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用于中央空调的送风加湿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833304发布日期:2019-02-11 00:09阅读:226来源:国知局
一种用于中央空调的送风加湿器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用于中央空调的送风加湿器,属于空调加湿器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中央空调系统已广泛应用于工业与民用领域,如宾馆、酒店、写字楼、商场、医院、现代化工业厂房等等场所。但是,随着空调的普及,“空调病”却成为一种日益凸显的健康问题。“空调病”的产生有多种原因,一方面是冷风直吹带来的肌肉酸疼强直,一方面是由于长时间关窗封闭带来的病菌滋生,还有一个原因是冷风循环带来的湿度下降和人体缺水。

目前,家用空调内普遍都集成了加湿组件,但是中央空调还缺少必要的加湿措施。



技术实现要素:

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用于中央空调的送风加湿器,该加湿器结构简单,使用方便,非常便于在现有中央空调的基础上进行改造升级。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用于中央空调的送风加湿器,其包括贮水容器、控制单元、外圈以及位于外圈内的加湿网,所述外圈的两端均设有连接结构,所述加湿网具有毛细结构,所述贮水容器内具有相互构成连通器结构的第一贮水腔和第二贮水腔,所述第一贮水腔内设有液位传感器,所述加湿网与所述第一贮水腔通过毛细管路连接,所述毛细管路的吸水端位于所述第一贮水腔的1/4高度与3/4高度之间且位于所述液位传感器的量程之内,所述第一贮水腔和第二贮水腔的上部分别设有第一通气口和第二通气口,所述第二贮水腔的上部还设有单向排气阀,所述第一通气口和第二通气口处分别设有第一电磁阀和第二电磁阀,所述液位传感器、第一电磁阀和第二电磁阀均与所述控制单元连接。

可选的,所述加湿网包括经线和纬线,所述经线的一端以及纬线的一端分别从所述外圈的圈壁上穿出并一直延伸到贮水容器中,所述经线和纬线均为棉线,所述毛细管路即为外圈和贮水容器之间的棉线。

可选的,所述外圈和贮水容器之间的棉线根据经纬类型分别拧成一根绳股,其中,由经线棉线所拧成的绳股套有第一外管,由纬线棉线所拧成的绳股套有第二外管。

可选的,所述连接结构为法兰连接结构或抱箍连接结构。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在于:

1、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使用方便,加湿过程不需要额外的电力驱动,节能环保。

2、本实用新型加湿装置具有加湿控制的功能,其利用连通器原理控制毛细管路的吸水端浸入液面或脱离液面,控制装置简单可靠。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贮水容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加湿网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专利的技术方案做进一步说明。

如图1所示,一种用于中央空调的送风加湿器,其包括贮水容器、控制单元、外圈以及位于外圈内的加湿网,所述外圈的两端均设有连接结构,所述加湿网具有毛细结构,所述贮水容器内具有相互构成连通器结构的第一贮水腔11和第二贮水腔12,贮水容器中加水13,所述第一贮水腔11内设有液位传感器5,所述加湿网与所述第一贮水腔11通过毛细管路3连接,所述毛细管路3的吸水端30位于所述第一贮水腔11的1/4高度与3/4高度之间且位于所述液位传感器5的量程之内,所述第一贮水腔11和第二贮水腔12的上部分别设有第一通气口41和第二通气口42,所述第二贮水腔12的上部还设有单向排气阀43,所述第一通气口41和第二通气口42处分别设有第一电磁阀和第二电磁阀,所述液位传感器、第一电磁阀和第二电磁阀均与所述控制单元连接。

可选的,如图2所示,所述加湿网包括经线21和纬线22,所述经线21的一端以及纬线22的一端分别从所述外圈的圈壁上穿出并一直延伸到贮水容器中,所述经线和纬线均为棉线,所述毛细管路即为外圈和贮水容器之间的棉线。

可选的,所述外圈和贮水容器之间的棉线根据经纬类型分别拧成一根绳股,其中,由经线棉线所拧成的绳股套有第一外管,由纬线棉线所拧成的绳股套有第二外管。

可选的,所述连接结构为法兰连接结构或抱箍连接结构。

使用时,将加湿网设置在中央空调的送风管路内,将贮水容器的第一通气口和第二通气口均与送风管路连通。当需要加湿时,控制单元打开第一电磁阀和第二电磁阀,第一贮水腔和第二贮水腔的气压相等,第一贮水腔中的液面上升直至液面平齐,此时液位传感器读取到液面高度,当毛细管路的吸水端浸到液面以下时控制单元关闭第一电磁阀和第二电磁阀;此时,加湿网润湿,气流通过加湿网时带走水分,起到空气加湿的作用。当停止加湿时,控制单元打开第一电磁阀而保持第二电磁阀的关闭,由于送风管路内气压较高,此时第一贮水腔内的液面下降,第二贮水腔内的气体通过单向排气阀排出,直至液位传感器感应到液面降至毛细管路的吸水端以下时为止,关闭第一电磁阀。

可见,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使用方便,加湿过程不需要额外的电力驱动,具有节能环保的特点。

上述实施例还可以进行整体组合或技术特征的组合,这些组合方案也在本专利的保护范围之内,此处不再一一赘述。

需要注意的是,上述实施例仅仅是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示例,不能看作是对本实用新型保护范围的限制,本领域技术人员在阅读完本说明书后完全可以根据需要对本实施例做出适当修改,但这些修改只要在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范围内就都受到本专利的保护。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