隔板上,所述导风组件位于内腔上部并与冷凝器连接;所述压缩机及吹风装置位于内腔的下部并固定于机壳的底盖上,所述排气管穿过隔板连接压缩机和冷凝器,所述吸气管穿过隔板连接压缩机和蒸发器。合理利用内腔内部空间,布局合理,且吹风装置设于内腔下部,方便向地面吹风。

再改进,所述出风口包括设于机壳的前盖上的第一出风口和设于机壳的右侧盖上的第二出风口,所述蒸发器与机壳的右侧盖相对设置,所述第二风扇的出风通道与第二出风口相对设置,增大排风量且便于将干燥的空气从出风口处排出机壳外;所述第一风扇的出风通道与第一出风口相对设置,增大排风量以对地面进行吹风,以快速降低空气湿度。

再改进,所述机壳上还设有能够感应温度和湿度并传递信号至控制装置的传感器,所述传感器与控制装置电连接。传感器将收集的温度和湿度值传输至控制装置,当达到预定的温度和湿度值时,控制装置控制除湿装置和吹风装置同时或单独工作,以降低空气湿度。

再改进,所述进风口有多处,至少一个所述进风口处设有滤网,所述滤网安装于机壳的侧盖上,以对吸入机壳内的空气进行过滤。

再改进,所述冷凝器下方设有水平设置的集水盘,所述集水盘安装于机壳上,用于收集蒸发器的冷凝水。

再改进,所述机壳底部安装有滚轮,方便使用时随时移动至需要除湿的环境中;并设有与滚轮配合的支撑架,当将除湿机移动至所需位置时,支撑架与滚轮配合使除湿机稳固立于地面上;所述机壳的一侧设有扶手,进一步方便移动除湿机。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优点:1.本实用新型的除湿机在机壳内同时设置有吹风装置和除湿装置,提供使用者一机两用的功能选择,且在潮湿环境中吹风装置和除湿装置能够同时工作,加快空气流动,除湿时间短,效率高;2.该除湿机结构简单,不仅能提升使用的便利性,更可不必再额外添购地面吹干机,故不会额外占用储放空间,且能大幅降低使用者的经济负担。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的左视图;

图3为图1的右视图(无机壳的上盖、前盖、右侧盖);

图4为图3的除湿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吹风装置的分解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描述。

如图1~5所示,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

一种高效除湿机包括具有内腔11的机壳1、安装于内腔11内的除湿装置、吹风装置3以及控制装置4,机壳1上还设有能够感应温度和湿度并传递信号至控制装置4的传感器6,传感器6与控制装置4电连接。传感器6也可设于内腔11内,如安装于导风组件上。传感器6将收集的温度和湿度值传输至控制装置4,当达到预定的温度和湿度值时,控制装置4控制除湿装置和吹风装置3同时或单独工作,以降低空气湿度。

机壳1上开有与内腔11连通的进风口12和出风口,出风口包括设置于机壳1的前盖上的第一出风口151和设置于机壳1的右侧盖上的第二出风口152,进风口12有多处,如图1和图2所示,分别设置于机壳1的前盖、后盖和右侧盖上,其中前盖上设有与进风口12对应的滤网7,以对吸入机壳1内的空气进行过滤。当然,其他进风口处也可设置滤网7。

吹风装置3包括第一电机31及安装于第一电机31输出端的第一风扇32,第一风扇32包括第一蜗壳321及安装于第一蜗壳321内的第一叶轮322。第一风扇32的第一出风通道323对应第一出风口151设置,吹风装置3将气流从设于机壳1后盖上的进风口12处吸入并从第一出风口151处排出以形成第二风道,以对地面进行吹风。

除湿装置包括除湿组件2和与除湿组件2连接的导风组件,导风组件包括第二风扇52以及驱动第二风扇52工作的第二电机51,第二风扇52包括第二蜗壳521及安装于第二蜗壳521内的第二叶轮522。蜗壳形成的气流通道对吸入的气体起导引作用,气流由出风口处排出,以防止气体逸散,提高除湿和吹风效果。当然,也可根据需要不使用蜗壳。第二风扇52的第二出风通道523对应第二出风口152设置,以便于将干燥的空气从第二出风口152处排出机壳1外;导风组件导引从设于机壳1前盖上的进风口12处进入的气流经除湿组件2处理后从第二出风口152排出以形成第一风道。

除湿组件2包括压缩机21、冷凝器22、毛细管组件23和蒸发器24,蒸发器24与机壳1的右侧盖相对设置,压缩机21的排气口通过排气管25与冷凝器22的输入端连通,冷凝器22的输出端通过毛细管组件23与蒸发器24的输入端连通,蒸发器24的输出端通过吸气管26与压缩机21的吸气口连通,压缩机21依次与冷凝器22、毛细管组件23和蒸发器24连接后构成闭合的制冷循环回路,以将吸入的潮湿空气处理成干燥空气排出。

为避免蒸发器24处凝结的水分渗漏在除湿机内损坏设备,在蒸发器24下方设有水平设置的集水盘27,集水盘27安装于机壳1上,用于收集蒸发器24的冷凝水。

内腔11由横向固定于机壳1上的隔板14分为上、下两部分,蒸发器24及冷凝器22位于内腔11上部并固定于隔板14上,导风组件也位于内腔11上部并与冷凝器22连接。压缩机21及吹风装置3位于内腔11的下部并固定于机壳1的底盖上,排气管25穿过隔板14连接压缩机21和冷凝器22,吸气管26穿过隔板14连接压缩机21和蒸发器24。

在具体使用时,传感器6将检测的温度和湿度值发送给控制装置4,当达到预定的温度和湿度值后,控制装置4可以控制第一电机31和第二电机51同时工作,也可以控制第一电机31或第二电机51单独工作。第一风扇32在第一电机31的作用下对地面进行吹风,第二风扇52在第二电机51的作用下转动,通过进风口12将潮湿空气吸入,潮湿空气通过除湿组件2的蒸发器24时,被冷却降温至低于露点温度而析出冷凝水,达到降低空气湿度的效果;随后具有相对低湿度的低温空气持续受第二风扇52的导引通过除湿组件2的冷凝器22,由该冷凝器22加热回温成干燥空气,最后继续受第二风扇52的导引由第二出风口152处排出,以上过程循环进行。

除湿装置和吹风装置3同时工作时,既除湿又能将地面潮湿水份直接吹干,一机多用,加速空气循环,极大缩短除湿时间,节约储放空间及家庭额外支出费用。当环境空气湿度不是很大时,可根据实际情况单独开启除湿装置或吹风装置3,节省耗电量。

机壳1底部安装有滚轮16,方便使用时随时移动至需要除湿的环境中;并设有与滚轮16配合的支撑架17,当将除湿机移动至所需位置时,支撑架17与滚轮16配合使除湿机稳固立于地面上;机壳1的一侧设有扶手18,进一步方便移动除湿机。

除湿组件2为目前常规的制冷循环系统,其原理在此不再一一赘述。

尽管以上详细地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但是应该清楚地理解,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实用新型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