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调室内机及其出风调整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5701885发布日期:2018-10-19 19:58阅读:504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涉及空调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空调室内机及其出风调整方法。



背景技术:

目前的嵌入式空调室内机在安装完成后,出风口的结构和位置已经完全基本固定,如嵌入式空调室内机的进风栅和出风口均设置于机体的底部,其中,进风栅设置于底部的中部,出风口设置于底部的周向。空调室内机的制冷/制热的过程为:室内空间的空气从进风栅进入机体进行降温/升温/除湿之后,从固定的出风口排出机体,重新进入室内空间。由于整机的送风方向相对固定。

针对目前空调室内机的出风口相对固定的方案,市面上出现了具有改进型的出风口结构的空调室内机。如专利(cn204388229u)公开了一种嵌入式空调器,该嵌入式空调器包括:壳体,所述壳体上形成有进风口和出风口,所述出风口环绕所述进风口设置,且所述出风口包括主出风口和与所述主出风口连通的副出风口;进风格栅,所述进风格栅设在所述壳体上且位于所述进风口处;导风板,所述导风板设在所述进风格栅的外侧且位于所述主出风口处;以及盖板,所述盖板设在所述壳体上,所述盖板与所述壳体之间限定出所述副出风口。该方案中,副出风口作为主出风口的补充,主要用于消除不在主出风口的送风范围内的送风死角。即该方案的上述改进是主要是通过引入新部件的方式来增加新的送风形式,并且新的送风形式对于整体送风量和送风方向的改善十分有限。

相应地,本领域需要一种新的出风调整方案来解决上述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的上述问题,即为了解决现有的空调室内机的出风口的送风量和送风方向有待进一步改善的问题,本发明一方面提供了一种空调室内机的出风调整方法,所述空调室内机包括机体、设置于所述机体内的送风单元以及设置于所述机体底部的面板框,所述面板框上设置有固定出风结构,所述机体内设置有能够沿所述机体的轴向在最高行程点与最低行程点之间伸缩的活动出风结构,所述固定出风结构和所述活动出风结构形成所述空调室内机的出风口,所述送风单元能够将冷气流送至所述出风口,所述出风调整方法包括:在所述空调室内机处于制冷工况的情形下,获取环境温度并比较所述环境温度与预设阈值;根据比较结果确定所述活动出风结构沿所述机体的轴向位置和/或运动姿态;以及根据比较结果确定所述送风单元的送风参数。

本发明通过对送风单元的送风参数以及活动出风结构沿机体的轴向伸缩的调整实现了出风口的送风量和送风方向的改变。具体而言,通过同一个出风口实现了送风量和送风方向的改变,使出风口的送风范围可以灵活调整。最高行程点和最低行程点为能够表征活动出风口沿机体的轴向最高位置和最低位置的点,如可以是但不限于:最高行程点与最低行程点分别为在活动出风口沿机体的轴向处于最高位置和最低位置时其与机体轴线的交点。优选地,活动出风结构处于最高行程点时其与固定出风结构大致齐平。

在送风参数不变的情形下,在活动出风结构由最上方的位置即行程最高点向下移动至最下方的位置即行程最低点的过程中,出风口的送风量会增加,出风口在径向外侧和径向内侧的边界会扩大,尤其是靠近径向内侧的部分,风向会由平缓转为陡直,因此会针对不同的送风需求在一定范围内克服送风死角的问题。而且随着活动出风结构的移动,对于同一个目标迎风点而言,即使由始至终不属于送风死角,但是送风方向也在改变,因此能够满足多样化的送风需求。通过环境温度确定送风参数以及活动出风结构的调整方式,使出风口的送风量和送风方式的调节能够更好地满足用户真实的送风需求,提高了用户体验,改善了整体的出风性能。

在上述出风调整方法的优选技术方案中,“根据比较结果确定所述活动出风结构沿所述机体的轴向的位置和/或运动姿态;以及根据比较结果确定所述送风单元的送风参数”的步骤包括:在所述环境温度与所述预设阈值的差值大于第一预设值的情形下,使所述空调室内机以第一出风模式运行;其中,所述第一出风模式为使所述活动出风口持续处于与所述最低行程点对应的位置,并且使所述送风单元以第一送风参数运行。

冷气流中主要包含较为平缓的冷气流和较为陡直的冷气流。其中陡直的冷气流直接吹向地面而较为平缓的冷气流在吹向室内空间靠上方的位置蔓延开来。由于冷空气的密度大于热空气,所以较为陡直的冷气流以接近冷气柱的形态快速降落至地面,因此只与室内空间中局部的热空气换热且换热不够充分。而较为平缓的冷气流在送入室内空间后,首先从天花板的高度附近被送往远处形成较大面积的冷气面,在冷气面缓慢降落至地面的过程中与各层的热空气换热,从而将室内空间中所有层的热空气充分冷却。冷热交换之后室内空间中靠近出风口处的空气获取到的冷量再慢慢逐渐扩散从而使室内空间整体实现制冷。在活动出风口持续处于与最高行程点对应的位置的情形下(下文称作状态a),制冷需求最高,因此需要的送风量尽可能大且冷气流中包含尽可能多的平缓冷气流。此时通过对送风电机的运转参数进行调节,使送风量尽可能大。通过这样的出风调整方式,保证送风量在各个模式中最大且冷气流中有更大比例的平缓冷气流,并且由于出风口窄且送风量大,因此平缓冷气流能够被“送”得更远,即能够形成更大的冷气面,从而能够使室内空间的空气能够快速、全面地实现制冷。

在上述出风调整方法的优选技术方案中,“根据比较结果确定所述活动出风结构沿所述机体的轴向的位置和/或运动姿态;以及根据比较结果确定所述送风单元的送风参数”的步骤包括:在所述环境温度与所述预设阈值的差值大于第二预设值且小于等于所述第一预设值且的情形下,使所述空调室内机以第二出风模式运行;其中,所述第二出风模式为使所述活动出风口在所述最低行程点和所述最高行程点上方的分界行程点之间往复运动,并且使所述送风单元以第二送风参数运行;其中,所述送风单元在以所述第二送风参数运行时送至所述出风口的冷气流的送风量小于所述第一送风参数。

在上述出风调整方法的优选技术方案中,“根据比较结果确定所述活动出风结构沿所述机体的轴向的位置和/或运动姿态;以及根据比较结果确定所述送风单元的送风参数”的步骤包括:在所述环境温度与所述预设阈值的差值大于第三预设值且小于等于所述第二预设值的情形下,使所述空调室内机以第三出风模式运行;其中,所述第三出风模式为使所述活动出风口持续处于与所述分界行程点对应的位置,并且使所述送风单元以第三送风参数运行;其中,所述送风单元在以所述第三送风参数运行时送至所述出风口的冷气流的送风量小于所述第二送风参数。

在活动出风口持续处于与分界行程点对应的位置的情形(下文称作状态c)下,制冷需求有所减小但仍然较大。在活动出风口在最低行程点和分界行程点之间往复运动情形下(下文称作状态b),制冷需求介于状态a和状态c之间。在状态c时,通过调整送风电机的运转参数使送风量减小但仍然较大,不过此时送风方向有所调整,具体地,随着出风口的增大,平缓的气流在径向内侧的部分趋于陡直。也就是说,在状态c时,冷气流的总量降低且陡直冷气流的比例增加,因此室内空间获得的总冷量会下降,且冷量均匀地扩散至室内空间的时长即制冷需求的达成时长增加。相对于状态c而言,通过调整送风电机的运转参数使状态b的送风量以及平缓的气流比例均处于状态a和状态c之间,通过活动出风结构的往复运动,增加了冷气流送入室内空间后的扩散。且对于同一个目标迎风点而言,不同时刻的送风方向是不同的,因此通过不同时刻不同方向的冷气流的碰撞与叠加,促进了冷量在室内空间中的扩散。

通过分界行程点的设置,可以更好地细化不同的出风模式下的活动出风结构的行程控制。如对于同一个目标迎风点而言,分界行程点的下移将会使(第二、第三)出风模式(对应状态b和状态c)时获得的冷气流的送风量会增加(送风电机的运转参数不变的情形下)、送风方向会变陡直;而分界行程点的上移将会使(第二、第三)出风模式时获得的冷气流的送风量会减少(送风电机的运转参数不变的情形下)、送风方向会变平缓。

在上述出风调整方法的优选技术方案中,“根据比较结果确定所述活动出风结构沿所述机体的轴向的位置和/或运动姿态;以及根据比较结果确定所述送风单元的送风参数”的步骤包括:在所述环境温度与所述预设阈值的差值大于第四预设值且小于等于所述第三预设值的情形下,使所述空调室内机以第四出风模式运行;其中,所述第四出风模式为使所述活动出风口在所述最低行程点和所述最高行程点之间往复运动,并且使所述送风单元以第四送风参数运行;其中,所述送风单元在以所述第四送风参数运行时送至所述出风口的冷气流的送风量小于所述第三送风参数。

在上述出风调整方法的优选技术方案中,“根据比较结果确定所述活动出风结构沿所述机体的轴向的位置和/或运动姿态;以及根据比较结果确定所述送风单元的送风参数”的步骤包括:在所述预设阈值与所述环境温度的差值小于等于所述第四预设值的情形下,使所述空调室内机以第五出风模式运行;其中,所述第五出风模式为使所述活动出风口持续处于与所述最低行程点对应的位置,并且使所述送风单元以第五送风参数运行;其中,所述送风单元在以所述第五送风参数运行时送至所述出风口的冷气流的送风量小于所述第四送风参数。

在活动出风口持续处于与最低行程点对应的位置的情形(下文称作状态e)下,制冷需求最低。在活动出风口在最高行程点和最低行程点之间往复运动情形下(下文称作状态d),制冷需求大于状态e。在状态e时,少量的较为平缓的冷气流先吹向室内空间在靠上方的位置形成冷气面然后在降落的过程中将热空气冷却,之后获取到的冷量再慢慢逐渐扩散从而使室内空间整体达到较小幅度(总冷量较低,制冷需求的达成时长较长)的制冷需求即可。相对于状态e而言,状态d的送风量(结合活动出风口的位置调整和出风电机的转速调节)以及平缓的气流比例均大于状态e,且活动出风口在分界行程点和最高行程点之间往复运动的阶段,送风量以及平缓的气流比例均小于状态c。通过活动出风结构在最大行程范围内的往复运动,增加了冷气流在被送入室内空间后的扩散。且对于同一个目标迎风点而言,不同时刻的送风方向是不同的,因此通过不同时刻不同方向的冷气流的碰撞与叠加,促进了冷量在室内空间中的扩散。不过由于此时的往复行程的范围较大,因此这种碰撞与叠加的程度变化也较大,具体而言,与前述的状态b相比,碰撞与叠加的平均剧烈水平有所下降,因此整体的制冷需求小于状态b。

在上述出风调整方法的优选技术方案中,所述最高行程点与所述分界行程点之间的距离与所述分界行程点与所述最低行程点之间的距离差值的绝对值不大于所述最高行程点与所述最低行程点之间的距离的1/5。

在上述出风调整方法的优选技术方案中,所述最高行程点与所述分界行程点之间的距离与所述分界行程点与所述最低行程点之间的距离相等。

将分界行程点处于最高行程点与最低行程点的中点附近之后,从用户的角度来讲,不同模式之间的差别较为明显,使得模式的区分更有意义,且更能够提供更接近于用户预期的不同程度的制冷需求。优选地,分界行程点在中点以上,以便在在制冷需求较大的情形下能够满足用户的需求。

在上述出风调整方法的优选技术方案中,所述送风单元包括出风电机以及与所述出风电机相连的风扇,所述送风参数为所述出风电机的运转参数。

如运转参数可以包括但不限于出风电机的转速、角加速度、在相应转速和角加速度下的送风时间等,如可以通过调整频率来改变上述的转速、角加速度以及在相应转速和角加速度下的送风时间等。通过对出风电机的运转参数进行调整,可以实现对送风量进行调节。如对于同一个目标迎风点而言,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形下,通过改变出风电机的频率增加出风电机的转速时,单元时间内的送风量会增加,因此该目标迎风点会更为明显的冷体感。示例性地,如可以随着制冷需求的增加,提高出风电机的转速,且每个出风模式下的转速可以相等或者不相等。可以理解的是,在不与制冷需求相悖的前提下,对于不同的出风模式可以对送风量进行更为灵活地调整。

本发明另一方面提供了一种空调室内机,该空调室内机包括控制单元,所述控制单元用于执行前述任一种方案中的出风调整方法。该空调室内机具有前述的出风调整方法的所有技术效果,在此不再赘述。

附图说明

下面参照附图并结合圆形嵌入式空调室内机来描述本发明的空调室内机。附图中:

图1示出本发明一种实施例的空调室内机的结构示意图;

图2示出本发明一种实施例的空调室内机的爆炸示意图;

图3示出本发明一种实施例的空调室内机的固定出风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4示出本发明一种实施例的空调室内机的活动出风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5示出本发明一种实施例的空调室内机的连接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6示出本发明一种实施例的空调室内机的驱动部的结构示意图;

图7示出本发明一种实施例的空调室内机的出风调整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图8a示出本发明一种实施例的空调室内机的出风调整方法在活动出风结构处于与最高行程点对应的位置时的状态示意图;

图8b示出本发明一种实施例的空调室内机的出风调整方法在活动出风结构处于与分界行程点对应的位置时的状态示意图;以及

图8c示出本发明一种实施例的空调室内机的出风调整方法在活动出风结构处于与最低行程点对应的位置时的状态示意图。

附图标记列表:

1、机体;2、底盘;3、进风格栅;31、检修板;4、面板框;41、固定出风结构;411、卡扣;412、安装位;42、活动出风结构;421、底座;422、环套;4221、支撑柱;423、显示区;43、连接构件;431、轨道;432、齿条;433、缺口;44、出风口;5、驱动部;51、送风电机;52、齿轮。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附图来描述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理解的是,这些实施方式仅仅用于解释本发明的技术原理,并非旨在限制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例如,虽然附图中是以最高行程点对应于(固定、活动)出风结构齐平的位置为例进行描述的,但是这种设置非一成不变,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根据需要对其作出调整,以便适应具体的应用场合,如分界行程点对应于(固定、活动)出风结构齐平的位置等。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发明的描述中,术语“中心”、“上”、“下”、“左”、“右”、“竖直”、“水平”、“内”、“外”等指示的方向或位置关系的术语是基于附图所示的方向或位置关系,这仅仅是为了便于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述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此外,还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可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发明中的具体含义。

另外,为了更好地说明本发明,在下文的具体实施方式中给出了众多的具体细节。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理解,没有某些具体细节,本发明同样可以实施。在一些实例中,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熟知的方法、手段、元件和电路未作详细描述,以便于凸显本发明的主旨。

参照图1,图1示出本发明一种实施例的空调室内机的结构示意图。如图1所示,空调室内机主要包括用于实现制冷/制热功能的机体1,机体1的顶部设置有底盘2,空调室内机通过底盘2悬置于房顶等待安装位置。机体1的侧面周向设置有进风格栅3,进风格栅3上设置有弧状结构的检修板31。在空调室内机处于正常制冷/制热运行状态的情形下,检修板31固定于进风格栅3。在外力作用下,检修板31可以沿竖直方向在设置于进风格栅3的轨道上滑动。在需要检修机体1内的如电器箱体、管组等部件时,通过将检修板31沿轨道向下滑动的方式使上述部件可见即可。机体1的底部设置有面板框4,面板框4与机体1的底部通过紧固螺钉固定。作为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面板框4通过铰链与机体1的底部可枢转地连接,在需要检修机体1内的如风扇电机、蒸发器等部件时,在将紧固螺钉被去除之后,面板框4在自身重力的作用下绕铰链旋转至竖直位置,即在检修作业的过程中无需脱离机体1。面板框4上设置有环状结构的出风口。空调室内机产生的冷量是通过其配置的送风单元引导至出风口的。其中的送风单元主要包括出风电机和风扇,出风电机通常设置于机体内并固定于底盘的下侧,出风电机的动力输出轴连接有风扇,这样一来,出风电机带动风扇的叶片旋转,从而将冷量以引导至出风口。

参照图2,图2示出本发明一种实施例的空调室内机的爆炸示意图,图8a示出本发明一种实施例的空调室内机的出风调整方法在活动出风结构处于与最高行程点对应的位置时的状态示意图。如图2和图8a所示,面板框4包括:与机体1相对固定的固定出风结构41(如固定出风结构41与面板框4一体成型且大致呈环状结构)、能够相对于固定出风结构41沿机体的轴向伸缩移动的活动出风结构42(容纳于环状结构内且大致呈盘状结构)、与固定出风结构41相连接并能够相对于固定出风结构41转动的大致呈筒状结构的连接构件43以及驱动连接构件43转动的驱动部5,固定出风结构41和活动出风结构42形成送风量和送风方向可调整的出风口44。

参照图3至图6,图3示出本发明一种实施例的空调室内机的固定出风结构的结构示意图,图4示出本发明一种实施例的空调室内机的活动出风结构的结构示意图,图5示出本发明的空调室内机的连接构件的立体示意图,图6示出本发明一种实施例的空调室内机的驱动部的结构示意图。如图3所示,固定出风结构41内缘的上侧沿周向分布有四个能够与连接构件匹配连接的、大致呈l型结构的卡扣411,并且设置有两个用于安装驱动部的安装位412。如图4所示,活动出风结构42主要包括底座421以及设置于底座421上的环套422,环套422沿周向设置有四个支撑柱4221。底座421的中部还设置有用于显示空调室内机的当前送风模式、送风温度等显示区423。支撑柱4221包括能够在弧形轨道中自由滑动的柱状端以及防止支撑柱4221脱出弧形轨道的卡帽。图5所示,连接构件43为一侧封闭的筒状结构,整体结构与瓶盖类似。筒状结构的周壁对应地环绕设置有允许支撑柱4221自由滑动的螺旋向上的、允许支撑柱4221自由滑动的轨道431,筒状结构的周壁靠近下侧的位置水平环绕有用于与驱动部配合的齿条432,筒状结构的下侧沿径向向外延伸有翻边,翻边上设置有若干个缺口433。缺口433主要用于与设置于固定出风结构41上的卡扣411配合以完成筒状结构的安装。具体而言,将卡扣对准并进入缺口,然后轻轻转动连接构件即可将连接构件安装至固定出风结构。安装完成后,筒状结构的翻边即可在固定出风结构与l型结构的卡扣形成的环形滑槽中自由转动。如图6所示,驱动部5包括与机体1相对固定的送风电机51,如设置于与机体1固定连接的固定出风结构41上,具体参照图3,将送风电机51固定于设置于固定出风结构41上的安装位412处。送风电机51的输出轴连接有齿轮52,齿轮52与水平环绕设置于连接构件43周壁的齿条432啮合。

优选地,轨道为弧形轨道,弧形轨道的高度是根据活动出风结构42的伸缩量确定的。具体而言,支撑柱4221处于弧形轨道的最高点时,活动出风结构42应当恰好缩回至与固定出风结构41的底部大致齐平的位置,而当支撑柱处于弧形轨道的最低点时,活动出风结构42应当处于与最低行程点对应的位置。为了保证支撑柱能够可靠地处于弧形轨道的最高和最低点,弧形轨道的两端设置有能够使支撑柱4221保持的卡置结构,如在弧形轨道上切出平面等。为了保证支撑柱能够可在对应于分解行程点的位置停留,可以在该位置处设置有卡槽,即支撑柱4221上升或者下降到达该位置时能够进入并处于卡槽直至有外力施加使其从卡槽中滑出。

在组装好的状态下,活动出风结构42的环套422套设于筒状结构内,环套422上的支撑柱4221的柱状端处于弧形轨道中,支撑柱4221的卡帽伸出弧形轨道。连接构件43通过翻边与卡扣411的配合与固定出风结构41相连接,且连接构件43能够相对于固定出风结构41转动。活动出风结构42通过支撑柱4221与弧形轨道的配合与筒状结构的连接构件43相连接,通过支撑柱4221在弧形轨道内的滑动,使活动出风结构42实现了其沿筒状结构轴向螺旋上升/下降,进而实现了其沿机体轴向的伸缩。换言之,在连接构件43自转的过程中,通过支撑柱4221在弧形轨道内的滑动,实现了活动出风结构42相对于固定出风结构41轴向伸缩。

继续参照图3和图4,在本实施例中,固定出风结构41上设置有两个对称的安装位412,两个送风电机51固定于该安装位412。四个卡扣411沿周向均匀地分布于固定出风结构41。通过两个送风电机51的设置,保证了输出足够的动力及使动力输出的过程更平稳。活动出风结构42的环套422沿周向设置有四个支撑柱4221,相应地,在连接构件43上设置有四个弧形轨道,通过周向受力的均匀分布,保证传力过程更为可靠。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的是,上述的设置方式只是一种示例,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调整,只要保证动力输出和动力传递的平稳可靠即可,如设置三个支撑柱等。

本发明的空调室内机中,活动出风结构在实现其伸缩运动时动力传递的过程为:送风电机51转动,通过齿轮/齿条副将动力传递至筒状结构的连接构件43,使连接构件43相对于固定出风结构41转动;连接构件43通过支撑柱与弧形轨道的配合将动力传递至活动出风结构42,通过送风电机51的正转和反转,从而使活动出风结构42在转动的过程中伸出或者缩回连接构件43,最终呈现出活动出风结构42相对于固定出风结构41的伸缩移动的运动形式。

通过调整送风电机51的频率,即可调整转速、角加速度以及在某个转速和/或角加速度下的送风时间等,从而细化关于送风方向和送风量的控制,优化空调室内机的送风性能。具体而言,由于制冷需求最大的情形下出风口最小,此时可以通过加大送风电机51的转速以增加送风量,从而能够将平缓的冷气流在室内空间能够在上方被送至更远的位置,即能够形成更大的冷气面从而满足最大的制冷需求。

参照图7,图7示出本发明一种实施例的空调室内机的出风调整方法的流程示意图。如图7所示,本发明的出风调整方法主要包括如下步骤:

在空调室内机处于制冷工况的情形下,获取环境温度并比较预设阈值与环境温度的差值。如预设阈值是一个较低的温度值(相对于较为炎热的室内的环境温度而言),示例性地,如预设阈值为人体感较为舒适的26℃。在环境温度与预设阈值的差值大于第一预设值的情形下,使空调室内机以第一出风模式运行,以保证最大的制冷需求。其中,第一出风模式为使活动出风口持续处于与最低行程点对应的位置且为送风电机配置高转速。

在环境温度与预设阈值的差值大于第二预设值且小于等于第一预设值且的情形下,使空调室内机以第二出风模式运行,以保证次大的制冷需求。其中,第二出风模式为使活动出风口在最低行程点和分界行程点之间往复运动且为送风电机配置较高的转速。

在环境温度与预设阈值的差值大于第三预设值且小于等于第二预设值的情形下,使空调室内机以第三出风模式运行,以保证中等的制冷需求。其中,所述第三出风模式为使活动出风口持续处于与分界行程点对应的位置且为送风电机配置中等转速。

在环境温度与预设阈值的差值大于第四预设值且小于等于第三预设值的情形下,使空调室内机以第四出风模式运行,以保证较小的制冷需求。其中,第四出风模式为使活动出风口在最低行程点和最高行程点之间即在最大行程范围内往复运动且为送风电机配置较低的转速。

在环境温度与预设阈值的差值小于等于第四预设值的情形下,使空调室内机以第五出风模式运行,以保证最小的制冷需求。其中,第五出风模式为使活动出风口持续处于与最高行程点对应的位置且为送风电机配置低转速。

可以理解的是,上述针对每一个出风模式为送风电机配置一个不同的转速且只是送风电机的运转参数的一个示例性的描述,送风电机的运转参数也进行根据实际需求灵活调整,如针对每一个出风模式为送风电机配置不同的运转参数。

参照图8b和图8c并继续参照图8a,图8b示出本发明一种实施例的空调室内机的出风调整方法在活动出风结构处于与分界行程点对应的位置时的状态示意图,图8c示出本发明一种实施例的空调室内机的出风调整方法在活动出风结构处于与最低行程点对应的位置时的状态示意图。下面结合图8a、图8b和图8c来说明本发明的空调室内机的出风调整方法的实现原理和过程。

如图8a所示,在活动出风结构42处于最高行程点具体而言处于与固定出风结构基本齐平的位置时,为送风电机配置高转速从而使室内空间靠上方的位置能够获得较大的冷气面。当活动出风结构42持续位于该位置时,对应的是本发明的状态a,即制冷需求最大的状态。

如图8b所示,在活动出风结构42部分伸出固定出风结构具体而言伸出至与分界行程点对应的位置时,为送风电机配置中等转速。出风口的形状改变结合送风电机的转速改变使得送风量和送风方向具有如下特征:送向室内空间的冷气流的送风量为中等,且冷气流中平缓气流的比例下降。当活动出风结构42持续位于该位置时,对应的是本发明的状态c,即制冷需求中等的状态。

如图8c所示,在活动出风结构42完全伸出固定出风结构具体而言伸出至与最低行程点对应的位置时,为送风电机配置低转速。出风口的形状进一步改变结合送风电机的转速改变使得送风量和送风方向具有如下特征:送向室内空间的冷气流的送风量最低,且冷气流中平缓气流的比例下降至最低。当活动出风结构42持续位于该位置时,对应的是本发明的状态e,即制冷需求最小的状态。

当活动出风结构42在最高行程点和分界行程点之间往复运动且送风电机配置有较高的转速时,对应的是本发明的状态b。当活动出风结构42在最高行程点和最低行程点之间即在最大行程范围内往复运动且送风电机配置有较低的转速时,对应的是本发明的状态d。

可以看出,本发明的空调室内机通过活动出风口沿机体的轴向相对于固定出风口的伸缩运动,实现了出风口的调整,从而能够根据不同的制冷需求调整送风量和送风方向。本发明的出风调整方法根据环境温度对送风电机的运转参数和活动出风口的位姿进行调整,从而使用户能够获得更合理的制冷需求,优化了整机的送风性能。

至此,已经结合附图所示的优选实施方式描述了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但是,本领域技术人员容易理解的是,本发明的保护范围显然不局限于这些具体实施方式。在不偏离本发明的原理的前提下,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对相关技术特征作出等同的更改或替换,这些更改或替换之后的技术方案都将落入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