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新型冷却塔用高效换热塔体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765278发布日期:2018-10-26 19:55阅读:352来源:国知局
一种新型冷却塔用高效换热塔体结构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冷却塔塔体,确切地说是一种新型冷却塔用高效换热塔体结构。



背景技术:

当前所使用的冷却塔塔体进采用的传统的开放式结构或密闭式结构,虽然可以满足对冷却设备进行承载定位和对待冷却水体等物质进行导流冷却的目的,但当前的冷去塔塔体设备的空气动力学和热交换能力均相对较差,一方面导致在进行冷却降温时,需要耗费大量的动力实现对高温气流、低温气流进行驱动、导流,以达到提高冷却降温作业效率的目的,另一方面也导致待冷却水体等物质在通过塔体时,不能充分有效的利用塔体表面积大的优势进行主动热交换,并达到降温作业的目的,再加之当前塔体自身结构也极大的限制了热交换和热散失能力,从而进一步制约了塔体的对冷却塔运行时的降温能力,从而造成了当前的冷却塔设备在运行中,往往需要耗费较大的动力用来驱动空气流动的速度和方向,提高散热效率,同时也需要增加大量的诸如导流板、散热器等设备提高热交换效率,严重导致了冷却塔设备结构体积大,结构复杂、生产及运行成本高,热交换效率低下的现状,因此针对这一问题,迫切需要开发一种新型的换热盘组,以满足实际使用的需要。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现有技术上存在的不足,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新型冷却塔用高效换热塔体结构,该本新型结构简单,使用灵活方便,一方面具有良好的承载定位能力,可有效满足对冷却塔各设备进行承载定位作业的需要,另一方面具有良好的换热、散热能力,可有效的提高对水体进行降温作业的工作效率,并辅助降低冷却塔设备对水体降温作业时的运行能耗,从而达到提高冷却塔设备运行效率,并降低运行成本的目的。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是通过如下的技术方案来实现:

一种新型冷却塔用高效换热塔体结构,包括承载底座、散热段及动力驱动段,承载底座、散热段及动力驱动段间相互同轴分布,按照自下向上顺序相互连接分布,承载底座侧壁上均布若干透孔,且透孔轴线与承载底座轴线垂直并相交,透孔总面积为承载底座侧表面面积的30%—70%,散热段及动力驱动段的侧壁内表面和外表面均布若干散热翅板,其中散热段及动力驱动段外表面的散热翅板总面积为散热段及动力驱动段外表面总面积的1.5—5倍,散热段及动力驱动段内表面散热翅板总面积为散热段及动力驱动段内表面面积的0.5—2.5倍,散热翅板与散热段及动力驱动段轴线呈0°—90°夹角,且散热段及动力驱动段外表面的散热翅板前端面指向斜下方,散热段及动力驱动段内表面散热翅板前端面指向斜上方,散热段及动力驱动段同一表面上的各散热翅板间相互平行分布,散热段包括外散热板、内散热板、换热管及筋板,外散热板、内散热相互平行分布,并通过筋板相互连接,且所述的外散热板、内散热板之间设宽度为3—10厘米的换热腔,换热管至少一条,嵌于换热腔内并分别与外散热板、内散热板相互连接,且换热管环绕散热段轴线呈螺旋状结构分布,换热管两端均在外散热板上设连接口。

进一步的,所述的承载底座、散热段及动力驱动段共同构成轴线截面为等腰梯形及双曲线形结构中的中的任意一种。

进一步的,所述的散热段与承载底座和动力驱动段间均设至少一层过滤网。

进一步的,所述的承载底座、散热段及动力驱动段内表面均设若干设备定位架,且所述的设备定位架均与承载底座、散热段及动力驱动段同轴分布。

进一步的,所述的设备定位架为框架结构,各定位架上均设若干导向滑轨,所述的导向滑轨与定位架间通过转台机构相互铰接。

进一步的,所述的散热翅板上均布若干透孔,所述的透孔与水平面垂直分布,且上下相邻的两层散热翅板上的透孔轴线间距离为透孔直径的1—5倍。

本新型结构简单,使用灵活方便,一方面具有良好的承载定位能力,可有效满足对冷却塔各设备进行承载定位作业的需要,另一方面具有良好的换热、散热能力,可有效的提高对水体进行降温作业的工作效率,并辅助降低冷却塔设备对水体降温作业时的运行能耗,从而达到提高冷却塔设备运行效率,并降低运行成本的目的。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来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

图1为本实用新型结构示意图;

图2为散热端局部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实现的技术手段、创作特征、达成目的与功效易于明白了解,下面结合具体实施方式,进一步阐述本实用新型。

如图1和2所述一种新型冷却塔用高效换热塔体结构,包括承载底座1、散热段2及动力驱动段3,承载底座1、散热段2及动力驱动段3间相互同轴分布,按照自下向上顺序相互连接分布,承载底座1侧壁上均布若干透孔4,且透孔4轴线与承载底座1轴线垂直并相交,透孔4总面积为承载底座1侧表面面积的30%—70%,散热段2及动力驱动段3的侧壁内表面和外表面均布若干散热翅板5,其中散热段2及动力驱动段3外表面的散热翅板5总面积为散热段2及动力驱动段3外表面总面积的1.5—5倍,散热段2及动力驱动段3内表面散热翅板5总面积为散热段2及动力驱动段3内表面面积的0.5—2.5倍,散热翅板5与散热段2及动力驱动段3轴线呈0°—90°夹角,且散热段2及动力驱动段3外表面的散热翅板5前端面指向斜下方,散热段2及动力驱动段3内表面散热翅板5前端面指向斜上方,散热段2及动力驱动段3同一表面上的各散热翅板5间相互平行分布。

本实施例中,所述的散热段2包括外散热板21、内散热板22、换热管23及筋板24,外散热板21、内散热22相互平行分布,并通过筋板24相互连接,且所述的外散热板21、内散热板22之间设宽度为3—10厘米的换热腔25,换热管23至少一条,嵌于换热腔25内并分别与外散热板21、内散热板22相互连接,且换热管23环绕散热段2轴线呈螺旋状结构分布,换热管23两端均在外散热板21上设连接口26。

本实施例中,所述的承载底座1、散热段2及动力驱动段3共同构成轴线截面为等腰梯形及双曲线形结构中的中的任意一种。

本实施例中,所述的散热段2与承载底座1和动力驱动段3间均设至少一层过滤网6。

本实施例中,所述的承载底座1、散热段2及动力驱动段3内表面均设若干设备定位架7,且所述的设备定位架7均与承载底座1、散热段2及动力驱动段3同轴分布。

本实施例中,所述的设备定位架7为框架结构,各定位架7上均设若干导向滑轨8,所述的导向滑轨8与定位架7间通过转台机构9相互铰接。

本实施例中,所述的散热翅板5上均布若干透孔4,所述的透孔4与水平面垂直分布,且上下相邻的两层散热翅板5上的透孔4轴线间距离为透孔4直径的1—5倍。

本新型在具体实施时,首先对本新型的承载底座、散热段及动力驱动段进行组装,然后将相应的风机、循环泵及喷淋管等设备安装到本新型承载底座、散热段及动力驱动段中相应的位置即可。

在进行降温作业时,由于本新型采用的轴线截面为等腰梯形及双曲线形结构中的任意一种,可有效的提高气流沿塔体内表面上升的效率,从而达到降低风机运行能耗的目的,同时由散热段及动力驱动段内表面和外表面的散热翅板,一方面极大的增加了塔体的散热面积,另一方面也延长了待冷却水体等与塔体表面接触面积和极大延长了接触时间,从而提高塔体表面的散热能力,同时散热段所采用的外散热板、内散热板、换热管及筋板结构,在提高散热面积的同时,另可有效的引入外部冷却介质,从而进一步提高塔体的热交换效率,提高冷却作业的工作效率。

本新型结构简单,使用灵活方便,一方面具有良好的承载定位能力,可有效满足对冷却塔各设备进行承载定位作业的需要,另一方面具有良好的换热、散热能力,可有效的提高对水体进行降温作业的工作效率,并辅助降低冷却塔设备对水体降温作业时的运行能耗,从而达到提高冷却塔设备运行效率,并降低运行成本的目的。

本行业的技术人员应该了解,本实用新型不受上述实施例的限制。上述实施例和说明书中描述的只是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精神和范围的前提下,本实用新型还会有各种变化和改进。这些变化和改进都落入要求保护的本实用新型范围内。本实用新型要求保护范围由所附的权利要求书及其等效物界定。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