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湿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269667发布日期:2018-12-14 22:10阅读:247来源:国知局
除湿机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除湿设备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除湿机。
背景技术
:除湿机可以起到干燥空气的作用,从而使人们或设备活动工作在适宜的湿度环境中。利用蒸气压缩式制冷循环系统,可以使蒸发器获得低于环境空气露点的蒸发温度,当空气经过蒸发器时,空气温度一旦降低到露点温度以下,便会凝结出空气中的水份,而后被蒸发器冷凝后的低温低湿空气通过冷凝器,冷凝器凭借系统内高温高压制冷剂气体将空气加热后再输送到室内环境,避免低温空气对环境的影响。由于现有除湿机产品蒸发器和冷凝器进风量和迎风面积相等,无法兼顾蒸发器和冷凝器对进风量和迎风面积的不同需求,所以现有除湿机产品一般能效比较低且在温度较低情况下的除湿能力衰减明显。经归纳,现有的除湿机的缺陷大致如下:①现有除湿机中蒸发器和冷凝器的迎风面积和进风量相等,而除湿蒸发器需要较低风速来延长有效除湿时间,但冷凝器却需要较高的风量和风速来强化换热和降低系统功率,所以相同的迎风面积和进风量无法满足蒸发器和冷凝器这两个部件对风量和风速的不同需求,带来的后果既可能是除湿能力的衰减,也可能是能效比下降;②现有除湿机技术方案由于蒸发器和冷凝器采用相同迎风面积,而蒸气压缩式制冷系统冷凝热负荷总是大于冷负荷,所以一般要求冷凝器的换热面积大于蒸发器的换热面积,该要求只能通过增加冷凝器的排数来解决,这样势必又会带来整机风量的衰减,影响冷凝器散热,整机能效比下降。鉴于此,有必要提供一种新型的除湿机,以解决或至少缓解上述技术缺陷。技术实现要素: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是提供一种除湿机,该除湿机旨在解决现有技术中的除湿机的除湿能力衰减、风量衰减以及能效比下降的技术问题。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除湿机,其中,所述除湿机包括机体、安装在所述机体内的第一冷凝器、第二冷凝器、蒸发器和风机,所述第一冷凝器和蒸发器排布在所述第二冷凝器的一侧,所述机体上设置有进风口和出风口,所述风机能够产生依次途经所述进风口、第一冷凝器、第二冷凝器、风机和出风口的第一气流路径以及依次途经所述进风口、蒸发器、第二冷凝器、风机和出风口的第二气流路径,所述蒸发器的迎风面面积小于所述第二冷凝器的迎风面面积。优选地,所述蒸发器与所述第一冷凝器位于平行于所述第二冷凝器的同一个平面内。优选地,所述进风口包括第一进风口和第二进风口,所述第一气流路径途经所述第一进风口和出风口,所述第二气流路径途经所述第二进风口和出风口。优选地,所述第一冷凝器、第二冷凝器和蒸发器位于所述除湿器的同一个腔室内。优选地,所述第一冷凝器、第二冷凝器和蒸发器均包括形成U型结构的依次连接的第一空气处理段、第二空气处理段和第三空气处理段。优选地,所述第一空气处理段和第三空气处理段平行于所述第一气流路径或第二气流路径,所述第二空气处理段垂直于所述第一气流路径或第二气流路径。优选地,所述除湿机水平放置时,所述第一冷凝器的上端缘与所述第二冷凝器的上端缘齐平。优选地,所述除湿机水平放置时,所述第一冷凝器位于所述蒸发器的正上方。优选地,所述第一冷凝器的迎风面面积与所述蒸发器的迎风面面积之和等于所述第二冷凝器的迎风面面积。优选地,所述第一冷凝器的迎风面面积与所述蒸发器的迎风面面积之和大于所述第二冷凝器的迎风面面积。本实用新型的上述技术方案中,由于蒸发器的迎风面面积小于所述第二冷凝器的迎风面面积且还额外设置了补风冷凝器(第一冷凝器)使得蒸发器的迎风面积远小于冷凝器的迎风面积,在保证冷凝器高风量的同时又满足了蒸发器对较低风速的要求,延长了蒸发器的有效除湿时间,提高了除湿效果;设置补风冷凝器既可以从蒸发器侧提高除湿机的除湿能力,又可以从冷凝器侧降低整机功率,有效提高整机能效比,并且使得增加冷凝器换热面积不再单纯依靠增加冷凝器的排数,有效避免了因冷凝器排数太多导致的整机风道阻力大风量不足的现象出现,进而提升了整机能效比。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方式,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示出的结构获得其他的附图。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除湿机的侧剖视图;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除湿机的俯视图。附图标号说明:标号名称标号名称1机体2第一冷凝器3第二冷凝器4风机5出风口6第一进风口7第二进风口8蒸发器a第一气流路径b第二气流路径9第一空气处理段10第二空气处理段11第三空气处理段本实用新型目的的实现、功能特点及优点将结合实施方式,参照附图做进一步说明。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方式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实施方式,而不是全部的实施方式。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方式,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方式,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需要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中所有方向性指示(诸如上、下……)仅用于解释在某一特定姿态(如附图所示)下各部件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运动情况等,如果该特定姿态发生改变时,则该方向性指示也相应地随之改变。另外,在本实用新型中如涉及“第一”、“第二”等的描述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其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并且,本实用新型各个实施方式之间的技术方案可以相互结合,但是必须是以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为基础,当技术方案的结合出现相互矛盾或无法实现时应当认为这种技术方案的结合不存在,也不在本实用新型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参见图1和图2,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除湿机,其中,除湿机包括机体1、安装在机体1内的第一冷凝器2、第二冷凝器3、蒸发器8和风机4,第一冷凝器2和蒸发器8排布在第二冷凝器3的一侧,机体1上设置有进风口和出风口5,风机4能够产生依次途经进风口、第一冷凝器2、第二冷凝器3、风机4和出风口5的第一气流路径a以及依次途经进风口、蒸发器8、第二冷凝器3、风机4和出风口5的第二气流路径b,蒸发器8的迎风面面积小于第二冷凝器3的迎风面面积。其中,第一冷凝器2又可称之为补风冷凝器,补风冷凝器本质上就是一个换热器,细分属于冷凝器范畴,而冷凝器就是用于将高温高压的气态制冷剂冷凝到中温高压的液态制冷剂的一种制冷空调领域常用的换热设备,补风指的是冷凝器比蒸发器8多出来的那一部分空气,以弥补除湿机冷凝器部件和蒸发器8部件对风量的不同需求,实现两者兼顾的效果。其中,除湿机水平放置时,第一冷凝器2位于蒸发器8的正上方,且本实用新型不限于此。迎风面面积是指对应的部件(例如第一冷凝器2)面对进风口那一面的表面的面积。本实用新型的上述技术方案中,可以使沿第一气流路径a的气流先经过第一冷凝器2,对第一冷凝器2中的高温高压的制冷剂气体进行冷却冷凝,然后再经过第二冷凝器3的上部,对第二冷凝器3的上部中的高温高压的制冷剂气体进行冷却冷凝,以及使沿第二气流路径b的气流先经过蒸发器8,对蒸发器8中的低温低压的制冷剂液体进行加热使之蒸发成气体后经压缩机压缩,从而实现降温除湿功能,之后该气流再经过第二冷凝器3的下部,对第二冷凝器3下部中的制冷剂进一步冷却冷凝。两股气流最后在风道中汇合,最终途经风机4被送出出风口5,吹入室内环境中。由于采用了补风冷凝器(第一冷凝器2)使得冷凝器的进风量远高于蒸发器8的进风量,满足了冷凝器换热对高风量的需求;另外,由于蒸发器8的迎风面面积小于第二冷凝器3的迎风面面积且还额外设置了补风冷凝器使得蒸发器8的迎风面积远小于冷凝器的迎风面积,在保证冷凝器高风量的同时又满足了蒸发器8对较低风速的要求,较低的风速会有利于延长蒸发器8的有效除湿时间,从而提高了除湿效果;设置补风冷凝器既可以从蒸发器8侧提高除湿机的除湿能力,又可以从冷凝器侧降低整机功率,有效提高整机能效比,由于蒸气压缩式制冷系统冷凝热负荷总是大于冷负荷,这样就势必要求冷凝器的换热面积大于蒸发器8的换热面积,由于设置了补风冷凝器,使得增加冷凝器换热面积不再单纯依靠增加冷凝器的排数,有效避免了因冷凝器排数太多导致的整机风道阻力大风量不足的现象出现,进而提升了整个除湿机的能效比。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蒸发器8与第一冷凝器2位于平行于第二冷凝器3的同一个平面内。进风口可以包括第一进风口6和第二进风口7,第一气流路径a途经第一进风口6和出风口5,第二气流路径b途经第二进风口7和出风口5。当然,第一气流路径a和第二气流路径b途径同一个进风口的方案也是可以的,也是受本实用新型保护的。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第一冷凝器2、第二冷凝器3和蒸发器8位于除湿器的同一个腔室内。从而方便第二冷凝器3处理途径第一冷凝器2和蒸发器8的气流。此外,第一冷凝器2、第二冷凝器3和蒸发器8可以均包括形成U型结构的依次连接的第一空气处理段9、第二空气处理段10和第三空气处理段11。并且优选地,第一空气处理段9和第三空气处理段11平行于第一气流路径a或第二气流路径b,第二空气处理段10垂直于第一气流路径a或第二气流路径b。采用U型结构的换热器这样既可以充分利用除湿机箱体的空间,又能够带来多面进风的大进风口好处,在相同蒸发器8进风量的前提下还可以有效降低进风风速,延长有效除湿时间,对除湿机的除湿能力有明显提升效果。当然,本实用新型并不限于此,如果采用了直排蒸发器和直排冷凝器、或者L型蒸发器和L型冷凝器,也将落入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为了保证空间布局的紧凑性,除湿机水平放置时,第一冷凝器2的上端缘可以与第二冷凝器3的上端缘齐平。更全面地,第一冷凝器2和蒸发器8在第二冷凝器3上的正投影可以与第二冷凝器3重合或基本重合,这样可以以尽可能小的空间将第一冷凝器2、蒸发器8和第二冷凝器3安装就位。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实施方式,第一冷凝器2的迎风面面积与蒸发器8的迎风面面积之和等于第二冷凝器3的迎风面面积。这时可以将除湿机的结构做得尽可能的紧凑。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种实施方式,第一冷凝器2的迎风面面积与蒸发器8的迎风面面积之和大于第二冷凝器3的迎风面面积。参见图,第一冷凝器2的迎风面面积与蒸发器8的迎风面面积之和略大于第二冷凝器3的迎风面面积。当然这一迎风面面积的比值往往不是一个确定的数值;但同时可以明确的是,只要结构布置方案(含第一冷凝器2、第二冷凝器3和蒸发器8的布置方案)、除湿能力要求和能效比要求等确定的前提下会存在一个最佳迎风面积比,即本实用新型的最佳实施方案,而这个最佳迎风面面积比可以通过计算机仿真模拟和/或实验等方式加以确定。以上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凡是在本实用新型的实用新型构思下,利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变换,或直接/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
技术领域
均包括在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内。当前第1页1 2 3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