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可集中出雾的上加水式加湿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8444432发布日期:2019-08-16 22:17阅读:591来源:国知局
一种可集中出雾的上加水式加湿器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空气加湿装置领域,具体说是一种可实现雾化后水雾集中输出的上加水式加湿器。



背景技术:

加湿器是应用十分广泛的家用或商用空气湿度调节装置,其利用超声波高速振荡的原理,把水滴在超声波高频振荡作用下变成极其微小的水雾并使水雾散发至环境中,以达到增加环境空气湿润度的作用。目前的加湿器中,由于上加水式加湿器具有加水无需拆卸的优点,因而其使用十分方便,深受消费者青睐。然而,现有的上加水式加湿器结构存在着重大的技术缺陷。上加水式加湿器结构中,出雾口和加水口采用同一同道,为了便于使用者加水,该同道的尺寸通常较大,这种结构会使雾化后的水雾在加湿器中喷出时产生严重的散发情况,导致加湿器周边的空气能充分湿润,但距离其较远的地方则水雾不能到达,从而严重影响了加湿器对环境空气的加湿均匀性。为了解决该问题,目前的解决方法是在加水口的位置设置盖体,并在盖体上开设出雾的小孔。但是,受盖体与加湿器本身的密封性能影响,在加湿器工作过程中盖体的周边仍然会出现大量的水雾散发。因此,现有的上加水式加湿器结构仍然有待于进一步改善。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水雾泄漏少、能实现水雾集中输出的上加水式加湿器。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这样实现的:一种可集中出雾的上加水式加湿器,包括储水部件、连接于储水部件开口处的盖体、雾化部件及电控组件,雾化部件的工作端与储水部件内部连通,其特征在于:所述盖体上设有带出雾口的集雾组件,集雾组件延伸至储水部件内,并和雾化部件的位置相对应。

进一步说,集雾组件包括设于盖体上的连接座、分别设于盖体上下两侧的顶盖和集雾管,集雾管与雾化部件位置相对应,出雾口设于顶盖上。

更进一步说,集雾管侧部设有进风风道,储水部件内设有与进风风道位置相对应的进风管。

更进一步说,集雾管内设有倒锥状集液网,集液网的底部设有集液平台。

更进一步说,储水部件内设有液面检测器,集雾管底部的水平高度高于液面检测器。

根据上述结构进行优化,连接座上部开有与出雾口连通的出风口,集雾管与连接座下部连接,集雾管内设有与出风口位置相对应的挡流板。

根据上述结构进行优化,连接座下部设有卡扣,集雾管与连接座相接的一侧处设有与卡扣相配连接的卡槽。

本实用新型的可集中出雾的上加水式加湿器与传统的上加水式加湿器相比,其有益效果在于:

1、本实用新型的盖体上设置集雾组件,集雾组件延伸至储水部件内,并和雾化部件的位置相对应。该结构可实现雾化部件在储水部件内产生水雾的过程中,使水雾在集雾组件中积聚,并经出雾口输出至外界。利用集雾组件的收集作用,使水雾能在出雾口集中输出,除了避免水雾在储水部件内积聚过多而降低排出空气的湿度外,还能彻底杜绝水雾经盖体与储水部件的连接处泄漏的现象,从而大幅提升了水雾输出的稳定性。

2、本实用新型集雾管侧部设有进风风道,而储水部件内设置了与进风风道位置相对应的进风管。通过进风管及进风风道的组合,电控组件中产生的流动空气能直接输入至集雾管内,并经出雾口输出外界。该结构使集雾管以进风风道为界分为正压区和负压区,并促使正压区的水雾能快速流向负压区,从而真正实现了水雾的集中输出。

3、本实用新型的集雾管内设有倒锥状集液网,集液网的底部设有集液平台。集液网可利用液体表面张力的原理吸附一些水雾中较大的水滴,并利用集液网的导向作用流向集液平台,最后水滴汇聚至一定程度后,即可从集液平台滴落至储水部件内。该结构除了能避免出雾口意外输出一些液滴较大的水雾外,还能确保液体滴落至储水部件内时不会产生较大的滴水声。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最佳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最佳实施例的结构分解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集雾组件的结构分解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集雾管的结构分解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集雾管的剖面示意图。

图中标示如下:储水部件1、盖体2、雾化部件3、电控组件4、出雾口5、连接座61、顶盖62、集雾管63、进风风道64、进风管7、集液网66、集液平台67、液面检测器8、出风口65、挡流板68、卡扣91、卡槽92。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描述,根据图1至图5所示,本实用新型的可集中出雾的上加水式加湿器主要包括储水部件1、盖体2、雾化部件3及电控组件4。其中,储水部件1可容纳用于雾化的水;盖体2设置于储水部件1的开口端,其与储水部件1可采用扣合连接,以实现储水部件1内空间的相对封闭,避免储水部件1内的水雾快速散失至外界;而雾化部件3可采用超声波雾化器,使其工作端与储水部件1内部连通,并在通电状态下产生高频振荡,把水滴变成极其微小的水雾;电控组件4则可对加湿器的电路元件的工作状态进行控制。盖体2上设有集雾组件,集雾组件上设有出雾口5,用于把储水部件1内产生的水雾输出至外部环境。另外,集雾组件延伸至储水部件1内,并和雾化部件3的位置相对应,确保水雾在产生后能快速进入集雾组件内。利用集雾组件对水雾的收集,使水雾能在出雾口5集中输出,除了避免水雾在储水部件1内积聚过多而降低排出空气的湿度外,还能彻底杜绝水雾经盖体2与储水部件1的连接处泄漏的现象,从而提升水雾输出的稳定性。

本实用新型的集雾组件包括连接座61、顶盖62和集雾管63。连接座61设于盖体2上,其与盖体2固定连接,连接座61可对顶盖62和集雾管63起固定作用。顶盖62和集雾管63分别设于盖体2上下两侧,集雾管63与雾化部件3位置相对应,出雾口5设于顶盖62上。通过集雾管63对储水部件1内的水雾进行收集,并使水雾经顶盖62的出雾口5输出外界,从而实现水雾在储水部件1中的集中输出。

本实用新型的集雾管63侧部设有进风风道64,储水部件1内设有进风管7,进风管7与进风风道64位置相对应。通过进风管7及进风风道64的组合,电控组件4中产生的流动空气能直接输入至集雾管63内,并经出雾口5输出外界。进风风道64把集雾管63分为上下两个区域,在集雾管63上方,由于流动空气持续从出雾口5处输出,在集雾管63内靠近进风风道64处会产生负压,集雾管63上方为负压区;而雾化部件3持续产生水雾,水雾则持续进入集雾管63下方,因而集雾管63下方为正压区。进风风道64的设置能促使正压区的水雾能快速流向负压区,并经流动空气的带动迅速从出雾口5处输出,真正实现了储水部件1内水雾的集中输出。

本实用新型的集雾管63内还设有倒锥状集液网66,集液网66的底部设有集液平台67。集液网66可利用液体表面张力的原理吸附一些水雾中较大的水滴,并利用集液网66的导向作用流向集液平台67,最后水滴汇聚至一定程度后,即可从集液平台67滴落至储水部件1内。该结构除了能避免出雾口5意外输出一些液滴较大的水雾外,还能确保液体滴落至储水部件1内时不会产生较大的滴水声。而储水部件1内设有液面检测器8,集雾管63底部的水平高度高于液面检测器8。该结构可保证集雾管63始终处于储水部件1的液面之下,确保水雾在产生后能快速进入集雾管63中,减少储水部件1中的水雾总量,避免水雾从储水部件1边缘溢出。

另外,连接座61上部开有出风口65,出风口65与出雾口5连通,而集雾管63与连接座61下部连接,集雾管63内设有挡流板68,挡流板68与出风口65位置相对应。该结构能实现水雾在集雾管63输出至出雾口5时产生空气的扰流作用,除了能加快水雾输出时的流动速度外,还能进一步阻碍含有较大液滴的水雾从出雾口5输出至外界,确保水雾的输出范围及输出稳定性。

此外,连接座61下部设有卡扣91,集雾管63与连接座61相接的一侧处设有卡槽92,卡槽92与卡扣91相配连接。该结构能实现集雾管63与连接座61的快速拆装,使集雾管63的更换更加方便。

上述具体实施例仅为本实用新型效果较好的具体实施方式,凡与本实用新型的可集中出雾的上加水式加湿器相同或等同的结构,均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