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壁挂式空调室内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954771发布日期:2019-02-22 22:18阅读:147来源:国知局
一种壁挂式空调室内机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空调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壁挂式空调室内机。



背景技术:

随着空调的普及,用户对送风的舒适性和健康的要求越来越高。传统的空调送风强劲,冷风直吹人,空调病是用户空调使用的最大问题,通过空调技术的不断革新,出现了射流技术及引流技术,带来了凉而不冷的健康送风理念,但是现有技术还有其一定的局限性,引风量小,混风方向单一,混风不均匀,导致用户在使用空调凉而不冷健康功能时,体验效果差,达不到凉而不冷送风效果;

进一步地,一般地,室内机的送风机—贯流风机的两侧的效率低,引起室内机在送风的时候,两侧的送风量偏小。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一个目的是要提供一种克服上述问题或者至少部分地解决上述问题的壁挂式空调室内机。

本实用新型一个进一步的目的是提高送风风量。

本实用新型另一个进一步的目的是提高用户舒适度。

特别地,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壁挂式空调室内机,包括:

壳体,其顶部具有进风口,底部前侧具有朝向前下方并沿横向方向延伸的至少两个送风口;

蒸发器,设置在壳体内,用于与从进风口流入的空气进行热交换,形成热交换风;

风机,配置成促使热交换风从蒸发器处流向送风口;

至少一个风机,每个风机对应设置送风口且配置成促使热交换风从蒸发器处流向对应的送风口;

引流部,设置在送风口的之间和下方;其中

引流部包括第一引流部和第二引流部;

第一引流部包括至少一个第一引风槽,第一引风槽由送风口间形成的间隔缺口组成,以允许壳体后方的室内空气分别经第一引风槽流向送风口,与热交换风混合形成混流风再次吹向室内;

第二引流部包括引流板,引流板长度方向沿横向延伸地设置在壳体的底部下方,与壳体底部限定出第二引风槽,以允许壳体后下方的室内空气经第二引风槽流向送风口,与热交换风混合形成混流风再次吹向室内;

第一引风槽和第二引风槽相互连通。

优选地,连接件,对称分布于壳体下部的两侧;

每个连接件的一端连接壳体下部,另一端连接引流板的前上方。

优选地,引流板的横截面成椭圆形,且该椭圆形横截面的长轴相对壳体从前至后倾斜向上延伸。

优选地,第二引风槽的横向宽度大于第一引风槽和送风口的横向宽度之和。

优选地,第一引风槽的两侧壁包括从后端向前平滑延伸的送风段和从送风段前端向第一引风槽前端朝向送风口侧倾斜延伸的导风段;

导风段的水平距离为3~5cm。

优选地,第一引风槽的横向宽度与送风口的横向宽度的比为1:10~1:5,且

第二引风槽的纵向宽度小于送风口的纵向开口宽度。

优选地,风机的数量为2~4个。

优选地,每个风机沿壁挂式空调室内机的横向同轴设置且其直径相同。

优选地,连接件带动引流板绕平行于壳体横向的旋转轴线转动,且与导风板同步转动,以使第二引风槽的引风方向和送风口的送风方向平行。

优选地,风机为中心旋转轴线横向延伸的贯流风机;且

蒸发器为覆盖贯流风机前方和上方空间的三段式蒸发器。

本实用新型的提供的壁挂式空调室内机,由于在室内机的送风口的周围设置引流部,该引流部包括第一引流部和第二引流部;第一引流部包括至少一个第一引风槽,以允许壳体后方的室内空气经第一引风槽流向送风口,与热交换风混合形成混流风再次吹向室内;第二引流部包括引流板,引流板长度方向沿横向延伸地设置在壳体的底部下方,与壳体底部限定出第二引风槽,以允许壳体下方的室内空气经第二引风槽流向送风口,与热交换风混合形成混流风再次吹向室内;第一引流部和第二引流部共同形成插接型联通式全引流口,增加引风混风面积,混风更均匀,引流量更大。

进一步地,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壁挂式空调室内机,第一引风槽打断主气流,形成插入式引风,同时在送风口下部形成联通插接引风的第二引风槽,形成联通式负压区,可大大增加引流量,同时增加引流面积,提升混风的均匀性,给用户带来真正的凉而不冷舒适体验,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技术方案不仅具有较好的可实现性和经济价值,而且具有推广价值。

根据下文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例的详细描述,本领域技术人员将会更加明了本实用新型的上述以及其他目的、优点和特征。

附图说明

后文将参照附图以示例性而非限制性的方式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具体实施例。附图中相同的附图标记标示了相同或类似的部件或部分。本领域技术人员应该理解,这些附图未必是按比例绘制的。附图中:

图1是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壁挂式空调室内机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所示壁挂式空调室内机的示意性侧视图;

图3是图1所示壁挂式空调室内机的侧面剖视图;

图4是图1所示壁挂式空调室内机的气体流动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图1至图4来描述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壁挂式空调室内机10。在下文描述中,“前”、“后”、“上”、“下”、“顶”、“底”、“内”、“外”、“横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图1是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壁挂式空调室内机10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图1所示壁挂式空调室内机10的示意性侧视图;图3是图1所示壁挂式空调室内机10的侧面剖视图;图4是图1所示壁挂式空调室内机10的气体流动示意图,室内气体的流向如箭头所示。该壁挂式空调室内机10一般性地可包括壳体100、蒸发器200、风机300以及引流部400。该壁挂式空调室内机10与空调室外机(图中未示出)一同构成蒸气压缩制冷循环系统,实现对室内环境的制冷/制热。壳体100的顶部具有进风口120,底部前侧具有朝向前下方并沿横向方向延伸的至少两个送风口110,进风口120用于允许室内环境的空气进入壳体100内部,送风口110用于向室内环境送风。壳体100可为横向(即左右方向)延伸的长条状结构。送风口110可为沿着横向方向衍射的长条形开口。送风口110开设在壳体100的底部并朝向前下方时为了方便壁挂式空调室内机10安装在墙上时向下送风。

蒸发器200设置在壳体100内,用于与从进风口120进入壳体100的空气进行热交换,形成热交换风(具体地,制冷时为制冷,制热时制热)。

壳体100内设置有主风道,主风道的前边缘构成送风口110。主风道用于热交换风从蒸发器200处引流至送风口110处,向室内吹风实现制冷/制热。

风机300设置在主风道内,配置成促使空气从蒸发器200处流至送风口110处,即为风从送风口110吹向室内提供动力。风机300优选为中心旋转轴线沿横向方向延伸的贯流风机。蒸发器200优选为覆盖贯流风机前方和上方空间的三段式蒸发器,进一步地,可为翅片式蒸发器。

风机300的数量可为一个,也可以多个。在本实用新型中,优选风机300的数量为2~4个。进而,风机300为贯流风机,室内机10的送风口110与贯流风机蜗壳的出风口对应。当风机300数量为一个时,其对应的送风口110可以为多个,每个送风口110相隔设置,风机300蜗壳的出风口对应室内机10的多个送风口110;当风机300数量为多个时,优选2~4个,可以每个风机300对应一个送风口110,风机300蜗壳的出风口和室内机10的送风口110一一对应,当然也可以送风口110的数量大于风机300的数量。

优选地,每个风机300沿壁挂式空调室内机10的横向同轴设置且其直径相同;每个送风口110的横向宽度距离一样,既实现均匀送风,又保证了室内机10的整体美观。

现有技术中,室内挂机的引风量小,混风方向单一,混风不均匀等问题均存在。

针对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给出了增设引流部400的技术方案。具体如下:该引流部400设置在送风口110的之间和下方,包括第一引流部和第二引流部,其中,

第一引流部包括至少一个第一引风槽410,第一引风槽410形成过程与壳体100形成过程同时进行,即为壳体100形成过程变形得到。第一引风槽410由送风口110形成的间隔缺口组成,以允许壳体100后方的室内空气经第一引风槽410流向送风口110,与热交换风混合形成混流风再次吹向室内。

第二引风槽430由送风口110形成的间隔缺口组成,以允许壳体100后方的室内空气经第二引风槽430流向送风口110,与热交换风混合形成混流风再次吹向室内,实现混风方向多元化,使混风进一步均匀。

彼此独立的送风口110间隔处设置第一引风槽410,相邻两个送风口110高速气流使得送风口110间隔处形成强力负压,形成引流气流。空调制冷时,间隔处的引流气流穿插在冷气流风柱内部,在风柱内部直接进行混风及温度交换,从而形成凉而不冷的混风均匀的混风风柱,由于其间隔处形成强力负压,即可形成大风量高速的引流气流,所以,本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不但可以实现冷热气流穿插式充分混合,同时可大大提升引流量,从而提升用户凉而不冷的舒适送风体验。

第二引流部包括引流板420,引流板420长度方向沿横向延伸地设置在壳体100的底部下方,与壳体100底部限定出第二引风槽430,以允许壳体100下方的室内空气经第二引风槽430流向送风口110的前方,与热交换风混合形成混流再次吹向室内。

在送风口110的下方增加第二引风槽430,热交换风在其主送风方向与室内气体进行充分混合。

如图所示4所示,第一引风槽410与第二引风槽430相互连通,使室内的空气在流动时是连续的,使送风更加均匀,图4中直观地表示出引风槽和送风口110气流的走向。

第一引风槽410位于送风口110的之间,第三引风槽位于送风口110的下部。引风部由出风口间隔处的第一引风槽410以及送风口110下部的第二引风槽430共同组成,第一引风槽410与第二引风槽430相互连通,共同形成插接型联通式全引流口,送风口110处的热交换气流在每个独立送风口110周边区域形成联通式负压区,对于室内机10整机而言,第一引风槽410打断主气流,形成插入式引风,同时在送风口110下方设置第二引风槽430,形成完整联通式负压区,可大大增加引流量,同时增加引流面积,提升混风的均匀性,给用户带来真正的凉而不冷舒适体验,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不仅具有较好的可实现性和经济价值,而且具有推广价值。

在制冷模式下,混流风的温度高于热交换风,在制热模式下,混流风的温度低于热交换风。本实用新型能够避免温度过低或过高的热交换风吹向人体,引起人体不适。总之,空调室内机10将混流风吹向室内,将使风更加柔和,提升了送风的舒适度,改善用户的风感体验。同时,因为额外的室内空气混入热交换风,使送风口110的总风量增加,加快了制冷/制热速度。

另一方面,为了更好的将引流板420与室内机10连接,该壁挂式空调室内机10还包括连接件500,对称分布于壳体100下部的两侧,每个连接件500的一端连接壳体100下部,另一端连接引流板420的前上方。

连接件500两端连接有同步驱动电机(图中未示出),连接件500带动引流板420绕平行于壳体100横向的旋转轴线转动,且与导风板600同步转动,以使第三引风槽的引风方向和送风口110的送风方向平行。

在本实施例中,导风板600优选的位置为使第二引风槽430的引风方向和送风口110的送风方向平行。如果第二引风槽430的引风方向和送风口110的送风方向不平行或不接近平行,那么室内引风和热交换风不能完全均匀混合,不能达到稳定送风,不能给用户提供良好的体验。

为了更好的起到引流作用,本实用新型将引流板420设计成横截面为椭圆形,且该椭圆形横截面的长轴相对壳体100从前至后倾斜向上延伸。如此,能够使壳体100后下方的空气先沿着椭圆形的窄边斜向上流动,再沿着宽边斜向下流动,以和热交换风更平稳地汇合。也使得空调室内机10的外观更加美观。

在一些优选实施例中,第二引风槽430的横向宽度大于第一引风槽410的横向宽度和送风口110的横向宽度之和。以最大程度的增加的混风面积,使混风量和混风效果达到最大程度。

优选地,第一引风槽410的横向宽度与送风口110的横向宽度的比为1:10~1:5,选择合适的第一引风槽410的横向宽度,使来自送风口110的热交换风占送入室内风的大部分,以保证室内温度的稳定,进一步,引入适量的室内空气与热交换风混合,使得送入室内的空气凉而不冷,温和送风,提高用户的舒适度。再者,第二引风槽430的纵向宽度小于送风口110的纵向开口宽度,使第二引风槽430的引风量小于来自送风口110的热交换风,既保证了室内温度的稳定,又向用户提供了凉而不冷的送风体验。

在一些优选实施例中,第一引风槽410的上部沿着壳体100成弧形从后向前延伸。进一步地,在从后向前延伸的过程中,第一引风槽410的两侧壁包括从后端向前平滑延伸的送风段和从送风段前端向第一引风槽410前端朝向送风口110侧倾斜延伸的导风段。

在第一引风槽410的形成过程中,尽量保证第一引风槽410的形状沿着气流的流动方向设置,第一引风槽410的上部成弧形延伸,有助于室内机10后侧的空气向室内机10前部流动,减少空气流动的阻力;在第一引风槽410的侧壁上形成送风段和导风段,其中送风段有助于改变送至室内机10前方的气流的流动方向,导风段有助于使该气流更多的流向室内机10送风口110的方向,与热交换气体充分混合送至室内,送风段和导风段进一步有助于减小风噪。

优选地,为了起到更好的导风效果,导风段的水平距离为3~5cm。若导风段的水平距离过于短,不能对气流起到很好的导风效果,容易使第一引风槽410的引风气流与主气流交汇之前散掉,且其流动过程中风噪较大,机械能损失大,不能达到较好的混风效果。

为了使第一引风槽410更好的实现引风,在引风过程使机械能损失降低到最低点。在另一些实施例中,如图3所示,壳体100底部表面包括:从壳体100底部后端向前延伸的水平段130,从水平段130的前端向前上方延伸至送风口110下边缘的倾斜段140,以及从倾斜段140的前端顺着送风口110的下边缘向前下方延伸的折流段150。该折流段150的前端至送风口110上边缘前端的距离等于室内机10的导风板600的纵向宽度。

室内空气沿着壳体100底部表面流动,经折流段150后转向,以与热交换风的流向趋于一致,减少二者合流时产生的噪音。

至此,本领域技术人员应认识到,虽然本文已详尽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多个示例性实施例,但是,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精神和范围的情况下,仍可根据本实用新型公开的内容直接确定或推导出符合本实用新型原理的许多其他变型或修改。因此,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应被理解和认定为覆盖了所有这些其他变型或修改。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