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带混合槽的负氧离子发生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163249发布日期:2018-12-05 19:44阅读:187来源:国知局
一种带混合槽的负氧离子发生器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空气净化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负氧离子发生器。



背景技术:

目前市场上负氧离子发生器种类繁多,主要分为车载型、家用型和办公型几个大类,而质量也是良莠不齐。现有市面上出现一种利用高压气体驱使水体撞击硬物产生负氧离子的发生器,这种负氧离子发生器包括壳体、输水管、输气管以及发生部,在使用时,从输气管排出的高压气体会流经输水管出水端并在此区域形成负压区,负压区会抽取输水管内的水体,使得水体与高压气体一起撞击发生部,由此产生负氧离子。这种结构存在以下缺陷:输水管的出水端外侧区域为敞开式空间,当高压气体流经并形成负压区时,该负压区域除了通过抽取输水管内水体外,还可以通过抽取周边空间内空气的方式来平衡气压,这就导致该负压区域抽取输水管内水体的作用降低,由此导致撞击发生部的水体数量减小,降低了负氧离子的产生量,当通过增大高压气体的流速来提高负氧离子产生量时,存在噪音较大的问题,影响使用体验。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解决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带混合槽的负氧离子发生器,通过在输水管的内连端端口处设置混合槽,有效提高负压区域对输水管内水体的抽取效果,既提升负氧离子产生量,还有效控制噪音。

本实用新型通过以下方式实现:一种带混合槽的负氧离子发生器,包括内设空腔的壳体以及设于空腔中的负氧离子发生组件,所述负氧离子发生组件包括设于空腔底面上的混合槽、与混合槽通连的输气管、与混合槽通连的输水管以及与所述混合槽槽口对应的发生部,通过输气管流入混合槽的高压气体夹带来自输水管的液体并撞击发生部。通过在输水管的内连端端口处设置混合槽,混合槽形成抽取输水管内水体的负压区域,由于混合槽并没有敞露在周边空间中,使得负压区域内的吸附力能有效地作用在输水管上,进而有效提高负压区域对输水管内水体的抽取效果,既通过增加抽取的水量来提升负氧离子产生量,还通过减小高压气体的流量来有效降低噪音,提升使用体验。由于输水管和输气管的内连端端口均设置在混合槽底部,使得高压气体产生的负压区域不会从周边空间抽取空气,进而会更多地作用在输水管上。

作为优选,所述输气管和输水管的内连端端口均齐平地开设在所述混合槽的槽底面上。混合槽设置在槽底面上,混合槽的槽腔底部区域与外接空间通连不畅,有效确保负压区域对输水管的虹吸效果。

作为优选,所述输气管内连端端口和输水管内连端端口的轴线均为竖向设置,所述输气管内连端端口和输水管内连端端口分置在所述槽底面的两侧。输气管的内连端端口轴线竖向设置,确保高压气体能带着水体撞击发生部,提高负氧离子的生产效率,输水管的内连端端口轴线竖向设置,引导水体竖直朝向发生部喷射,提高负氧离子的生产效率。

作为优选,所述混合槽的槽腔呈长方体状,所述槽腔的深度为H,2mm≤H≤10mm,既确保槽腔底部与外界空间间气流流通阻力,还有效限制槽底面与发生部间的距离,防止两者间距离过大而影响水体撞击发生部时的速度。

作为优选,所述输气管的外连端与外界高压气源通连,所述输水管外连端与外界水源通连。外界高压气源内的高压气体通过输气管进入混合槽并撞击在发生部上,混合槽内形成负压区域;外界水源内水体在负压区域的作用下通过输水管进入混合槽,并与高压气体混合后撞击发生部,由此产生负氧离子。

作为优选,所述发生部位于所述混合槽的上方,所述发生部底面设有平整的撞击面,所述撞击面的竖向投影完整覆盖所述混合槽。撞击面的竖向投影完整覆盖所述混合槽,确保混合槽内自下向上喷射的汽水混合物能通过有效撞击撞击面来生成负氧离子,防止汽水混合物因射向偏离而出现无法与发生部撞击的情况。

作为优选,所述腔体顶部设有与混合槽竖向对应的调节孔,所述调节孔周缘向下延伸形成通气管,所述发生部设置在所述通气管下部。调节孔用于调节发生部与外界空间大气压,确保汽水混合物能以较大速度撞击发生部,进而提高负氧离子产量。还起到引导汽水混合物的作用,确保带有负氧离子的汽水混合物通过排汽口外排。

作为优选,所述发生部呈长条状,所述发生部通过其端部与所述通气管固接,所述发生部中段两侧壁面与通气管内侧壁间围合形成竖向贯通的通气孔。通气管既起到固定发生部的作用,发生部两端与通气管固接,两侧与通气管内侧壁间围合形成通气孔,确保汽水混合物能射入通气管并撞击在发生部上。

作为优选,所述壳体顶面设有可转动的盖体,所述盖体可在覆盖调节孔的封堵工位以及与调节孔竖向错位的敞口工位间渐变调节。通过转动盖体来调整调节孔的开合程度,进而有效控制负氧离子的外排流量。

作为优选,所述通气管下端口周缘与所述腔体底面间预留有通气间隙,所述腔体的上部侧壁上开设与外界通连的排汽口。带有负氧离子的汽水混合物再穿越通气间隙后通过排汽口外排,实现向外输出负氧离子的目的。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通过在输水管的内连端端口处设置混合槽,混合槽形成抽取输水管内水体的负压区域,由于混合槽并没有敞露在周边空间中,使得负压区域内的吸附力能有效地作用在输水管上,进而有效提高负压区域对输水管内水体的抽取效果,既通过增加抽取的水量来提升负氧离子产生量,还通过减小高压气体的流量来有效降低噪音,提升使用体验。

附图说明

图1 为本实用新型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中:1、壳体,2、混合槽,3、输气管,4、输水管,5、发生部,6、撞击面,7、调节孔,8、通气管,9、通气间隙,10、盖体,11、排汽口。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说明书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的实质性特点作进一步的说明。

如图1所示的一种带混合槽的负氧离子发生器,由内设空腔的壳体1以及设于空腔中的负氧离子发生组件组成,所述负氧离子发生组件包括设于空腔底面上的混合槽2、与混合槽2通连的输气管3、与混合槽2通连的输水管4以及与所述混合槽2槽口对应的发生部5,通过输气管3流入混合槽2的高压气体夹带来自输水管4的液体并撞击发生部5。

在实际操作中,所述输气管3的外连端与外界高压气源通连,所述输水管4外连端与外界水源通连。在使用时,外界高压气源内的高压气体通过输气管3进入混合槽2,使得混合槽2内具有自槽底向槽口流动的气流;位于输水管4内连端端口周边区域的空气会随着上述气流一起流动,并在该区域形成负压,外界水源在大气压力作用下通过输水管4流入该负压区域,进而与气流混合形成自下而上射向发生部5的汽水混合物。由于撞击面6的竖向投影完整覆盖混合槽2,所以,从混合槽2射出的汽水混合物在与撞击面6撞击后产生负氧离子并转而向下流动,富含负氧离子的汽水混合物向下流动并通过通气间隙9流入通气管8与壳体1侧壁间的空间内,进而通过排汽口11向外输送。

在实际操作中,所述调节孔7通过调整其横截面积大小来对负氧离子的产生量进行控制,当盖体10完全封堵调节孔7时,通气管8上端与外界空间互不通连,通气管8内气压会因汽水混合物向内喷射而升高,通气管8内过高的气压会限制汽水混合物喷入通气管8并撞击发生部5的速度,进而影响负氧离子产量;当盖体10与调节孔7竖向错位时,通气管8内气压始终与外界大气压一致,致使汽水混合物能以较高速度进入通气管8并撞击发生部5,有效提高负氧离子产量。

在实际操作中,所述输气管3和输水管4的内连端端口均齐平地开设在所述混合槽2的槽底面上。所述输气管3内连端端口和输水管4内连端端口的轴线均为竖向设置,所述输气管3内连端端口和输水管4内连端端口分置在所述槽底面的两侧。所述输气管3和输水管4的内连端端口等高地设置在混合槽2的槽底面上,使得输水管4内连端端口与输气管3内连端端口同向设置,确保输入混合槽2的水量,进而保证负氧离子的产量。

在实际操作中,所述混合槽2的槽腔呈长方体状,所述槽腔的深度为H,H=5mm,既确保高压气体和水体具有较大的混合空间,还有效缩短高压气流的喷射路径,进而减小沿途速度损耗,确保撞击速度。此外,参数H还可以为2mm、4mm、6mm、10mm等,只要符合2mm≤H≤10mm的要求,均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

在实际操作中,所述发生部5位于所述混合槽2的上方,所述发生部5底面设有平整的撞击面6,所述撞击面6的竖向投影完整覆盖所述混合槽2。所述撞击面6的竖向投影边缘尺寸大于混合槽2的槽口尺寸,当汽水混合物适当偏离竖向路径时也能与撞击面6发生撞击,确保负氧离子产量。

在实际操作中,所述腔体顶部设有与混合槽2竖向对应的调节孔7,所述调节孔7周缘向下延伸形成通气管8,所述发生部5设置在所述通气管8下部。所述壳体1顶面设有可转动的盖体10,所述盖体10可在覆盖调节孔7的封堵工位以及与调节孔7竖向错位的敞口工位间渐变调节。盖体10可转动地设置在壳体1的顶面上,通过调整盖体10与调节孔7间的重合面积实现负氧离子产量调节,进而提升使用者要求。

在实际操作中,所述发生部5呈长条状,所述发生部5通过其端部与所述通气管8固接,所述发生部5中段两侧壁面与通气管8内侧壁间围合形成竖向贯通的通气孔。所述发生部5与通气管8为一体结构,所述通气管8与壳体1也为一体结构,方便注塑成型,有效简化装配结构,此外,发生部5位于通气管8的下部内,使得通气管8下部内侧壁对喷射的汽水混合物起到引导作用,确保汽水混合物与撞击面6充分接触。

在实际操作中,所述通气管8下端口周缘与所述腔体底面间预留有通气间隙9,所述腔体的上部侧壁上开设与外界通连的排汽口11。在实际操作中,向上喷射的气流在于发生部5撞击后折返向下,并会为避让持续向上喷射的气流而偏离竖直方向,方便带有负氧离子的汽水混合物通过通气间隙9流入排汽口11,减小气流外排阻力。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