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吊顶板辐射空调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588788发布日期:2018-10-02 18:42阅读:150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室内空调系统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吊顶板辐射空调系统。



背景技术:

随着人们对于生活舒适度要求的提高,在室内装设空调设备已经成为千家万户的首选,用以调整室内温度,提高居住体验。

现有大多数室内采用的新风系统的出口处一般采用百叶式出风口,这种百叶式出风口吹出的风为直风,无法与室内空气快速融合,从而使得室内存在温差,导致室内人员的舒适度降低。因此,开发了吊顶板辐射空调系统,采用在吊顶板上铺设水管并在吊顶板与墙顶和侧壁构成的空间内通入新风来处理室内的显热和潜热,从而大大提高了室内人员的舒适度,但是,这种结构存在缺点,首先,在进行制冷时,水管中会通入冷水,水管在与吊顶板进行换热时,吊顶板的温度可能会降低到露点以下,从而室内的水汽会凝聚在吊顶板上,从而产生吊顶板滴水的现象。其次,水管长时间使用,难免会产生漏点,水管中的水会沿着吊顶板漏入室内,进一步加重吊顶板滴水的现象。最后,水管设置在吊顶板与墙顶和侧壁构成的空间内,维修比较麻烦,而且水管内水的流通会产生水声,从而导致室内房间内感受到噪音,降低室内人员的居住舒适度。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吊顶板辐射空调系统,能够处理室内显热和潜热,整个室内温度均衡无死角、无噪音、无吹风感,同时不会产生滴水现象且室内温度波动小。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吊顶板辐射空调系统,包括:铺设在墙顶和侧壁的内表面的保温层;若干根吊杆,所述吊杆的第一端与所述墙顶连接;若干龙骨,所述吊杆的第二端与所述龙骨连接;超疏水吊顶板,所述超疏水吊顶板与所述龙骨连接,所述超疏水吊顶板包括吊顶板和超疏水膜,所述超疏水膜设置在所述吊顶板远离所述墙顶的端面,所述超疏水吊顶板上开有若干贯通的微孔;保温隔板,所述保温隔板的第一端与所述侧壁的第一侧连接,所述保温隔板的第二端与所述侧壁的第二侧之间具有预设连通距离,所述侧壁的第一侧与侧壁的第二侧相对;所述保温隔板将超疏水吊顶板、墙顶与侧壁围成的新风腔体分为三部分,分别为第一腔体、第二腔体和连接腔体,所述保温隔板与墙顶之间形成的腔体为第一腔体,所述保温隔板与超疏水吊顶板之间形成的腔体为第二腔体,除去所述第一腔体和第二腔体的部分为连接腔体,所述第一腔体与第二腔体通过所述连接腔体连通;所述侧壁的第一侧设有进风口和出风口,所述进风口与所述第一腔体连通且位于所述保温隔板的上方,所述出风口与所述第二腔体连通且位于所述保温隔板的下方;新风装置,所述新风装置的新风出口与所述进风口连通。

上述结构中,通过在吊顶板的远离墙顶的端面上设有超疏水膜,超疏水膜能够减小水汽在其表面凝聚的概率,从而实现在制冷时,避免室内的水汽凝结在超疏水吊顶板上,产生滴水的现象。而且本结构中并未设置水管,因此不会出现需要维修水管的情况,而且不会由于水管通水而产生噪音,也同时避免了水管漏水的问题。本结构直接采用新风装置内处理得到的新风对室内的显热和潜热进行处理,新风先从进风口通入第一腔体内,然后新风在行进过程中与第一腔体的四周侧壁接触,从而其速度缓慢降低,当新风从第一腔体进入连接腔体时,新风风速较低,此时,新风再以较低的风速进入第二腔体内,其中一部分新风通过超疏水吊顶板上的微孔进入室内,处理室内的显热,剩余部分新风缓慢通过第二腔体的同时与超疏水吊顶板进行热交换,从而实现处理室内的潜热,最后从出风口被排出第二腔体外,整个过程即实现了处理室内的显热也处理了潜热,且由于进入第二腔体内的新风速度较低,因此,通过微孔的新风速度也较低,能够与室内空气进行较好的融合,新风各个微孔中吹入室内,使得整个室内温度均衡无死角,而且由于不停的有新风从微孔中通入室内,室内始终处于正压状态,能够避免室外的空气通过缝隙等间隙进入室内,保证室内温度的波动较小。

优选地,所述保温隔板位于所述超疏水吊顶板与墙顶的中间位置。

通过将保温隔板设置在超疏水吊顶板与墙顶中间位置,能够使得第一腔体与第二腔体的体积相同,从而避免第一腔体体积较大而导致在第二腔体内没有足够的截面积供新风通过,或者第一腔体的体积较小,导致第二腔体内的新风流动速度过缓。

优选地,所述预设连通距离≥500mm。

通过将预设连通距离设置为500mm以上,能够保证从第一腔体内通入连接腔体内的新风有足够的容纳空间,也能够保证第一腔体内的新风流畅地通过连接腔体进入第二腔体内。

优选地,所述预设连通距离为500mm~650mm之间。

优选地,所述超疏水吊顶板的开孔率为25%~30%。

通过控制超疏水吊顶板的开孔率能够间接控制微孔的通风率,从而保证一部分新风会通过微孔进入室内,用于处理室内的显热,达到良好的制冷或者制热效果,剩余部分新风则与超疏水吊顶板进行热交换,进行空气源辐射,从而实现处理室内潜热的目的。

优选地,所述微孔的直径为6~8mm。

通过将微孔的直径控制在上述范围内,能够保证一部分新风顺利通过微孔进入室内,若微孔直径较小,当第二腔体内的风速较大时,新风就难以通过微孔进入室内,从而无法去除室内的显热,影响制冷和制热的效果。若微孔直径过大,则会导致经过微孔的新风的风速相对较大,从而无法与室内空气进行较好的混合,从而使得室内人员有吹风感,降低了室内人员的舒适度。

优选地,所述微孔按照矩阵方式均匀排布在所述超疏水吊顶板上。

矩阵方式均布在超疏水吊顶板上,能够使得新风从超疏水吊顶板的各个位置均匀将新风送入室内,保证整个室内温度均衡无死角。

优选地,所述吊顶板辐射空调系统还包括:进风管,所述进风管的第一端与所述进风口连通,所述进风管的第二端与所述新风装置的新风出口连通,所述进风管处设有进风风机;出风管,所述出风口与所述出风管的第一端连通,所述出风管处设有抽风风机。

通过设置进风风机和抽风风机,能够分别控制第一腔体内的新风的进风风速和第二腔体内的新风的出风风速,能够间接控制新风通过微孔的风速,从而实现对整个吊顶板辐射空调系统的制冷制热效果的灵活控制。

优选地,所述出风管的第二端与所述新风装置的循环进风口连通。

将与超疏水吊顶板进行换热后的新风通入新风装置内进行循环利用,降低处理新风的能耗。

优选地,所述吊杆的表面设有保温层。

通过在吊杆表面设置保温层,能够避免新风与吊杆接触时,吊杆与新风进行热交换,从而降低室内的制热和制冷的效果。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吊顶板辐射空调系统,能够带来以下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新型的吊顶板辐射空调系统的结构,相较于现有技术,减少了水管及其相关配件,降低了成本的同时避免了水管年久失修需要维修的情况,避免了水管漏水等现象,无噪音。本实用新型直接采用处理过的新风对室内的显热和潜热进行处理,且通过在吊顶板上设置超疏水膜,避免在本系统进行制冷时,水汽凝聚在吊顶板上,导致滴水现象的产生。室内温度均衡无死角、且采用微孔将新风送入室内,新风通过微孔速度相对较低,无吹风感,且由于持续通过微孔向室内输送新风,室内持续呈正压状态,能够避免室外的空气通过缝隙等间隙进入室内,保证室内温度的波动较小。

附图说明

下面将以明确易懂的方式,结合附图说明优选实施方式,对吊顶板辐射空调系统的上述特性、技术特征、优点及其实现方式予以进一步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吊顶板辐射空调系统的具体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所示的具体结构的侧视图;

图3是图1中的吊顶板和进风管的俯视图;

图4是图1中的吊顶板的微孔排列示意图。

附图标号说明:

1a-墙顶,1b-侧壁,2-吊杆,3-保温层,4-保温隔板,5-进风口,6-出风口,7-进风管,8-出风管,9-进风风机,10-抽风风机,11-吊顶板,11a-微孔,A-第一腔体,B第二腔体,C-连接腔体。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照附图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并获得其他的实施方式。

为使图面简洁,各图中的只示意性地表示出了与本实用新型相关的部分,它们并不代表其作为产品的实际结构。

【实施例1】

如图1所示,实施例1公开了一种吊顶板11辐射空调系统,包括:铺设在墙顶1a和侧壁1b的内表面的保温层3、多根吊杆2、多根龙骨、超疏水吊顶板11、保温隔板4以及新风装置。其中,铺设在墙顶1a和侧壁1b的内表面的保温层3为橡塑棉,厚度为20mm,能够防止新风与室外通过墙顶1a和侧壁1b进行热交换,减少能量损失。

如图1所示,每根吊杆2的第一端(图1中的吊杆2的上端)通过膨胀螺栓与墙顶1a连接,吊杆2的第二端(图1中的吊杆2的下端)与龙骨连接,吊杆2用于将龙骨牢固固定在侧壁1b上,且龙骨铺满整个室内。在吊杆2上也可以包裹保温层,该保温层可以是橡塑棉,厚度为10mm,厚度不局限于10mm,只要其厚度能够保证新风与吊杆之间不进行热交换即可。

超疏水吊顶板11设置在龙骨上。且超疏水吊顶板11与墙顶有300mm的距离。具体的,超疏水吊顶板11包括吊顶板11和超疏水膜,超疏水膜设置在吊顶板11远离墙顶1a的端面,超疏水吊顶板11上开有若干贯通的微孔11a,超疏水吊顶板11与墙顶1a和侧壁1b围成供新风流通的新风腔体,室内与新风腔体通过若干微孔11a连通,新风腔体内的新风可以通过微孔11a进入室内。

如图3所示,微孔11a的开孔率为25%,从而使得部分新风能够通过微孔11a进入到室内,处理室内的显热,起到控制室内温度的作用。当然了,开孔率在25%~30%之内都是可以的,比如28%、29%等等,开孔率在上述范围内能够保证超疏水吊顶板11的通风率在25%~30%之间,即1m3的新风,能够有0.3m3的新风通过微孔11a进入室内。

如图1所示,保温隔板4设置在墙顶1a与超疏水吊顶板11之间且保温隔板4的第一端(图1中的超疏水吊顶板11的右端)与侧壁1b的第一侧连接,保温隔板4的第二端(图1中的超疏水吊顶板11的左端)与侧壁1b的第二侧具有预设连通距离,保温隔板4平行于墙顶1a设置,侧壁1b的第一侧与侧壁1b的第二侧相对。本实施例中,保温隔板4为保温材料制成,可采用的保温材料有玻璃棉、岩棉等,或者采用聚氨酯等材料制成的高分子保温隔板4,且保温隔板4的厚度为10mm,此处不再赘述。

保温隔板4将超疏水吊顶板11、墙顶1a与侧壁1b围成的新风腔体分为三部分,分别为第一腔体A、第二腔体B和连接腔体C,保温隔板4与墙顶1a之间形成的腔体为第一腔体A,保温隔板4与超疏水吊顶板11之间形成的腔体为第二腔体B,除去第一腔体A和第二腔体B的部分为连接腔体C,第一腔体A与第二腔体B通过连接腔体C连通。

本实施例中,预设连通距离为600mm。通过将预设连通距离设置大于等于500mm,能够保证新风从第一腔体A顺利通过连接腔体C进入第二腔体B内,新风不易卡在连接腔体C处。在其他具体实施例中,预设连接距离也可以是500mm、525mm、580mm、620mm等等,只要预设连接距离≥500mm即可,当然了,在500mm~650mm范围内最佳,能够更大限度的保证第二腔体B的长度,从而提高第二腔体B处新风滞留的时间,从而提高制热和制冷效果。

如图1和图2所示,侧壁1b的第一侧设有进风口5和出风口6,进风口5与第一腔体A连通且位于保温隔板4的上方,出风口6与所述第二腔体B连通且位于保温隔板4的下方,进风口5与新风装置的新风出口连通,用以接收来自新风装置处理过后的新风。

在进风口5处保持2m/s的速度向第一腔体A内通入新风,然后又在出风口6处保持1m/s的速度从第二腔体B内抽风,从而使得微孔11a处的新风以0.2m/s的速度进入室内。在进风口5处的进风速度与出风口6处的抽风速度根据实际情况确定,此处不作限制。

本实施例中,新风装置处理过后的新风通过新风出口输送至进风口5,然后进入第一腔体A内,在新风在行进过程中与第一腔体A的四周侧壁1b接触,从而其速度缓慢降低,当新风从第一腔体A进入连接腔体C时,新风风速较低,此时,新风再以较低的风速进入第二腔体B内,其中一部分新风通过超疏水吊顶板11上的微孔11a进入室内,处理室内的显热,剩余部分新风缓慢通过第二腔体B的同时与超疏水吊顶板11进行热交换,从而实现处理室内的潜热,最后从出风口6被排出第二腔体B外,整个过程即实现了处理室内的显热也处理了潜热。

新风各个微孔11a中吹入室内,使得整个室内温度均衡无死角,而且由于不停的有新风从微孔11a中通入室内,室内始终处于正压状态,能够避免室外的空气通过缝隙等间隙进入室内,保证室内温度的波动较小。

【实施例2】

如图1所示,实施例2在实施例1的基础上,实施例2的保温隔板4位于超疏水吊顶板11与墙顶1a的中间位置。从而保证第一腔体A与第二腔体B的体积相同,新风流通的截面积也相同,避免第一腔体A体积较大而导致在第二腔体B内没有足够的截面积供新风通过,或者第一腔体A的体积较小,导致第二腔体B内的新风流动速度过缓。

【实施例3】

如图4所示,实施例3在实施例1~2的基础上,实施例3的微孔11a的直径为7mm,相邻微孔11a的圆心之间的距离为12mm,微孔11a按照矩阵方式均匀排布在超疏水吊顶板11上。均匀的排布方式能够保证新风从超疏水吊顶板11的各个位置均匀将新风送入室内,保证整个室内温度均衡无死角。

当然了,微孔11a只要在6mm~8mm之间皆可,如6mm、6.5mm等等,只要满足开孔率的要求即可;相邻微孔11a之间也可以错开排列,此处不再赘述。

【实施例4】

如图1所示,实施例4在实施例1~3的基础上,实施例4还包括:进风管7与出风管8,进风管7的第一端与进风口5连通,进风管7的第二端与新风装置的新风出口连通,进风管7处设有进风风机9,出风口6与出风管8的第一端连通,出风管8处设有抽风风机10。出风管8的第二端与新风装置的循环进风口5连通,能够循环利用出风口6出来的新风,从而起到节约调节新风温度的能源。

通过分别设置进风风机9和抽风风机10,进风风机9能够控制第一腔体A内的新风的风速,抽风风机10能够控制第二腔体B内的新风的风速,从而间接控制新风从微孔11a进入室内的风速以及第二腔体B内,新风在第二腔体B内的停留时间。

应当说明的是,上述实施例均可根据需要自由组合。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