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进风面板及其空调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649006发布日期:2019-05-11 01:19阅读:157来源:国知局
一种进风面板及其空调器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空调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进风面板其空调器。



背景技术:

目前,对于常用的空调器室内机,受面板、风机、换热器等空调器部件的布置和作用等因素的影响,进风口的面积大小有限,导致空调进风量减小,相应的制冷、制热效果差,同时由于进风量小、出风量大,容易在出风口位置形成负压,造成气流紊乱,形成杂音,降低用户使用舒适度。现有技术中会通过设置格栅来增大进风量,但多会采用简单的直格栅,其导流效果差,而且容易通过格栅看到空调器的内部结构,影响空调器的整体美观性。



技术实现要素:

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旨在提出一种进风面板,通过在进风面板相应位置上设置进风口,同时在进风口处安装倾斜的进风格栅,达到增大空调器进风量,解决空调室内机换热效率低、有杂音等问题,同时还可以阻隔用户视线,使空调器的外形美观。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

一种进风面板,所述进风面板安装在空调器的正面,包括:面板本体,所述面板本体上设有第一进风口,所述第一进风口位于所述空调器的贯流风叶轴心线上方;进风格栅,所述进风格栅设置在所述第一进风口处,所述进风格栅包括多个格栅条,多个所述格栅条从上到下排列在所述面板本体上,所述格栅条靠近进风侧的一端向上设有第一挡面。

进一步地,相邻两个所述格栅条之间形成进风间隙,各所述进风间隙的大小相等,且所述进风间隙入口处朝上设置。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挡面与所述水平面的夹角范围为0°-20°。

进一步地,所述格栅条包括上导面和与所述上导面相对设置的下导面,所述下导面与水平面的夹角范围为30°-60°。

进一步地,所述格栅条还包括导风面,所述格栅条与所述第一挡面连接处设有进风侧边缘,所述格栅条与所述第二挡面连接处设有出风侧边缘,所述进风侧边缘高于所述出风侧边缘。

进一步地,从垂直于所述下导面方向朝所述进风面板投影时,全部所述格栅条的投影覆盖所述面板本体上的所述第一进风口。

进一步地,所述格栅条相对于所述面板本体的角度固定设置。

进一步地,所述面板本体为弧形板,所述进风格栅与所述面板本体的形状适配。

进一步地,所述进风格栅与所述面板本体一体成型。

相对于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所述的过滤网安装结构具有以下优势:

(1)本实用新型通过将格栅条设置为预定倾斜角度,且在格栅条上设置挡板,可以有效的规划进风路径,确保格栅条的倾斜方向与进气气流的方向保持基本一致,减少进气阻力,实现最大化的进气面积。同时,可以有效地对流经进风格栅的气流进行导流,同时有效遮挡进风间隙,有利于阻隔用户视线,使空调器的外形美观。

(2)本实用新型通过还在进风面板上设置第一进风口,并在第一进风口处设置倾斜的格栅条,增强了空调器的进风量,且由于进风口设置在空调器贯流风叶轴心线的上方,可以避免进气气流路径弯折,从而对其他方向的进气气流造成影响,增大了空调器的进风面积和进风量,提高了相应的制冷、制热效果,降低了由于进风量小、出风量大造成的气流紊乱出现杂音的现象,提高用户使用舒适度。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一种空调器,所述空调器具有上述所述的进风面板,所述空调器与所述进风面板相对于现有技术所具有的优势相同,在此不再赘述。

附图说明

构成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本实用新型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图1为本实用新型所述的空调器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所述的空调器局部剖视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所述的进风面板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4为图3中A处放大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所述的空调器右视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所述的空调器的空气流路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所述的进风面板局部的右视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所述的进风面板外侧的结构示意图;

图9为图8中B处放大图;

图10为本实用新型所述的进风面板内侧的结构示意图;

图11为图10中C处放大图。

附图标记说明:

1-进风面板,10-进风格栅,101-格栅条,102-进风间隙,103-进风侧边缘,104-出风侧边缘,105-第一挡面,106-上导面,107-下导面,108-第二挡面,11-面板本体,111-第一进风口,112-边梁,12-连接板,121-斜向筋条,13-纵向筋条,131-第一凹槽,132-第二凹槽,2-面框,21-顶壁,211-第二进风口,22-侧壁,23-底部,24-后壁,25-出风口,3-贯流风叶。

具体实施方式

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另外,对该具体实施方式中涉及到方位作简要说明:下述在提到每个结构件的“前”、“后”、“上”、“下”、“左”、“右”、“顶端”、“底端”等指示的方向或位置关系,是指附图中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外侧”指空调器使用状态下进风面板靠近用户的一面,“内侧”指空调器使用状态下进风面板背离用户的一面,这些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专利上述的和另外的技术特征和优点作更详细的说明。

实施例一

结合图1、图2所示,本实施例的空调器外壳可以包括:进风面板1和面框2,面框2的后背可贴近墙面,从而将空调器室内机安装在室内的墙壁上,进风面板1安装在面框2的前面,面框2与进风面板1之间可以形成一空腔,电控元件、蒸发器(图中未示出)、贯流风叶3等可以安装在该空腔内。目前,市场上的空调器室内机通常采用贯流风叶,贯流风叶3大都为一长条圆柱形结构,通过两端与空调器内框连接固定,并通过在贯流风叶3一端设置驱动电机来驱动贯流风叶3;通常室内机只在顶部设置第二进风口211,这样使得进风面积往往达不到要求。为解决此问题,本实施例在进风面板1上设置了第一进风口111,以此增加空调室内机的进风量。

具体地,结合图1-6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进风面板,进风面板进风的一侧为进风侧,出风的一侧为出风侧,进风面板1安装在空调器的正面,用于与面框2配合,将空调器内的其他部件进行遮挡。该进风面板1包括面板本体11和进风格栅10,面板本体11上具有第一进风口111,进风格栅10设置在第一进风口111处,其中,进风格栅10整体上位于空调器贯流风叶3轴心线(如图2中的虚线Z)上方。面板本体11与进风格栅10可通过注塑一体成型,进风格栅10整体上位于贯流风叶轴心线上方,有利于形成辐射状进气气流(如图6中箭头方向),可以增大进气量且进气高效平稳。若进风格栅10设置在轴心线下方,则进气气流路径会产生弯折,进气气流经过弯折路径后被贯流风叶吸入,会对其它方向的进气气流造成影响,使进气气流紊乱,增大空调器的噪音。

本实施例中,面板本体11为弧形板,进风格栅10具有与面板本体11适配的形状,以保证进风格栅10处的外观与进风面板1一致。具体的,结合图3、图4所示,进风格栅10具有百叶窗结构,百叶窗结构包括多个平行排列的格栅条101,格栅条101相对于垂直于面板本体11所在平面一侧倾斜,相邻两个格栅条101之间形成进风间隙102,且进风间隙102的入口朝上设置。

通过将格栅条101设置为倾斜状态,能够改变进风间隙102的入口朝向,避免入口朝向水平方向,从而使格栅条101在外观上具有一定的遮挡效果,同时,还使进风格栅10具有一定的阻挡噪音的效果,提高用户满意度。在本实施例中,多个格栅条101自上而下依次间隔设置,这样设置的百叶窗结构具有外形整体、美观的特点。

较佳的,各进风间隙102的大小相等,格栅相对于面板本体11的角度固定设置,用以保证进风均匀,提高进风面板1的进风可靠性。

进风格栅10的格栅条101的间距和厚度可以根据人的视线情况、空调器的规格进行调整,只需保证在顺畅进风和具有足够结构强度的前提下,用户从外部的任何角度都不能看到空调器内部结构即可。

相比于传统空调器只在顶壁21上设置一个第二进风口211,本实施例通过还在进风面板1上设置第一进风口111,并在第一进风口111处设置倾斜的格栅条101,增强了空调器的进风量,且由于进风口设置在空调器贯流风叶轴心线的上方,可以避免进气气流路径弯折,从而对其他方向的进气气流造成影响,增大了空调器的进风面积和进风量,提高了相应的制冷、制热效果,降低了由于进风量小、出风量大造成的气流紊乱出现杂音的现象,提高用户使用舒适度。同时,通过将进风格栅10倾斜设置,使得进风格栅10在保证进风的同时,能够对空调器内的其他部件进行遮挡,提高了空调器美观度。

实施例二

结合图4、图7、图11所示,本实施例与上述实施例的区别在于,每个格栅条101靠近进风侧的一端设有第一挡面105,相对应的,靠近出风侧的一端设有第二挡面108,第一挡面105和第二挡面108均与水平面形成一个夹角,且两个夹角相对应,取值范围相同。第一挡面105由格栅条101进风一端向上向后倾斜延伸形成,第二挡面108由格栅条101出风一端向下向前倾斜延伸形成,即第一挡面105、格栅条101、第二挡面108组成一个“S”型结构。第一挡面105的设置使得用户更难透过进风格栅10看到空调器的内部结构。

其中,格栅条101与第一挡面105的连接处设有进风侧边缘103,格栅条101与第二挡面108的连接处设有出风侧边缘104,进风侧边缘103朝向进风面板1的外侧,出风侧边缘104朝向进风面板1的内侧,可以理解的是,进风侧边缘103与面板本体11的进风面共面所有进风侧边缘103形成进风格栅10的外侧面;所述出风侧边缘104形成进风格栅10的内侧面,这样使得进风格栅10的外观与面板本体11一致,增强进风面板1的美观性。且同一格栅条101上的进风侧边缘103的高度高于出风侧边缘104,保证进风间隙102的入口朝上设置

结合图7所示,本实施例空调器采用的是贯流式风机,其叶轮为两端封闭的长圆筒形,具有前向多翼形叶片,能够将机壳部分地敞开使气流直接径向进入风机。因此,为保证进风间隙102与进气气流的方向保持一致,较佳的:

格栅条101包括上导面106与下导面107,可以理解的是,每个进风间隙102由一个格栅条101的下导面107与相邻格栅条101的上导面106组成。从下导面107方向朝进风面板1进行投影时,全部格栅条101的投影能够覆盖进风面板1上的进风口,使进风面板1内侧的空调结构无法透过进风格栅10看到。下面以一个进风间隙102为例具体说明:

结合图5、图7所示,进风格栅10上的进风间隙102由相邻两个格栅条101围合而成,由于格栅条101为倾斜设置,两个倾斜的格栅条101相交形成三角齿状,进风格栅10在进风面板1侧面上的投影为齿状结构。下导面107与水平面(垂直于面板本体11所在平面,如图7中虚线Y)的夹角α的取值范围为30°-60°,若夹角α大于60°,则进风格栅10对空调器的进风阻力较大;夹角α小于30°,则空调内的噪音可直接传出,使得空调的噪音较大。第一挡面105与水平面(垂直于面板本体11所在平面,如图7中虚线Y)的夹角β的取值范围为0°到20°,夹角β对应相邻两格栅条101之间的间距,若夹角β大于20°,则格栅条101对空调的进风阻力较大;若夹角β小于0°,则第一挡片105起不到加强阻挡用户视线的作用。

本实施例将格栅条101设置为预定倾斜角度,此时进风面板1上的进风间隙102的入口朝上,可以有效的规划进风路径,确保格栅条101的倾斜方向与进气气流的方向保持基本一致,减少进气阻力,实现最大化的进气面积。同时,在格栅条101上设置第一挡片105,可以有效地对流经进风格栅10的气流进行导流,同时有效遮挡进风间隙102,有利于阻隔用户视线,使用户更难透过进风格栅10看到空调器的内部结构,提高空调器的外形美观度。

实施例三

结合图8、图9所示,本实施例与上述实施例的区别在于,进风格栅10与面板本体11左右两端的连接处均设有连接板12,两连接板12上设有斜向筋条121,斜向筋条121与进风格栅10上的格栅条101的倾斜角度、宽度、厚度等相对应,从外观上看斜向筋条121与格栅条101为一整体结构,但各斜向筋条121之间为密封状态。即连接板12的结构与进风间隙102为密封的进风格栅10相同。

通过设置连接板12,不仅可以对进风格栅10的长度进行调整,从而与不同贯流风叶3的长度相对应,有利于气流的稳定;还可以在外观上保证进风格栅10在进风面板1上处于中间位置,在视觉效果上对称,增加空调器的美观度;同时,还可以增强进风面板1两侧的强度,从而提高空调器的整体结构强度。

实施例四

结合图10、图11所示,本实施例与上述实施例的区别在于,进风格栅10的内侧面上设置有纵向筋条13,纵向筋条13的两端与面板本体11上相对设置的两个边梁112连接,纵向筋条13垂直于进风格栅10,且多条纵向筋条13平行间隔设置。

具体地,纵向筋条13在外侧面(即靠近进风侧的一面)上设有第一凹槽131,该第一凹槽131与出风侧边缘104的形状大小相匹配,格栅板101通过出风侧边缘104可以卡入第一凹槽131,也即,格栅条101通过第一凹槽131嵌入纵向筋条12内。本实施例设置的纵向筋条13可以确保相邻两个格栅条101的距离,并且起到加强结构强度的作用,保证进风格栅10的格栅条101不易变形。

较佳的,纵向筋条13在内侧面(背离进风侧的一面)上设有第二凹槽132,第二凹槽132与第一凹槽131的结构相同,且第二凹槽132相对于第一凹槽131为一凸起结构。多个第一凹槽131、第二凹槽132依次间隔分布在纵向筋条13上,形成波浪形状,该波浪形状的波谷为第一凹槽131,波峰由设置在另一面的第二凹槽132形成。

本实施例的纵向筋条13与进风格栅10、面板一体成型,第一凹槽131与第二凹槽132使纵向筋条13与格栅条101的厚度保持基本一致,避免成型过程中壁厚不均匀造成的应力集中,从而致使进风格栅10变形。

实施例五

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空调器,包括,面框2、贯流风叶3和上述实施例所述的进风面板1,面框2由顶壁21、侧壁22、底部23和后壁24形成,进风面板1设置在面框2的前方,与面框2形成限定出容纳空调器内部部件的空间。面框2的后壁24可贴近墙面,从而将空调器室内机安装在室内的墙壁上,贯流风叶3的两端与侧壁22固定连接,顶壁21设有第二进风口211,进风面板1的下端与面框2底部23的连接位置设有出风口25。本实施例通过在前面板上设置了第一进风口111,联合设置在面框2顶壁21上的第二进风口211共同作用,增大了进风口面积,并减少了气流在空调器室内机内的流通距离,增大空调器进风量,进而解决空调室内机换热效率低、有杂音等问题。同时第一进风口111整体上位于贯流风叶3轴心线(如图2中虚线Z所示)上方,有利于形成辐射状进气气流,可以增大进气量且确保进气高效平稳。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