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可降低热网回水温度的余热回收利用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299763发布日期:2018-12-18 21:33阅读:763来源:国知局
一种可降低热网回水温度的余热回收利用系统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厂余热回收利用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可降低热网回水温度的余热回收利用系统。



背景技术:

“十三五”规划中,国家能源局大力提倡在北方供暖季节采用集中供暖形式,而热电联产是目前集中供暖的主要形式,热电联产因单位供暖煤耗远低于区域锅炉和各类分散供暖形式,是目前公认的能源转换效率最高的热源形式。目前,电厂的供热方式有三种方式,其一是直接采用热网加热器加热热网循环水的方式,此方式是利用在汽轮机中压缸排汽处抽汽通过热水换热器直接加热热网循环水,具有供热温度比较高和采暖面积大的特点,但是,采用这种方式造成蒸汽疏水的凝结热损失和大温差换热损失。其二是采用高背压供热方式,此方式是拆除汽轮机低压缸末级叶片,提高排汽压力和温度,利用排汽通过凝汽器直接加热热网循环水,此方式适用热网回水温度比较低且供水温度不高。其三是采用热泵回收余热供热方式,此方式是回收凝结循环水或者乏汽的余热来直接加热热网循环水,此方式也适用于热网回水温度比较低且供水温度不高,但是也造成蒸汽疏水的凝结热损失。

无论上述哪种供热方式,目前都存在一个普遍的问题,即热网回水温度都比较高,供热机组的乏汽或循环水余热不能充分回收,造成余热损失,导致机组的能源利用率低。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问题,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可降低热网回水温度的余热回收利用系统,用于电厂供热系统,将大部分热网回水作为吸收式热泵的低温热源,从而降低热网回水温度,可以回收更多供热机组的乏汽或循环水的余热,提高机组能源利用率。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下技术方案予以实现。

一种可降低热网回水温度的余热回收利用系统,包括锅炉、汽轮机、凝汽器、冷却塔、第一吸收式热泵、第二吸收式热泵和热交换装置;所述锅炉的蒸汽出口与所述汽轮机的蒸汽入口连接,所述汽轮机的乏汽出口与所述凝汽器的蒸汽入口连接,所述凝汽器的循环水入口与所述冷却塔的水井连接,所述凝汽器的循环水出口与所述第一吸收式热泵的蒸发器入口连接,所述第一吸收式热泵的蒸发器出口与所述冷却塔的水井连接;

所述汽轮机的抽汽出口与所述第一吸收式热泵的发生器入口连接;所述汽轮机的抽汽出口还与所述第二吸收式热泵的发生器入口连接;所述汽轮机的抽汽出口还与热交换装置的蒸汽入口连接;

热网回水的出口通过第一回水管道与所述第二吸收式热泵的蒸发器入口连接,所述第二吸收式热泵的蒸发器出口与所述第一吸收式热泵的吸收器入口连接,所述第一吸收式热泵的冷凝器出口与所述热交换装置的入水口连接,所述热交换装置的出水口通过供热管道与热网供水的入口连接。

本实用新型的特点和进一步改进在于:

热网回水的出口通过第二回水管道与所述第二吸收式热泵的吸收器入口连接,所述第二吸收式热泵的冷凝器出口与所述热交换装置的入水口连接,所述热交换装置的出水口通过供热管道与热网供水的入口连接。

所述热交换装置为尖峰加热器。

所述第一吸收式热泵的发生器出口与凝汽器热井连接。

所述第二吸收式热泵的发生器出口与凝汽器热井连接。

所述热交换装置的蒸汽出口与凝汽器热井连接。

所述凝汽器的循环水入口与所述冷却塔的水井之间连接有循环泵。

所述凝汽器的循环水出口与所述冷却塔的水井之间还设置有循环水回水管道,所述循环水回水管道上设置有阀门。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为:

本实用新型的可降低热网回水温度的余热回收利用系统基于吸收式热泵的余热回收技术,利用汽轮机中的蒸汽作为第一吸收式热泵和第二吸收式热泵的高温驱动热源,启动第一吸收式热泵和第二吸收式热泵运作,并将热网回水作为第二吸收式热泵的低温热源,从而降低热网回水温度,回收更多供热机组的乏汽或循环水的余热,进一步加热热网循环水,供给用户,提高机组能源利用率,降低用户的使用成本。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详细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可降低热网回水温度的余热回收利用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锅炉;2汽轮机;3凝汽器;4冷却塔;5第一吸收式热泵;6第二吸收式热泵;7尖峰加热器;8水井;9循环泵;10凝汽器热井;11第一回水管道;12第二回水管道;13供热管道;14乏汽出口;15抽汽出口;A热网回水;B热网供水。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案进行详细描述,但是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将会理解,下列实施例仅用于说明本实用新型,而不应视为限制本实用新型的范围。

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可降低热网回水温度的余热回收利用系统,用于电厂供热,包括锅炉1、汽轮机2、凝汽器3、冷却塔4、第一吸收式热泵5、第二吸收式热泵6和热交换装置。

其中,可降低热网回水温度的余热回收利用系统中的连接关系具体如下:

所述锅炉1的蒸汽出口通过高温高压蒸汽管道与所述汽轮机2的蒸汽入口连接,所述汽轮机2的乏汽出口14与所述凝汽器3的蒸汽入口连接,所述凝汽器3的循环水入口与所述冷却塔4的水井8连接,所述凝汽器3的循环水出口与所述第一吸收式热泵5的蒸发器入口连接,所述第一吸收式热泵5的蒸发器出口与所述冷却塔4的水井8连接。

所述汽轮机2的抽汽出口15与所述第一吸收式热泵5的发生器入口连接;所述汽轮机2的抽汽出口15还与所述第二吸收式热泵6的发生器入口连接;所述汽轮机2的抽汽出口15还与热交换装置的蒸汽入口连接;

热网回水A的出口通过第一回水管道11与所述第二吸收式热泵6的蒸发器入口连接,所述第二吸收式热泵6的蒸发器出口与所述第一吸收式热泵5的吸收器入口连接,所述第一吸收式热泵5的冷凝器出口与所述热交换装置的入水口连接,所述热交换装置的出水口通过供热管道13与热网供水B的入口连接。

所述第一吸收式热泵5的发生器出口与凝汽器热井10连接;所述第二吸收式热泵的发生器出口与凝汽器热井10连接;所述热交换装置的蒸汽出口与凝汽器热井10连接。

本实用新型的可降低热网回水温度的余热回收利用系统的运行原理如下:

汽轮机2内的一部分蒸汽通过乏汽出口14排出,通过排气管道通入凝汽器3中,将冷却塔4的水井8中的循环水通入凝汽器3中,循环水冷却凝汽器3中的蒸汽,使蒸汽凝结成水,从而在汽轮机2在进气端和排气端形成压差,使得高压蒸汽能够在汽轮机2缸体内流动,吹动叶片,使得汽轮机2转动;冷却蒸汽后的循环水吸收了蒸汽的热量,并由第一吸收式热泵5的蒸发器入口通入第一吸收式热泵5中,作为第一吸收式热泵5的低温热源,之后再通过第一吸收式热泵5的蒸发器出口通过循环水管道流向冷却塔4的水井8中,形成水循环,持续对凝汽器3中的蒸汽进行冷却。

汽轮机2内的另一部分蒸汽由汽轮机2的抽汽出口15排出,分为三股,其中一股蒸汽通过管道通入第一吸收式热泵5的高低压发生器的管道中,作为第一吸收式热泵5的高温驱动热源,利用高温高压蒸汽驱动第一吸收式热泵5运作,第一吸收式热泵5吸收蒸汽的热量,并对通入第一吸收式热泵5中的热网回水A进行加热,热量交换后通过第一吸收式热泵5的高低压发生器的管道,由发生器出口排出蒸汽疏水;另一股蒸汽通过管道通入第二吸收式热泵6的高低压发生器的管道中,作为第二吸收式热泵6的高温驱动热源,利用高温高压蒸汽驱动第二吸收式热泵6运作,第二吸收式热泵6吸收蒸汽的热量,并对通入第二吸收式热泵6中的热网循环水进行加热,热量交换后通过第二吸收式热泵6的高低压发生器的管道,由发生器出口排出蒸汽疏水;第三股蒸汽通过管道直接通入热交换装置中,利用蒸汽对通入热交换装置内的热网循环水进一步加热,热量交换后由热交换装置的蒸汽出口排出蒸汽疏水;将这三股蒸汽分别经过热量交换后排出的蒸汽疏水合并,排至凝汽器热井10中,收集凝结水。

热网回水A分为两股,其中一股热网回水通过第一回水管道11通入第二吸收式热泵6的蒸发器管道中,作为第二吸收式热泵6的低温热源,在第二吸收式热泵6中交换热量后,温度降低,再将其通入第一吸收式热泵5中,回收更多供热机组的乏汽或循环水的余热,从而进一步加热热网循环水,提高机组能源利用率;另一股热网回水A通过第二回水管道12通入第二吸收式热泵6中,利用第二吸收式热泵6回收的余热加热热网循环水;最后通过热交换装置对热网循环水进行进一步加热,供给用户,降低用户的使用成本。

本实用新型的可降低热网回水温度的余热回收利用系统中,热交换装置为尖峰加热器7,可以满足寒冷季节热负荷的需求,保证供热质量。热交换装置也可以是其他基本加热器,可满足基本热负荷需求。

进一步地,本实用新型的可降低热网回水温度的余热回收利用系统中,所述凝汽器3的循环水入口与所述冷却塔4的水井8之间通过循环泵9连接,循环泵9将冷却塔4的水井8内的循环水输送至凝汽器3中。凝汽器3中的循环水还可通过设置有阀门的管道直接通入冷却塔4的水井8中,可通过阀门控制调节凝汽器3中的循环水通入第一吸收式热泵5中的量。

本实用新型的供热机组抽汽余热回收利用系统中,第一吸收式热泵和第二吸收式热泵分别为第二类吸收式热泵。

本实用新型的可降低热网回水温度的余热回收利用系统基于吸收式热泵的余热回收技术,利用汽轮机中的蒸汽作为第一吸收式热泵和第二吸收式热泵的高温驱动热源,启动第一吸收式热泵和第二吸收式热泵运作,并将热网回水作为第二吸收式热泵的低温热源,从而降低热网回水温度,回收更多供热机组的乏汽或循环水的余热,进一步加热热网循环水,供给用户,提高机组能源利用率,降低用户的使用成本。

虽然,本说明书中已经用一般性说明及具体实施方案对本实用新型作了详尽的描述,但在本实用新型基础上,可以对之作一些修改或改进,这对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是显而易见的。因此,在不偏离本实用新型精神的基础上所做的这些修改或改进,均属于本实用新型要求保护的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