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电加热加湿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8255162发布日期:2019-07-24 10:07阅读:311来源:国知局
一种电加热加湿器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加湿器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电加热加湿器。



背景技术:

家用的加湿器通常包括电加热加湿器和超声波加湿器,加湿器内部通常会设置湿度传感器,以方便用户了解室内的湿度状况,以便选择适合的加湿量;其中超声波加湿器是利用高频振动的雾化片将水抛离水面形成极小的水珠,以实现对室内环境进行加湿,整个加湿器内部的温度与室内温度比较接近,所以将湿度传感器设置在加湿器内部也可准确检测到室内的湿度;但是由于电加热加湿器是通过将加湿器的内胆中的水加热到沸腾,使水分蒸发,以达到加湿的目的,这样会使加湿器内部的温度受到较大的影响,加湿器内部的温度与室内温度相差较大,使设置在加湿器内部的湿度传感器所检测到的湿度与实际的室内湿度有一定的偏差。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出一种电加热加湿器,以解决上述问题。

为达此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电加热加湿器,包括加湿器壳体、湿度传感器、风机和线路板盒,所述加湿器壳体的底部设有第一进风口,所述湿度传感器设置在所述第一进风口处,所述风机设置在所述湿度传感器的上方,所述加湿器壳体的侧壁上设有第一出风口,所述线路板盒设置所述风机与所述出风口之间。

所述线路板盒的底部设有开口,所述开口对准所述风机,所述线路板盒的两侧设有多个散热孔。

还包括内胆、发热盘与保温罩,所述保温罩设置在所述加湿器壳体内,所述发热盘设置在所述保温罩的内侧底部,所述内胆设置在所述保温罩内,所述内胆的底部与所述发热盘面接触。

还包括上盖,所述上盖与所述加湿器壳体的侧壁上端铰接,所述上盖在盖紧和打开所述内胆之间切换。

所述上盖包括上盖壳体、送风风机与送风风道,所述上盖壳体的顶面设有出雾口,所述出雾口在所述上盖壳体的底部的与所述内胆连通,所述送风风机设置在所述上盖壳体内部,所述上盖壳体的侧壁设有第二进风口,所述送风风机的进风口与所述第二进风口连通,所述送风风道一端与所述送风风机的出风口连通,另一端与所述出雾口连通。

所述上盖还包括底盖和第一密封圈,所述底盖设置在所述上盖壳体的底部,所述第一密封圈围绕在所述底盖的边缘,当盖紧所述上盖时,所述第一密封圈压在所述内胆的上端边缘;所述底盖的中部设有多个通孔,所述底盖与所述上盖壳体之间留有间隙,所述出雾口的底部设有多个出雾孔,所述上盖壳体的底面设有出雾通道,所述出雾通道的侧壁将所述通孔和所述出雾孔围绕在所述出雾通道内;所述底盖为不锈钢材质。

所述上盖还包括第二密封圈,所述第二密封圈设置在所述出雾通道的侧壁的底端,所述第二密封圈的底面压紧在所述底盖的上表面。

所述送风风道与所述出雾口的下端侧壁连接,多个所述出雾孔均设置在靠近所述送风风道一侧。

所述上盖还包括挡盖,所述挡盖的底面设有安装部,所述出雾口的底部设有安装槽,所述安装部插入所述安装槽内,所述挡盖的四周与所述出雾口的内壁之间留有间隙。

附图说明

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说明,但附图中的内容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任何限制。

图1是本实用新型其中一个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其中一个实施例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其中一个实施例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其中一个实施例的上盖结构爆炸示意图;

其中:加湿器壳体1、湿度传感器2、风机3、线路板盒4、内胆5、发热盘6、保温罩7、上盖8、第一进风口11、第一出风口12、开口41、散热孔42、上盖壳体81、送风风机82、送风风道83、底盖84、第一密封圈85、第二密封圈86、挡盖87、安装部88、出雾口811、第二进风口812、出雾孔813、出雾通道814、安装槽815、通孔841。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并通过具体实施方式来进一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

本实施例的一种电加热加湿器,如图1-3所示,包括加湿器壳体1、湿度传感器2、风机3和线路板盒4,所述加湿器壳体1的底部设有第一进风口11,所述湿度传感器2设置在所述第一进风口11处,所述风机3设置在所述湿度传感器2的上方,所述加湿器壳体1的侧壁上设有第一出风口12,所述线路板盒4设置所述风机3与所述出风口之间。

电加热式加湿器是通过将水加热到沸腾,然后利用水沸腾时所产生的水蒸气来增加室内湿度,加湿器内通常需要安装湿度传感器2来检测室内湿度,以便用户可以合理地选择适合的加湿量;由于温度对相对湿度有着较大的影响,水沸腾时温度较高,会影响加湿器的内部的温度,使加湿器内部的温度升高;如果将湿度传感器2设置于加湿器内部,由于加湿器内部的温度与室内温度相差较大,会导致湿度传感器2无法准确地检测到室内的湿度;本实用新型将湿度传感器2设置于加湿器底部的第一进风口11处,风机3设置于湿度传感器2的上方可以将室内的空气从第一进风口11吸入,由于吸入的室内空气与室内的温度比较接近,可以使湿度传感器2可以准确地检测出室内的湿度,使用户可以更准确地得知室内的湿度状态,以便用户准确地选择合适的加湿量;另外,线路板盒4设置在风机3与第一出风口12之间,当风机3将空气吹出第一出风口12时,会带走线路板盒4上的热量,达到给线路板内的电器元件散热的效果,减缓电器元件的老化速度,延长加湿器的使用寿命。

所述线路板盒4的底部设有开口41,所述开口41对准所述风机3,所述线路板盒4的两侧设有多个散热孔42。

使风机3所吹出的风从开口41进入到线路板盒4内部,然后从散热孔42流出,使室内空气与线路板盒4内的空气对流,以带走线路板内部的热量,可以达到更佳的散热效果。

还包括内胆5、发热盘6与保温罩7,所述保温罩7设置在所述加湿器壳体1内,所述发热盘6设置在所述保温罩7的内侧底部,所述内胆5设置在所述保温罩7内,所述内胆5的底部与所述发热盘6面接触。

保温罩7可以对内胆5和发热盘6进行保温,减少热量的散失,可以有效降低加湿器的能耗,不仅如此,保温罩7还起到隔热的作用,减少内胆5中的热量传递到加湿器的电路板或电子元件中,减少加湿器的电路散热负荷,延长加湿器的使用寿命。

还包括上盖8,所述上盖8与所述加湿器壳体1的侧壁上端铰接,所述上盖8在盖紧和打开所述内胆5之间切换。

将上盖8打开即可即可把内胆5取出,可以方便地向内胆5加水或者对内胆5进行清洗,十分方便。

如图3和图4所示,所述上盖8包括上盖壳体81、送风风机82与送风风道83,所述上盖壳体81的顶面设有出雾口811,所述出雾口811在所述上盖壳体81的底部的与所述内胆5连通,所述送风风机82设置在所述上盖壳体81内部,所述上盖壳体81的侧壁设有第二进风口812,所述送风风机82的进风口与所述第二进风口812连通,所述送风风道83一端与所述送风风机82的出风口连通,另一端与所述出雾口811连通。

在加湿时,内胆5中的水被加热到沸腾,并不断产生水蒸气,由于出雾口811与内胆5连通,所以水蒸气从出雾口811溢出,送风风机82从第二进风口812吸入室内空气,然后通过送风风道83将室内空气吹送至出雾口811,使室内空气与水蒸气进行混合,以增加室内空气的湿度,同时也可给出雾口811处的水蒸气一个推动力,使水蒸气的扩散范围更大,室内各处的湿度更加均匀;此外,由于水蒸气的温度较高,出雾口811长期处于高温状态下容易出现老化,向出雾口811处吹送室内空气可以降低出雾口811的温度,起到散热的作用,延长上盖8的使用寿命,同时也降低从出雾口811吹出的水蒸气的温度,减少出雾口811的水蒸气对人体的伤害。

所述上盖8还包括底盖84和第一密封圈85,所述底盖84设置在所述上盖壳体81的底部,所述第一密封圈85围绕在所述底盖84的边缘,当盖紧所述上盖8时,所述第一密封圈85压在所述内胆5的上端边缘;所述底盖84的中部设有多个通孔841,所述底盖84与所述上盖壳体81之间留有间隙,所述出雾口811的底部设有多个出雾孔813,所述上盖壳体81的底面设有出雾通道814,所述出雾通道814的侧壁将所述通孔841和所述出雾孔813围绕在所述出雾通道814内;所述底盖84为不锈钢材质。

第一密封圈85可以防止内胆5中的水蒸气从内胆5与上盖8之间的缝隙中溢出,以使水蒸气都可从出雾口811流出,以加湿室内空气,使水蒸气可以得到更大的利用率;另外如果水蒸气流动到加湿器内部的电路中,水蒸气会液化成水珠,容易造成短路,十分危险;在上盖8的底部设置底盖84,由于不锈钢材质的耐热耐腐蚀性能较好,即使长期处于水蒸气的环境也不会发生老化或生锈,对上盖8起到保护作用;出雾通道814可将穿过通孔841的水蒸气通向出雾孔813,使水蒸气从出雾孔813流到出雾口811进而对室内空气进行加湿。

所述上盖8还包括第二密封圈86,所述第二密封圈86设置在所述出雾通道814的侧壁的底端,所述第二密封圈86的底面压紧在所述底盖84的上表面。

第二密封圈86可以防止水蒸气从底盖84与上盖壳体81的底面之间的缝隙流出,进而在上盖壳体81内与底盖84之间凝结成水珠,形成积水。

所述送风风道83与所述出雾口811的下端侧壁连接,多个所述出雾孔813均设置在靠近所述送风风道83一侧。

出雾孔813与送风风道83的距离较小,从送风风道83吹出的室内空气可以以更大的风压与水蒸气进行混合,使室内空气与水蒸气的混合度更高。

所述上盖8还包括挡盖87,所述挡盖87的底面设有安装部88,所述出雾口811的底部设有安装槽815,所述安装部88插入所述安装槽815内,所述挡盖87的四周与所述出雾口811的内壁之间留有间隙。

设置挡盖87可以使从出雾口811吹出的水蒸气可以向四周发散,以增加加湿的面积,使室内的湿度更加均匀。

以上结合具体实施例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原理。这些描述只是为了解释本实用新型的原理,而不能以任何方式解释为对本实用新型保护范围的限制。基于此处的解释,本领域的技术人员不需要付出创造性的劳动即可联想到本实用新型的其它具体实施方式,这些方式都将落入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