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块式空调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628643发布日期:2018-06-08 18:25阅读:168来源:国知局
模块式空调器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空调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模块式空调器。



背景技术:

机房空调也叫恒温恒湿空调机房专用空调机,是一种专供机房使用的对温度、湿度控制的精度很高的高精度空调,其不但可以控制机房温度,也可以同时控制湿度。在现有机房精密空调结构中,一方面室内机体积较大,导致空调难于搬运和运输;另一方面由于室内机中部件多,而室内机的整体尺寸又受到其所在机房内安装尺寸的限制,从而导致对室内机的维护工作难以进行。



技术实现要素:

基于上述,提供一种模块式空调器。

一种模块式空调器,包括主模块和拓展模块,所述主模块包括制冷区域和非制冷区域;所述拓展模块仅包括制冷区域;所述制冷区域设置有热交换器和风机;所述热交换器设置在所述制冷区域的风道内;所述风机安装在风机腔内;所述热交换器的风场上游为所述模块式空调器的回风段;所述回风段的空调壳体上设置有用于回风的回风口;

所述回风口包括以下三类回风口中的至少一类:设置在所述制冷区域回风段侧面的第一类回风口、设置在所述制冷区域的顶面或底面的第二类回风口、和设置在所述非制冷区域与所述制冷区域相对的侧板上的第三类回风口;

所述主模块中的制冷区域与非制冷区域之间相互连通;

所述模块式空调器至少包括压缩机冷媒系统和氟泵冷媒系统中的一种冷媒系统。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制冷区域内至少包括一套热交换器,且所述热交换器均包含在压缩机冷媒系统中或至少有一套所述热交换器包含在氟泵冷媒系统中。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热交换器采用“V”字形热交换器,且在所述“V”字形热交换器的两端设置有密封板。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主模块内还包括用于处理传感器信号,和对所述主模块与所述拓展模块内设置的各个动作器件发出动作指令的弱电控制单元,所述弱电控制单元设置在所述“V”字形热交换器任意一端的所述密封板上。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主模块内至少设置一台压缩机和/或氟泵,且参与冷媒系统运行的每台所述压缩机或氟泵至少连接一个所述制冷区域内的一套所述热交换器。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拓展模块从所述主模块制冷区域一侧与所述主模块组合连接,且所述主模块和拓展模块内的各个动作器件均与所述主模块内的所述弱电控制单元连接。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还包括空调壳体,和用于安装所述压缩机或氟泵的立柱支架,所述立柱支架竖直固定在所述非制冷区域的所述空调壳体的侧板和底面上,且当所述模块式空调器采用两台以上的压缩机和/或氟泵时,所述压缩机和/或氟泵在所述立柱支架的竖直方向上分层设置。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模块式空调器的出风方式包括上出风方式和下出风方式,且当采用上出风方式时,所述第二类回风口设置在所述制冷区域的底面;当采用下出风方式时,所述第二类回风口设置在所述制冷区域的顶面。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还包括辅热装置,且当所述模块式空调采用上出风时,所述模块式空调器至少有一个所述风机腔内设置有所述辅热装置,且设置有所述辅热装置的所述风机腔内至少设置有一套所述辅热装置;所述辅热装置设置在所述风机腔内壁上;

当所述模块式空调采用下出风时,所述模块式空调器至少有一个所述风机腔内或所述热交换器出风口设置有所述辅热装置,且设置有所述辅热装置的所述风机腔内或所述热交换器出风口至少设置有一套所述辅热装置;所述辅热装置设置在所述风机腔内壁上或设置在所述热交换器出风口处的热交换器安装架上;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还包括加湿器,所述加湿器设置在所述热交换器风场上游风道内的任意一侧内壁上,所述加湿器的加湿口通过管道设置在所述热交换器下游风场中。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当所述模块式空调采用变频压缩机时,所述模块式空调还设置有变频器,所述变频器设置在所述非制冷区域内的最上层。

一种模块式空调,通过取消制冷区域与非制冷区域之间的隔板,使得空调机组的维修空间得到增大;同时在回风段拓展了回风口的类型,使得空调机组回风口的可选面积得到增大,当回风口面积得到增大时,回风口的风阻将减小,如此设置,一方面提高了风机全压,一方面提高了风量,增强了空调了热交换器的换热效率,提高了空调机组的整体性能。

附图说明

图1带一个拓展模块的上出风模块式空调正视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2带一个拓展模块的上出风模块式空调出风口位置示意图;

图3带一个拓展模块的下出风模块式空调正视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4带一个拓展模块的下出风模块式空调出风口位置示意图。

附图说明:100.主模块;101.空调壳体;102.变频器;103.热交换器安装架; 104.强电控制单元;105.第一压缩机或第一佛泵;106.立柱支架;107.第二压缩机或第二佛泵;108.热交换器安装架;109.加湿器;110.过滤网;111.第一热交换器;112.卡扣;113.密封板;114.弱点控制单元;115.第一风机;116.一级辅热装置;117.隔板;200.拓展模块;201.二级辅热装置;202.第二风机;203.热交换器安装架;204.第二热交换器;205.密封板;206.卡扣;207.过滤网; 208.热交换器安装架;300第一类回风口;400.第二类回风口;500.第三类回风口。

具体实施方式

在本专利文件中,下面讨论的图1至图4和用于描述本公开的原理或方法的各种实施例只用于说明,而不应以任何方式解释为限制了本公开的范围。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应理解的是,本公开的原理或方法可在任何适当布置空调系统中实现。参考附图,本公开的优选实施例将在下文中描述。在下面的描述中,将省略众所周知的功能或配置的详细描述,以免以不必要的细节混淆本公开的主题。而且,本文中使用的术语将根据本发明的功能定义。因此,所述术语可能会根据用户或操作者的意向或用法而不同。因此,本文中使用的术语必须基于本文中所作的描述来理解。

一种模块式空调器,如图1至图4所示,包括主模块100和拓展模块200,所述主模块100包括制冷区域和非制冷区域;所述拓展模块仅包括制冷区域;所述制冷区域设置有热交换器和风机;所述热交换器设置在所述制冷区域的风道内;所述风机安装在风机腔内;所述热交换器的风场上游为所述模块式空调器的回风段;所述回风段的空调壳体上设置有用于回风的回风口;其特征在于:

所述回风口包括以下三类回风口中的至少一类:设置在所述制冷区域回风段侧面的第一类回风口300、设置在所述制冷区域的顶面或底面的第二类回风口 400、和设置在所述非制冷区域与所述制冷区域相对的侧板上的第三类回风口 500;

所述主模块100中的制冷区域与非制冷区域之间相互连通。

其中,所述制冷区域内至少包括一套热交换器,且所述热交换器均包含在压缩机冷媒系统中或至少有一套所述热交换器包含在氟泵冷媒系统中。采用所述压缩机冷媒系统能够适应室外温度较高的工况,而采用所述佛泵系统能够在室外温度较低时启用来利用室外的低温给室内降温,以节约能源。

如图1图3所示,所述热交换器采用“V”字形热交换器,且在所述“V”字形热交换器的两端设置有密封板。在所述热交换器的两端均设置了所述密封板,来防止风从所述热交换器两端流过而不参与换热。

所述主模块100内还包括用于处理传感器信号,和对所述主模块与所述拓展模块内设置的各个动作器件发出动作指令的弱电控制单元114,所述弱电控制单元114设置在所述“V”字形热交换器任意一端的所述密封板113上,即第一热交换器任意一端的所述密封板113上。如此设置,能够增大所述弱电控制单元114的维修空间。

所述主模块100内至少设置一台压缩机和/或氟泵,且参与冷媒系统运行的每台所述压缩机或氟泵至少连接一个所述制冷区域内的一套所述热交换器。根据机房的热负荷可以选配所述模块式空调拓展模块的数量,当所述模块式空调连接了所述拓展模块后,往往需要额外的压缩机或佛泵来作为其运行的动力,此外,当所述模块式空调用作机房空调时,由于机房的特殊性,还配置一定的冗余,来提高可靠性,所以,所述主模块100内一般将设置两台以上压缩机或佛泵。

所述拓展模块200从所述主模块100制冷区域一侧与所述主模块100组合连接,且所述主模块100和拓展模块200内的各个动作器件均与所述主模块内的所述弱电控制单元114连接。使各个模块受统一控制。

所述模块式空调还包括空调壳体101,和用于安装所述压缩机或氟泵的立柱支架106,所述立柱支架106竖直固定在所述非制冷区域的所述空调壳体101的侧板和底面上,且当所述模块式空调器采用两台以上的压缩机和/或氟泵时,所述压缩机和/或氟泵在所述立柱支架的竖直方向上分层设置。

如图3图4所示,所述模块式空调器的出风方式包括上出风方式和下出风方式,且当采用上出风方式时,所述第二类回风口400设置在所述制冷区域的底面;当采用下出风方式时,所述第二类回风口400设置在所述制冷区域的顶面。增多空调回风口的设计位置,有助于设计风量更大的空调。

如图1图3所示,所述模块式空调还包括辅热装置,且如图1所示,当所述模块式空调采用上出风时,所述模块式空调器至少有一个风机腔内设置有所述辅热装置,且设置有所述辅热装置的所述风机腔内至少设置有一套所述辅热装置;所述辅热装置设置在所述风机腔内壁上。

如图3所示,当所述模块式空调采用下出风时,所述模块式空调器至少有一个所述风机腔内或所述热交换器出风口设置有所述辅热装置,且设置有所述辅热装置的所述风机腔内或所述热交换器出风口至少设置有一套所述辅热装置;所述辅热装置设置在所述风机腔内壁上或设置在所述热交换器出风口处的热交换器安装架上;

所述模块式空调还包括加湿器,所述加湿器设置在所述热交换器风场上游风道内的任意一侧内壁上,所述加湿器的加湿口通过管道设置在所述热交换器下游风场中。

此外,当所述模块式空调采用变频压缩机时,所述模块式空调还设置有变频器,所述变频器设置在所述非制冷区域内的最上层。将所述变频器设置在所述非制冷区域内的最上层有助于增大所述变频器的散热空调,增强散热效果。

上述所述的模块式空调,通过连通制冷区域与非制冷区域,使得空调机组的维修空间得到增大;同时在回风段拓展了回风口的类型,使得空调机组回风口的可选面积得到增大,当回风口面积得到增大时,回风口的风阻将减小,如此设置,一方面提高了风机全压,一方面提高了风量,增强了空调了热交换器的换热效率,提高了空调机组的整体性能。

为使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实施例1

如图1图2所示为上出风形式的模块式空调且主模块连接一个拓展模块的双压缩机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如图1所示,所述模块式空调器,包括主模块100和拓展模块200,所述主模块100包括制冷区域和非制冷区域;所述拓展模块200仅包括制冷区域。

在所述主模块100的制冷区域内设置有第一热交换器111、过滤网110、弱电控制单元114、加湿器109、一级辅热装置116和第一风机115。

其中,所述第一热交换器111为“V”字形热交换器,其上下两端分别固定在热交换器安装103和热交换器安装108上,而所述热交换器安装103和热交换器安装108固定在空调壳体101上;所述过滤网110紧贴着所述第一热交换器111安装;所述过滤网110通过卡扣112与所述第一热交换器111的边板固定连接;所述第一热交换器111的横向两端设置有密封板113以防止风从所述第一热交换器111的两端进去而不参与换热;将所述弱电控制单元114设置在所述第一热交换器111横向两端任意一端的密封板上,以增大所述弱电控制单元114 的维修空间。

所述加湿器109设置在所述第一热交换器风场上游风道内的任意一侧内壁上,而所述加湿器的加湿口通过管道设置在所述热交换器下游风场中。

所述第一风机115设置在所述主模块100制冷区域的最上端的风机腔内,以使所述主模块100内的第一热交换器111采用吸风式换热。

所述一级辅热装置116设置在所述风机腔的内侧壁上。

在所述主模块100的非制冷区域内设置有变频器102、强电控制单元104、第一压缩机或第一佛泵105、第二压缩机或第二佛泵107以及用于安装所述第一压缩机或第一佛泵105和第二压缩机或第二佛泵107的立柱支架106。

其中所述第一压缩机或第一佛泵105和第二压缩机或第二佛泵107在所述立柱支架106上分两层安装,如此设置,可增大所述第一压缩机或第一佛泵105 和第二压缩机或第二佛泵107的维修空间。

所述第一压缩机或第一佛泵105与所述第二热交换器204设置在一个冷媒系统中;所述第二压缩机或第二佛泵107与所述第一热交换器111设置在一个冷媒系统中。

所述强电控制单元104贴近所述壳体101安装以方面接线和维修。

所述变频器102设置在所述非制冷区域内的最上层,且与所述风机腔之间用隔板隔开。将所述变频器102设置在所述非制冷区域内的最上层有助于增大所述变频器的散热空调,增强散热效果。

所述主模块100中的制冷区域与非制冷区域之间相互连通。

与所述主模块100制冷区域连接的所述拓展模块200仅包括制冷区域。

所述拓展模块200的制冷区域设置有第二热交换器204、第二风机202、二级辅热装置201和用于安装所述第二热交换器204的热交换器安装架203和热交换器安装架208。

其中,所述第二热交换器204为“V”字形热交换器,其上下两端分别固定在热交换器安装203和热交换器安装208上,而所述热交换器安装103和热交换器安装108固定在空调壳体101上,从而将所述热交换器安装208架空固定在所述拓展模块的壳体内;过滤网207紧贴着所述热交换器安装208安装;所述过滤网207通过卡扣206与所述热交换器安装208的边板固定连接;热交换器安装208的横向两端设置有密封板205以防止风从所述热交换器安装208的两端进去而不参与换热。

所述第二风机202设置在所述拓展模块200最上端的风机腔内,以使所述拓展模块200内的第二热交换器208采用吸风式换热。

所述二级辅热装置201设置在所述风机腔的内侧壁上。

在所述模块式空调中,所述热交换器的风场上游为所述模块式空调器的回风段;所述回风段的空调壳体上设置有用于回风的回风口。如图2所示,所述回风口包括设置在所述制冷区域回风段侧面的第一类回风口300、设置在所述制冷区域底面的第二类回风口400、和设置在所述非制冷区域与所述制冷区域相对的侧板上的第三类回风口500。其中,所述第一类回风口300和第三类回风口 500均设置有回风口格栅;所述第二类回风口400选择设置格栅或不设置格栅。如此设置,能够增大所述模块式空调回风口的面积,减小回风口阻力。

所述拓展模块200从所述主模块100的所述制冷区域与所述主模块100连接,并拆掉回风段连接部分的隔板使得所述主模块100的制冷区域回风段和所述拓展模块回风段连通。

实施例2

如图3图4所示为下出风形式的模块式空调且主模块连接一个拓展模块的双压缩机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如图3所示,实施例2与上述实施例1相比,所述模块式空调内部布局的不同点主要为:

1.所述第一风机115和所述第二风机202分别设置在所述主模块100中的所述制冷区域的最下端和所述拓展模块200的最下端,以使所述第一热交换器111和所述第二热交换器204采用吸风式换热,提高换热均匀性,同时也使所述模块式空调器得意进行下出风送风,满足机房空调的一般要求;

2.所述加湿器109设置在所述模块式空调上部回风段中所述第一热交换器 111风场上游风道内靠近所述非制冷区域一侧的内壁或支架上;

3.所述辅热装置116和所述辅热装置201分别设置在所述主模块100中所述第一热交换器111出风口处的所述热交换器支架103上和所述拓展模块200中所述第二热交换器204的出风口处的所述热交换器支架203上;

4.所述“V”字形的所述第一热交换器111和所述第二热交换器204在竖直方向上的设置方向相反。

如图4所示,实施例2与上述实施例1相比,所述模块式空调回风口设置的不同点主要为:所述第二类回风口400分别设置在所述主模块100的所述制冷区域的顶面和所述拓展模块200的顶面。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实用新型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实用新型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实用新型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