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壁挂式空调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993456发布日期:2018-11-20 18:21阅读:132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涉及一种壁挂式空调器结构的改进。

背景技术

现有的壁挂式空调器从外观上讲一般都是长条形,出风口在下部,在出风口位置处设置导风板,通过导风板的摆动,实现上下可在90度范围的送风,送风范围有限,并且空调器在无论在进行制冷还是制热,其风向都是直接向斜下方吹,出风口的出风角度和出风方向有限,制冷制热效果差。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为:本发明提出一种壁挂式空调室内机,解决了现有技术中的壁挂式空调室内机存在的送风范围有限,制冷制热效果差的问题。

本发明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

一种壁挂式空调器,包括壳体和位于壳体内的蒸发器,在所述壳体上设置有进风口、上出风口和下出风口,在所述进风口和上出风口之间的壳体内设置有可将进风口的风引入到上出风口处的第一风道组件,在所述进风口和下出风口之间的壳体内设置有可将进风口风引入到下出风口处的第二风道组件。

本发明还包括以下附加技术特征: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风道组件包括第一风道和设置在所述第一风道内的第一风机,所述第一风道的出风口与所述上出风口连通;所述第二风道组件包括第二风道和设置在第二风道内的第二风机,所述第二风道的出风口与所述下出风口连通。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风道为蜗壳,所述第一风机包括前向离心风扇和用于驱动前向离心风扇转动的驱动电机。

进一步的,所述进风口包括与所述上出风口对应设置的第一进风口和与下出风口对应设置的第二进风口。

进一步的,还包括一可打开或闭合的面板,在打开状态时,在所述面板与所述壳体四周之间形成有间隙,所述间隙为进风口。

进一步的,还包括用于驱动面板打开的驱动部件,所述驱动部件包括有驱动件和可将驱动件的转动转化为直线运动的螺旋传动机构,所述螺旋传动机构与接所述面板固定连,在所述壳体上设置有滑动轨道,所述面板上设置有可嵌装在滑动轨道内的滑轨。

进一步的,所述壳体的形状为圆形、方形或椭圆形。

进一步的,在所述面板与所述第一风道、第二风道之间设置有蒸发器,所述蒸发器为u型、v型或直排型。

进一步的,在所述上出风口上可转动的设置有上导风板,在所述下出风口处可转动的设置有下导风板。

进一步的,还包括有第三出风口,所述第三出风口和进风口之间设置有第三风道组件。

本发明存在以下优点和积极效果:

本发明提出一种壁挂式空调器,包括壳体,在所述壳体上设置有进风口、上出风口和下出风口,在所述进风口和上出风口之间的壳体内设置有可将进风口的风引入到上出风口处的第一风道组件,在所述进风口和下出风口之间的壳体内设置有可将进风口风引入到下出风口处的第二风道组件。通过本发明中的壁挂式空调器结构,设置时其对应设置有2个出风口,分别为上出风口和下出风口,并且对应设置有风道组件,可通过风道组件将风引入到对应出风口位置处,在进行制冷时,上部出风口开启,与上部的上出风口位置对应的风机组件运转起来,气流可从蒸发器被吸入到风机组件被向上吹出空调;制热时下出风口出风,上出风口不开启,下部的风机组件开启,此时气流向下,热空气往下直接吹到地板上,依靠热空气轻的特点,室内迅速变热。通过本发明可以实现制冷时上出风,制热时下出风,且上出风口和下出风口配合时可实现180度范围送风,增大了送风角度和送风范围,且本发明中的上、下出风可以随着消费者的需要可以调节控制,既可以实现上下两个出风口都开启,也可以只开一个不开另一个,就能够覆盖整个房间的分布范围,制冷制热效果好。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壁挂式空调器的立体结构图;

图2为本发明壁挂式空调器的结构分解图;

图3为本发明壁挂式空调器的内部结构示意图一;

图4为本发明壁挂式空调器的内部结构示意图二。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实施例1:

本实施例中提出一种壁挂式空调器,包括壳体100,在所述壳体100上设置有进风口200、上出风口300和下出风口400,在所述进风口200和上出风口300之间的壳体内设置有可将进风口200的风引入到上出风口300处的第一风道组件500,在所述进风口200和下出风口400之间的壳体内设置有可将进风口200风引入到下出风口400处的第二风道组件600。

通过第一风道组件500的作用,可将进风口200的风引入到第一风道组件500内然后通过第一风道组件500引入到上出风口300处,本实施例中通过设置的第一风道组件500,可实现对风的引流导向,通过引流导向将风引入到上出风口300处,使得风可以从上出风口300的位置吹出,通过第一风道组件500的引流导向作用可确保进风口200进入的风沿一定的轨道流通循环,且可按设定方向超上出风口300位置吹出,避免了气流紊乱的情况的发生,加速了气流循环流动,提高送风效率;

本实施例中的第二风道组件600的作用与第一风道组件500的作用和原理相同,在此不做赘述。本实施例中设置的第一风道组件500和第二风道组件600可分别单独作用,实现单独引风,不会产生干涉影响,提高了整体送风效率。

优选的,本实施例中的所述第一风道组件500包括第一风道520和设置在所述第一风道520内的第一风机510,所述第一风道520的出风口与所述上出风口300连通;所述第二风道组件600包括第二风道620和设置在第二风道620内的第二风机610,所述第二风道620的出风口与所述下出风口400连通。优选的,所述第一风道520为蜗壳,所述第一风机510包括前向离心风扇和用于驱动前向离心风扇转动的驱动电机,第二风道620也为蜗壳,第二风机610结构与第一风机510相同。通过采用前向离心风扇和蜗壳配合的送风结构形成,其较单独使用轴流风扇、贯流风扇或后向离心风扇的结构方式相比,具有送风距离远的特点,轴流风扇送风距离一般4-5米,贯流风扇5-6米,后向离心风扇5-6米,而前向离心风扇配合蜗壳使用,送风距离可以达到8-10米。主要因为本实施例中的第一风道520和第二风道620的蜗壳结构内部设有扩压段,该扩压段可以实现气流从动压转化为静压,因此可以实现送风距离远的效果。

使用两种离心风道分别控制上下出风口400主要有两个好处:

该空调器的上出风口300和下出风口400既可以上下单独打开,也可以同时打开,此时两个风道同时起作用,气流的流量会大幅增加接近单独状态时的两倍,而噪音增加较小,因此此种状态下的空调器可以实现大流量与低噪音。

本实施例中一种进风口200的实施方式为:所述进风口200包括与所述上出风口300对应设置的第一进风口200和与下出风口400对应设置的第二进风口200,进风时可分别通过第一进风口200、第二进风口200进风。

作为本实施例中另外一种进风口200的设置方式为:在壳体100的外侧设置一面板700,在面板700和壳体100之间形成进风口200,具体的,本实施例中包括一可打开或闭合的面板700,在面板700处于打开状态时,在所述面板700与所述壳体100四周之间形成有间隙,所述间隙即为进风口200。

进一步的,还包括用于驱动面板700从所在的壳体100的端面上向前滑动打开的驱动部件,所述驱动部件包括有驱动件和可将驱动件的转动转化为直线运动的螺旋传动机构,所述螺旋传动机构与接所述面板700固定连,在所述壳体100上设置有滑动轨道,所述面板700上设置有可嵌装在滑动轨道内的滑轨。面板700滑动打开时,在壳体100与面板700相对的面和面板700之间具有一定距离,所述距离值为10-100mm。

在打开时可通过控制驱动件动作,驱动件本实施例中选用驱动电机即可,转动时,可通过螺旋传动机构将转动转化为直线运动,然后将面板700沿滑动轨道拖出,螺旋传动结构可选用螺母螺杆结构,在此不做具体限制。

具体在设置时,面板700设置壳体100的最前侧,当运转时,面板700可在驱动部件控制下向前滑动打开,使面板700相对于壳体100所在端面之间距离在10-100mm之间,打开进风口200的空间,气流从面板700与壳体100之间进入被吸入蒸发器800;面板700后面是蒸发器800,蒸发器800形状为平板型,或u型、v型等其他形状;在蒸发器800之后是蜗壳式的第一风道620和第二风道720,内设置有前向离心风扇,两个风扇风道分别配置在壳体100的左右两侧并排放置,第一风道620的出风口朝上,直接连接到空调器的上出风口300,第二风道720的出风口朝下,直接连接到空调器的下出风口400;气流从面板700和壳体100之间的进风口200处被吸入,经过蒸发器800,进入左右的两个前向离心风扇内,被一侧的前向离心风扇直接沿着蜗壳吹出到上出风口300,被另一侧的前向离心风扇沿着蜗壳吹出到下出风口400,实现了空调器上下的出风功能。

当制冷状态时,可控制与上进风口200对应设置的第一风道520内的第一风机510运行,第一风道520出口超上,第二风机610处于非工作状态,此时气流经过蒸发器800和第一风机510,然后将气流沿螺旋方向吹出,由于第一风道520的出风口与上出风口300之间连通,则正好可吹到上出风口300处,此时,下出风口400不起作用,制冷开上出风口300时,风向上吹,依靠自然换热达到制冷功能,可以实现制冷时风不直接吹人,提高了舒适度;当制热状态时,位于第二风道520内的第二风机510运行,此时气流经过蒸发器800和第二风机510、第二风道520的引流作用被引流到下出风口400,此时,上出风口300不起作用,没有风,制热气流直接向下吹出,由于气流向下,热空气往下直接吹到地板上,依靠热空气轻的特点,气流可迅速上升,使得室内迅速变热;实现了制冷和制热状态的单独控制功能。

当然,用户还可以根据实际需求使得上出风口300和下出风口400均处于打开工作状态,使得2个出风口同时工作送风,由于每个出风口可在一定角度范围内送风,通过上下出风口400的配合,可实现更大范围的广域送风,扩大了送风的范围,可使室内迅速达到制冷或制热的效果,制冷制热效果好。

优选的,所述壳体100的形状为圆形、方形或椭圆形,可以容纳该风道和蒸发器等内芯结构,在此不对壳体的形状做具体限制。

进一步的,在所述面板700与所述第一风道520、第二风道620之间设置有蒸发器800,第一风道520和第二风道620为并排设置且其对应的出风口方向相反,所述蒸发器800为u型、v型或直排型。蒸发器800设置在面板700和第一风道520、第二风道620之间的位置,可确保在面板700打开时,从面板700和壳体之间的进风口200先进入到蒸发器800,然后进入第一风道520或第二风道620内。

进一步的,为实现对上出风口300处的风的导向,在所述上出风口300上可转动的设置有上导风板,上导风板可在一定角度范围内转动,实现导风,在所述下出风口400处同样也可转动的设置下导风板,通过下导风板的转动实现从下出风口400处吹出的风的导向。

进一步的,还包括有第三出风口,所述第三出风口和进风口200之间设置有第三风道组件。第三出风口可设置在第一出风口和第二出风口之间的壳体100上,在使用时可通过第三风道组件将进风口200进入的风吸入到其内部,然后从第三出风口吹出,通过本实施例中增加的第三出风口,可对应增加送风的角度和范围,提高制冷制热效果。其使用时可配合上出风口300、下出风口400同时使用或者根据实际使用情况单独使用,当然,本实施例中还可以对应增设第四出风口或第五出风口等,其结构设置方式与第三出风口相同,在此不做赘述。

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进行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详细的说明,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依然可以对前述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发明所要求保护的技术方案的精神和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