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循环电磁加热地暖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013320发布日期:2018-07-24 22:58阅读:253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家装地暖设备,特别涉及一种水循环电磁加热地暖装置。



背景技术:

电磁加热技术英文缩写为: EH,即Electromagnetic heating,同时也称诱导加热技术,是一种新兴的电能利用方式,其加热过程是通过电磁场直接作用于被加热导体,加热效率可达90%以上,大大高于传统的加热方式。同时运用电磁感应加热技术与传统的煤、油、气以及使用电热管的用电 设备相比,在环境保护、使用寿命、安全性能等方面都具有独特优势。

现有的电磁加热水技术应用已经非常成熟,例如螺旋电磁加热管,多组电磁加热板,分体式电磁加热水槽等技术都可以起到加热供暖的作用;但还存在加热设备体积大,加热效率低,整体温度不均衡等问题。

如何使地暖设备加热效率更高,热能损失更少及利用合适的结构来实现电磁加热时快速的热能交换,是我们现在要努力解决的。



技术实现要素:

因此,本实用新型正是鉴于上述问题而做出的,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水循环电磁加热地暖装置,通过其结构的改变,来实现电磁加热时快速的热能交换,减少热能损失,提升加热效率。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水循环电磁加热地暖装置包括:水箱,加热体,电磁线圈,进水管,出水管,水泵。

所述水箱是内部为空腔的圆柱体,加热体沿水箱中轴线设置在水箱空腔内,电磁线圈围绕水箱中轴线设置在水箱的侧壁内,进水管设置在水箱一端的端面上,出水管设置在水箱另一端的端面上,水泵卡装在进水管上。

进一步的,所述水箱空腔的内壁上设置有螺旋状凸起。

进一步的,所述加热体为圆柱体导磁棒,通过支架沿水箱中轴线悬置在水箱空腔内,加热体的表面设置有螺旋状凸起一。

进一步的,所述螺旋状凸起一的旋转方向与设置在水箱内壁上螺旋状凸起旋转方向呈相反旋转方向设置。

所述加热体两端设置为圆弧状,加热体两端与水箱两端内壁之间留有5—10mm间距。

有益效果

1、加热体表面设置的螺旋状凸起一与水箱内壁上设置的螺旋状凸起,会提升循环水与加热体之间的接触面积,进而提升加热效果,减少热能损失。

2、加热体表面设置的螺旋状凸起一与水箱内壁上设置的螺旋状凸起,在循环水通过时破坏了层流,产生湍流,湍流会提升循环水自身的热传导速度,进而提升加热效率。

3、在加热体表面设置的螺旋状凸起一与水箱内壁上设置的螺旋状凸起共同作用下,形成两股相对旋转的水流,两股水流的相互碰撞,进而产生更多的湍流,更多的湍流会进一步提升热传导速度。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整体结构剖面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横截面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将通过参考附图进行详细描述,这样对于实用新型所属领域的现有技术人员中具有普通技术的人来说容易实现这些实施例。然而本实用新型也可以各种不同的形式实现,因此本实用新型不限于下文中描述的实施例。

如图1、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水循环电磁加热地暖装置包括:水箱1,加热体2,电磁线圈3,进水管4,出水管5,水泵6。

所述水箱1是内部为空腔的圆柱体,加热体2沿水箱1中轴线设置在水箱1空腔内,电磁线圈3围绕水箱1中轴线设置在水箱1的侧壁内,进水管4设置在水箱1一端的端面上,出水管5设置在水箱1另一端的端面上,水泵6卡装在进水管4上。

进一步的,所述水箱1空腔的内壁上设置有螺旋状凸起11。所述螺旋状凸起11的设置会引导进入水箱1的循环水旋转,进而破坏层流,产生湍流;湍流提升循环水自身的热传导速度,提升加热效率。

进一步的,所述加热体2为圆柱体导磁棒,通过支架22沿水箱1中轴线悬置在水箱1空腔内,沿加热体2的表面设置有螺旋状凸起一21。所述螺旋状凸起一21的设置,会增加加热体2与循环水的接触面积,提升加热效率,减少热能损失;同时会引导循环水旋转,破坏层流,产生湍流,湍流提升循环水自身的热传导速度,提升加热效率。

进一步的,所述螺旋状凸起一21的旋转方向与设置在水箱1内壁上螺旋状凸起11的旋转方向呈相反旋转方向设置。呈相反方向旋转的螺旋状凸起11与螺旋状凸起一21,会引导加热体2与水箱1内壁之间的循环水产生两股相对旋转的水流,两股相对旋转的水流相互冲击、碰撞,会产生大量的湍流,湍流会提升循环水自身的热传导速度,提升加热效率。

所述加热体2两端设置为圆弧状,加热体2两端与水箱1两端内壁之间留有5—10mm间距。圆弧状设置的端面,会对循环水起到分流作用,并利于加热体2表面设置的螺旋状凸起一21引导循环水产生旋转。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