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冷空调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175204发布日期:2018-08-14 18:21阅读:396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属于室内空调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水冷空调。



背景技术:

目前家用与工业空调普遍采用压缩机制冷的空调,这种空调的降温效果较好,但是使用时耗电量大、运行成本高。水冷空调便应运而生,但是现有的水冷空调普遍存在热交换效率低、冷却效果不好的情况,而且热交换器的生产成本高且体积大,无法满足家用需求。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水冷空调,降温效果好且效率高。

为实现以上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为:一种水冷空调,包括壳体,所述的壳体内形成气流通路,气流通路上依次布置有水雾发生单元、热交换单元和水气分离单元,热交换单元和水气分离单元的下方布置有水箱,水箱连通有排水管道。

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存在以下技术效果:结构简单合理,气体在空调壳体内沿气流通路单向流通即可实现气体的冷却,成本低廉且冷却效果好。

附图说明

下面对本说明书各附图所表达的内容及图中的标记作简要说明:

图1-4是本实用新型示意图;

图5、6是喷头与挡板工作时的示意图。

图中:10.壳体,11.挡板,20.送水管道,21.喷头,31.网片,32.筒体, 33.转轴,41.扇叶,42.金属丝,50.水箱,51.排水管道,61.第一通路, 62.第二通路,63.进气通路。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通过对实施例的描述,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一种水冷空调,如图1-4所示,包括壳体10,所述的壳体10内形成气流通路,气流通路上依次布置有水雾发生单元、热交换单元和水气分离单元,热交换单元和水气分离单元的下方布置有水箱50。气体与冷却水在水雾发生单元处混合形成水气混合物,该水气混合物沿气流通路进入热交换单元初步分离水、气并进行热交换,使得气体的温度与湿度均得以降低,然后沿气流通路的导向流经水气分离单元进一步分离水、气后,湿度适宜的冷气将沿气流通路排出壳体10,而分离得到的水则汇集入水箱50内另行排出。也就是说,气体沿壳体10内的气流通路单向流通即可实现气体的冷却,从而降低环境温度。

优选的,所述的水雾发生单元包括喷头21,喷头21设于送水管道 20的出水端,送水管道20与冷却水源相连。冷却水经送水管道20输送至气流通路的前端,从喷头21处雾化喷出,以便于与气体的混合。可以在气流通路的过流断面内均匀布置若干个喷头21,以保证气流通路内各处都能满布水雾。

进一步的,所述壳体10的进气口处设有挡板11,挡板11平行于气流通路的过流断面布置的且挡板11的侧边与壳体10间隔设置,挡板11 邻近喷头21的板面上设有挡块12,挡块12为基底与挡板11相连的锥形块,喷头21的喷水口与挡板11间隔布置且喷头21的喷水方向指向挡块12的顶点。使用时如图5、6所示,挡板11位于气流通道的中间位置处且挡板11的侧边与壳体10间隔布置,这样气流将从挡板11与壳体 10之间的间隙通过,同时,喷头21高速喷出的水流或水雾遇到挡板11 及挡块12的阻挡后向四周散开,这样设置一个喷头21就能实现冷却水与气体的充分混合。喷头21的喷水方向可以如图2、4、6所示,指向气流流动方向,也可以如图1、3、5所示,指向与气流流动相反的方向。

优选的,所述的热交换单元包括螺旋绕设在气流通路内的带状网片 31,网片31的带面沿气流通路的径向布置。也就是说,网片31螺旋绕设的轴线平行于气流通路的中心线,这里优选的,网片31的轴线与气流通路的中心线重合。需要说明的是,网片31的带面沿气流通路的径向布置,指的是网片31的带面与网片31的轴线成夹角布置,亦即网片 31的带面与其轴线不平行。这样水气混合物通过时受到阻滞,部分冷却水将粘附在网片31上,气流穿过网片时与粘附在网片31上的冷却水充分接触并进行热交换,从而能充分冷却下来,也就是说,网片31既能初步实现水气分离,又能充分冷却气体。网片31可以如图1、3所示,绕设在壳体10内壁上,也可以如图2、4所示,与壳体10内壁间隔布置。网片31可以采用由金属丝编织而成柔性网片,也可以是冲孔成型的硬质金属网片。

进一步的,所述的热交换单元包括与气流通路同轴设置的筒体32,筒体32为网状圆筒且筒体32的网面与壳体10间隔布置,网片31设于筒体32内且其外侧边与筒体32的内壁连接,动力单元驱动网片31和筒体32绕其轴心转动。如图2、4所示,这样能进一步增大气体与冷却水的接触面积,从而增强气体的冷却效果,进而提升空调的制冷效率。

具体的,所述筒体32的中心线处布置有贯穿筒体32的转轴33,转轴33由电机驱动并与筒体32构成同步转动。如图2、4所示,这样结构简单、控制方便。

优选的,所述的水气分离单元包括抽风装置,抽风装置的扇叶41 的旋转面平行于气流通道的过流断面,扇叶41布置在热交换单元与水箱50之间和/或壳体10的出气口处。抽风装置能驱动气体沿气流通路自进气口向出气口流动。如图1-4所示,抽风装置工作时,气体中残留的水分将粘附在扇叶41上,并随扇叶41的转动被甩落,从而分离气体中的含有的水分。也就是说,扇叶41在驱动气体流动的同时,还能够分离水气,降低空调排出的冷气的湿度。优选如图2、4所示,热交换单元与水箱50之间设置的抽风装置可采用高速风扇,这样仅需设置一个抽风装置即可有效分离水气并驱动空调工作。如图4所示,为了增强冷风流速或进一步保证冷气的排出,也可以同时在热交换单元与水箱50 之间和壳体10的出气口处布置扇叶41。

进一步的,位于所述水箱50上方的气流通道内布置有金属丝42,金属丝42满布气流通道的过流断面。金属丝42能充分过滤并分离气流中含有的水分。优选的,所述的金属丝42填充于转筒内,转筒与壳体 10间隔布置,动力单元驱动转筒绕其轴心转动。也就是说转筒的尺寸与壳体相符,转筒转动使得填充在其内的金属丝42随之转动,进一步均匀分离水气。

优选的,所述的气流通路包括两个平行布置的第一、二通路61、62,第一通路61的一端为进气口、另一端与第二通路62连通,第二通路62 远离连通处的一端为出气口,水箱50位于第一、二通路61、62连通处的下方,水雾发生单元位于进气口处,热交换单元布置在第一通路61 内,水气分离单元布置在第一、二通路61、62的连通处和/或第二通路 62内。具体实施时,水箱50还连通有排水管道51,使用过的冷却水自排水管道51排出壳体10。这样布置合理,在保证制冷效果的同时,能充分利用空间,减小空调壳体10体积,使其满足设计于使用需求。

优选的,所述的第一通路61布置在第二通路62内,第一通路61 的进气口处连通有进气通路63,进气通路63贯穿第二通路62的侧壁并向第二通路62的外侧延伸,第一通路61与第二通路62连通处的过流断面上布置有扇叶41。如图2、4所示,这样布置在进一步节约空间的同时,还能降低热交换单元与外界空气的热交换,进而提升制冷效率。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