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进风口新风管道及防雨帽自清理式空气净化新风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336123发布日期:2018-09-04 21:35阅读:1470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空气净化新风系统,尤其涉及一种进风口新风管道及防雨帽自清理式空气净化新风系统。



背景技术:

目前,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人类居住环境不断变化,随之而来的雾霾问题也越来越严重。新风系统作为专业的室内除霾产品,越来越受到市场的认可和欢迎。

目前市面上的新风系统分为很多种,从大类上分,可以分为管道式新风和无管道式新风两种类型。市面上已有多种类型的无管道新风系统,用以清除或降低室内空气中的PM2.5。总结起来,市面上无管道新风可分为柜式新风、壁挂式新风、穿墙式新风。

就目前无管道新风使用而言,由于制造商的忽视和技术开发难度,柜式新风和壁挂式新风系统存在以下问题:

1.柜式新风和壁挂式新风长期使用后,由于外界柳絮、扬尘等大颗粒杂质的积累,造成进风口防雨帽堵塞。

2.柜式新风和壁挂式新风长期使用后,由于PM2.5、PM5、PM10等颗粒物的积累,造成进风口新风管道内壁细菌、杂质等挂壁累积,污染管道。

柜式新风、壁挂式新风没有专门的进风口防雨帽和进风口新风管道的自清洗装置,目前只能人工拆卸机器,进行手工清理,手工清理需要拆卸机器,难度大,耗费时间长,人工成本高,且清理不彻底。

因为柜式新风和壁挂式新风安装完成后不便拆卸,很难人工清理进风口防雨帽,严重影响新风风量的大小,堵塞严重的情况下甚至会造成电机烧毁。进风口新风管道积累的杂质会降低新风机内部滤芯使用寿命,新风管道挂壁的细菌甚至会进入室内危害身体健康。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提供了一种能自动、彻底的清理进风口新风管道和防雨帽,无需手工清理的进风口新风管道及防雨帽自清理式空气净化新风系统。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为:一种进风口新风管道及防雨帽自清理式空气净化新风系统,包括机箱,控制器,机箱箱体上设有室外进风口,其特征在于:机箱内还设有自清理模块,所述自清理模块包括通风管,通风管端部二的端口与室外进风口相对,通风管端部一的端口与机箱箱体上的室内进风口相对,通风管端部一端口处设有清洗电机。

进一步的,为了更好地起到清洗作用,所述通风管设置成固定节段和可伸缩的活动节段两部分,两部分固定连接,通风管端部一为固定节段,通风管端部二为活动节段,驱动装置驱动活动节段运动。

进一步的,通风管端部二靠近室外进风口的端口可由驱动装置驱动到达室外进风口处并能返回原处。

进一步的,为了起到密封作用,通风管端部二靠近室外进风口的端口处设置密封片。

进一步的,一般情况下,为了便于安装,所述密封片为中空圆环,通过胶粘或者螺丝固定的方式与通风管端部二的端口连接。

进一步的,所述清洗电机固定在通风管端部一靠近室内进风口的端口内。

进一步的,所述驱动装置位于机箱底部,设有驱动连杆,驱动连杆一端与通风管端部二连接、另一端与驱动装置连接。

进一步的,为了便于安装,通风顺畅,清洗效果好,所述通风管的通风管端部一与设有室内进风口的箱体面垂直。

进一步的,通常情况下,为了便于安装通风管,清洗电机,便于控制活动节段的运动,空气流通顺畅,所述室外进风口与室内进风口的中心距离机箱底面的高度一致。

进一步的,为了使室内进风口在清洗模式时开启,净化模式时关闭,所述室内进风口为自开启式通风口。

进一步的,所述室内进风口为电动风阀控制式通风口或者止回百叶格栅中的一种。

进一步的,所述机箱内还依上下安装有净化模块、热交换体、直流无刷电机,所述自清理模块位于直流无刷电机的下部。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为:通过特殊的自清理结构设计,无管道新风系统能自动、彻底的清理进风口新风管道和防雨帽,无需手工清理,无需人工拆卸机器,智能操作,省时省力。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空气净化新风系统的结构示意图一;

图2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空气净化新风系统的结构示意图二。

其中,1.机箱,2.第二高效过滤,3.活性炭过滤,4.第一高效过滤,5.负离子集尘单元,6.负离子发生单元,7.热交换体,8.直流无刷电机,9.室内进风口,10.密封片,11.室外进风口,12.通风管,12-1.通风管端部一,12-2.通风管端部二,13.清洗电机,14.驱动连杆,15.驱动装置。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2所示,一种进风口新风管道及防雨帽自清理式空气净化新风系统,包括机箱1,控制器,机箱箱体上设有室外进风口11和室内进风口9,室外进风口11外侧连接新风管道及防雨帽,新风管道一般固定在墙体内部,墙壁外侧的管道口处安装防雨帽。

室外进风口11一般位于机箱的下部,机箱内还设有自清理模块,自清理模块一般位于室外进风口所在位置的机箱内,自清理模块包括通风管12,通风管端部二12-2的端口与室外进风口11相对,与室外进风口11相通,一般不紧贴室外进风口处,二者之间有间距,便于室外进风口进风;通风管端部一12-1对着机箱箱体上的室内进风口9,与室内进风口9相通,一般靠近室内进风口设置,通风管端部一12-1端口处设有清洗电机13。

新风系统的机箱1内依上下安装有净化模块、热交换体7、直流无刷电机8,自清理模块位于直流无刷电机的下部。

清洗电机13位置固定不动,清洗电机13距离室内进风口9的距离为几毫米或者几厘米,可根据电机特性来确定,根据通风管端部一12-1距离室内进风口9的距离,清洗电机13可以设置在通风管端部一12-1靠近室内进风口的端口外侧或者部分或全部位于端口内,贴近室内进风口9设置即可,能使室内空气进入通风管内。

室内进风口9一般位于箱体的下部,位于与设有室外进风口11的箱体相邻的箱体上,如图1,2所示,室内进风口9位于箱体的左侧面或者右侧面上均可,选择一个侧面即可。

净化模块包括由上而下安装的第二高效过滤器2、活性炭过滤器3、第一高效过滤器4、负离子集尘单元5、负离子发生单元6;第二高效过滤2的过滤等级要高于第一高效过滤4的过滤等级,例如第二高效过滤2为H13级过滤,第一高效过滤4为H11级过滤。

所述室内进风口9为自开启式通风口,优选为电动风阀控制式通风口或者设置止回百叶格栅;当自清理模块开启,清洗电机开启时,室内进风口9开启,由室内往通风管内进风。当空气净化模块运行时,由室外进风口进入机箱的空气,在直流无刷电机的作用下,往上运动,至于空气是否经过通风管都是可以的,此时室内进风口9是关闭的,避免空气由室内进风口9流出。

作为一种优选方案,通风管12作为一种通风管道,设置成固定节段和可伸缩的活动节段两部分,两部分固定连通在一起,通风管端部一12-1为固定节段;通风管端部二12-2为活动节段,可伸缩;驱动装置驱动活动节段运动。

通风管端部二12-2靠近室外进风口11的端口处设置密封片10,密封片为中空的圆环形,通过胶粘或者螺丝固定的方式与通风管端部二12-2的端口边缘固定连接,当驱动装置驱动通风管端部二12-2靠近室外进风口11的端口到达室外进风口11处时,通过密封片可以与室外进风口更加紧密贴合,图2所示,可伸缩的活动节段即通风管端部二12-2一端的伸缩运动路径存在过度圆弧部分;可理解的,通风管端部二12-2的端部由室外进风口11返回到原位置时,可以与通风管端部一12-1重叠或者部分重叠或者不重叠,可以根据通风管的长短以及距离进风口的远近来灵活设置,二者重叠时,密封片可以位于重叠部分之外,或者之内,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确定。

为了便于安装,且通风顺畅,优选的,通风管12的通风管端部一12-1长度上与设有室内进风口9的箱体面垂直,通风管端部一12-1一端正对通风口9。

驱动装置15优选驱动电机,还有液压传动、气压传动,固定在机箱1底部,位置固定,驱动连杆14一端与通风管端部二12-2连接,另一端与驱动装置15连接,带动通风管端部二12-2做往复运动,固定在通风管端部二12-2靠近室外进风口11的端口的密封片10可到达室外进风口处与室外进风口边缘紧密贴合。

为了便于安装通风管12,电机,便于控制通风管端部二12-2的运动,所述室外进风口11与室内进风口9的中心距离机箱1底面的高度一致。

本实用新型专利产品的关键点在于新增了进风口新风管道和防雨帽的自清理模块,为自主研发模块,能自动、彻底的清理进风口新风管道和防雨帽,无需人工拆卸机器,手工清理进风口新风管道和防雨帽积累的杂质。

具体的工作原理如下:

空气净化原理说明:如图1所示,直流无刷电机8通过室外进风口11引入室外空气,室外空气依次通过热交换体7、负离子发生单元6、负离子集尘单元5、第一高效过滤4、活性炭过滤3、第二高效过滤2,进行热量交换和颗粒物、有害气体过滤,最后洁净的空气通过机箱1进入室内。

自清理原理说明:参照图2,空气净化模块在运行2小时后会自动停止,运行时间可以自行设置,例如1小时、5小时等。控制器会启动驱动电机15,通过驱动连杆14带动通风管12的通风管端部二12-2向右运动,当密封片10的中心轴线与室外进风口11的中心轴心重合后,驱动电机15停止运行,此时密封片10与室外进风口11紧密贴合。之后在控制器的控制信号下,清洗电机13开始启动,室内空气通过室内进风口9止回百叶格栅由清洗电机13送入通风管12,进而进入室外进风口11,对新风管道和防雨帽进行清理,清理时间为2分钟,同样的,时间可以自行设置,例如5分钟、10分钟等。清理完成后,清洗电机13停止运行,驱动装置15启动,驱动连杆14带动通风管12的通风管端部二12-2向左运动,恢复原位,驱动装置15停止运行。至此一个清理周期完成,空气净化单元工作。

以上所述的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有益效果进行了进一步详细说明,所应理解的是,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做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