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家庭用电炉取暖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269274发布日期:2018-12-14 22:08阅读:792来源:国知局
新型家庭用电炉取暖系统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加热设备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新型家庭用电炉取暖系统。



背景技术:

推进北方地区冬季清洁取暖,关系北方地区广大群众温暖过冬,关系雾霾天能不能减少。在能源终端消费环节实施以电代煤、以电代油(气),是保障我国能源安全可靠供应的必然选择,也是治理雾霾的最有效措施。燃煤取暖已发展为我国农村地区最常见的生活方式,一个燃煤炉既可以满足居民做饭、烧水,又可以满足冬季取暖。近年来随着环保压力加大,燃煤炉已经不能满足于社会发展的需要。



技术实现要素:

鉴于以上所述现有技术的缺点,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新型家庭用电炉取暖系统。

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新型家庭用电炉取暖系统,包括电炉和至少一组暖气片,所述电炉的出水口通过供水管路与暖气片的进水端连接,供水管路上设有供暖循环泵,电炉的回水口通过回水管路与暖气片的出水端连接,暖气片的进水端上设有开闭阀门,其特征在于:所述电炉包括壳体及设置在壳体内的蓄热砖、加热管和换热管,所述壳体内壁上设有保温层,壳体外部侧壁上设有所述出水口和回水口,所述蓄热砖中部设有一纵向分布的加热槽,加热槽内设有至少一组所述加热管,蓄热砖两侧侧壁上设有蛇形分布的换热槽且换热槽内设有形状匹配的所述换热管,换热管的进水端通过分水器与所述回水口连接,换热管的出水端通过集水器与所述出水口连接。

所述换热槽于蓄热砖靠近所述出水口和回水口的一侧侧壁上为敞口结构。

所述出水口位于回水口上部。

所述蓄热砖底部通过底座固定在壳体内部。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结构简单,安装方便,大大降低了散户居民储煤的劳动强度,省时省力,节能效率大大提高,实现“零排放”。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电炉的主视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3为电炉的俯视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中,1电炉、2供暖循环泵、3开闭阀门、4暖气片、5加热槽、6供水管路、7回水管路、8壳体、9保温层、10蓄热砖、11加热槽、12加热管、13集水器、14出水口、15分水器、16回水口、17换热管、18底座。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由特定的具体实施例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熟悉此技术的人士可由本说明书所揭露的内容轻易地了解本实用新型的其他优点及功效。

根据附图1、2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新型家庭用电炉取暖系统,包括电炉1和两组暖气片4,所述电炉1的出水口14通过供水管路6与暖气片4 的进水端连接,供水管路6上设有供暖循环泵2,电炉1的回水口16通过回水管路7与暖气片4的出水端连接,两组暖气片4之间并联设置,暖气片4的进水端上分别设有开闭阀门3,通过开闭阀门3控制暖气片4的开闭状态;

所述电炉1包括壳体8及设置在壳体8内的蓄热砖10、加热管12和换热管17,其中:

所述壳体8内壁上设有保温层9,保温层9采用阻燃保温材料,壳体8外部侧壁上设有所述出水口14和回水口16,出水口14位于回水口16上部;

所述蓄热砖10底部通过底座18固定在壳体8内部,底座18为U型结构,蓄热砖10嵌入在底座18内部固定,蓄热砖10周边与壳体8内壁保持一定间隙,蓄热砖10中部设有一纵向分布的加热槽11,加热槽11为扁平状结构,加热槽 11内设有四组所述加热管12,加热管12平铺在加热槽11体内,加热管12采用电加热方式,并将产生的热量储存在蓄热砖10内;

蓄热砖10两侧侧壁上设有蛇形分布的换热槽5且换热槽5内设有所述形状匹配的换热管17,通过蛇形结构增加换热管17与蓄热砖10的换热面积及换热时间,换热槽5于蓄热砖10靠近所述出水口14和回水口16的一侧侧壁上为敞口结构,换热管17的进水端通过分水器15与所述回水口16连接,换热管17 的出水端通过集水器13与所述出水口14连接。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先实施方式,只要以基本相同手段实现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