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辊道窑VOCs烟气治理设备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171736发布日期:2019-03-22 19:49阅读:503来源:国知局
一种辊道窑VOCs烟气治理设备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辊道窑VOCs烟气治理设备,特别是对辊道窑挥发性有机化合物(VOCs)排放的治理,属于日用陶瓷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挥发性有机化合物(VOCs)是指在常压下,沸点在50~260℃以下的有机化合物。辊道窑将制品烧成产品,产生烟气的主要来源是制品本身或中间介质含挥发性有机化合物(VOCs),通常是在预热段经管道由排烟风机直接排放,如果不在预热段处理,随制品一起进入烧成段,中间介质含挥发性有机化合物(VOCs)产生的烟气对制品的品质产生影响(如颜色、亮度、色彩均匀度等)。 目前,适用于辊道窑产生的挥发性有机化合物(VOCs)的治理方式包括:活性吸附法、引风高空排放法、燃烧处理法、吸收除气法和冷凝收集法等。已有技术存在的问题是:对不同浓度的VOCs的处理方式不同,需配备不同的相关治理设备,运行治理设备存在能耗、运行费用、二次污染及安全性等问题,成本较高,使用不方便。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目的是提供一种辊道窑VOCs烟气治理设备,通过辊道窑自身将挥发性有机化合物VOCs进行高温燃烧,通过燃烧将挥发性有机化合物VOCs转化为CO2和H2O,从而达到在几乎不增加能耗的前提下彻底治理烟气的目的,对余热进行回收利用,不影响产品质量,解决已有技术存在的上述问题。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辊道窑VOCs烟气治理设备,包含辊道窑、排烟口、排烟风机、排烟管道和补偿风扇,辊道窑从入口至出口依次分为预热段、烧成段和冷却段,预热段上设有排烟口,冷却段上设有进风口,排烟口和进风口通过位于辊道窑外的排烟管道连通,排烟管道上设有排烟风机;辊道窑的出口设有补偿风扇。

所述排烟管道与进风口通过变径弯头连接,变径弯头上部与排烟管道连为一体,下部到窑炉冷却段内;所述变径弯头包含外圆弧段和内圆弧段,外圆弧段全部为180°弧度,内圆弧段的上半段与下半段弧度不同;内圆弧段的上半段为180°弧度,与外圆弧段的上半段同心;内圆弧段的下半段为160°弧度,与外圆弧段下半段不同心,相互之间形成楔形结构,由于楔形结构造成弯头半径不是全部相等,故称为变径弯头。

进风口上部为变径弯头160°弧度延长线,下部平行于辊道窑内水平面,形成开口为坡型口的进风口,进风口的斜坡伸到冷却段,进风口下口平面同辊道窑窑炉的上平面同高,进风口平面平行于辊道窑窑炉平面,进风口平面不得低于辊道窑窑炉上平面,本发明不需要改变辊道窑窑炉内净高度。

在辊道窑的出口设有压力检测点,检测辊道窑的出口,控制补偿风扇,使辊道窑的出口保持微正压。

制品通过入口进入辊道窑的预热段进行预热,产生的VOCs烟气在排烟风机的作用下通过预热段上的排烟口进入排烟管道,并通过冷却段上的进风口进入辊道窑。

由于进风口的斜坡伸向冷却段,辊道窑出口的补偿风扇保证辊道窑内处于微正压状态,VOCs烟气在气流的作用下吹向烧成段,使得VOCs烟气流向烧成段,通过烧成段高温燃烧处理VOCs烟气,VOCs烟气流向与辊道窑内产品移动方向相反;微正压补偿风扇保证VOCs烟气不外溢,VOCs烟气流向烧成段,燃烧挥发性有机化合物(VOCs)转化为CO2和H2O。

由于辊道窑内的制品经过烧成段已经烧成产品,反方向流入的VOCs烟气不会对产品质量产生影响。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直接燃烧是处理挥发性有机化合物(VOCs)效果最好的方式,处理后转化为CO2和H2O。设备投入小,改造现有窑炉的排放方式,只需少量装置。运行费用低,吹入冷却段的是260℃以下烟气,这样可以对这部分的窑炉余热利用,能耗几乎不会增加。运行简单、稳定,不需人工操作,不影响产品的品质。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变径弯头及进风口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补偿风扇及控制示意图;

图中:预热段1、烧成段2、冷却段3、排烟口4、排烟风机5、排烟管道6、补偿风扇7、压力检测点8、变径弯头9、进风口10、辊道窑11、外圆弧段12、内圆弧段13。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通过实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一种辊道窑VOCs烟气治理设备,包含辊道窑11、排烟口4、排烟风机5、排烟管道6和补偿风扇7,辊道窑11从入口至出口依次分为预热段1、烧成段2和冷却段3,预热段1上设有排烟口4,冷却段3上设有进风口10,排烟口4和进风口10通过位于辊道窑11外的排烟管道6连通,排烟管道6上设有排烟风机5;辊道窑11的出口设有补偿风扇7。

所述排烟管道6与进风口10通过变径弯头9连接,变径弯头9上部与排烟管道6连为一体,下部即为进风口10;所述变径弯头9包含外圆弧段12和内圆弧段13,外圆弧段12全部为180°弧度,内圆弧段13的上半段与下半段弧度不同;内圆弧段13的上半段为180°弧度,与外圆弧段12的上半段同心;内圆弧段13的下半段为160°弧度,与外圆弧段12下半段不同心,相互之间形成楔形结构,由于楔形结构造成弯头半径不是全部相等,故称为变径弯头。

进风口上部为变径弯头160°弧度延长线,下部平行于辊道窑内水平面,形成开口为坡型口的进风口,进风口的斜坡伸向冷却段3。

在辊道窑11的出口设有压力检测点8,检测辊道窑11的出口,控制补偿风扇7,使辊道窑11的出口保持微正压。

制品通过入口进入辊道窑11的预热段1进行预热,产生的VOCs烟气在排烟风机5的作用下通过预热段1上的排烟口4进入排烟管道6,并通过冷却段3上的进风口10进入辊道窑11;

由于进风口的斜坡伸向冷却段3,辊道窑11出口的补偿风扇7保证辊道窑11内处于微正压状态,使得VOCs烟气流向烧成段2,通过烧成段2高温燃烧处理VOCs烟气,VOCs烟气流向与辊道窑内产品移动方向相反;微正压补偿风扇保证VOCs烟气不外溢,VOCs烟气流向烧成段,燃烧挥发性有机化合物(VOCs)转化为CO2和H2O。

由于辊道窑11内的制品经过烧成段2已经烧成产品,反方向流入的VOCs烟气不会对产品质量产生影响。

烧制产品的过程:待烧制品进入辊道窑11,经预热段1预热、烧成段2烧制、经冷却段3冷却后出产品;在这个过程中预热段会将预热过程产生的VOCs烟气从辊道窑11内排出,辊道窑11的排烟温度根据不同产品的烧成条件各不相同;常压下沸点在50-260℃以下的有机化合物产生烟气的位置正是窑炉的预热段的温度。

以排烟温度为80-120℃为设计样本,预热段通常分布二到四个排烟口4,二到四个排烟口4汇集到同一排烟管道,通过调整每个排烟口的开度大小控制烟气的排放,这些排烟口经排烟管道汇集后,由排烟风机5将烟气排至80℃至120℃冷却段3,这个位置进入不会对辊道窑内原有温度环境造成影响而增加能耗。由于辊道窑是两端开口,辊道窑内是常压,将排烟管道6连接到冷却段区间,排入的烟气会向两端的常压区溢流,通过调整各排烟口开度大小,使烟气在进入辊道窑不外溢,在辊道窑出口设置补偿风扇7,将风吹向辊道窑出口,形成微正压,这样排入辊道窑内的烟气才能向高温的烧成段流动,达到烟气燃烧的目的。烧成段温度400℃以上即可使VOCs转化为CO2和H2O,因此,只要辊道窑内最高温度超过400℃即可完成对VOCs烟气的处理。

在冷却段进风口(烟气入口)位置后30至50厘米处设置压力检测点8,此点压力为微正压,通过压力检测自动调整补偿风扇的风量,以进入辊道窑的烟气不外溢、出口微正压为标准,保证压力平稳。

排烟管道从预热段经排烟风机引入冷却段,有两个重点,一是烟气排入辊道窑的弯头下部楔形(其下段内径靠近进风口,较大;上端内径较小)的变径弯头,便于气体向前吹,这样的弧度可以有效减少气体流动阻力。二是需要对进入辊道窑内的气流进行导流,烟气方向由冷却段向烧成段吹入,进风口上部为变径弯头160°弧度延长线,下部平行于辊道窑内水平面,形成开口为坡型口的进风口,进风口的斜坡伸向烧成段2,保证烟气向前水平喷射,有利于气体向前流动;进风口通入位置为温度80-120℃的冷却段,这样可以保证辊道窑内的温度环境不受破坏,辊道窑余热可以被利用,有利于能耗控制。

本实用新型辊道窑外的微正压补偿风扇通过如下方式控制:在冷却段进风口(烟气入口)位置后30至50厘米处设置压力检测点8,此点压力为微正压,设置值为5Pa,经微压变送器将信号传于电动调节仪表,自动调整补偿风扇7风量,以进入辊道窑的烟气不外溢、出口微正压为标准,保证压力平稳。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