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用途节能灶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253450发布日期:2018-12-12 00:14阅读:231来源:国知局
多用途节能灶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炉灶,特别涉及一种多功能节能灶。

背景技术

目前许多食堂、餐厅、学校、部队等所设置的炉灶,耗能高,污染严重,成本高,一个两三百人的食堂需设二至三口灶,喝开水用的锅炉和洗澡用的锅炉就相当普遍,如有上千人或几千人的单位所设置的炉灶就更多了,能源的浪费,环境的污染相当严重,传统的炉灶能耗大,困扰着食堂等用餐及生活的健康发展。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人进行了锐意研究,设计出一种多用途节能灶,包括:燃烧炉、余热回收炉和蒸笼等,可采用天然气、燃油及各类固体燃料供热,除可炒、煮、烧制各类菜点和包点等面点外,还可提供开水、热水,从而完成了本发明。

具体来说,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多用途节能灶,其包括燃烧炉,所述燃烧炉为内部中空的圆筒状,在中部开有加料口,优选在内壁上端安装有水箱。

其中,所述加料口用于添加燃烧用的材料,比如天然气,优选天然气,燃油及各类固体燃料,如秸秆等;

所述水箱为耐高温耐烧的水箱,在燃烧炉燃烧时将水箱中水一起加热,优选水箱为中空的圆环状;

更优选地,所述加料口穿过水箱。

所述节能灶还包括:

余热回收炉,通过余热管道与燃烧炉相导通,

蒸笼,所述蒸笼下侧通过蒸汽管与燃烧炉相连。

所述余热管道穿过余热回收炉到达中间位置后,向顶部开口处延伸,并在延伸的末端呈喇叭开口状,同时延长的末端低于余热回收炉的顶部外边延。

在所述余热管道的末端出安装有支杆,支杆中部为中空,优选支杆呈发散状分布,使得所述支杆的顶端呈向内凹的半圆面状,所述支杆在支撑饭锅的同时又可用于传导热量。

其中,所述支杆在靠近余热管道内侧一端安装有弹簧,使得支杆可来回伸缩,与不同深度的锅相匹配。

其中,余热管道的一部分伸入余热回收炉,在该部分的管道内部设有过滤网,并于进风端一侧设有上排灰口,

在所述余热回收炉的底部安装有过滤网,所述过滤网安装位置低于余热管道,优选安装在与上排灰口对应的位置,安装在余热回收炉底部的该过滤网上设有下排灰口。

所述过滤网中设置有倾斜的过滤挡板,过滤网两面设有过滤膜,用于过滤燃烧产生的灰渣,避免其排到空气中。

所述余热回收炉外壁上设有排气管,在所述排气管在转折的位置安装有排风管;

所述余热管道上设有法兰。

在蒸笼和燃烧炉之间设置蒸汽储罐,用于收集和储存从燃烧炉中产生的水蒸气,优选蒸汽储罐通过蒸汽管与燃烧炉内的水箱相连通,则蒸笼通过蒸汽管先与蒸汽储罐相连,然后再连接燃烧炉,

所述水箱分别与外侧的进水管和水位管相连,

所述蒸汽管均匀的分布在蒸笼的下侧。

根据本发明提供的多功能节能灶,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1、本发明提供的高效多功能节能灶,可采用天然气、燃油及各类固体燃料供热,除炒、煮、烧制各类菜和包点外,还可提供开水、热水、水蒸气,并能产生常压蒸汽,通过蒸汽储罐保存,耗能量少;

2、开水热水可通过电接点温度计、电磁阀供水,可自动获得开水、热水,常压蒸汽通过节能蒸柜蒸饭、蒸菜、餐具消毒等,采用燃煤的,灶口除炒菜、煮、烧外,休业时,可将盘管式热交换器置于灶口上的热水锅内,可将灶口的热量热交换成清洁热水送入该灶继续加热,通过自动化仪表的调控,可获得更多的开水及热水,从而达到高效节能的目的;

3、弹簧支杆的顶端呈向内凹的半圆面状,所述支杆在支撑饭锅的同时用于传导热量,支杆一方面可以加速热气的传递,提高热气的利用率,另一方面,支杆可来回伸缩,上端部位支杆,下端部为弹簧,优选地,弹簧占支杆的六分之一,可来回伸缩,适用于不同深度和不同曲面的加热锅;

4、蒸笼下侧通过蒸汽管与燃烧炉相连,由于吃饭的人口味不同,吃的食物不同,因此需要多种加热器具进行,在加热水的过程,对产出的水蒸气进行二次利用,避免排到空气白白浪费。

附图说明

图1示出一种多功能节能灶的轴侧示意图;

图2示出一种多功能节能灶中的轴侧示意图;

图3示出一种多功能节能灶中的支杆示意图;

附图标号说明:

1-燃烧炉;

10-水箱;

11-加料口;

12-法兰;

13-进水管;

14-水位管;

2-余热回收炉;

20-余热管道;

3-蒸汽储罐;

4-蒸笼;

5-蒸汽管;

6-支杆;

7-排气管;

8-过滤网。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通过对本发明进行详细说明,本发明的特点和优点将随着这些说明而变得更为清楚、明确。

在这里专用的词“示例性”意为“用作例子、实施例或说明性”。这里作为“示例性”所说明的任何实施例不必解释为优于或好于其它实施例。尽管在附图中示出了实施例的各种方面,但是除非特别指出,不必按比例绘制附图。

根据本发明,提供一种多功能节能灶,其包括燃烧炉1,如图1中所示。

本发明中,所述燃烧炉1为内部中空的圆筒状,在中部开有加料口11,优选在内壁上端安装有水箱10,其中水箱10采用耐高温的材料,外侧采用水泥固定,内侧采用不锈钢材质,同时避免水箱10中缺水时,造成空烧,严重的可将水箱10烧透。

在一个优选的实施方式中,如图1中所示,所述加料口11用于添加燃烧用的材料,比如天然气,优选天然气,燃油及各类固体燃料,如秸秆等,如图1中所示。一方面可将秸秆等废料再次利用,避免在田地中焚烧,既造成资源的浪费,又因为未加处理就焚烧,造成环境污染,另一方面采用天然气,在加热的过程中废气产生;

所述水箱10为耐高温耐烧的水箱,在燃烧炉1燃烧时将水箱10中水一起加热,优选水箱10为中空的圆环状;

更优选地,所述加料口11穿过水箱10,可使加热的过程在水箱的内侧进行,加热面积大,一方面避免过于集中的加热降低水箱的寿命,一方面提高水蒸气产生的速率。

在一个优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节能灶还包括:

余热回收炉2,通过余热管道20与燃烧炉1相导通,

蒸笼4,所述蒸笼4下侧通过蒸汽管5与燃烧炉1相连。

如图1中所示,所述余热回收炉2通过余热管道20与燃烧炉1相导通,

所述蒸笼4下侧通过蒸汽管4与燃烧炉1相连,由于吃饭的人口味不同,吃的食物不同,因此需要多种加热器具进行,在加热水的过程,对产出的水蒸气进行二次利用,避免排到空气白白浪费。

在一个优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余热管道20穿过余热回收炉2到达中间位置后,向顶部开口处延伸,并在延伸的末端呈喇叭开口状,同时延长的末端低于余热回收炉2的顶部外边延,如图1中所示。

在一个优选的实施方式中,在所述余热管道20的末端出安装有支杆6,支杆6中部为中空,如图1和图3中所示,其中,优选支杆6呈发散状分布,使得所述支杆6的顶端呈向内凹的半圆面状,所述支杆6在支撑饭锅的同时又可用于传导热量。

根据本发明优选的实施方式,如图1中所示,所述支杆6优选呈发散状分布,在支杆6的末端设有弹簧,所述弹簧支杆的顶端呈向内凹的半圆面状,所述支杆6在支撑饭锅的同时用于传导热量,支杆6可来回伸缩,适用于不用深度的锅,所述支杆6中部为中空,所述支杆6另一端设有倾斜角度,在此端设有十字开槽,一方面设有倾斜角便于圆弧型锅底接触,另一方面设有十字开槽,便于热气流的流通,增加支杆的导热性。

支杆,另一方面,支杆6可来回伸缩,上端部位支杆,下端部为弹簧,优选地,弹簧占支杆的六分之一,可来回伸缩,适用于不同深度和不同曲面的加热锅。

在一个优选的实施方式中,如图1中所示,余热管道20的一部分伸入余热回收炉2,在该部分的管道内部设有过滤网8,并于进风端一侧设有上排灰口,所述过滤网如图2所示。

在所述余热回收炉2的底部安装有过滤网8,所述过滤网8安装位置低于余热管道20,优选安装在与上排灰口对应的位置,安装在余热回收炉2底部的该过滤网8上设有下排灰口,从燃烧炉1产生灰尘经由热气流带动流入到余热回收炉2中,

在经过余热管道20的时候,灰尘等杂质将有过滤网8拦截,余热管道20在余热回收炉2内的一段,下设开口,过滤网8相对于开口在靠近余热回收炉2一侧安装,可使灰尘等杂质传到余热回收炉2的下侧,避免灰尘随热气从上口排出,同时可能对加热中的食物造成污染。

在一个优选的实施方式中,如图1中所示,所述过滤网8中设置有倾斜的过滤挡板,过滤网8两面设有过滤膜,用于过滤燃烧产生的灰渣,避免其排到空气中。

在一个优选的实施方式中,如图1中所示,所述余热回收炉2外壁上设有排气管7,在所述排气管7在转折的位置安装有抽风机,可加速管道内气体交换,从而使燃烧更加充分,又可避免产生co等有毒气体;

所述余热管道20上设有法兰12,便于余热管道20的拆卸和安装,平常使用的多是一体或插扣式安装,这种方式安装既不容易维修,又容易降低余热管20的使用寿命。

在一个优选的实施方式中,如图1中所示,在蒸笼4和燃烧炉1之间设置蒸汽储罐3,用于收集和储存从燃烧炉1中产生的水蒸气,优选蒸汽储罐3通过蒸汽管40与燃烧炉1内的水箱10相连通,则蒸笼4通过蒸汽管40先与蒸汽储罐3相连,然后再连接燃烧炉1,由于产生的水蒸气压力存在过小,会造成食物蒸不熟,或者造成夹生饭,因此安装有蒸汽储罐3,可为蒸笼提供更稳定和持续的水蒸气。

所述水箱10分别与外侧的进水管13和水位管14相连。

在一个优选的实施方式中,如图1中所示,所述蒸汽管5均匀的分布在蒸笼的下侧。

可采用天然气、燃油及各类固体燃料供热,除可炒、煮、烧制各类菜点、包点外,又可提供开水、热水、水蒸气,并能产生常压蒸汽,通过蒸汽储罐保存,耗能量少;

开水热水可通过电接点温度计、电磁阀供水,可自动获得开水、热水,常压蒸汽通过节能蒸柜蒸饭、蒸菜、餐具消毒等,采用燃煤的,灶口除炒菜、煮、烧外,休业时,可将盘管式热交换器置于灶口上的热水锅内,可将灶口的热量热交换成清洁热水送入该灶继续加热,通过自动化仪表的调控,可获得更多的开水及热水,从而达到高效节能的目的。

以上结合具体实施方式和范例性实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详细说明,不过这些说明并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本领域技术人员理解,在不偏离本发明精神和范围的情况下,可以对本发明技术方案及其实施方式进行多种等价替换、修饰或改进,这些均落入本发明的范围内。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