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纳米级轻质碳酸钙导热油烘干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280454发布日期:2018-08-28 23:28阅读:299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碳酸钙加工领域,更具体的,涉及一种纳米级轻质碳酸钙导热油烘干机。



背景技术:

碳酸钙是重要的无机粉体填料之一,广泛应用于塑料、橡胶、造纸、医药、食品等行业,主要生产过程包括煅烧、陈化、冷却、碳化、增浓、烘干等过程,其中干燥机影响碳酸钙产品质量和成本的关键过程,传统的碳酸钙烘干技术多采用热风烘干技术,主要由热风沸腾炉、热风烘干炉、引风机组成。热风为沸腾炉燃烧产生的高温烟气;高温烟气直接导入热风炉中心火管,碳酸钙与中心火管接触而进行干燥;

现在烘干技术主要存在以下缺点:①热风烟气温度高,易使碳酸钙重新分解,产生返碱现象;②高温烟气含尘量大,易将粉尘带入产品中,从而污染产品;③热风尾气温度高,热量损失大,因此产品耗能高。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缺陷,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出一种纳米级轻质碳酸钙导热油烘干机,其采用导热油的作为供热源,改变了传统的热风烘干技术,避免了热风烘干炉热载体为燃煤烟气含有的大量粉尘,因此能做到清洁生产、产品无污染,并且保证了产品品质;烘干温度低,不会造成产品变质,无返碱现象,提升了产品质量;热量损失小,具有节能环保的效果。

为达此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下的技术方案: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纳米级轻质碳酸钙导热油烘干机,包括罐体及分别位于所述罐体两端的第一罐盖及第二罐盖,所述罐体包括内壳及外壳,所述内壳内部为搅拌室,所述搅拌室内设有搅拌杆,所述搅拌杆由电机驱动;所述外壳、所述内壳、所述第一罐盖及所述第二罐盖之间形成密闭的导热油腔,所述导热油腔内设有隔油板,所述隔油板与所述导热油腔形状相适配、且可沿所述导热油腔的腔壁移动;包括第一热油机及第二热油机,所述第一热油机的进油口通过第一管道与所述导热油腔连通,所述第一热油机的出油口通过第二管道与所述导热油腔连通,且所述第一管道贯穿所述第一罐盖的底部、所述第二管道贯穿所述第一罐盖的顶部;所述第一管道上设有第一电磁阀,所述第二管道上沿输油方向依次设有第二电磁阀、第一油泵;所述第二热油机的进油口通过第三管道与所述导热油腔连通,所述第二热油机的出油口通过第四管道与所述导热油腔连通,且所述第三管道贯穿所述第二罐盖的底部、所述第四管道贯穿所述第二罐盖的顶部;所述第三管道上设有第三电磁阀,所述第四管道上沿输油方向依次设有第四电磁阀、第二油泵。

在本实用新型较佳地技术方案中,所述隔油板的周缘设有耐高温的密封圈。

在本实用新型较佳地技术方案中,所述第二管道上设有第一单向阀,所述第一单向阀位于所述第一油泵与所述第一罐盖之间;所述第四管道上设有第二单向阀,所述第二单向阀位于所述第二油泵与所述第二罐盖之间。

在本实用新型较佳地技术方案中,所述搅拌杆上设有多块搅拌叶,所述搅拌叶上设有多个通孔。

在本实用新型较佳地技术方案中,所述搅拌叶的末端设有防刮棱,所述防刮棱由耐热橡胶制成。

在本实用新型较佳地技术方案中,所述罐体的外侧套设有保温层。

在本实用新型较佳地技术方案中,所述第二罐盖上设有进料口及出料口,所述进料口位于所述出料口的上方;且所述进料口及所述出料口的外侧设有旋盖。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为: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纳米级轻质碳酸钙导热油烘干机,其采用导热油的作为供热源,改变了传统的热风烘干技术,避免了热风烘干炉热载体为燃煤烟气含有的大量粉尘,做到了清洁生产、产品无污染,并且保证了产品品质;利用导热油腔及隔油板的配合,及时更换导热油、且更换途中不影响正常的供热,温度变化小,不会造成产品变质,无返碱现象,提升了产品质量;并且导热油作为导热载体热量损失小,具有节能环保的效果。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方式提供的纳米级轻质碳酸钙导热油烘干机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

100、罐体;110、第一罐盖;120、第二罐盖;121、进料口;122、出料口;123、旋盖;130、内壳;140、外壳;150、保温层;200、搅拌室;210、搅拌杆;211、搅拌叶;212、通孔;213、防刮棱;220、电机;300、导热油腔;310、隔油板;311、密封圈;400、第一热油机;410、第一管道;411、第一电磁阀; 420、第二管道;421、第二电磁阀;422、第一油泵;423、第一单向阀;500、第二热油机;510、第三管道;511、第三电磁阀;520、第四管道;521、第四电磁阀、522、第二油泵;523、第二单向阀。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并通过具体实施方式来进一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

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中提供了一种纳米级轻质碳酸钙导热油烘干机,包括罐体100及分别位于所述罐体100两端的第一罐盖110及第二罐盖120,所述罐体100包括内壳130及外壳140,所述内壳130内部为搅拌室200,所述搅拌室200内设有搅拌杆210,所述搅拌杆210由电机220驱动;所述外壳140、所述内壳130、所述第一罐盖110及所述第二罐盖120之间形成密闭的导热油腔300,所述导热油腔300内设有隔油板310,所述隔油板310与所述导热油腔300 形状相适配、且可沿所述导热油腔300的腔壁移动;包括第一热油机400及第二热油机500,所述第一热油机400的进油口通过第一管道410与所述导热油腔 300连通,所述第一热油机400的出油口通过第二管道420与所述导热油腔300 连通,且所述第一管道410贯穿所述第一罐盖110的底部、所述第二管道420 贯穿所述第一罐盖110的顶部;所述第一管道410上设有第一电磁阀411,所述第二管道420上沿输油方向依次设有第二电磁阀421、第一油泵422;所述第二热油机500的进油口通过第三管道510与所述导热油腔300连通,所述第二热油机500的出油口通过第四管道520与所述导热油腔300连通,且所述第三管道510贯穿所述第二罐盖120的底部、所述第四管道520贯穿所述第二罐盖120 的顶部;所述第三管道510上设有第三电磁阀511,所述第四管道520上沿输油方向依次设有第四电磁阀521、第二油泵522。

上述的一种纳米级轻质碳酸钙导热油烘干机,其采用导热油的作为供热源,改变了传统的热风烘干技术,避免了热风烘干炉热载体为燃煤烟气含有的大量粉尘,做到了清洁生产、产品无污染,并且保证了产品品质;利用所述导热油腔300及所述隔油板310的配合,及时更换导热油、且更换途中不影响正常的供热,温度变化小,不会造成产品变质,无返碱现象,提升了产品质量;并且导热油作为导热载体热量损失小,具有节能环保的效果。

更具体的,物料在所述搅拌杆210搅拌下进行翻滚烘干,当导热油温度下降后,所述第一热油机400供油,所述第二电磁阀421及所述第三电磁阀511 开启,所述第一油泵422将高温导热油沿所述第二管道520送至所述导热油腔 300内,推动所述隔油板310移动,位于所述隔油板310另一侧的导热油沿所述第三管道510排出至所述第二热油机500内重新加热,完成导热油更换;或者所述第二热油机500供油,所述第一电磁阀411及所述第四电磁阀521开启,所述第二油泵522将高温导热油沿所述第四管道520送至所述导热油腔300内,推动所述隔油板310移动,位于所述隔油板310另一侧的导热油沿所述第一管道410排出至所述第一热油机400内重新加热,完成导热油更换;如此循环工作,为烘干过程提供足够的热能。

进一步地,所述隔油板310的周缘设有耐高温的密封圈311;所述密封圈 311的设计可防止在进行导热油更换时位于所述隔油板310两侧高温导热油与较低温导热油发生互换,保证高温、低温油更换完全。

进一步地,所述第二管道420上设有第一单向阀423,所述第一单向阀423 位于所述第一油泵422与所述第一罐盖110之间;所述第四管道520上设有第二单向阀523,所述第二单向阀523位于所述第二油泵522与所述第二罐盖120 之间;所述第一单向阀423设计可防止在所述第二热油机500对所述隔油板310 推送时造成导热油沿所述第二管道420进入所述第一油泵422;所述第二单向阀 523设计可防止在所述第一热油机400对所述隔油板310推送时造成导热油沿所述第四管道520进入所述第二油泵522;避免了导热油倒流对所述第一油泵422 及所述第二油泵522造成损坏。

进一步地,所述搅拌杆210上设有多块搅拌叶211,所述搅拌叶211上设有多个通孔212;所述搅拌叶211的设计增加了所述搅拌杆210的搅拌面积,使得物料在翻滚中烘干,受热均匀;而所述通孔212的设计便于搅拌过程中的气流流动,进一步充分混合。

进一步地,所述搅拌叶211的末端设有防刮棱213,所述防刮棱213由耐热橡胶制成;为了使得物料得到充分的搅拌,所述搅拌叶211尽的末端可能的靠近所述内壳130的壳壁,而所述搅拌叶211在所述搅拌杆210的带动下旋转时可能会与所述内壳130发生摩擦,所述防刮棱213的设计可防止在发生摩擦时所述搅拌叶211对所述内壳130造成严重磨损、甚至损坏。

进一步地,所述罐体100的外侧套设有保温层150;所述罐体100是整个烘干过程主要的作业部位,所述保温层150的设计避免了热量向外扩散,减少热量损失、节省热能。

进一步地,所述第二罐盖120上设有进料口121及出料口122,所述进料口 121位于所述出料口122的上方;且所述进料口121及所述出料口122的外侧设有旋盖123;所述进料口121及所述出料口122的设计便于进行物料的添加及外排;所述旋盖123的设计便于上述动作的进行,并且在进行烘干过程中与外界隔绝,避免外界因为对所述罐体100内的烘干过程造成影响。

本实用新型是通过优选实施例进行描述的,本领域技术人员知悉,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围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特征和实施例进行各种改变或等效替换。本实用新型不受此处所公开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其他落入本申请的权利要求内的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