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窗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969874发布日期:2019-02-26 18:02阅读:403来源:国知局
一种窗机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空调设备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窗机。



背景技术:

众所周知,窗机普遍用于家庭及办公室,其具有功率大、风力强等优点。

针对目前我国空气污染较为严重的现象,居室内的空气污染也逐渐引起国民的关注,而空气净化器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青睐;在现有技术中,有些厂商将空气净化器与空调器相结合,然而这种结合往往是空气净化器和空调器分别独立工作,各自具有不同的送风系统,其体积庞大,尚未做到两者之间的有机结合,空间利用率较低,且成本较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窗机,利用同一个风机既能够实现温湿度调节,还能够净化空气,节约空间及生产成本,且结构紧凑。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窗机,包括壳体,所述壳体中位于室内一侧的内部设有风机以及用以实现温湿度调节的室内换热器,所述壳体靠近所述室内换热器的一侧设有用以供气流进入所述室内换热器的第一进风口,所述壳体靠近所述风机的一侧设有用以将经所述室内换热器的温湿度调节后的气体排出的出风口;

所述壳体的内部,且位于所述风机与所述室内换热器之间还设有可拆卸连接的净化装置,所述壳体靠近所述净化装置的位置处还设有用以供气流进入所述净化装置的第二进风口;

所述壳体的内部,且位于所述第二进风口与所述室内换热器之间还设有能够开启与关闭的隔板,实现所述净化装置与所述室内换热器之间的气流连通与阻断。

优选地,所述隔板具体为一块可旋转的旋转板,且所述旋转板的长度与所述壳体的内部的宽度相同;当所述旋转板旋转至其两端分别抵于所述壳体的内部两侧时,所述隔板将所述净化装置与所述室内换热器之间的气流阻断。

优选地,所述隔板具体为一块可伸缩的伸缩板,所述伸缩板的一端固设于所述壳体的内部的一侧,所述伸缩板的另一端能够伸出并与所述壳体的内部的另一侧相抵,实现所述隔板将所述净化装置与所述室内换热器之间的气流阻断。

优选地,还包括设于所述壳体的内部,且与所述旋转板的第一端连接的旋转电机,所述旋转电机以及所述旋转板的第一端位于所述壳体的内部的一侧;所述旋转电机用以带动所述旋转板以第一端为轴进行旋转,当所述旋转板的第二端运动至所述壳体的内部的另一侧时,所述旋转板将所述净化装置与所述室内换热器之间的气流阻断。

优选地,还包括设于所述壳体的内部,且与所述伸缩板连接的活塞缸,所述活塞缸的缸座以及所述伸缩板的第一端均固定于所述壳体的内部的一侧,所述伸缩板的第二端用以跟随所述活塞缸的伸缩端伸长与收缩。

优选地,还包括用以控制所述第二进风口的开启与关闭的第一控制部,以及用以控制所述隔板开启与关闭的第二控制部。

优选地,还包括与所述第一控制部和所述第二控制部相连、用以当选择温湿度调节时,所述第一控制部控制所述第二进风口关闭,且所述第二控制部控制所述隔板开启的温湿度调节按键;和/或,

与所述第一控制部和所述第二控制部相连、用以当选择洁净度调节时,所述第一控制部控制所述第二进风口开启,且所述第二控制部控制所述隔板关闭的洁净度调节按键。

优选地,还包括设于所述壳体、用以显示当前处于温湿度调节状态和洁净度调节状态的显示部。

优选地,所述净化装置具体为除尘器、紫外线杀菌器和滤网中的一者或者多种。

相对于上述背景技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窗机,壳体设有第一进风口、第二进风口和出风口,壳体的内部设置风机、室内换热器、净化装置和隔板,净化装置相对于壳体可拆卸;第一进风口用于向室内换热器提供空气,第二进风口用于向净化装置提供空气,出风口用于将壳体内部的空气排出,隔板可开启或关闭的设于净化装置与室内换热器之间。

当需要进行温湿度调节时,可以人工拆除净化装置,关闭第二进风口,开启隔板,第一进风口与出风口连通,在风机和室内换热器的作用下,使得外界空气依次经过第一进风口、室内换热器、风机和出风口,完成对室内温湿度的调节。当需要进行洁净度调节时,可以人工安装净化装置,开启第二进风口,关闭隔板,净化装置能够对由第二进风口进入壳体中的空气进行净化,从而将净化后的空气通过出风口排至室内,完成空气净化过程。这样一来,利用壳体内部的同一个风机既能够实现温湿度调节,还能够净化空气,节约空间及生产成本,且结构紧凑。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提供的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提供的窗机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隔板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的示意图;

图3为图1中隔板的另一种具体实施方式的示意图;

图4为图1中的隔板具体为齿条伸缩结构的示意图;

图5为图1中的隔板具体为卷帘结构(在打开状态下)的示意图;

图6为图5的卷帘结构在关闭状态下的示意图;

图7为图1中的隔板具体为旋页窗结构(在打开状态下)的示意图;

图8为图7的旋页窗结构在关闭状态下的示意图;

图9为图1的内部结构的三维示意图;

图10为图4的另一角度的三维示意图;

图11为图1的整体结构的三维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为了使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更好地理解本实用新型方案,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

请参考图1至图11,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提供的窗机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1中隔板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的示意图;图3为图1中隔板的另一种具体实施方式的示意图;图4为图1中的隔板具体为齿条伸缩结构的示意图;图5为图1中的隔板具体为卷帘结构(在打开状态下)的示意图;图6为图5的卷帘结构在关闭状态下的示意图;图7为图1中的隔板具体为旋页窗结构(在打开状态下)的示意图;图8为图7的旋页窗结构在关闭状态下的示意图;图9为图1的内部结构的三维示意图;图10为图4的另一角度的三维示意图;图11为图1的整体结构的三维示意图。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窗机,包括壳体1,壳体1的一侧位于室内,而另一侧位于室外;壳体1的内部具有空腔,位于室内一侧的空腔中设置风机2与室内换热器3,风机2位于附图1所示的左侧,而室内换热器3位于附图1所示的右侧。其中风机2与室内换热器3相对于壳体1的安装方式可参考现有技术,且风机2与室内换热器3的安装位置可以互换,本文不再赘述。

壳体1的侧壁具有第一进风口11,第一进风口11靠近室内换热器3的一侧设置,参考附图1,第一进风口11位于壳体1的右侧壁,空气由第一进风口11进入壳体1的空腔中,并经过室内换热器3的温湿度调节后流向风机2;壳体1的侧壁具有出风口12,出风口12靠近风机2设置,可以设置在壳体1的左侧壁的上方,空气经过室内换热器3实现温湿度调节,而后由出风口12排出壳体1,完成对室内温湿度的调节。

本实用新型的核心在于:壳体1的内部设置净化装置4和隔板5,净化装置4位于风机2与室内换热器3之间,且净化装置4相对于壳体1可拆卸连接;第二进风口13靠近净化装置4设置,用以向净化装置4提供气流。其中,净化装置4与风机2的相对位置如说明书附图1至3,两者的位置不能颠倒。隔板5位于净化装置4与室内换热器3之间,且能够开启与关闭,从而实现对净化装置4与室内换热器3之间气流的连通与阻断;也即,隔板5安装于空腔中,且隔板5位于室内换热器3与第二进风口13之间,如说明书附图1所示。

当隔板5开启时,将第二进风口13关闭,同时将净化装置4拆除,此时第一进风口11与出风口12连通,外界空气依次经过第一进风口11、室内换热器3和风机2,最后由出风口12排出壳体1,完成对室内温湿度的调节。

而当隔板5关闭时,将第二进风口13打开,同时将净化装置4安装于壳体1内部,此时第一进风口11与出风口12阻断,风机2与室内换热器3之间的气流阻断,此时无需换热器3工作。外界空气依次经过第二进风口13、净化装置4和风机2,最后由出风口12排出壳体1,完成对室内空气的净化,从而将净化后的空气排至室内,完成空气净化过程。

针对隔板5的具体设置方式,可以将其设置为一块可旋转的旋转板,如说明书附图2所示。旋转板的长度等于壳体1的内部的宽度,也即旋转板的长度与空腔的宽度相同;当旋转板旋转至说明书附图2的位置时,则旋转板能够将空腔分割为左右两部分,即阻断净化装置4与室内换热器3之间的气流。与此同时,针对净化装置4的安装,可以在壳体1中设置凹槽,采用现有技术中利用凹槽限位的方式实现对净化装置4的安装,使得净化装置4相对于壳体1固定,且安装后的净化装置4处于室内换热器3与风机2之间。针对净化装置的其他安装方式可参考现有技术,本文将不再赘述。

具体来说,当旋转板旋转至其两端分别抵于壳体1的内部两侧时,旋转板将净化装置4与室内换热器3之间的气流阻断,同时将净化装置4安装于壳体1的内部,第二进风口13打开,此时无需室内换热器3工作,实现空气净化过程;当旋转板旋转至其他位置时,将净化装置4拆除,且第二进风口13关闭,则室内换热器3与风机2之间的气流连通,此时换热器3完成温湿度调节功能。

为了实现旋转板的旋转,其第一端连接旋转电机,旋转电机以及旋转板的第一端位于壳体1的内部的一侧,如附图2所示的下侧;当旋转电机工作时,旋转电机带动旋转板以第一端为轴在壳体1的内部旋转,也即相对于旋转板以第一端为轴铰接于壳体1的内部的一侧,当旋转板的第二端运动至壳体1的内部的另一侧时,旋转板将风机2与室内换热器3之间的气流阻断,附图2示出了气流阻断时的情形。只要旋转板不处于附图2所示位置,则旋转板处于开启状态。

当然,旋转板还可以采用其他设置于壳体1的内部,例如:可以在旋转板的中间位置设置旋转电机,使得旋转板能够360°旋转,当旋转板处于竖直位置时,则旋转板的两端分别抵于壳体1的内部的两侧,进而实现阻断气流的目的。

除此之外,隔板5还可以为一块可伸缩的伸缩板,其一端固设于壳体1的内部的一侧,伸缩板的另一端能够伸出并与壳体1的内部的另一侧相抵,从而将风机2与室内换热器3之间的气流阻断,附图3示出了伸缩板在伸缩过程中的情形。

伸缩板的伸缩可以依靠活塞缸来实现,活塞缸包括缸座51和伸缩端52,伸缩板的两端分别固定于缸座51和伸缩端52,伸缩板即可根据伸缩端52的伸缩而同步伸缩;具体来说,缸座51与伸缩板的第一端均固定于壳体1的内部的一侧(附图3中的下侧),而伸缩端52与伸缩板的第二端固定,当伸缩端52相对于缸座51伸缩时,则伸缩板的长度也同步变长或变短,用以实现风机2与室内换热器3之间的气流阻断与连通。

本实用新型中,如说明书附图4所示,隔板5还可以为一块利用齿条传动的伸缩板,伸缩板的一端固定于壳体1的内侧壁,伸缩板的另一端设有齿轮。齿条贯穿壳体1的内侧壁的两侧,相对于壳体1位置固定;齿轮能够与齿条啮合,当齿轮相对于齿条滚动时,伸缩板的长度改变,实现风机2与室内换热器3之间的气流阻断与连通。

参考说明书附图5与附图6,隔板5还可以设置为卷帘结构,其具体形状构造可参考现有技术中的卷帘门等,进而实现对壳体1的上下两部分进行分离,达到风机2与室内换热器3之间的气流阻断与连通的目的。当然,还可以参考说明书附图7与附图8,将隔板5设置为旋页窗的形式,其设置方式仍可参考现有技术,本文将不再赘述。

当然,隔板5的设置方式还可以为其他,例如:采用手动抽拉的方式实现开启与关闭(如说明书附图9至11所示),或者齿轮齿条等机构实现隔板5的移动等。

为进一步提升窗机的自动化程度,还可以设置第一控制部控制出风口12的开启与关闭,在这里,具体控制方式可以参考现有技术中空调出风口的开启与关闭,本文对此并未做出改进。同时,针对隔板5的开启与关闭,可以利用第二控制部来控制;具体来说,倘若隔板5为上文所述的旋转板,第二控制部则可以为控制旋转电机旋转的PLC等控制器;倘若隔板5为上文所述的伸缩板,第二控制部则可以为控制活塞缸伸缩的液压阀等部件。总而言之,为了实现隔板5的开启与关闭,根据隔板5的不同设置方式,第二控制部可以采用现有技术中的不同方式来实现,本文对此并未做出具体改进,将不再赘述。

第一控制部和第二控制部均与温湿度调节按键相连,当需要进行温湿度调节时,可以人工拆除净化装置4,而后按下温湿度调节按键时,此时第一控制部控制第二进风口13关闭,且第二控制部控制隔板5开启,第一进风口11与出风口12连通,在风机2和室内换热器3的作用下,使得外界空气依次经过第一进风口11、室内换热器3、风机2和出风口12,完成对室内温湿度的调节。

第一控制部和第二控制部均与洁净度调节按键相连,当需要进行洁净度调节时,可以人工安装净化装置4,而后按下洁净度调节按键时,第一控制部控制第二进风口13开启,且第二控制部控制隔板5关闭,此时无需室内换热器3工作(此时无论室内换热器3是否开启),净化装置4能够对由第二进风口13进入壳体1中的空气进行净化,从而将净化后的空气通过出风口12排至室内,完成空气净化过程。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用新型还可以设置用以控制室内换热器3开启与停止的第三控制部,且第三控制部与温湿度调节按键和洁净度调节按键均相连;当按下温湿度调节按键时,第一控制部控制第二进风口13关闭,且第二控制部控制隔板5开启,第三控制部控制室内换热器3开启,此时即可实现对室内温湿度的调节。当按下洁净度调节按键时,第一控制部控制第二进风口13开启,且第二控制部控制隔板5关闭,第三控制部控制换热器3关闭,此时即可实现对空气的洁净度调节。

壳体1还可以设置显示部,用以显示当前处于温湿度调节状态和洁净度调节状态。显示部可以为两个指示灯,分别代表温湿度调节和洁净度调节;当窗机处于温湿度调节状态时,则温湿度调节指示灯亮起,而洁净度调节指示灯灭;当窗机处于洁净度调节状态时,则温湿度调节指示灯灭,而洁净度调节指示灯亮起。

针对上文的净化装置4,其采用现有技术中的可拆卸连接方式设于壳体1的内部;例如采用螺栓连接等。净化装置4也可以具体为除尘器、紫外线杀菌器和滤网中的一者或者多种;当然,净化装置4还可以其他装置,本文不再赘述。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说明书中,诸如第一和第二之类的关系术语仅仅用来将一个实体与另外几个实体区分开来,而不一定要求或者暗示这些实体之间存在任何这种实际的关系或者顺序。

以上对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窗机进行了详细介绍。本文中应用了具体个例对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及实施方式进行了阐述,以上实施例的说明只是用于帮助理解本实用新型的方法及其核心思想。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若干改进和修饰,这些改进和修饰也落入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