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型地源热泵水泵模块组件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060218发布日期:2018-07-31 21:38阅读:188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地源热泵及其相关设备技术领域,更具体地说,特别涉及一种小型地源热泵水泵模块组件。



背景技术:

地源热泵是一种利用地下浅层地热资源既能供热又能制冷的高效节能环保型空调系统。地源热泵通过输入少量的高品位能源(电能),就能够实现能量从低温热源向高温热源的转移。在冬季,地源热泵能够将土壤中的热量“取”出来,提高介质温度后供给室内用于采暖;在夏季,地源热泵能够将室内的热量“取”出来释放到土壤中去。

地源热泵技术是一种再生能源利用技术,其利用地球表面浅层地热资源(通常小于400米深)作为冷热源,能够进行能量转换从而实现制冷或者取暖。

在现有技术中,地源热泵供暖空调系统主要包括有三个部分:室外地源换热系统、地源热泵主机系统和室内末端系统。其中,室外地源换热系统又分为开放式系统以及封闭式系统,由于封闭式系统使用可靠,运行稳定被广泛应用。在室外地源换热封闭式系统中,其是在深埋于地下的封闭塑料管内注入防冻液,通过换热器与水或土壤实现能量交换。

在现有技术中,地源热泵的主要用途是供暖,尤其是在冬季天气寒冷的地区,地源热泵不仅仅用于调节室内温度,还能够提供生活热水,从而提高生活质量。

目前,应用到家庭中的小型地源热泵,其安装过程中常常会根据系统负荷不同配置不同流量和扬程的水泵,再加上系统中阀件、过滤器、定压补水装置、水泵电控柜等等部件,导致现场安装的工作量非常大,施工质量难以保障,施工周期过长。再加上小型地源热泵的安装空间往往非常狭小,导致安装水路设计非常烦琐,安装后现场非常混乱不美观。

综上所述,如何提供一种模块化地源热泵系统,从而简化其安装以及提高其美观性,成为了本领域技术人员亟待解决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模块化地源热泵系统,从而简化地源热泵的安装操作。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小型地源热泵水泵模块组件,包括有地源热泵主机,所述地源热泵主机包括有第一换热接口、第二换热接口、第三换热接口以及第四换热接口,所述第一换热接口与所述第二换热接口通过第一换热管连接,所述第三换热接口与所述第四换热接口通过第二换热管连接。

基于上述结构设计,本发明还包括:

地源系统,所述地源系统包括有地源侧进水接口、地源侧出水接口、地源侧水泵、第一温度计、第一出水接口组件以及第一回水接口组件,所述地源侧进水接口、所述地源侧水泵、所述第一出水接口组件、所述第二换热接口、所述第一换热管、所述第一换热接口、所述第一回水接口组件以及所述地源侧出水接口依次连接形成有地源侧循环回路,于所述地源侧循环回路的连接管路上设置有第一温度计;

用户系统,所述用户系统包括有用户侧进水接口、用户侧出水接口、用户侧水泵、第二温度计、第二出水接口组件以及第二回水接口组件,所述用户侧进水接口、所述用户侧水泵、所述第二出水接口组件、所述第三换热接口、所述第二换热管、所述第四换热接口、所述第二回水接口组件以及所述用户侧出水接口依次连接形成有用户侧循环回路,于所述用户侧循环回路的连接管路上设置有第二温度计;

控制系统,所述控制系统包括有控制器,所述控制器与所述地源侧水泵以及所述用户侧水泵信号连接;

模块外壳,所述地源系统以及用户系统集成设置于所述模块外壳内,所述地源侧进水接口、所述地源侧出水接口、所述第一出水接口组件、第一回水接口组件、所述用户侧进水接口、所述用户侧出水接口、所述第二出水接口组件以及第二回水接口组件均设置于所述模块外壳的外侧壁上。

优选地,于所述地源侧进水接口与所述地源侧水泵之间依次设置有闸阀、压力表、蝶阀以及过滤器,于所述地源侧水泵与所述第一出水接口组件之间依次设置有单向阀、蝶阀、压力表、闸阀、压力表以及过滤器;

于所述用户侧进水接口与所述用户侧水泵之间依次设置有闸阀、压力表、蝶阀以及过滤器,于所述用户侧水泵与所述第一出水接口组件之间依次设置有单向阀、蝶阀、压力表、闸阀、压力表以及过滤器。

优选地,本发明还包括有地源侧补水管路系统,所述地源侧补水管路系统包括有地源侧补水接头,所述地源侧补水接头设置于所述模块外壳的外侧壁上,所述地源侧补水接头通过地源补水管路连接到所述地源侧进水接口与所述地源侧水泵之间的管路上,于所述地源补水管路上设置有单向阀以及安全阀。

优选地,本发明还包括有用户侧补水管路系统,所述用户侧补水管路系统包括有用户侧补水接头,所述用户侧补水接头设置于所述模块外壳的外侧壁上,所述用户侧补水接头通过用户补水管路连接到所述用户侧进水接口与所述用户侧水泵之间的管路上,于所述用户补水管路上设置有单向阀以及安全阀。

优选地,于所述地源补水管路上连接有地源侧定压补水罐,所述地源侧定压补水罐通过球阀连接到所述地源补水管路上。

优选地,于所述用户补水管路上连接有用户侧定压补水罐,所述用户侧定压补水罐通过球阀连接到所述用户补水管路上。

优选地,于所述地源侧水泵的进水端以及出水端上设置有避震喉,所述地源侧水泵通过避震喉连接到管路上;

于所述用户侧水泵的进水端以及出水端上设置有避震喉,所述用户侧水泵通过避震喉连接到管路上。

优选地,于所述第一换热接口、所述第二换热接口、所述第三换热接口以及所述第四换热接口上各设置有一个避震喉。

优选地,于所述第一回水接口组件与所述地源侧出水接口之间设置有地源侧明沟排水装置;

于所述第二回水接口组件与所述用户侧出水接口之间设置有用户侧明沟排水装置。

优选地,所述地源侧进水接口、所述地源侧出水接口、所述第一出水接口组件、第一回水接口组件、所述用户侧进水接口、所述用户侧出水接口、所述第二出水接口组件以及第二回水接口组件均设置于所述模块外壳的同一个侧壁上。

通过上述结构设计,在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小型地源热泵水泵模块组件中,本实用新型可有效解决现有地源热泵系统存在的安装操作繁琐、系统构成复杂的问题。本实用新型将地源系统以及用户系统(其包括有地源侧水泵、用户侧水泵、阀件、过滤器、定压补水装置、水泵电控柜等等)集成在模块外壳内部,在系统安装的时候,只需要将模块外壳(包括其内部设置的组件)与地源热泵机组进行对接即可。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结构改进,其目的在于:1、减少机房的占地面积;2、增加机房的美观程度;3、提高系统安装的简便程度,即机组可以在工厂定制,在现场只需要简单的组装即可。本实用新型设置有控制系统,通过控制系统可根据末端需求自动调整地源侧水泵以及用户侧水泵的运行频率,从而实现单、双泵的自动切换,本实用新型还具备电源保护、相序保护、热保护、缺水自动保护、高温低温保护、高压低压保护等安全功能。本实用新型的结构优点在于:1、系统整合、节省空间;2、安装快捷、节约成本;3、方便管理,维护简单,智能控制。

附图说明

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的说明书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本实用新型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不当限定。其中: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小型地源热泵水泵模块组件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第一换热管1、第二换热管2、地源侧进水接口3、地源侧出水接口4、地源侧水泵5、第一出水接口组件6、第一回水接口组件7、

用户侧进水接口8、用户侧出水接口9、用户侧水泵10、

第二出水接口组件11、第二回水接口组件12、模块外壳13、

地源侧补水接头14、用户侧补水接头15、地源侧定压补水罐16、

用户侧定压补水罐17。

特别说明:由于本实用新型中元件设置较多,为了简化附图标记,在附图中仅对某一个具有代表性的元件进行了标记,其中:

闸阀a、压力表b、蝶阀c、过滤器d、单向阀e、第一温度计f、安全阀g、避震喉h、明沟排水装置i、球阀j。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各个示例通过本实用新型的解释的方式提供而非限制本实用新型。实际上,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将清楚,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范围或精神的情况下,可在本实用新型中进行修改和变型。例如,示为或描述为一个实施例的一部分的特征可用于另一个实施例,以产生又一个实施例。因此,所期望的是,本实用新型包含归入所附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的范围内的此类修改和变型。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术语“纵向”、“横向”、“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而不是要求本实用新型必须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本实用新型中使用的术语“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部件间接相连;可以是有线电连接、无线电连接,也可以是无线通信信号连接,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的具体含义。

请参考图1,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小型地源热泵水泵模块组件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小型地源热泵水泵模块组件,基于传统地源热泵并对其进行了结构优化,从而使得本实用新型具有安装简便、结构精简等特点。

具体地,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方式中,该小型地源热泵水泵模块组件包括有地源热泵主机,地源热泵主机包括有第一换热接口、第二换热接口、第三换热接口以及第四换热接口,第一换热接口与第二换热接口通过第一换热管1连接,第三换热接口与第四换热接口通过第二换热管2连接。

基于上述结构设计,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如下系统:

1、地源系统

地源系统用于实现地源换热,地源系统包括有地源侧进水接口3、地源侧出水接口4、地源侧水泵5、第一温度计、第一出水接口组件6以及第一回水接口组件7,地源侧进水接口3、地源侧出水接口4用于与地源盘管实现连接。

地源侧进水接口3、地源侧水泵5、第一出水接口组件6、第二换热接口、第一换热管1、第一换热接口、第一回水接口组件7以及地源侧出水接口4依次连接形成有地源侧循环回路,于地源侧循环回路的连接管路上设置有第一温度计。

2、用户系统

用户系统用于实现向用户提供地源热能。用户系统包括有用户侧进水接口8、用户侧出水接口9、用户侧水泵10、第二温度计、第二出水接口组件11以及第二回水接口组件12,用户侧进水接口8、用户侧出水接口9用于与室内盘管或者室内用水管路连接。用户侧进水接口8、用户侧水泵10、第二出水接口组件11、第三换热接口、第二换热管2、第四换热接口、第二回水接口组件12以及用户侧出水接口9依次连接形成有用户侧循环回路,于用户侧循环回路的连接管路上设置有第二温度计。

3、控制系统

控制系统为本实用新型的控制核心,其能够对地源侧水泵5以及用户侧水泵10进行控制。具体地,控制系统包括有控制器,控制器与地源侧水泵5以及用户侧水泵10信号连接。

4、模块外壳

模块外壳13用于安装本实用新型中的大部分组件,使其能够形成一个模块组件,从而简化本实用新型的系统构成。地源系统以及用户系统集成设置于模块外壳13内,地源侧进水接口3、地源侧出水接口4、第一出水接口组件6、第一回水接口组件7、用户侧进水接口8、用户侧出水接口9、第二出水接口组件11以及第二回水接口组件12均设置于模块外壳13的外侧壁上,优选设置在同一个侧壁上,方便连接。

通过上述结构设计,在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小型地源热泵水泵模块组件中,本实用新型可有效解决现有地源热泵系统存在的安装操作繁琐、系统构成复杂的问题。本实用新型将地源系统以及用户系统(其包括有地源侧水泵5、用户侧水泵10、阀件、过滤器、定压补水装置、水泵电控柜等等)集成在模块外壳13内部,在系统安装的时候,只需要将模块外壳13(包括其内部设置的组件)与地源热泵机组进行对接即可。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结构改进,其目的在于:1、减少机房的占地面积;2、增加机房的美观程度;3、提高系统安装的简便程度,即机组可以在工厂定制,在现场只需要简单的组装即可。本实用新型设置有控制系统,通过控制系统可根据末端需求自动调整地源侧水泵5以及用户侧水泵10的运行频率,从而实现单、双泵的自动切换,本实用新型还具备电源保护、相序保护、热保护、缺水自动保护、高温低温保护、高压低压保护等安全功能。本实用新型的结构优点在于:1、系统整合、节省空间;2、安装快捷、节约成本;3、方便管理,维护简单,智能控制。

为了完善本实用新型的系统构成,本实用新型在地源侧进水接口3与地源侧水泵5之间依次设置有闸阀、压力表、蝶阀以及过滤器,于地源侧水泵5与第一出水接口组件6之间依次设置有单向阀、蝶阀、压力表、闸阀、压力表以及过滤器;在用户侧进水接口8与用户侧水泵10之间依次设置有闸阀、压力表、蝶阀以及过滤器,于用户侧水泵10与第二出水接口组件11之间依次设置有单向阀、蝶阀、压力表、闸阀、压力表以及过滤器。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地源侧补水管路系统以及用户侧补水管路系统,通过地源侧补水管路系统以及用户侧补水管路系统可以对地源系统以及用户系统进行自动补水,从而提高本实用新型运行的稳定性。

具体地,地源侧补水管路系统包括有地源侧补水接头14,地源侧补水接头14设置于模块外壳13的外侧壁上,地源侧补水接头14通过地源补水管路连接到地源侧进水接口3与地源侧水泵5之间的管路上,于地源补水管路上设置有单向阀以及安全阀。用户侧补水管路系统包括有用户侧补水接头15,用户侧补水接头15设置于模块外壳13的外侧壁上,用户侧补水接头15通过用户补水管路连接到用户侧进水接口8与用户侧水泵10之间的管路上,于用户补水管路上设置有单向阀以及安全阀。

基于上述结构设计,本实用新型在地源补水管路上连接有地源侧定压补水罐16,地源侧定压补水罐16通过球阀连接到地源补水管路上。对应地,本实用新型在用户补水管路上连接有用户侧定压补水罐17,用户侧定压补水罐17通过球阀连接到用户补水管路上。

避震喉系用于金属管道之间起挠性连接作用的中空橡胶制品,避震喉可降低液压系统运行时的振动及噪声,并可对因温度变化引起的热胀冷缩起补偿作用,因此,本实用新型在地源侧水泵5的进水端以及出水端上均设置有避震喉,地源侧水泵5通过避震喉连接到管路上;在用户侧水泵10的进水端以及出水端上均设置有避震喉,用户侧水泵10通过避震喉连接到管路上;以及在第一换热接口、第二换热接口、第三换热接口以及第四换热接口上各设置有一个避震喉。

在本实施例中,本实用新型基于上述结构设计又做出了如下优化设计:于第一回水接口组件7与地源侧出水接口4之间设置有地源侧明沟排水装置;于第二回水接口组件12与用户侧出水接口9之间设置有用户侧明沟排水装置。

以上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实用新型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