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燃气灶点火针及安装有该点火针的燃烧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013227发布日期:2018-07-24 22:57阅读:2117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点火装置,尤其是涉及一种燃气灶点火针及安装有该点火针的燃烧器。



背景技术:

现有燃气灶的点火形式一般可以分为压电式点火和脉冲点火。前者将动能传化为电能,每个过程产生一个火花和一个声音,每次点火一般需要重复多次才能点燃,点火成功率较低。后者通过升压电路,将低压转化为8-16KV的电压,每秒产生5-10个花火,从一个火花点扩散到周边可然燃气区域需要的0.2-0.3s的时间,点火时伴有连续的嗒嗒声,点火成功率有所提升,但还是存在点火困难,点不着火情况。脉冲点火的成功率不仅与放电频率有关,还与周边的其他条件有关,如燃气浓度、出气速度和火花能量等。只有各项条件处于比较合适的范围内才能点着,虽然有些气源的燃点很低,如果不在合适的条件下,点火还是比较困难,经常出现有点火的声音而没有着火,在某个不确定的时间点又“嘭”一下点着,给人一种无预知的恐惧感。传统的脉冲电路相对简单,误放电后,没有判断电路,会持续输高压脉冲,如果被电击者带有心脏起搏器,可能造成危害。此外,现有的点火针通常裸露在外,在点火时容易受到气流的干扰,不仅点火成功率低,而且易产生噪声,用户无意间的接触会产生烫伤,使用不够安全。综上所述,有待对现有的点火装置及相应的燃烧器结构作进一步改进。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第一个技术问题是针对上述现有技术现状,提供能降低火盖火孔流出的燃气的速度,降低干扰同时提高点火成功率的燃气灶点火针。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第二个技术问题是针对上述现有技术现状,提供一种点火安全、可靠且点火成功率高的燃烧器。

本实用新型解决上述第一个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该燃气灶点火针,包括外壳和设于外壳内的电极针,所述外壳顶部封闭,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壳的上部形成有横向贯穿于外壳的贯穿通道,所述贯穿通道沿着贯穿方向的两侧分别设有第一阻挡部和第二阻挡部,所述电极针的头部伸入所述贯穿通道内并位于第一阻挡部与第二阻挡部之间,在所述第一阻挡部上开有呈网状结构的通孔。

优选地,所述外壳的上部成U型结构,U型结构的左臂与右臂之间形成所述的贯穿通道,在贯穿通道的顶部安装有盖板而封闭外壳顶部,所述电极针的头部分别穿过所述的左臂和右臂并伸入所述的贯穿通道内。

为了提高点火针散热效果,所述第一阻挡部和第二阻挡部设于所述贯穿通道的上侧部,且第一阻挡部和第二阻挡部的上、下边沿均相齐平。采用上述结构后,点火针的下部为开放结构,可以有效散热,同时一些积碳物质不会堆积。

为了进一步提高点火针散热效果,所述第一阻挡部、第二阻挡部的下边沿与所述U型结构的底部之间留有间隙,所述第一阻挡部、第二阻挡部的上边沿与所述盖板之间留有间隙。

第一阻挡部和第二阻挡部可以有多种不同结构,优选地,所述的第一阻挡部为平板结构,所述第二阻挡部呈弧形板结构且外凸面朝向外壳的外部。

电极针的正、负极针可以有不同的组数,优选地,所述电极针具有一组或者二组正、负极针。

同一组的正、负极针可以有不同的分布方式,同一组的正、负极针相互交叉或者平行分布。

为了使电极针与外部驱动电路相连接,所述电极针的下端安装有用来与驱动电路相连接的引线。

本实用新型解决上述第二个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该安装有点火针的燃烧器,包括内环火盖和外环火盖,所述点火针安装在内环火盖与外环火盖之间的环形通道内,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内环火盖的侧壁上开有火孔,所述火孔正对所述点火针上的通孔。

进一步优选,在所述外环火盖上形成有引火槽,所述点火针设于所述引火槽与所述火孔之间。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在于:该燃气灶点火针在外壳的上部形成有横向贯穿通道,电极针头部伸入贯穿通道内并位于第一阻挡部与第二阻挡部之间,且在第一挡片上开有呈网状结构的通孔,通孔正对内环火盖侧壁的火孔,可以降低火盖的火孔流出燃气的速度,降低干扰同时提高点火率,此外,第一阻挡部和第二阻挡部配合外壳顶部的封闭结构,将电极针包围起来,可以防止用户无意间的接触,烫伤,使用更加安全。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点火针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所示点火针另一角度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一种点火模式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另一种点火模式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又一种点火模式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燃烧器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描述。

如图1和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燃气灶点火针包括外壳1和电极针2,外壳1采用陶瓷等绝缘材料,外壳1的上部成U型结构,U型结构的左臂11与右臂12之间形成横向贯穿于外壳1的贯穿通道3,在贯穿通道3的顶部安装有盖板6,从而使外壳1顶部呈封闭结构,盖板6可以防止溢出的汤汁污浊,以免造成放电困难。电极针2的头部分别穿过左臂11和右臂12并伸入贯穿通道3内。贯穿通道3沿着贯穿方向的两侧分别设有第一阻挡部4和第二阻挡部5,电极针2的头部伸入贯穿通道3内并位于第一阻挡部4与第二阻挡部5之间,在第一阻挡部4上开有呈网状结构的通孔41。第一阻挡部4、第二阻挡部5和盖板6将电极针2包围起来,防止用户无意间的接触而产生烫伤。电极针2的下端安装有引线10。

本实施例中,第一阻挡部4为平板结构,第二阻挡部5呈弧形板结构且外凸面朝向外壳1的外部。第一阻挡部4和第二阻挡部5设于贯穿通道3的上侧部,且第一阻挡部4和第二阻挡部5的上、下边沿均相齐平,这样,点火针的下部为开放结构,有效散热,同时一些积碳物质不会堆积。为进一步提高散热效果,第一阻挡部4、第二阻挡部5的下边沿与U型结构的底部之间留有间隙,第一阻挡部4、第二阻挡部5的上边沿与盖板6之间留有间隙。

如图3所示,电极针2具有二组正、负极针,并且,同一组的正、负极针相互平行。电极针2下端的引线10与外部的驱动电路7相连接,驱动电路7包括芯片71、安全电路72和高压包73,驱动电路7的外接电源电压采用小于36v的直流电或者3.7v充电电池。

如图4所示,电极针2具有二组正、负极针,并且,同一组的正、负极针相互交叉。

如图5所示,电极针2具有一组正、负极针,正、负极针相对设置。

如图6所示,该燃烧器包括内环火盖8和外环火盖9,点火针安装在内环火盖8与外环火盖9之间的环形通道内,点火针的引线10引出至燃烧器下方。在内环火盖8的侧壁上开有火孔81,火孔81正对点火针上的通孔41。由于弧焰的本质是一种高温电离的气体,易被气流干扰,受到气流的干扰而波动产生噪声,因此,通孔41与火孔81正对后,可以降低内环火盖8的火孔81流出的燃气的速度,降低干扰同时提高点火成功率,也利于降低点火噪声。另外,在外环火盖9上形成有引火槽91,点火针设于引火槽91与火孔81之间。本实施例的燃烧器的其余结构与现有燃烧器的结构相同,在此不再展开描述。

工作时,接通电源的瞬间,驱动电路7产生振荡,线圈将低压升到高压,电极针2正极对负极放出8-15kv的高温弧焰,电流再回到电路负极。燃气通过内环火盖8的火孔81流出,经过点火针上的通孔41的减速效应,然后接触到高温弧焰,迅速点燃,传播到整个燃烧器的火孔。如果电流未正常回到电路负极,驱动电路7的芯片71检测到电流异常,启动安全电路72,切断电源,防止对人造成持续伤害。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前提下,可以对本实用新型进行多种改型或改进,这些均被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