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风装置及具有其的空调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807086发布日期:2019-05-31 21:53阅读:173来源:国知局
新风装置及具有其的空调器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空调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新风装置及具有其的空调器。



背景技术:

目前,市面上的空调室内机主要用于实现室内循环,即室内气体从进风口吸进后经过蒸发器换热后从出风口排出至室内。然而,上述循环方式导致室内气体未与室外气体进行交换,空调室内机长期运行过程中导致室内空气质量变差,氧气含量会相对降低,不利于用户健康。

在现有技术中,采用在空调室内机内增加新风装置的方式实现室内气体与室外气体的交换。然而,即使用户不使用新风装置,新风装置的出风口始终与室内连通,灰尘等杂质易进入出风口而影响空调室内机的正常运行。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新风装置及具有其的空调器,以解决现有技术中新风装置的出风口始终与室内连通,灰尘等杂质易进入出风口内的问题。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新风装置,新风装置包括:排风管,用于排出新风装置内的气体;调节组件,包括调节结构,调节结构具有用于遮挡排风管的至少部分出风口的遮挡位置和用于避让的出风口的避让位置,调节结构在遮挡位置和避让位置之间可运动地设置。

进一步地,排风管具有顺次连接的第一管段、第二管段和第三管段,出风口设置在第三管段上,出风口所在的平面相对于第三管段的延伸方向倾斜设置,当调节结构处于遮挡位置时,调节结构远离出风口一侧的外表面与至少部分出风口平行设置。

进一步地,在调节结构相对于排风管运动的过程中,调节结构的至少一部分与排风管抵接。

进一步地,调节组件还包括:驱动装置;传动组件,与调节结构连接,驱动装置通过传动组件驱动调节结构运动。

进一步地,传动组件包括:第一传动杆,第一传动杆的第一端与驱动装置驱动连接,第一传动杆的第二端与调节结构连接,以带动调节结构在遮挡位置和避让位置之间切换。

进一步地,驱动装置为电机且位于排风管的外侧,第一传动杆的第一端与电机的输出轴连接,第一传动杆的第二端穿过排风管后与调节结构连接。

进一步地,传动组件还包括:第二传动杆,第二传动杆的第一端为铰接端,第二传动杆的第二端与调节结构固定连接,以使调节结构在第一传动杆的驱动下绕铰接端转动。

进一步地,铰接端位于排风管的外侧,第二传动杆的第二端穿过排风管后与调节结构连接。

进一步地,第一传动杆为第一弧形杆,第二传动杆为第二弧形杆。

进一步地,新风装置还包括:第一密封件,设置在第一传动杆与排风管之间,以对第一传动杆与排风管的连接处进行密封;第二密封件,设置在第二传动杆与排风管之间,以对第二传动杆与排风管的连接处进行密封。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方面,提供了一种空调器,空调器包括空调室内机和新风装置,空调室内机包括壳体,新风装置设置在壳体内;其中,新风装置为上述的新风装置。

进一步地,壳体具有位于空调室内机的换热器的下方的第一板体,第一板体具有排气口,新风装置的调节结构为第二板体,当调节结构处于遮挡位置时,第二板体远离排风管一侧的表面与第一板体的外表面平齐且遮挡在出风口处。

应用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当需要新风装置送新风时,操作调节结构,以使调节结构处于避让位置,则新风从排风管的出风口排入室内;当不需要新风装置送新风时,操作调节结构,以使调节结构将排风管的至少部分出风口遮挡,以防止室内的灰尘等杂质通过出风口进入排风管内而影响新风装置的正常送新风,进而解决了现有技术中新风装置的出风口始终与室内连通,灰尘等杂质易进入出风口内的问题。

附图说明

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的说明书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本实用新型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图1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新风装置的实施例应用于空调室内机的主视图;

图2示出了图1中的空调室内机的A-A向剖视图;

图3示出了图2中的空调室内机的新风装置的调节结构处于遮挡位置时的局部结构剖视图;以及

图4示出了图1中的空调室内机的俯视图。

其中,上述附图包括以下附图标记:

10、壳体;11、排气口;12、第一板体;13、进风孔;20、新风装置;21、新风壳体;22、风机组件;23、进风管;24、排风管;241、出风口;242、第一管段;243、第二管段;244、第三管段;25、过滤组件;30、调节组件;31、调节结构;32、驱动装置;33、传动组件;331、第一传动杆;332、第二传动杆;40、换热器;50、扫风叶片;60、风机;70、风叶;80、导风板。

具体实施方式

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

需要指出的是,除非另有指明,本申请使用的所有技术和科学术语具有与本申请所属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相同含义。

在本实用新型中,在未作相反说明的情况下,使用的方位词如“上、下”通常是针对附图所示的方向而言的,或者是针对竖直、垂直或重力方向上而言的;同样地,为便于理解和描述,“左、右”通常是针对附图所示的左、右;“内、外”是指相对于各部件本身的轮廓的内、外,但上述方位词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

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新风装置的出风口始终与室内连通,灰尘等杂质易进入出风口内的问题,本申请提供了一种新风装置及具有其的空调器。

如图2和图3所示,新风装置包括排风管24和调节组件30。其中,排风管24用于排出新风装置内的气体。调节组件30包括调节结构31,调节结构31具有用于遮挡排风管24的至少部分出风口241的遮挡位置和用于避让的出风口241的避让位置,调节结构31在遮挡位置和避让位置之间可运动地设置。

应用本实施例的技术方案,当需要新风装置送新风时,操作调节结构31,以使调节结构31处于避让位置,则新风从排风管24的出风口241排入室内;当不需要新风装置送新风时,操作调节结构31,以使调节结构31将排风管24的至少部分出风口241遮挡,以防止室内的灰尘等杂质通过出风口241进入排风管24内而影响新风装置的正常送新风,进而解决了现有技术中新风装置的出风口始终与室内连通,灰尘等杂质易进入出风口内的问题。

如图3所示,排风管24具有顺次连接的第一管段242、第二管段243和第三管段244,出风口241设置在第三管段244上,出风口241所在的平面相对于第三管段244的延伸方向倾斜设置,当调节结构31处于遮挡位置时,调节结构31远离出风口241一侧的外表面与至少部分出风口241平行设置。这样,当调节结构31处于遮挡位置时,上述设置一方面避免室内的杂质等大量地进入至出风口241内,另一方面能够使得被遮挡后的排风管24的外观更加整洁。同时,上述结构的结构简单,容易实现、加工。

具体地,第一管段242的延伸方向与第二管段243的延伸方向呈第一夹角设置,第二管段243的延伸方向与第三管段244的延伸方向呈第二夹角设置。当调节结构31处于遮挡位置时,调节结构31朝向出风口241一侧的内表面与至少部分出风口241抵接,调节结构31远离出风口241一侧的外表面与至少部分出风口241平行设置,以实现调节结构31对出风口241的遮挡。

如图3所示,在调节结构31相对于排风管24运动的过程中,调节结构31的至少一部分与排风管24抵接。这样,调节结构31在遮挡位置和避让位置之间进行切换的过程中,上述设置避免调节结构31进入出风口241内而影响调节结构31的运动,进而提升了调节组件30的运行可靠性。

如图2和图3所示,调节组件30还包括驱动装置32和传动组件33。其中,传动组件33与调节结构31连接,驱动装置32通过传动组件33驱动调节结构31运动。这样,用户或工作人员通过操作驱动装置32,以使驱动装置32通过传动组件33驱动调节结构31在遮挡位置和避让位置之间进行切换,进而使得调节结构31的运动更加容易,使得用户或工作人员对调节组件的操作更加简便。

如图2和图3所示,传动组件33包括第一传动杆331。其中,第一传动杆331的第一端与驱动装置32驱动连接,第一传动杆331的第二端与调节结构31连接,以带动调节结构31在遮挡位置和避让位置之间切换。具体地,驱动装置32驱动第一传动杆331运动,以使第一传动杆331带动调节结构31在遮挡位置和避让位置之间进行切换,进而使得调节结构31沿着第一运动轨迹运动。

如图2和图3所示,驱动装置32为电机且位于排风管24的外侧,第一传动杆331的第一端与电机的输出轴连接,第一传动杆331的第二端穿过排风管24后与调节结构31连接。具体地,第一传动杆331的第二端与调节结构31朝向出风口241一侧的内表面连接,以使调节结构31沿着第一运动轨迹运动。

如图2和图3所示,传动组件33还包括第二传动杆332。其中,第二传动杆332的第一端为铰接端,第二传动杆332的第二端与调节结构31固定连接,以使调节结构31在第一传动杆331的驱动下绕铰接端转动。具体地,调节结构31沿着第一运动轨迹运动时,调节结构31带动第二传动杆332的第二端运动,同时,第二传动杆332的第二端绕着铰接端转动,以带动调节结构31沿着第二运动轨迹运动。这样,调节结构31沿着第一运动轨迹和第二运动轨迹的合运动轨迹进行运动,即可实现遮挡位置和避让位置之间的切换。

如图2和图3所示,铰接端位于排风管24的外侧,第二传动杆332的第二端穿过排风管24后与调节结构31连接。具体地,第二传动杆332的第二端与调节结构31朝向出风口241一侧的内表面连接,以使调节结构31沿着第二运动轨迹运动,则调节结构31沿着第一运动轨迹和第二运动轨迹的合运动轨迹进行运动。

如图2和图3所示,第一传动杆331为第一弧形杆,第二传动杆332为第二弧形杆。具体地,第二传动杆332相对于第一传动杆331靠近出风口241设置,第一传动杆331的曲率小于第二传动杆332曲率,以使调节结构31与第一传动杆331连接处的运动幅度更大,调节结构31与第二传动杆332连接处的运动幅度更小,且调节结构31与排风管24靠近第二传动杆332的部分抵接。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传动杆331与调节结构31的连接处及第二传动杆332与调节结构31的连接处均位于调节结构31的朝向出风口241的一侧。

在本实施例中,新风装置还包括第一密封件和第二密封件。其中,第一密封件设置在第一传动杆331与排风管24之间,以对第一传动杆331与排风管24的连接处进行密封。第二密封件设置在第二传动杆332与排风管24之间,以对第二传动杆332与排风管24的连接处进行密封。这样,在新风装置送新风过程中,上述设置能够防止第一传动杆331与排风管24的连接处及第二传动杆332与排风管24的连接处发生气体泄漏而减少进入室内的新风量。

具体地,排风管24具有第一通孔,第一密封件设置在第一通孔的孔壁与第一传动杆331之间,以对第一传动杆331与排风管24的连接处进行密封。排风管24具有第二通孔,第二密封件设置在第二通孔的孔壁与第二传动杆332之间,以对第二传动杆332与排风管24的连接处进行密封。

可选地,第一密封件和第二密封件为橡胶圈。

如图2所示,新风装置包括新风壳体21、风机组件22、进风管23和排风管24。其中,风机组件22设置在新风壳体21内,进风管23从空调室内机穿出至室外且与新风壳体21连通,排风管24与新风壳体21连通。具体地,室外气体在风机组件22的作用下通过进风管23进入至新风壳体21内,经过过滤组件25的过滤后从排风管24排入壳体10的排气口11内,并通过排气口11进入室内。

如图1和图4所示,本申请还提供了一种空调器,空调器包括空调室内机和新风装置20,空调室内机包括壳体10,新风装置20设置在壳体10内。其中,新风装置20为上述的新风装置。具体地,当新风装置20的调节结构31处于遮挡位置时,使得空调室内机的外观更加美观,提升用户视觉体验。

如图2所示,空调室内机还包括风机60、风叶70、扫风叶片50及导风板80。其中,风机60与风叶70连接以带动风叶70转动,实现送风。导风板80可枢转地设置在壳体10上,扫风叶片50可运动地设置在壳体10上,以调节空调室内机的送风方向。

具体地,室内空气经由进风孔13进入空调室内机的内部,经过换热器40换热后达到调节温度的目的,分别位于空调室内机的左、右两侧的风机60从空调室内机的中部空腔吸收经过换热的空气再从左、右两侧吹出,这个过程实现的是室内循环。其中,新风装置的进风管23设置在空调室内机的中部。

如图1和图2所示,壳体10具有位于空调室内机的换热器40的下方的第一板体12,第一板体12具有排气口11,新风装置的调节结构31为第二板体,当调节结构31处于遮挡位置时,第二板体远离排风管24一侧的表面与第一板体12的外表面平齐且遮挡在出风口241处。具体地,当新风装置处于送新风状态时,调节结构31处于避让位置,以使新风装置内的新风依次经由排风管24的出风口241及排气口11后进入室内。

从以上的描述中,可以看出,本实用新型上述的实施例实现了如下技术效果:

当需要新风装置送新风时,操作调节结构,以使调节结构处于避让位置,则新风从排风管的出风口排入室内;当不需要新风装置送新风时,操作调节结构,以使调节结构将排风管的至少部分出风口遮挡,以防止室内的灰尘等杂质通过出风口进入排风管内而影响新风装置的正常送新风,进而解决了现有技术中新风装置的出风口始终与室内连通,灰尘等杂质易进入出风口内的问题。

显然,上述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的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应当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需要注意的是,这里所使用的术语仅是为了描述具体实施方式,而非意图限制根据本申请的示例性实施方式。如在这里所使用的,除非上下文另外明确指出,否则单数形式也意图包括复数形式,此外,还应当理解的是,当在本说明书中使用术语“包含”和/或“包括”时,其指明存在特征、步骤、工作、器件、组件和/或它们的组合。

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的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及上述附图中的术语“第一”、“第二”等是用于区别类似的对象,而不必用于描述特定的顺序或先后次序。应该理解这样使用的数据在适当情况下可以互换,以便这里描述的本申请的实施方式能够以除了在这里图示或描述的那些以外的顺序实施。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实用新型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