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空气净化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682281发布日期:2019-05-17 20:01阅读:123来源:国知局
一种空气净化器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空气净化设备技术领域,主要涉及一种空气净化器。



背景技术:

空气净化设备一般包括有室内空气净化器和新风机两种,室内空气净化器指的是能对室内空气中的污染物进行吸附、分解或转化的空气清洁产品,其能不断将室内的空气进行循环净化,提供室内空气质量;新风机指的是能把室外新鲜的空气进行杀菌、消毒、过滤等措施后,再输入到室内的空气清洁产品,其能实现室内空气对流,从而最大程度化的对室内空气进行置换。

目前,市场上的空气净化器一般只有单系统循环的室内空气循环净化功能或者只有单系统循环的新风功能,这些净化器的净化效率低,功能单一,难以满足用户对高标准空气清洁度的需求。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强化了净化器功能且净化效率高的空气净化器。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空气净化器,其包括壳体,所述壳体内设有第一净化系统和第二净化系统,所述第一净化系统和第二净化系统相邻设置,所述第一净化系统包括从下至上依次设置的第一进风结构、第一净化模块和第一出风结构;所述第二净化系统包括从下至上依次设置的第二进风结构、第二净化模块和第二出风结构;壳体从下往上依次设有进风腔、净化腔和出风腔,其对应第一净化系统设置有依次连通的第一进风腔、第一净化腔和第一出风腔,所述壳体对应第二净化系统设置有依次连通的第二进风腔、第二净化腔和第二出风腔,所述第一进风结构和第二进风结构分别为室内循环进风结构或室外循环进风结构。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空气净化器,其利用双系统独立运作,可实现双系统的室内空气循环净化功能,或者实现双系统的新风功能,或者实现同时具有室内空气循环净化功能和新风功能的目的,强化了空气净化器的效果,提高了空气净化效率,增强了用户体验。

优选的,所述室内循环进风结构包括室内进风口和紫外线灯,所述室内进风口设于进风腔的后侧,所述紫外线灯通过导风板固定在进风腔内。

优选的,所述室外循环进风结构包括室外进风口和进风管,所述室外进风口设于进风腔的后侧,所述进风管的一端与室外进风口连通,另一端与室外连通。所述导风板包括倾斜设置的斜板和竖直设置的竖板,所述斜板的一端固定在进风腔内对应设有室内进风口一侧的顶端,另一端与竖板连接,利用导风板起导风作用,使得空气按照一定的路径流通,确保紫外线灯对空气的杀菌质量。

优选的,当进风模块为室内循环进风结构时,所述第一净化模块和第二净化模块均包括初效过滤网和高效过滤网,所述初效过滤网通过第一安装架固定在第一净化腔和第二净化腔的下部,所述高效过滤网通过第二固定架固定在第一净化腔和第二净化腔的顶部,通过双滤网确保净化效率。

优选的,当进风模块为室外循环进风结构时,所述第一净化模块和第二净化模块均所述净化模块包括初效过滤网和高效过滤网,所述初效过滤网通过第一安装架固定在第一净化腔和第二净化腔的下部,所述高效过滤网通过第二固定架固定在第一净化腔和第二净化腔的顶部,还包括静电集尘过滤网,所述静电集尘过滤网固定设于初效过滤网与高效过滤网之间。

优选的,所述第一出风结构和第二出风结构包括风机和出风口,所述出风口设于第一出风腔和第二出风腔的顶部,第一出风结构和第二出风结构的风机的进风口分别与与第一净化腔和第二净化腔连通,第一出风结构和第二出风结构的风机的排风口分别与第一出风结构和第二出风结构的出风口连通,所述风机的排风口与出风口之间设有导风百叶窗,所述导风百叶窗的叶片倾斜设置,倾斜式出风更利于空气对流。

优选的,所述室外循环进风结构还包括热交换器和鼓风机,所述热交换器和鼓风机设于进风腔内,所述热交换器设有交错设置的通道,所述进风腔上位于与室外进风口相邻的一侧设有室内排风进风口,所述室内排风进风口与热交换器的通道连通,所述鼓风机的进风口进风方向与所述室内排风进风口的进风方向相同,所述鼓风机的排风口通过出风管与室外连通,鼓风机与热交换器可对室外和室内的热量和湿度进行交换,节省能耗。

优选的,所述室外循环进风结构还包括PTC加热片,所述PTC加热片设于进风腔内,其在寒冷天气时对新进来的空气进行加热,对室内温度起到保暖作用。

优选的,所述第一出风结构和第二出风结构还包括负离子净化器,所述负离子净化器固定设于风机的上侧,负离子净化器可使得空气更加清新。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的示意图一;

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的示意图二

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除去前盖板和进气管的示意图一;

图4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除去进气管的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除去上盖板和进气管的示意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第一净化系统的剖视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除去前盖板和进气管的正视图;

图8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除去后盖板和进气管的后视图;

图9是图7中A区域的放大图;

图10是图8中B区域的放大图;

图1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除去第二侧盖板的侧部示意图;

图12是图11中C区域的放大图;

图1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除去前盖板的示意图;

图14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三的示意图;

图15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四除去前盖板的示意图;

图16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四的后部示意图;

图17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四的第一净化系统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说明本实用新型的优选的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一:

参见图1至图12,一种空气净化器,其包括壳体1,所述壳体1内设有设有主控模块 (图中未标示)、第一净化系统2和第二净化系统3,所述第一净化系统2和第二净化系统 3相邻设置并与主控模块电连接,所述第一净化系统2包括从下至上依次设置的第一进风结构201、第一净化模块202和第一出风结构203;所述第二净化系统3包括从下至上依次设置的第二进风结构301、第二净化模块302和第二出风结构303;壳体1从下往上依次设有进风腔101、净化腔102和出风腔103,其对应第一净化系统2设置有依次连通的第一进风腔1011、第一净化腔1021和第一出风腔1031,所述壳体1对应第二净化系统3设置有依次连通的第二进风腔1012、第二净化腔1022和第二出风腔1032,所述第一进风结构203 为室内循环进风结构,所述第二进风结构303为室外循环进风结构。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空气净化器,其利用双系统独立运作,实现了双同时具有室内空气循环净化功能和新风功能的目的,强化了空气净化器的效果,提高了空气净化效率,增强了用户体验。

参见图1至图8,作为优选方案,所述壳体1包括底板11、上盖板12、前盖板13、后盖板14、第一侧盖板15和第二侧盖板16,所述底板11、上盖板12、前盖板13、后盖板 14、第一侧盖板15和第二侧盖板16组成一个中空的腔体,所述进风腔101设于该腔体的下部,净化腔102设于该腔体的中部,所述出风腔103设于该腔体的上部,所述后盖板14 包括进风板141、中间板142和上顶板143,所述进风板141与底板11固定连接,所述上顶板143与上盖板12固定连接,所述中间板142可拆卸地设于进风板141与上顶板143之间。

参见图1和图6,作为优选方案,所述底板11下侧的四个角落设有滑轮110,其方便用户移动该净化器。

参见图8、图11和图12,作为优选方案,所述主控模块包括主控板71、可操作显示屏 72、粉尘传感器73、温湿度传感器74、蜂鸣器75和两个保护开关76,所述主控板71固定在所述上顶板143的内壁上,所述可操作显示屏72固定在前盖板13上,所述粉尘传感器 73、温湿度传感器74、蜂鸣器75和保护开关76通过固定架77设于固定在第二侧盖板16 的内壁,此时,第二侧盖板16对应固定架77的位置设有网状的开孔78,两个传感器分别检测相关数据并在可操作显示屏72上显示,方便用户进行设置;用户在使用可操作显示屏 72时,蜂鸣器75会发出声响,增强了用户体验,所述保护开关76为微动开关,后盖板14 上对应保护开关处设有螺钉头顶住微动开关的弹片,用户在更换过滤网时,拆下后盖板14 使得所述螺钉头脱离微动开关的弹片,以切断整机电源,使得净化器不能开机,保护用户安全。

参见图3、图4、图6至图8,作为优选方案,所述室内循环进风结构包括室内进风口 41和紫外线灯42,所述室内进风口41设于进风板141上对应与第一净化系统2的第一进风腔1011的一侧,所述紫外线灯42通过导风板43固定在第一进风腔1011内,其对室内循环的空气进行杀菌,所述导风板43的板面与室内进风口41平行。

参见图6和图11,作为优选方案,所述导风板43包括倾斜设置的斜板431和竖直设置的竖板431,所述斜板431的一端固定在第一进风腔1011内对应设有室内进风口41一侧的顶端,另一端与竖板432连接,优选的,斜板431与竖板432为一体结构,利用导风板起导风作用,使得空气按照一定的路径流通,确保紫外线灯对空气的杀菌质量。

参见图3、图4、图6至图8,作为优选方案,所述室外循环进风结构包括室外进风口 44和进风管45,所述室外进风口44设于设于进风板141上对应与第二净化系统3的第二进风腔1012的一侧,所述进风管45的一端与新风进风44口连通,另一端与室外连通,以实现新风增氧,降低室内二氧化碳浓度。

参见图3、图6至图10,作为优选方案,所述第一净化模块202和第二净化模块302 均包括初效过滤网51和高效过滤网52,所述初效过滤网51通过第一安装架53固定在净化腔102的下部,所述高效过滤网52通过第二固定架54固定在净化腔102的顶部,通过双滤网确保净化效率,进一步的,第二净化系统3的第二净化模块302还包括静电集尘过滤网55,所述静电集尘过滤网55固定设于初效过滤网51与高效过滤网52之间,利用双滤网过滤的同时设置静电集尘过滤网55对新进来的空气进行除尘净化,优选的,所述初效过滤网51和高效过滤网52的材料为PP塑料或者PET塑料;此外,可根据用户的要求在上述第一净化系统2的第一净化模块202中加入静电集尘网。

参见图1至图7,作为优选方案,所述第一出风结构203和第二出风结构303均包括风机61和出风口62,所述出风口62设于上盖板12上,在本实施例中,两个出风结构的出风口62结合到一块,其呈网状,各个网口的边长为5至10毫米,防止异物或老鼠等进入壳体1内,所述风机61的进风口与净化腔102连通,风机61的排风口与出风口62连通,所述风机61的排风口与出风口62之间设有导风百叶窗63,所述导风百叶窗63的叶片倾斜设置,倾斜式出风更利于空气对流。

实施例二:

参见图13,本实施例与实施例一的主要区别在于:

所述第一进风结构和第二进风结构均为室内循环进风结构,第一净化系统和第二净化系统的进风模块均为室内空气循环净化系统,利用双室内空气循环净化系统,强化了空气净化器的效果,提高了空气净化效率,增强了用户体验。本实施例的其他技术特征均与实施例一相同,在此不再作详细描述。

实施例三:

参见图14,本实施例与实施例一的主要区别在于:

所述第一进风结构和第二进风结构均为室外循环进风结构,所述第一净化系统和第二净化系统的进风模块均为室外循环净化系统,利用双室外循环净化系统,强化了空气净化器的效果,提高了空气净化效率,增强了用户体验。本实施例的其他技术特征均与实施例一相同,在此不再作详细描述。

实施例四:

参见图15至图17,本实施例与实施例一的主要区别在于:

所述室外循环进风结构还包括热交换器46和鼓风机47,所述热交换器46设于第二净化系统3所对应的进风腔101内,所述鼓风机47固定隔离在第一进风腔1011和第二进风腔1012之间的隔离板111上,所述热交换器46设有交错设置的通道,第二进风腔1012上位于与室外进风口44相邻的一侧的第一侧盖板15上设有室内排风进风口48,所述室内排风进风口48与热交换器46的通道连通,所述鼓风机47的进风口进风方向与所述室内排风进风口48的进风方向相同,所述鼓风机47的排风口通过出风管(图中未示出)与室外连通,进风板141上对应鼓风机47的排风口处设有鼓风机出风孔49,鼓风机47与热交换器 46可对室外和室内的热量和湿度进行交换,节省能耗。

作为优选方案,所述室外循环进风结构还包括PTC加热片40,所述PTC加热片40设于第二净化系统3所对应的进风腔101内,其在寒冷天气时对新进来的空气进行加热,对室内温度起到保暖作用。本实施例的其他技术特征均与实施例一相同,在此不再作详细描述。

根据上述说明书的揭示和教导,本实用新型所属领域的技术人员还可以对上述实施方式进行变更和修改。因此,本实用新型并不局限于上面揭示和描述的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的一些修改和变更也应当落入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内。此外,尽管本说明书中使用了一些特定的术语,但这些术语只是为了方便说明,并不对本实用新型构成任何限制。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