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风冷式热交换器管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8170391发布日期:2019-07-13 09:49阅读:508来源:国知局
一种风冷式热交换器管束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风冷式热交换器制造技术领域,尤其是煤矿井下环境中应用的一种风冷式热交换器管束。



背景技术:

目前,风冷式热交换器在各种缺水行业中应用比较广泛,尤其是在煤矿井下环境中,管束是风冷式热交换器中的核心部件。而现有技术的风冷式热交换器管束多由管箱、翅片管和框架组成,这种结构形式在煤矿井下高粉尘环境中应用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主要表现为,翅片管间隙较小,在煤矿井下高粉尘环境中极易堵塞,风流对管束造成的风压较大,不易清洗,翅片管承压较小,翅片管与连通件、管箱均采用焊接方式连接,制造成本较高。所以提供一种不易堵塞、风流对管束造成的风压较小、容易清洗、承压高、制造成本较低的风冷式热交换器管束,是目前煤矿井下环境中风冷式热交换器应用所共同面临的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上述现有技术问题,提供一种不易堵塞、风流对管束造成的风压较小、容易清洗、承压高、制造成本较低的风冷式热交换器管束。

本实用新型解决上述技术问题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风冷式热交换器用管束,包括:第一侧板、定距块、换热管组、进口汇管、出口汇管、连接拉杆、第二侧板、螺母、平垫、弹垫,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拉杆一端焊接在所述第一侧板上,所述换热管组有多组,通过所述连接拉杆定位,通过所述定距块定距,堆叠在第一侧板上,所述螺母、平垫、弹垫通过紧固在所述连接拉杆的螺纹端来压紧堆叠的多组换热管组,所述换热管组的进出口分别焊接在所述进口汇管与所述出口汇管上。

进一步,所述第一侧板与所述第二侧板均开有螺栓孔,用于和风冷式热交换器矩形内壁的紧固连接。

进一步,所述第一侧板与所述第二侧板均开有拉杆孔,用于换热管组的定位。

进一步,所述第一侧板与所述第二侧板与所述连接拉杆材料均为不锈钢。

进一步,本实用新型可承压4.0MPa。

进一步,所述换热管组包括第一换热管、第二换热管、第三换热管、固定薄板,三片换热管错位叠加,钎焊固定在薄板上。

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在于:1)本实用新型中的换热管组通过连接拉杆定位,通过定距块定距,通过螺母、平垫、弹垫紧固,焊接量较少,减少了制造成本;2)本实用新型换热管采用光管,承压较高。3)本实用新型中,换热管组间距可根据定制定距块来适应煤矿井下高粉尘环境,风流对管束造成的风压较小,不易堵塞,容易清洗。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主视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去除第一侧板后的内部视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去除部分中间换热管组后的左视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去除部分中间换热管组后的俯视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去除部分中间换热管组后的三维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换热管组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换热管组侧向视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第一侧板三维示意图。

图9为本实用新型第二侧板三维示意图

其中:1为第一侧板;2为定距块;3为换热管组;4为进口汇管;5为出口汇管;6为连接拉杆;7为第二侧板;8为螺母;9为平垫;10为弹垫;11为第一拉杆孔;12为第一螺栓孔;31为第一换热管;32为第二换热管;33为第三换热管;34为固定薄板;71为第二拉杆孔;72为第二螺栓孔。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说明,但不作为本实用新型的限定。

参见图1、图2、图3、图4和图5,一种风冷式热交换器管束,包括:第一侧板1、定距块2、换热管组3、进口汇管4、出口汇管5、连接拉杆6、第二侧板7、螺母8、平垫9、弹垫10,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拉杆6一端焊接在所述第一侧板1上,所述换热管组3有多组,通过所述连接拉杆6定位,通过所述定距块3定距,堆叠在第一侧板1上,所述螺母8、平垫9、弹垫10通过紧固在所述连接拉杆6的螺纹端来压紧堆叠的多组换热管组3,所述换热管组3的进出口分别焊接在所述进口汇管4与所述出口汇管5上。

具体地,参见图8与图9,第一侧板1开有第一拉杆孔11与第一螺栓孔12,第二侧板7开有第二拉杆孔71与第二螺栓孔72。

进一步地,参见图6、图7,所述换热管组3包括第一换热管31、第二换热管32、第三换热管33、固定薄板34,三片换热管错位叠加,钎焊固定在薄板上。

以上所述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申请专利范围,凡运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图示内容做出的等效结构变化均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