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热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795916发布日期:2019-02-01 19:52阅读:153来源:国知局
供热系统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供热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供热系统。



背景技术:

当今社会能源紧张,使得资源类的产品飞快地涨价,供暖企业所提供的热能是用煤来实现的,但是煤价不断上涨,给供暖企业带来了巨大的压力,最后将上涨的压力转向使用者。而电力供应的问题也是十分突出,生产型和居民生活性用电使得白天用电形成高峰,并且常常在白天拉闸限电,但是半夜用电量急剧下降,白天和晚上用电形成鲜明的对比,因此国家鼓励晚上用电。因此出现了用电加热的取暖设备,在晚上用低谷电进行蓄能。但现在的储能锅炉是用水作为蓄能的载体,但水的局限性大,水只能加热到90℃以下,而且在水中的加热电阻丝要求高,得防止漏电,还需要绝缘,这样储能量小,体积大,限制了大面积推广使用。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供热系统,该供热系统可以在电力系统电网负荷低时进行充热蓄能,在电网用电高峰时减少或不用电能,进而实现其积蓄的热能与外界用气或者用水热交换。

基于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供热系统,包括:电加热蓄热装置、第一换热装置、第二换热装置、引风装置、供水设备和储水设备;

所述电加热蓄热装置包括壳体、蓄热装置、电加热装置、第一导热管道和第二导热管道;

所述蓄热装置设置在所述壳体内,所述蓄热装置为长方体,所述蓄热装置包括蓄热壳体、蓄热体和第一保温层;所述蓄热体设置在所述蓄热壳体内,所述第一保温层设置在所述蓄热壳体和所述蓄热体之间,所述蓄热体长度方向的两端分别设置为第一端和第二端,所述蓄热体内设置有多个用于放置电加热装置的第一安装通道,所述第一安装通道沿所述蓄热体长度方向延伸,多个所述第一安装通道自所述蓄热体高度方向设置两排,其中,位于上排的第一安装通道自所述蓄热体的第一端至第二端方向高度递减,位于下排的第一安装通道自所述蓄热体的第一端至第二端方向高度递增,以使上排的第一安装通道和下排的第一安装通道在所述蓄热体内呈交叉布置;所述电加热装置设置在所述第一安装通道内能够对所述蓄热体加热;

所述蓄热体内还设置有多个第二安装通道,所述第二安装通道位于在两排所述第一安装通道之间,所述第一导热管道安装在第二安装通道内,所述第一导热管道一端伸入到所述第一换热装置内,

所述供水设备和储水设备通过水循环管道与所述第一换热装置连通;

所述蓄热体内还设置有多个第三安装通道,所述第三安装通道沿所述蓄热体的高度方向倾斜布置,所述第三安装通道内用以放置第二导热管道,所述第二导热管道一端伸入到所述第二换热装置内,所述引风装置通过热风循环管道与所述第二换热装置连通。

上述技术方案中,电加热装置起到对蓄热装置供热的作用,第一导热管道和第二导热管道分别通过第一换热装置、第二换热装置将热量传递给外界的外界用水和用气,以实现用电高峰期供热作用,满足家庭日常生活使用需求;并且,位于上排的第一安装通道自蓄热体的第一端至第二端方向高度递减,位于下排的第一安装通道自蓄热体的第一端至第二端方向高度递增,以使上排的第一安装通道和下排的第一安装通道在蓄热体内呈交叉布置;上述布置方式,能够有效延长第一安装通道和第二安装通道在蓄热体内的长度,从而加大电加热装置与蓄热体的接触面积,保障对蓄热体快速而高效升温作用。

进一步的,还包括控制装置,所述控制装置包括用于检测壳体内部温度的温度传感器和用于接收温度传感器输出信号并控制继电器通断的控制器,所述温度传感器与控制器的输入端相接,所述控制器的输出端与继电器相接,所述继电器与供电电源和电加热装置相接。

上述技术方案中,控制器能够通过温度传感器检测壳体内部温度,然后通过继电器控制供电电源和电加热装置的通断路,从而实现对检测壳体内部温度进行监控,达到自控制的功能。

进一步的,所述水循环管道包括相连通的进水管道和出水管道,所述进水管道的进水端通过水压控制阀连通供水设备,所述出水管道的出水口通过开关阀门连通所述储水设备。

上述技术方案中,进水管道中通入的冷水在第一换热装置内加热后通过出水管道排出到储水设备,能够为用户提供热水,以供生活使用。

进一步的,所述热风循环管道包括相连通的进风管道和排风管道,所述进风管道的入口与引风设备相连通,所述排风管道的出口用以引入室内环境供热。

上述技术方案中,进风管道中通入外界空气在第二换热装置内加热后通过排风管道排出到室内,能够有效提升室内温度,特别适用于秋冬季节。

进一步的,两排所述第一安装通道中,上排的各个第一安装通道沿所述蓄热体的宽度方向间隔布置,下排的各个第一安装通道沿所述蓄热体的宽度方向间隔布置。

上述技术方案中,上排和下排的各个第一安装通道分别采用沿蓄热体的宽度方向间隔布置,能够保障应用时对蓄热体宽度方向各个区域进行充分加热,使蓄热体温度均匀。

进一步的,上排的各个第一安装通道与下排的各个第一安装通道之间沿蓄热体宽度方向相交错设置。

上述技术方案中,上排和下排的各个第一安装通道分别上述相交错的布置方式,能够保障应用时进一步增加对蓄热体宽度方向各个区域进行加热,使蓄热体温度均匀,进而提升对两个导热管道内的液体的加热作用。

进一步的,所述电加热装置包括电加热管道和设置在所述电加热管道内的电加热丝。

上述技术方案中,电热丝起到加热的作用,电加热管道的管壁增加了与蓄热体之间的接触面积,从而保障对蓄热体的充分、快速升温的作用。

进一步的,所述壳体的内壁设置有第二保温层。

第二保温层起到对壳体内部空间的充分保温隔热作用,阻止热量散发速度,从而提升蓄热能力。

进一步的,所述储水设备具有用以家用用水设备。

进一步的,所述壳体内设置有用以包覆电加热蓄热装置的第一保温土块。

上述技术方案中,第一保温土块起到对电加热蓄热装置的保温作用,从而减小整个蓄热装置的热量散发速度,保障在用电高峰期内对相应的待加热的冷气或者冷水的高效升温作用。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供热系统的技术效果有:

电加热装置起到对蓄热装置供热的作用,第一导热管道和第二导热管道分别通过第一换热装置、第二换热装置将热量传递给外界的外界用水和用气,以实现用电高峰期供热作用,满足家庭日常生活多元化的使用需求;并且,位于上排的第一安装通道自蓄热体的第一端至第二端方向高度递减,位于下排的第一安装通道自蓄热体的第一端至第二端方向高度递增,以使上排的第一安装通道和下排的第一安装通道在蓄热体内呈交叉布置;上述布置方式,能够有效延长第一安装通道和第二安装通道在蓄热体内的长度,从而加大电加热装置与蓄热体的接触面积,保障对蓄热体快速而高效升温作用。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方式,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供热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供热系统中的电加热蓄热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供热系统中的蓄热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图3的俯视图;

图5是图3的侧视图;

图6是电加热管道的结构示意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供热系统中的控制装置的控制原理图。

附图标记:10-电加热蓄热装置;20-第一换热装置;30-第二换热装置;40-引风装置;50-供水设备;60-储水设备;71-进水管道;72-出水管道;80-温度传感器;91-进风管道;92-排风管道;

100-壳体;110-第二保温层;200-第二导热管道;300-蓄热装置;310-蓄热壳体;320-蓄热体;321-第一端;322-第二端;323-第一安装通道;324-第二安装通道;325-第三安装通道;330-第一保温层;500-电加热装置;510-电加热管道;600-第一导热管道;700-第一保温土块。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左”、“右”、“竖直”、“水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供热系统目的是,在电力系统电网负荷低时进行充热蓄能,在电网用电高峰时减少或不用电能,并且利用其积蓄的热能与外界用气设备或者用水设备进行热交换,从而满足人们的生活使用需求。

具体的,请参照图1至图3,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供热系统,包括:电加热蓄热装置10、第一换热装置20、第二换热装置30、引风装置40、供水设备50和储水设备60。

该电加热蓄热装置10包括:壳体100、蓄热装置300、电加热装置500、第一导热管道600和第二导热管道200;

壳体100整体设置为长方体或者正方体,蓄热装置300优选为长方体,蓄热装置300包括蓄热壳体310、蓄热体320和第一保温层330。

蓄热体320设置在蓄热壳体310内,起到储存热能的作用;第一保温层330设置在蓄热壳体310和蓄热体320之间,第一保温层330起到保温隔热作用,减小蓄热体320的能量损失。

如图3和图5所示,蓄热体320长度方向的两端分别设置为第一端321和第二端322,蓄热体320内设置有多个用于放置电加热装置500的第一安装通道323,第一安装通道323沿蓄热体320长度方向延伸,多个第一安装通道323自蓄热体320高度方向设置两排,其中,位于上排的第一安装通道323自蓄热体320的第一端321至第二端322方向高度递减,位于下排的第一安装通道323自蓄热体320的第一端321至第二端322方向高度递增,即,上排的第一安装通道323和下排的第一安装通道323分别为一端高、一端低的方式布置,以使上排的第一安装通道323和下排的第一安装通道323在蓄热体320内呈交叉布置;从而增加第一安装通道323在蓄热体320内的长度及面积,电加热装置500设置在第一安装通道323内,电加热装置500能够对蓄热体320加热。

在蓄热体320内还设置有多个第二安装通道324,第二安装通道324位于在两排第一安装通道323之间,第一导热管道600安装在第二安装通道324内,第一导热管道600一端伸入到第一换热装置20内,供水设备50和储水设备60通过水循环管道与第一换热装置20连通;第一导热管道600的作用是将蓄热体320积累的热能通过第一换热装置20传递至水循环管道内的冷水,从而满足用户对于热水的使用需求。

上述第一导热管道600内的介质可以是油液或者水。

一个优选实施方案中,蓄热体320采用耐火砌块砌接或者采用一体式耐火砌块。耐火砌块不仅具备储热性能,还具有防火作用。

如图3和图4所示,蓄热体320内还设置有多个第三安装通道325,第三安装通道325沿蓄热体320的高度方向倾斜布置,第三安装通道内用以放置第二导热管道200。第二导热管道200一端伸入到第二换热装置30内,引风装置40通过热风循环管道与第二换热装置30连通。第二导热管道200的作用是将蓄热体积累的热能通过第二换热装置30传递至热风循环管道中的空气,从而利用该加热的空气通入室内以满足冬季取暖的使用需求。

并且,第三安装通道、第二安装通道和第一安装通道在蓄热体320内互不连通。

上述技术方案中,电加热装置500起到对蓄热装置300供热的作用,第一导热管道600和第二导热管道200分别通过第一换热装置20、第二换热装置30将热量传递给外界的外界用水和用气,以实现用电高峰期供热作用,满足家庭日常生活使用需求;第一换热装置20、第二换热装置30分开设置,第一导热管道连接第一换热装置20对冷水换热,第二导热管道200连接第二换热装置30对冷气换热,相比于采用一个换热装置的方式而言,本实施例采用的两个换热装置的能够大幅提高换热效率。

并且,位于上排的第一安装通道323自蓄热体320的第一端321至第二端322方向高度递减,位于下排的第一安装通道323自蓄热体320的第一端321至第二端322方向高度递增,以使上排的第一安装通道323和下排的第一安装通道323在蓄热体320内呈交叉布置;上述布置方式,能够有效延长第一安装通道323和第二安装通道324在蓄热体320内的长度,从而加大电加热装置500与蓄热体320的接触面积,保障对蓄热体320快速而高效升温作用。

请参照图2和图7,一个优选实施方案中,本实施例提供的供热系统还包括控制装置,控制装置包括用于检测壳体内部温度的温度传感器80和用于接收温度传感器80输出信号并控制继电器通断的控制器,温度传感器80与控制器的输入端相接,控制器的输出端与继电器相接,继电器与供电电源和电加热装置相接。具体实施时,控制器能够通过温度传感器80检测壳体内部温度,然后通过继电器控制供电电源和电加热装置的通断路,从而实现对检测壳体内部温度进行监控,达到自控制的功能。

请参照图1,一个优选实施方案中,上述的水循环管道包括相连通的进水管道71和出水管道72,进水管道71的进水端通过水压控制阀连通供水设备50,出水管道72的出水口通过开关阀门连通储水设备60。进水管道71中通入的冷水在第一换热装置20内加热后通过出水管道72排出到储水设备60,能够为用户提供热水,以供生活使用。

一个优选实施方案中,热风循环管道包括相连通的进风管道91和排风管道92,进风管道91的入口与引风装置40相连通,排风管道92的出口用以引入室内环境供热。进风管道91中通入外界空气在第二换热装置30内加热后通过排风管道92排出到室内,能够有效提升室内温度,特别适用于秋冬季节。

请参照图3-图5,一个优选实施方案中,上述的两排第一安装通道323中,上排的各个第一安装通道323沿蓄热体320的宽度方向间隔布置,即上一排中每一个第一安装通道323沿蓄热体320的宽度方向间隔布置;下排的各个第一安装通道323沿蓄热体320的宽度方向间隔布置,即下一排中每一个第一安装通道323沿蓄热体320的宽度方向间隔布置。

上述技术方案中,上排和下排的各个第一安装通道323分别采用沿蓄热体320的宽度方向间隔布置,能够保障应用时对蓄热体320宽度方向各个区域进行充分加热,使蓄热体320宽度温度均匀,进而提升对第一导热管道600和第二导热管道200内的液体充分加热。

一个优选实施方案中,上排的各个第一安装通道323与下排的各个第一安装通道323之间沿蓄热体320宽度方向相交错设置。即,沿着蓄热体320宽度方向的一端向另一端看,依次是上排的第一安装通道323、下排的第一安装通道323、上排的第一安装通道323、下排的第一安装通道323……的布置方式。

上述技术方案中,上排和下排的各个第一安装通道323分别上述相交错的布置方式,能够保障应用时进一步增加对蓄热体320宽度方向各个区域进行加热,使蓄热体320温度均匀,进而提升对第一导热管道600和第二导热管道200内的液体的加热作用。

一个优选实施方案中,第一保温层330采用岩棉板。

岩棉板(Stone wool board)又称岩棉保温板,是以玄武岩为主要原材料,经高温熔融加工而成的无机纤维板,具有导热系数小、保温、隔燃、具有质量轻的特点。

如图6所示,一个优选实施方案中,电加热装置500包括电加热管道510和设置在电加热管道510内的电加热丝(图中未示意)。

具体实施时,上述的电加热管道510由于与蓄热体充分接触,为了增加导热效率,电加热管道510宜采用导热性能和耐高温的金属材质。

上述技术方案中,电热丝起到加热的作用,电加热管道510的管壁增加了与蓄热体320之间的接触面积,从而保障对蓄热体320的充分、快速升温的作用。

如图2所示,一个优选实施方案中,壳体100的内壁设置有第二保温层110,具体实施时,第二保温层110可以采用岩棉板,起到良好的隔热保温性能。阻止热量散发速度,从而提升蓄热能力。

一个优选实施方案中,壳体内设置有用以包覆电加热蓄热装置10的第一保温土块700,具体实施时,在第一保温土块700侧面分别设置通孔用以穿过相应的电加热装置以及各个管路。

上述技术方案中,第一保温土块700起到对电加热蓄热装置10的保温作用,从而减小整个电加热蓄热装置10的热量散发速度,保障在用电高峰期内对相应的待加热的冷气或者冷水的高效升温作用。

另外,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中供热系统中各个用电设备采用市电供电,在壳体、第二保温层、第一保温土块上均设置用以接通电源或者管道的孔,在孔内设置陶瓷管以起到绝缘作用,由于上述结构形式是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做出的选择,因此,图中省略了相应的结构。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各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各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实用新型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