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加湿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475516发布日期:2018-09-18 21:18阅读:147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加湿器。



背景技术:

随着生活条件的改善人们对居住环境的舒适度要求也越来越高,空气湿度是影响舒适度的重要因素之一,特别是冬天的北方地区和长期使用空调的场所空气湿度比较低,因而加湿器也成为人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电器。

目前市面上的加湿器出雾通道大多设置或者容置在水箱内,虽然这种结构设计较为紧凑,但零件的制作模具结构复杂,生产难度大;当水箱因需要加水而脱离加湿器本体时,出雾通道一并脱离加湿器本体,雾化装置继续工作,容易导致雾化槽内的水喷溅到加湿器外,或者打湿加湿器的电器元件造成危险。例如,授权公告号为CN203190554U,题为上加水式加湿器的中国实用新型专利,公开了一种上加水式加湿器,包括底座、安装在所述底座上方的水箱、以及安装在所述水箱顶部的上盖;所述底座中设置有水槽;所述水箱中设置有出雾通道,且所述水箱上方设置有与所述出雾通道连通的喷嘴,所述水箱底部设置有下水口;所述上加水式加湿器还包括安装在所述下水口上的下水装置、以及安装在所述水槽中的水位控制装置;所述水位控制装置用于根据所述水槽中的水位高度控制所述下水装置打开或关闭。该实用新型提供的技术方案具有下述不足:水箱中设置有出雾通道使得零件的制作模具结构复杂,生产难度较大。

随着对消费需求的不断适应和生产工艺的不断改进,部分生产商已经摒弃了出雾通道容置于水箱内的结构设计,而将出雾通道与水箱设计分别为独立的部件,例如,授权公告号为CN201779797U,题为一种集成式带电扇的加湿器,公开了所述加湿器包括水箱、蓄水室和雾化室、超声波雾化器和风机,超声波雾化器设置在雾化室底部,蓄水室与雾化室相连通;风机的出风口位于雾化室内;所述蓄水室、雾化室和风机出风道一体成型制成,蓄水室内有一顶柱,风机设置在风机出风道的进风口处;一室盖设置在雾化室的上开口上,室盖上设置有出雾管,出雾管上有出雾嘴;还包括一壳体,壳体由前开口的底壳和面板构成;所述底壳由位于底部的腔体和风扇腔构成,雾化室位于腔体的雾化室腔内、蓄水室位于腔体的上开口的蓄水室腔内;所述面板的上部有前开口的网罩,前开口上有出雾管固定孔;面板与底壳扣合,网罩与风扇腔相对,风扇叶设置在风扇腔内;水箱设置在蓄水室腔的上开口上,水箱上的出水装置与顶柱配合。该实用新型提供的技术方案具有下述不足:风机的出风口位于雾化室内;一室盖设置在雾化室的上开口上,这种结构设计使得风道的出风口位置较低,一旦雾化室的水位过高就很容易通过风道出风口漫进风机中造成破坏,比如当水箱出水装置损坏时,液面压强致使水箱中的水漫进雾化室,并通过风道的出风口漫进风机中;蓄水室、雾化室和风机出风道一体成型制成,其制作模具复杂、不利于生产;面板体的作用单一。

再比如,授权公告号为CN204853787U,题为一种上加水式加湿器,公开了一种上加水式加湿器包括本体、隔离器;所述本体设有开口的腔体,所述腔体内设有雾化装置;所述本体设有风机和与风机出风口相通的风道,所述风道设有出风口;所述隔离器设置于腔体内,并与腔体可拆卸地密封连接;隔离器将所述腔体分隔为雾化腔和储水腔,所述雾化装置位于雾化腔中;所述雾化腔设有出雾孔且与风道的出风口相通;所述储水腔设有与雾化腔连通的下水口;下水口安装有下水装置,所述上加水式加湿器还安装有用于根据雾化腔中水位高低的控制下水装置打开或关闭的水位控制装置。该实用新型提供的技术方案具有下述不足:隔离器将所述腔体分隔为雾化腔和储水腔,储水腔与隔离器相结合,一旦隔离器被移开,加湿器则不能正常工作,而且这种结构设计对于隔离体与雾化腔之间密封效果也有较高的要求,增大了生产难度;风道出风口的位置高度不能保证当储水腔的水漏入腔体并进入隔离体后而不会倒灌至风机内;当隔离器兼具出雾通道功能时,风道出风口风力在一旦进入隔离体后随即减弱,加湿器的出雾效果降低。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克服了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了一种防止水倒灌风机、便于拆卸以清理杂质或水垢、风机效率高出雾效果好、整体稳定、结构坚固、便于使用者操作、外观高档的加湿器。

本实用新型主要包括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加湿器,包括机座、水箱、出雾通道、风道和风机,所述水箱设置有出水口,所述出水口设置有出水控制装置,所述出水控制装置用于控制出水口的打开和关闭,所述机座上设置有蓄水室,所述蓄水室安装有雾化器,所述出雾通道将雾化器产生的雾排出加湿器,所述风道包括上风道和下风道,所述上风道的出风口位于所述加湿器的上部并与所述下风道相连通,所述下风道的出风口与所述出雾通道相连通,所述上风道出风口的高度不低于所述水箱最高工作水位高度的70%。

本实用新型还包括如下附属技术方案:

其中,所述上风道与所述下风道形成“n”形或“几”形结构。

其中,所述上风道设置于所述机座上且所述下风道设置于所述上风道上。

其中,所述出雾通道形成有出雾通道内凹腔和/或所述水箱形成有水箱内凹腔。

其中,所述出雾通道内凹腔和/或所述水箱内凹腔形成有所述下风道。

其中,所述出雾通道内凹腔和/或所述水箱内凹腔还包括所述上风道。

其中,还包括面板体,所述面板体设置于所述机座的前端并向上延伸。

其中,所述面板体上设置有所述上风道,所述出雾通道形成有出雾通道内凹腔和/或所述水箱形成有水箱内凹腔,所述上风道的出风口与所述出雾通道内凹腔和/或所述水箱内凹腔相连通,所述出雾通道内凹腔和/或所述水箱内凹腔形成为所述下风道。

其中,所述面板体与所述出雾通道和/或所述水箱的外壁相抵靠,所述出雾通道内凹腔位于所述出雾通道与所述面板体相抵靠的一侧和/或所述水箱内凹腔位于所述水箱的外壁与所述面板体相抵靠的一侧,所述出雾通道内凹腔和/或所述水箱内凹腔与所述面板体形成为所述下风道。

其中,所述下风道还包括设置于所述面板体上的下风道壁,所述下风道壁卡入所述出雾通道内凹腔和/或所述水箱内凹腔内。

其中,还包括壳体,所述壳体与所述机座外缘的上端一体成型或与所述机座外缘的上端相连接并向上延伸。

其中,所述壳体上设置有所述上风道,所述出雾通道形成有出雾通道内凹腔和/或所述水箱形成有水箱内凹腔,所述上风道的出风口与所述出雾通道内凹腔和/或所述水箱内凹腔相连通,所述内凹腔形成为所述下风道。

其中,所述下风道还包括设置于所述壳体上的下风道壁,所述下风道壁卡入所述内凹腔内。

其中,所述下风道壁的正截面呈“n”形,所述上风道的出风口与所述“n”形下风道壁的弯曲处相对应。

其中,所述出雾通道与所述水箱独立设置,所述水箱形成有凹腔,所述出雾通道设置于所述凹腔内。

其中,所述出雾通道的下部还形成有雾化腔,所述下风道的出风口与所述雾化腔相连通。

其中,还包括PTC加热体,所述出雾通道的下部还形成有加热腔,所述雾化腔与所述加热腔相连通。

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技术方案具有如下优点:所述上风道的出风口位于所述加湿器的上部,能够有效地防止加湿器水箱漏水后通过下风道出风口回漫进上风道,甚至浸湿风机或者电控元件;出雾通道和/或水箱上设置有内凹腔,既起到加强筋的作用,又可以与下风道壁相配合起位置引导作用,有利于使用者的操作;水箱与出雾通道相互独立设置,有利于拆卸和维修,甚至清理杂质及水垢;从上风道出风口吹出的风进入内凹腔后可以保证仍然有较强的风力,风机效率提高、功率降低;面板体或者壳体上设置有上风道,不但能够提高面板体或者壳体的机械强度,还使得加湿器风道不外露、外观高档。

附图说明

图1为加湿器有面板体、无壳体,上风道位于面板体内、下风道位于水箱外壁内凹腔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图3为加湿器有壳体和面板体,上风道位于面板体内、下风道位于水箱外壁内凹腔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加湿器有壳体和面板体,上风道位于面板体内、下风道位于出雾通道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图4的剖视图。

图6为加湿器有壳体和面板体,上风道位于壳体上、上风道和下风道均位于水箱外壁内凹腔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图6分解图。

图8为加湿器无面板体、有壳体,上风道位于壳体上、上风道和下风道均位于水箱外壁内凹腔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9为加湿器无面板体、有壳体,上风道位于壳体上、上风道位于壳体之外且下风道位于水箱外壁内凹腔时的结构示意图。

1机座、2水箱、3出雾通道、4风道、5风机、11蓄水室、12雾化器、41上风道、42下风道、411上风道的出风口、421下风道的出风口、6面板体、422下风道壁、7壳体。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该实用新型所提供的技术方案做进一步说明:

参见图1至图9所示,一种加湿器,包括机座1、水箱2、出雾通道3、风道4和风机5,水箱2设置有出水口,出水口设置有出水控制装置,出水控制装置用于控制出水口的打开和关闭,机座1上设置有蓄水室11,蓄水室11安装有雾化器12,出雾通道3将雾化器产生的雾排出加湿器,风道4包括上风道41和下风道42,上风道的出风口411位于加湿器的上部并与下风道42相连通,下风道的出风口421与出雾通道3相连通,上风道出风口411的高度不低于水箱2最高工作水位高度的70%。优选地,上风道41内设置有风机5和/或风机的出风口与上风道41的入风口相连通,风机5设置于加湿器底部的机座1内,加湿器重心较低,整体稳定。加湿器的电控元件等也可以设置在上风道41内或者由上风道41隔离出的安全位置。上风道出风口的高度不低于水箱最高工作水位高度的70%可以有效地保证即使水箱漏水,也不会通过下风道出风口倒灌进上风道出风口,当漏出的水水位升高水箱中的水水位下降时,由于上风道出风口的位置较高,在空气压强的作用下,即使漏出的水上升到一定高度也不会造成水漫过上风道出风口。

参见图1至图9所示,上风道41与下风道42形成“n”形或“几”形结构。优选地,上风道41和/或下风道42呈直线型,上风道41和/或下风道42可以沿竖直方向设置,或者设置为与竖直方向呈一定夹角。

包括但不限于当加湿器没有面板体和壳体时,可以是上风道41设置于机座1上且下风道42设置于上风道上。该种结构设计使得加湿器即使没有面板体、壳体等结构来容置上风道和/或下风道,也能有效地保证上风道出风口的位置较高,当水箱因故障漏水后,不会通过下风道出风口灌进风机或者电控元件。

参见图1至图9所示,出雾通道3形成有出雾通道内凹腔和/或水箱2形成有水箱内凹腔。优选的,出雾通道3形成有出雾通道内凹腔和/或水箱2的外壁形成有水箱内凹腔,出雾通道内凹腔和/或水箱内凹腔可以呈直线型也可以呈弯折型,其延伸方向不限。内凹腔的结构设计具有加强筋的作用,可以提高零部件的机械强度。

参见图1至图9所示,出雾通道内凹腔和/或水箱内凹腔形成有下风道。

参见图6、图7和图8所示,出雾通道内凹腔和/或水箱内凹腔还包括上风道41,上风道41设置于出雾通道内凹腔和/或水箱内凹腔内。该种结构设计有效地保证了当水箱中的水漏出后不会灌进风机和电控元件中。

参见图1至图7所示,还包括面板体6,面板体6设置于机座1的前端并向上延伸。优选地,面板体6具有中空结构,面板体6上设置有操作、显示界面,面板体6内还可以设置有风机、电控元件等,该种结构设计使得加湿器的外观高档,部件更安全。

参见图1至图5所示,面板体6上设置有上风道41,出雾通道3形成有出雾通道内凹腔和/或水箱2形成有水箱内凹腔,上风道的出风口411与出雾通道内凹腔和/或水箱内凹腔相连通,出雾通道内凹腔和/或水箱内凹腔形成为下风道42。优选地,面板体6内或者面板体6外壁上设置有上风道41,该种结构设计起到加强筋的作用,提高了零部件的机械强度,而且当使用者将水箱续满水并放回加湿器上时,该种结构设计具有导引和定位的作用。

参见图1至图5所示,面板体6与出雾通道3和/或水箱2的外壁相抵靠,出雾通道内凹腔位于出雾通道3与面板相抵靠的一侧和/或水箱内凹腔位于水箱2的外壁与面板体6相抵靠的一侧,出雾通道内凹腔和/或水箱与面板体6形成为下风道42。该种结构设计上风道位于面板体内,下风道为出雾通道内凹腔和/或水箱外壁形成的水箱内凹腔,不但能够防止水倒灌入上风道内,还能有效地保证从上风道吹出的风具有足够的风力将雾化器产生的雾吹出加湿器,风机的工作效率高,加湿器外观整洁,使用者操作方便。

参见图2所示,下风道42还包括设置于面板体6上的下风道壁422,下风道壁422卡入出雾通道内凹腔和/或水箱内凹腔内。下风道壁的设置具有引导和定位作用,有利于使用者操作,而且下风道壁能有效地防止从上风道出风口吹出来的风会经过面板体、水箱、出雾通道之间的间隙消散,有利于增大风力,提高风机的工作效率。

参见图3至图9所示,还包括壳体7,壳体7与机座1外缘的上端一体成型或与机座1外缘的上端相连接并向上延伸。优选地,壳体7与机座1外缘的上端一体成型。优选地,当壳体7与机座1外缘的上端密封连接时,两者通过密封件相连接。优选地,密封件为塑料密封垫圈。

参见图6至图9所示,壳体7上设置有上风道41,出雾通道3形成有出雾通道内凹腔和/或水箱2形成有水箱内凹腔,上风道的出风口411与出雾通道和/或水箱内凹腔相连通,出雾通道内凹腔和/或水箱形成为下风道42。优选地,上风道41可以设置在壳体7以内,也可以设置在壳体7以外,或者壳体7具有中空结构时上风道41设置于壳体7的中空结构中。该种结构设计起到加强筋的作用,提高了零部件的机械强度,而且当使用者将水箱续满水并放回加湿器上时,该种结构设计具有导引和定位的作用。

优选地,下风道42还包括设置于壳体7上的下风道壁422,下风道壁422卡入出雾通道内凹腔和/或水箱内凹腔内。下风道壁的设置具有引导和定位作用,有利于使用者操作,而且下风道壁能有效地防止从上风道出风口吹出来的风会经过面板体、水箱、出雾通道之间的间隙消散,有利于增大风力,提高风机的工作效率。

参见图2所示,下风道壁422的正截面呈“n”形,上风道的出风口411与“n”形下风道壁422的弯曲处相对应。

参见图1至图9所示,出雾通道3与水箱2独立设置,水箱形成有凹腔,出雾通道位于所述凹腔内。优选地,水箱2的外壁设置有容置出雾通道3的凹腔,凹腔既起到了加强筋的作用,有利于提高水箱的机械强度,又便于使用者向水箱续水并把水箱放回加湿器时的操作,起到了定位和引导的作用。这里的独立设置包括但不限于出雾通道和水箱应为两个不相连的部件,使用者可以分别从加湿器取出水箱和出雾通道,有利于拆卸和清理杂质、水垢等。该种结构设计包括如水箱环绕出雾通道设置,或者出雾通道设置于水箱以外等的情况。

参见图2和图7所示,出雾通道3的下部还形成有雾化腔,下风道的出风口421与雾化腔相连通。优选地,下风道的出风口421位于雾化腔的底部、雾化器的顶部。

优选地,还包括PTC加热体,出雾通道3的下部还形成有加热腔,雾化腔与加热腔相连通。优选地,出雾通道3设置于雾化器或者PTC加热体上方。

尽管上述已经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但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理解为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精神的情况下可以对上述实施例进行变换,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由所述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