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进型节能恒温除湿空调机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923239发布日期:2019-02-19 19:37阅读:400来源:国知局
改进型节能恒温除湿空调机组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空调技术,尤其涉及一种节能恒温除湿空调机组。



背景技术:

目前,中央空调被广泛使用在工业生产车间、商贸批发中心、超市等。中央空调是由冷热源系统和空气调节系统组成,是由一台主机通过风道过风或冷热水管接多个末端的方式来控制不同的房间以达到室内空气调节目的的空调。制冷系统为空气调节系统提供所需冷量,用以抵消室内环境的冷负荷,制热系统为空气调节系统提供用以抵消室内环境热负荷的热量。传统的制冷做法是中央空调冻水机组加末端设备。

但是,现有的技术存在以下缺陷:

(1)如果是冻水机组加末端设备,则需要做大量复杂的工程设计和现场安装工作,需要对各设备与部件间接线,与控制阀件接线,需要安装冷冻水系统,包括阀门、比例积分控制阀等,需要安装接驳风管系统,安装大小弯头,出口散流器,风阀及保温工程,而长距离的风管接驳施工难度大,工期长,风管送风可调性差,长风管加上弯头等都加大送风阻力,增加风机耗能;

(2)冻水机组加末端设备,需要占用很多地方,用作主机机房和空气处理机组机房而降低了建筑物之有效使用面积。

(3)如果是屋顶机,屋顶机放置于屋顶,存在对屋顶的承重有要求,要接驳屋顶机组至使用场所的送回主风管及分风管,加上保温工程量大,或需要棚架等方能安装,安装难度大,施工周期长,送风可调性差,维护清洁难度大等缺点。同样,长距离的风管和弯头加大送风阻力,增加风机能耗。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改进型节能恒温除湿空调机组,其高效节能,能够保证精准的温度,有效除湿,安装维护方便,定点送风。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采用如下技术方案实现:

一种改进型节能恒温除湿空调机组,包括安装于室外墙上的主机组、和安装于室内墙的电控箱;所述主机组和出风箱的进风口通过送风管道连接,主机组的回风口上设有温度传感器和湿度传感器,该回风口通过一回风管连接至主机组,回风管内设有电动回风阀,主机组内设有热回收加热盘管、冷凝器、压缩机、蒸发器、节流阀、PTC辅助电加热器、电机和送风机,送风机连接电机,电动回风阀、温度传感器、湿度传感器、热回收加热盘管、PTC辅助电加热器、冷凝器、压缩机和电机连接电控箱,所述出风箱上设有角度可调的射流式出风口。

进一步地,出风箱的进风处设有均流百叶。

进一步地,回风口上设有回风百叶。

进一步地,所述射流式出风口包括框体、外层叶片连杆、内层叶片连杆、内层叶片和外层叶片,外层叶片连接在外层叶片连杆上,且与框体活动连接,内层叶片与内层叶片连杆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回风管上还设有与外部连通的新风进风口、新风初效过滤器和电动新风风阀,所述新风进风口位于电动回风阀的上方,新风进风口新风电动风阀与电控箱连接;室内墙上设有连通室外的排风扇,排风扇与电控箱连接。

进一步地,在回风管内设有位于电动回风阀与回风管之间的回风初效过滤器,该回风初效过滤器的周缘与回风管的内壁抵接。

进一步地,所述新风进风口外端连接一防雨弯头,该防雨弯头的端口向外逐渐向下倾斜。

进一步地,所述冷凝器为水冷冷凝器。

进一步地,所述冷凝器为风冷冷凝器。

相比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

(1)机组采用挂墙式,不占地面空间,使用场所内无须安装传统风管,大大降低了安装工程成本和有效缩减施工周期,日后维护清洁亦较简单容易,也不影响使用场所内部设施和设备的布置或改位;

(2)出风箱采用射流式送风口送风经射流型风嘴可送至指定的需求岗位,定点送风,节省能源;

(3)可独立设定和控制温度,有效除湿。使用场所安装多台机组时,每台机组可独立设定和控制温度和除湿,可满足使用场所不同区域的不同温度、湿度要求,有效节省能源,在生产不满负荷的情况下,只需开启工作区域的空调机组,进一步节省能源。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改进型节能恒温除湿空调机组的安装右视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改进型节能恒温除湿空调机组的安装主视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改进型节能恒温除湿空调机组的安装俯视图。

其中,1、墙体;2、主机组;3、出风箱;4、电控箱;5、送风管道;6、回风口;7、回风管;8、电动回风阀;9、射流式出风口;10、热回收加热盘管; 11、冷凝器;12、压缩机;13、蒸发器;14、送风机;15、电机;16、均流百叶;17、回风百叶;18、PTC辅助电加热器;19、电动新风风阀;20、回风初效过滤器;21、防雨弯头;22、新风初效过滤器。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以及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描述,需要说明的是,在不相冲突的前提下,以下描述的各实施例之间或各技术特征之间可以任意组合形成新的实施例。

如图1至图3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改进型节能恒温除湿空调机组,其包括主机组2、和电控箱4,这两者均是安装在墙体1上。由于室内室外的限定,墙体1的内墙定义为室内墙,墙体1的外墙定义为室外墙,其中,主机组2 安装在室外墙上,电控箱4安装在室内墙上,出风箱3的数量可以为一个或者多个,出风箱3为吊顶式安装,安装位置可以根据实际需求设定,安装位置包括安装高度。而出风箱3上设有角度可调的射流式出风口9,因此可以随意调节出风方向和出风量,实现定点送风。而主机组2的安装位置也可以跟随出风箱3。图1中,箭头走向表示风的走向。

主机组的回风口上设有温度传感器和湿度传感器,实时检测室内的温度工况和湿度工况,主机组2和出风箱3的进风口通过送风管道5连接,主机组的回风口6上设有温度传感器和湿度传感器,该回风口6通过一回风管7连接至主机组2,回风管7内设有电动回风阀8,主机组2内设有热回收加热盘管10、冷凝器11、压缩机12、蒸发器13、PTC辅助电加热器18、节流阀(未图示)、电机15和送风机14,送风机14连接电机15。电动新风阀19、电动回风阀8、 PTC辅助电加热器18、温度传感器、湿度传感器、热回收加热盘管10、冷凝器 11、压缩机12和电机15连接电控箱4。在本实用新型中,热回收盘管10和冷凝器11实际上是包含了其内部具有的电磁阀,实际上是热回收盘管10的电磁阀和冷凝器11的电磁阀与电控箱连接。

制冷剂在蒸发器13中吸收被冷却的物体热量之后,汽化成低温低压的气态制冷剂、被压缩机12吸入、压缩成高压高温的气态制冷剂后排入冷凝器11、在冷凝器11中向冷却介质(水或空气)放热,冷凝为高压液态制冷剂、经节流阀节流为低压低温的制冷剂,再次进入蒸发器13吸热汽化,达到循环制冷的目的。这样制冷剂在系统中经过压缩、冷凝、节流、蒸发四个基本过程完成一个制冷循环。当时在实际实施过程中,还需要添加一些辅助设备,如手阀、汽液分离器、压力控制器等部件,这些属于现有技术知识,本领域技术人员根据所掌握的知识完全能够想到,不影响本发明提供的技术手段的实施。

在温度调控方面,当温度大于设定值,逐级加载启动压缩机12(冷凝器电磁阀同时开启),将室内空气降温至设定范围内,反之逐级卸载压缩机12(冷凝器电磁阀同时关闭)。当温度小于设定值时,逐级开启热回收盘管电磁阀,使热回收盘管10工作,将室内空气升温至设定范围内,反之逐级关闭热回收盘管电磁阀,停止热回收盘管10工作。这里要说明的是,实际应用中热回收盘管电磁阀仅在压缩机开启时工作,压缩机关闭时,机组需要加热升温时,启动PTC辅助电加热器进行加热。

对于湿度控制,本机组仅作除湿处理,无加湿功能。由于采用了热回收盘管10,机组在除湿工况时,将压缩机12排出来的高压高温的蒸汽经热回收盘管电磁阀至热回收盘管10,对蒸发器13除湿后的低温高湿空气进行升温除湿处理,减少了加热升温的电能消耗,降低了运行成本。同时,制冷系统采用了冷凝器 11与热回收盘管10双重冷凝功能,使冷凝温度更低,过冷度更大,压缩机制冷性能大大提高,使机组更加节能高效。

作为改进,在出风箱的进风处上设有均流百叶16,回风口6上设有回风百叶17。

射流式出风口9的结构设计可以直接采纳现有结构,例如可参考车载空调的出风口。将出风箱3安装好之后,可以手动通过调节射流式出风口9而调节出风气流方向。本实用新型中,射流式出风口9可以包括框体、外层叶片连杆、内层叶片连杆、内层叶片和外层叶片,外层叶片连接在外层叶片连杆上,且与框体活动连接,内层叶片与内层叶片连杆连接。

为了进一步节省能耗,本实用新型实施了焓差设计。回风管7上还设有与外部连通的新风进风口、新风初效过滤器和电动新风风阀19,所述新风进风口位于电动回风阀8的上方,电动新风风阀19与电控箱连接;室内墙上设有连通室外的排风扇,排风扇与电控箱连接。在常规模式下,春夏季节或中午时分,室外空气比较潮热,室外的新风焓值大于设定焓值,电动新风风阀19关闭,电动回风阀8开启,机组采用全回风工况运行。室外高温高湿的空气被隔绝在外。空调机组只需要对室内的热湿负荷进行处理,有效降低了机组的负荷,节约空调用电量。而在秋冬季节或早晚时分,室外空气比较凉爽,室外新风焓值小于设定焓值,电动新风风阀19开启,电动回风阀8关闭,排风扇开启。机组采用全新风工况运行。将室外低温低湿的空气过滤后,直接送入使用场所,对使用场所内空气进行降温除湿处理。这种运行模式下,压缩机12可以部分或者完全停止工作,有效减小压缩机12的工作负荷,节约空调用电量。

在回风管7内设有位于电动回风阀与回风管之间的回风初效过滤器20,该回风初效过滤器20的周缘与回风管的内壁抵接。新风进风口的外端连接一防雨弯头21,该防雨弯头21的端口向外逐渐向下倾斜。

本实用新型应用到的冷凝器可以为风冷冷凝器,也可以为水冷冷凝器。

上述实施方式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不能以此来限定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的基础上所做的任何非实质性的变化及替换均属于本实用新型所要求保护的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