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真空冷热双源发生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9099658发布日期:2019-11-12 21:50阅读:181来源:国知局
一种真空冷热双源发生器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冷却降温设备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真空冷热双源发生器。



背景技术:

在产热率高的环境及电气设备中,往往需要加装散热设备来进行散热。其中散热装置的散热方式包括辐射散热、传导散热、对流散热及蒸发散热四大类。传统的散热设备中,存在工作不稳定及能源利用率低的问题,散热设备的温度一般较高,对设备本体的损耗大,易导致运行不稳定;散热设备中,排出的热量得不到利用,造成能源的浪费。因此,设计一种工作稳定及能源利用率高的真空冷热双源发生器是很有必要的。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真空冷热双源发生器,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问题。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真空冷热双源发生器,包括低温仓壳体、真空表、真空器接口、冷却溶液入口、喷洒器、翅片管、集液板、高温溶液出口、吸液管、排污口、高温溶液仓、降温溶液接口、温度表、低温液体接口、冷凝板、真空腔、真空泵、溶液泵、第一电动阀、节流阀、高压排气口、高温仓壳体、高温液体出口、低温液体入口、低温溶液仓、冷却溶液出口、高温溶液入口、高压接口、高压仓和第二电动阀,所述低温仓壳体与高温仓壳体的内部顶端分别设置有真空腔和高压仓,所述低温仓壳体与高温仓壳体的内部底端分别设置有高温溶液仓和低温溶液仓,所述低温仓壳体与高温仓壳体的内部中间位置从上到下均安装有冷凝板、喷洒器、翅片管及集液板,所述高温溶液仓和低温溶液仓的一侧内壁均连接有吸液管。

进一步的,所述真空腔的上方安装有真空表,所述真空腔的一侧开设有真空器接口,所述高压仓的顶部开设有高压排气口,所述高压仓的一侧内壁开设有高压接口,所述高压接口与真空器接口之间通过气体管道连接有真空泵。

进一步的,所述低温仓壳体内部喷洒器的一侧开设有冷却溶液入口,所述高温仓壳体内部吸液管的一侧连接有冷却溶液出口,所述冷却溶液出口与冷却溶液入口之间通过液体管道连接,且液体管道上分别设置有第一电动阀及节流阀。

进一步的,所述高温仓壳体内部喷洒器的一侧开设有高温溶液入口,所述低温仓壳体内部吸液管的一侧连接有高温溶液出口,所述高温溶液出口与高温溶液入口之间通过连接管道连接,且连接管道上设置有溶液泵。

进一步的,所述低温仓壳体的一侧分别开设有降温溶液接口与低温液体接口,且低温液体接口与降温溶液接口分别与低温仓壳体内翅片管的上下两端连接。

进一步的,所述高温仓壳体的一侧分别开设有高温液体出口和低温液体入口,且高温液体出口和低温液体入口分别与高温仓壳体内翅片管的上下两端连接。

进一步的,所述翅片管的一侧连接有温度表。

进一步的,所述低温仓壳体和高温仓壳体的底部中心位置开设有排污口。

进一步的,所述真空腔及高压仓均与冷凝板之间设置有隔离板。

进一步的,所述翅片管与低温仓壳体和高温仓壳体的内壁之间均通过固定支架固定。

进一步的,所述低温仓壳体内集液板的液体出口处设置有第二电动阀。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所达到的有益效果是:本实用新型,通过设置有真空泵、真空腔、翅片管、冷却溶液入口、喷洒器及冷凝板,使得冷却溶液迅速闪蒸,并由蒸发吸热的原理,将翅片管表面的温度吸收掉,实现了降温的目的,避免了设备发热带来的降效和高温造成设备不稳定运行;之后通过设置有集液板、第二电动阀、高温溶液仓、吸液管、溶液泵、高温溶液出口、高温溶液入口、高温仓壳体、喷洒器、翅片管、集液板、低温溶液仓、第一电动阀、节流阀、高压仓、冷却溶液出口、冷却溶液入口及低温仓壳体内的喷洒器,来将设备产生的热量经过转换后,传递至翅片管内的低温液体,然后升温后的液体通过高温液体出口,且将温度传递至外界,将这些温度收集起来,变成可使用的热源,有效的提高了能源利用率。

附图说明

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并且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一起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在附图中: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中:1、低温仓壳体;2、真空表;3、真空器接口;4、冷却溶液入口;5、喷洒器;6、翅片管;7、集液板;8、高温溶液出口;9、吸液管;10、排污口;11、高温溶液仓;12、降温溶液接口;13、温度表;14、低温液体接口;15、冷凝板;16、真空腔;17、真空泵;18、溶液泵;19、第一电动阀;20、节流阀;21、高压排气口;22、高温仓壳体;23、高温液体出口;24、低温液体入口;25、低温溶液仓;26、冷却溶液出口;27、高温溶液入口;28、高压接口;29、高压仓;30、第二电动阀。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请参阅图1,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技术方案:一种真空冷热双源发生器,包括低温仓壳体1、真空表2、真空器接口3、冷却溶液入口4、喷洒器5、翅片管6、集液板7、高温溶液出口8、吸液管9、排污口10、高温溶液仓11、降温溶液接口12、温度表13、低温液体接口14、冷凝板15、真空腔16、真空泵17、溶液泵18、第一电动阀19、节流阀20、高压排气口21、高温仓壳体22、高温液体出口23、低温液体入口24、低温溶液仓25、冷却溶液出口26、高温溶液入口27、高压接口28、高压仓29和第二电动阀30,低温仓壳体1与高温仓壳体22的内部顶端分别设置有真空腔16和高压仓29,低温仓壳体1与高温仓壳体22的内部底端分别设置有高温溶液仓11和低温溶液仓25,低温仓壳体1与高温仓壳体22的内部中间位置从上到下均安装有冷凝板15、喷洒器5、翅片管6及集液板7,高温溶液仓11和低温溶液仓25的一侧内壁均连接有吸液管9;真空腔16的上方安装有真空表2,真空腔16的一侧开设有真空器接口3,高压仓29的顶部开设有高压排气口21,高压仓29的一侧内壁开设有高压接口28,高压接口28与真空器接口3之间通过气体管道连接有真空泵17,便于将真空腔16内的气体通过真空泵17抽送到高压仓29的内部,并使得真空腔16的内部形成真空环境和使得高压仓29的内部形成高压环境;低温仓壳体1内部喷洒器5的一侧开设有冷却溶液入口4,高温仓壳体22内部吸液管9的一侧连接有冷却溶液出口26,冷却溶液出口26与冷却溶液入口4之间通过液体管道连接,且液体管道上分别设置有第一电动阀19及节流阀20,便于冷却溶液的流通;高温仓壳体22内部喷洒器5的一侧开设有高温溶液入口27,低温仓壳体1内部吸液管9的一侧连接有高温溶液出口8,高温溶液出口8与高温溶液入口27之间通过连接管道连接,且连接管道上设置有溶液泵18,便于高温溶液入的流通;低温仓壳体1的一侧分别开设有降温溶液接口12与低温液体接口14,且低温液体接口14与降温溶液接口12分别与低温仓壳体1内翅片管6的上下两端连接,便于降温溶液的排除及低温液体的接入;高温仓壳体22的一侧分别开设有高温液体出口23和低温液体入口24,且高温液体出口23和低温液体入口24分别与高温仓壳体22内翅片管6的上下两端连接,便于高温液体的排出及低温液体的接入;翅片管6的一侧连接有温度表13,便于观察翅片管6的温度;低温仓壳体1和高温仓壳体22的底部中心位置开设有排污口10,便于排出溶液中的污染物;真空腔16及高压仓29均与冷凝板15之间设置有隔离板,便于形成真空腔16及高压仓29;翅片管6与低温仓壳体1和高温仓壳体22的内壁之间均通过固定支架固定,便于固定翅片管6的位置;低温仓壳体1内集液板7的液体出口处设置有第二电动阀30,便于控制集液板7上液体的排出;首先通过真空泵17将真空腔16内部的气体抽入到高压仓29的内部,且使得真空腔16的内部形成真空环境及使得高压仓29的内部形成高压环境,然后携带高温度的液体通过翅片管6的内部,且使得热量传导至翅片管6的管壁上,此时,冷却溶液通过冷却溶液入口4及喷洒器5喷洒到翅片管6的表面,且在真空环境及冷凝板15的作用下,冷却溶液迅速闪蒸,并由蒸发吸热的原理,将翅片管6表面的温度吸收掉,实现了降温的目的,避免了设备发热带来的降效和高温造成设备不稳定运行;之后冷却溶液吸收到饱和温度后并形成高温溶液聚集在集液板7的顶部,并在高温溶液达到一定量时,第二电动阀30启动,打开集液板7的排液口,且流入到高温溶液仓11的内部,当高温溶液聚集到一定量后,吸液管9在溶液泵18的带动下通过高温溶液出口8及高温溶液入口27将高温溶液排入到高温仓壳体22内中的喷洒器5,然后由喷洒器5将高温溶液喷洒到高温仓壳体22内的翅片管6的表面,利用高温向低温传导的特性,高温通过翅片管6表面传导给低温液体,低温液体升温,此时,高温溶液变成低温冷却液滴落至高温仓壳体22内的集液板7上,且通过集液板7流入低温溶液仓25的内部,当低温熔液达到一定数量后,第一电动阀19开启,高温仓壳体22内的吸液管9在节流阀20及高压仓29内高压的作用下将冷却溶液通过冷却溶液出口26及冷却溶液入口4排入到低温仓壳体1内喷洒器5中,以此往复完成降温与加热过程,其中,低温仓壳体1内翅片管6的高温液体在冷却液的作用下实现了降温,及时的给大型机器或设备进行散热操作,且携带高温的冷却溶液,通过上述过程将热量传递至高温仓壳体22内的翅片管6上,并对翅片管6内部的低温液体进行加热,然后加热后的液体通过高温液体出口23,且将温度传递至外界,可用这些温度来加热其它需要能源的物件,有效的提高了能源利用率。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文中,诸如第一和第二等之类的关系术语仅仅用来将一个实体或者操作与另一个实体或操作区分开来,而不一定要求或者暗示这些实体或操作之间存在任何这种实际的关系或者顺序。而且,术语“包括”、“包含”或者其任何其他变体意在涵盖非排他性的包含,从而使得包括一系列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不仅包括那些要素,而且还包括没有明确列出的其他要素,或者是还包括为这种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所固有的要素。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