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暖通空调多进多出散热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8963866发布日期:2019-10-28 22:54阅读:372来源:国知局
一种暖通空调多进多出散热器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热交换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暖通空调多进多出散热器。



背景技术:

上世纪20年代,随着压缩式制冷机的加速发展,暖通空调技术开始大量应用于室内,但是随着制冷剂氟利昂的广泛应用,大气臭氧层受到破坏,全球气候变暖等环境问题也随之而来。为了保护环境,响应节能环保的政策,暖通工程师们设计制造出了绿色空调以及节能的空调采暖系统,例如地源热泵空调,太阳能空调等,但由于这些热能源的获得存在一定的困难,如太阳能空调需要通过太阳能集热器收集太阳能,由于太阳能的收集受环境因素影响较大,例如太阳能在夏季过多而冬天则不足,造成能源利用率低,通用性不足等问题。对于一般供暖用的散热器,目前使用的管片式散热器两端都是采用汇管结构。这类散热器包括进出液接头、散热组件、排气阀,散热组件内设有供循环液流通的介质通道。每个介质通道的两端分别同汇管连在一起。一个汇管上接有进水接头,另一个汇管接有出水接头,并有一个排气阀接口。热水从进水接头流入汇管,通过汇管分别进到介质通道,把热量经散热组件释放到空间,之后介质通道中的水汇聚于另一汇管,从出水接头流出。这类散热器并不自带加热装置不能产生热量,并且散热效率底下,因此需要改进,故而需要一种暖通空调多进多出散热器。



技术实现要素:

(一)解决的技术问题

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暖通空调多进多出散热器,解决了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问题。

(二)技术方案

为实现以上目的,本实用新型通过以下技术方案予以实现:一种暖通空调多进多出散热器,包括进液口装置、散热装置和出液口装置,所述进液口装置包括进液口、进液管,输送管道、进液口装置主体、第一电控制阀和第二电控制阀,进液口装置主体的顶部开设有进液口,进液口的底部固定连接进液管,进液管的内部设置有第一电控制阀,进液口装置主体靠近进液管的一侧固定连接有输送管道,输送管道的数量为四个,输送管道连接于第二电控制阀,输送管道的底部固定连接有散热装置,散热装置包括散热装置主体、介质通道、绝热底板、导热板和散热板,散热装置主体的顶部固定连接有散热板,散热板的底部和散热板的两侧固定连接有绝热底板,散热装置的底部固定连接有出液口装置。

可选的,所述出液口装置包括出液口装置主体、储液管、出液管、出液口和第三电控制阀,出液口装置主体的顶部固定连接有出液管,出液管与散热装置固定连接,出液管的底部固定连接储液管,储液管的两侧固定连接有出液口,出液口的内部固定连接有第三电控制阀。

可选的,所述散热板的内部设置有介质通道,散热板的数量为四个,散热板的一侧固定连接导热板,导热板的数量为三个。

可选的,所述进液口装置的外表面固定连接挡热板。

可选的,所述绝热底板的两侧贯穿有螺丝钉,螺丝钉的外表面套接有电阻螺母。

可选的,所述出液口与进液口的顶部均设置有堵头螺母。

(三)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暖通空调多进多出散热器,具备以下有益效果:

1、该暖通空调多进多出散热器,通过散热装置的设置,散热装置包括散热板、导热板、介质通道和绝热底板,散热板数量为四个,散热板数量的增加减少了散热器装置的启动时间,增加了散热器的散热效果,有提高散热器工作效率的作用,散热器之间固定连接导热板,导热板的设置中和了各个散热板的热量,使散热器散热更加均匀,有提高散热板耐久的好处,散热板的底部固定连接有绝热底板,绝热底板有效的减少了散热板热量的浪费,提高了散热板的热量的利用率,绝热底板的两侧贯穿有螺丝钉,螺丝钉的外表面套接有电阻螺母,螺丝钉和电阻螺母能连接外接结构,能够有效为散热板提供热量,提高了散热效果,散热板的内部设置有介质通道,介质通道保证了导热板传热介质的良好的传递性。

2、该暖通空调多进多出散热器,通过输送管道和出液管的设置,输送管道和出液管的数量均为四个,多个输送管道和出液管的设置保证了液体在散热板中流通的速度,提高了装置的散热效率,每个输送管道的内部都设置有电控制阀,通过电控制阀的控可以控制装置的散热效果,使装置的散热效果具有一定的可调性,出液管的内部设置有第三控制阀,第三控制阀的设置能很好的控制介质的输送。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后侧面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进液口装置、101-进液口、102-进液管、103-输送管道、104- 进液口装置主体、105-第一电控制阀、106-第二电控制阀、2-散热装置、201- 散热装置主体、202-介质通道、203-绝热底板、204-导热板、205-散热板、 3-出液口装置、301-出液口装置主体、302-储液管、303-出液管、304-出液口、305-第三电控制阀、4-挡热板、5-螺丝钉、6-电阻螺母、7-堵头螺母。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

请参阅图1至图2,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技术方案:一种暖通空调多进多出散热器,包括进液口装置1、散热装置2和出液口装置3,进液口装置1包括进液口101、进液管102,输送管道103、进液口装置主体104、第一电控制阀105和第二电控制阀106,第一电控制阀105控制着液体的总输出,进液口装置主体104的顶部开设有进液口101,进液口101的底部固定连接有进液管102,进液管102的内部设置有第一电控制阀105,进液口装置主体 104靠近进液管102的一侧固定连接有输送管道103,输送管道103的数量为四个,输送管道103连接于第二电控制阀106,第二控制阀106控制着输送液体的管道的多少,有控制输送效率的作用,输送管道103的底部固定连接有散热装置2,散热装置2包括散热装置主体201、介质通道202、绝热底板 203、导热板204和散热板205,散热装置主体201的顶部固定连接有散热板 205,散热板205的底部和散热板205的两侧固定连接有绝热底板203,散热装置2使输送热量的主体结构,散热装置2的底部固定连接有出液口装置3,出液口装置3包括出液口装置主体301、储液管302、出液管303、出液口304 和第三电控制阀305,出液口装置主体301的顶部固定连接有出液管303,出液管303与散热装置2固定连接,出液管303的底部固定连接储液管302,储液管302的两侧固定连接有出液口304,出液口304的内部固定连接有第三电控制阀305,散热板205的内部设置有介质通道202,散热板205的数量为四个,散热板205的一侧固定连接导热板204,导热板204的数量为三个,导热板204有使散热板205均匀散热的作用,进液口装置1的外表面固定连接挡热板4,绝热底板203的两侧贯穿有螺丝钉5,螺丝钉5的外表面套接有电阻螺母6,出液口304与进液口101的顶部均设置有堵头螺母7。

综上所述,该暖通空调多进多出散热器,使用时,通过散热装置2的设置,散热装置2包括散热板205、导热板204、介质通道202和绝热底板203,散热板205数量为四个,散热板205数量的增加减少了散热器装置的启动时间,增加了散热器的散热效果,有提高散热器工作效率的作用,散热器之间固定连接导热板204,导热板204的设置中和了各个散热板205的热量,使散热器散热更加均匀,有提高散热板205耐久的好处,散热板205的底部固定连接有绝热底板203,绝热底板203有效的减少了散热板205热量的浪费,提高了散热板205的热量的利用率,绝热底板203的两侧贯穿有螺丝钉5,螺丝钉5的外表面套接有电阻螺母6,螺丝钉5能和电阻螺母6能连接外接结构,能够有效为散热板205提供热量,提高了散热效果,散热板205的内部设置有介质通道202,介质通道202保证了导热板204传热介质的良好的传递性,通过输送管道103和出液管303的设置,输送管道103和出液管303 的数量均为四个,多个输送管道103和出液管303的设置保证了液体在散热板205中流通的速度,提高了装置的散热效率,每个输送管道103的内部都设置有电控制阀,通过电控制阀的控可以控制装置的散热效果,使装置的散热效果具有一定的可调性,出液管303的内部设置有第三控制阀305,第三控制阀305的设置能很好的控制介质的输送。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轴向”、“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设置”、“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上”或“下”可以是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或第一和第二特征通过中间媒介间接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可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或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可以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或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揭露的技术范围内,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及其实用新型构思加以等同替换或改变,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