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水冷板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8989137发布日期:2019-10-29 20:30阅读:747来源:国知局
一种水冷板的制作方法

本申请涉及一种水冷板。



背景技术:

水冷板是一种用于降低发热体表面温度、冷却发热体的部件,是水冷散热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传统的水冷板一般都是在板体内设有用于冷却液的水道,并设有冷却液进出的进水端和出水端。但是这种水冷板的进水口与出水口处冷却液的温差较大,导致发热体(被冷却产品)各区域的热量不能够被均匀地吸收,对发热体影响较大。



技术实现要素:

本申请目的是:针对上述问题,提出一种具有良好均热性能的水冷板。

本申请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水冷板,包括板体以及设置于所述板体内的水道,所述水道具有伸出所述板体外的进水口和出水口,所述板体内还设置有与所述水道紧邻布置、并且沿着所述水道的长度方向呈延伸设置的密封腔,所述密封腔内封闭填充有相变材料。

本申请在上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上,还包括以下优选方案:

所述相变材料为电子氟化液。

所述水道的径向两相对侧均设置有所述密封腔。

所述水道与所述密封腔之间的径向间隔距离为1-10mm。

所述板体由上板体和下板体构成,所述上板体的下表面制有向上凹陷、且紧邻布置的第一槽道和第二槽道,所述第一槽道内埋设有两端伸出该第一槽道外部的水管,所述第二槽道内埋设有其内灌装有所述相变材料、且两端封口的封口管,所述下板体贴靠固定于所述上板体的下表面,所述水道形成于所述水管内,所述密封腔形成于所述封口管内。

所述板体由上板体和下板体构成,所述上板体的下表面制有向上凹陷、且紧邻布置的第一槽道和第二槽道,所述第二槽道的两端位于所述上板体侧边内侧,所述第一槽道内埋设有两端伸出该第一槽道外部的水管,所述下板体贴靠固定于所述上板体的下表面、从而将所述第二槽道的槽道口封闭而形成所述密封腔,所述水道形成于所述水管内。

所述板体包括设置于所述水道与所述密封腔之间隔板,所述密封腔的一侧腔壁形成于所述隔板上。

所述板体为铝型材板,其内一体成型有若干条直线延伸的型腔,一部分所述型腔的两端封闭而形成所述密封腔,另一部分所述型腔的首尾两端通过U型连接管相连接而形成所述水道。

所述水道为S型多段折弯结构。

本申请的优点是:

1、本申请在水冷板板体内设置了与水道紧邻布置、且同向延伸的线条形密封腔,密封腔内封闭填充有相变材料。在实际应用时,水道中流动的冷却液能够非常高效地与其附近的相变材料进行热量交换,如此提升了水道中冷却液的温度均匀性,减小了进水口和出水口处冷却液的温差。

2、实际应用中,密封腔的相变材料的相变作用也会提升水冷板板体自身的温度均一性。

3、水道和密封腔可直接由水冷板板体一体成型,也可以借助水管和封口管装配与水冷板板体中,两种结构形式都非常巧妙,制作方便且质量可靠。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申请实施例一中水冷板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的X1部放大图;

图3为图1的X2部放大图;

图4为申请实施例一中水冷板的局部结构剖面图;

图5为本申请实施例一中水冷板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申请实施例二中水冷板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申请实施例二中水冷板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其中:1-板体,101-上板体,102-下板体,1a-隔板,2-水道,2a-进水口,2b-出水口,3-密封腔,4-水管,5-封口管,6-U型连接管。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通过具体实施方式结合附图对本申请作进一步详细说明。本申请可以以多种不同的形式来实现,并不限于本实施例所描述的实施方式。提供以下具体实施方式的目的是便于对本申请公开内容更清楚透彻的理解,其中上、下、左、右等指示方位的字词仅是针对所示结构在对应附图中位置而言。

然而,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能会意识到其中的一个或多个的具体细节描述可以被省略,或者还可以采用其他的方法、组件或材料。在一些例子中,一些实施方式并没有描述或没有详细的描述。

此外,本文中记载的技术特征、技术方案还可以在一个或多个实施例中以任意合适的方式组合。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易于理解与本文提供的实施例有关的方法的步骤或操作顺序还可以改变。因此,附图和实施例中的任何顺序仅仅用于说明用途,并不暗示要求按照一定的顺序,除非明确说明要求按照某一顺序。

本文中为部件所编序号本身,例如“第一”、“第二”等,仅用于区分所描述的对象,不具有任何顺序或技术含义。而本申请所说“连接”、“联接”,如无特别说明,均包括直接和间接连接(联接)。

实施例一:

图1至图5所示出了本申请这种水冷板的一个具体实施例,与传统水冷板相同的是,该水冷板也包括金属材质的板体1以及设置于该板体内的水道2,前述水道2具有伸出板体1外部的进水口2a和出水口2b。实际应用时,将前述进水口2a和出水口2b接入外部的循环供水设备,以向水道2中通入冷却水或乙二醇和水混合溶液等冷却液体,吸收与该水冷板贴靠布置的产品热量。

本实施例的关键改进在于,上述板体1内还设置有与上述水道2紧邻布置的密封腔3,前述密封腔3为线条形结构,其沿着水道2的长度方向呈延伸设置,而且密封腔3内封闭填充有相变材料,该相变材料一般选用电子氟化液。

实际应用时,由进水口2a流入水道2的冷却液(通常为水或者乙二醇和水的混合溶液)带走发热体的热量后从出水口2b流出,起到对板体1的冷却作用,进而冷却与板体1热接触的产品。密封腔3的相变材料(如电子氟化液)在高温处吸收热量挥发成气态,气态在低温处凝结成液态放出热量,从而使得板体1受热均匀,达到均温效果。

因密封腔3与水道2紧邻布置且二者同向延伸布置,故而水道2中流动的冷却液能够非常高效地与其附近的相变材料进行热量交换,如此提升了水道2中冷却液的温度均匀性,减小了进水口和出水口处冷却液的温差。

此外,为了进一步提升相变材料与冷却液的热交换效率,本实施例在水道2的径向两相对侧均设置有密封腔3,相当于将水道2布置在相变材料密封腔内部。

显然,上述水道2与密封腔3的距离越小,冷却液与相变材料的热交换效率就越高,不过这样将会导致水道2与密封腔3之间隔离部分的强度降低,为了兼顾热交换效率和结构强度,一般将水道2与密封腔3的径向间隔距离(最小距离)设置为1-10mm。

本实施例中,上述水道2和密封腔3具体是这样设置于板体1内的:板体1由同为铝材质的上板体101和下板体102构成,上板体101的下表面制有向上凹陷、且紧邻布置的第一槽道和第二槽道。其中第一槽道内埋设有两端伸出该第一槽道外部的水管4,第二槽道内埋设有其内灌装有相变材料、且两端封口的封口管5。下板体102贴靠固定于上板体101的下表面。水道2形成于前述水管4内,而密封腔3形成于前述封口管5内。即埋在第一槽道中且被夹在上、下板体之间的水管4的管腔构成上述的水道2,而埋在第二槽道中且被夹在上、下板体之间的封口管5的管腔构成上述的密封腔3。

上板体101上一体成型有位于水道2与密封腔3之间的隔板1a,水管4挤压抵靠在该隔板1a的一侧,封口管5挤压抵靠在该隔板1a的另一侧。水道2与密封腔3的间距等于水管4管壁厚度+隔板1a厚度+封口管5管壁厚度。

装配时,先将水管4和封口管5埋入上板体的槽道中,再将下板体与上板体贴靠固定。

当然,我们也可以不在上述第二槽道中埋设封口管,而直接由该第二槽道形成上述的密封腔,具体地:板体1由上板体101和下板体102构成,上板体101的下表面制有向上凹陷、且紧邻布置的第一槽道和第二槽道,并且第二槽道的两端位于上板体1侧边内侧,即第二槽道的长度并不贯通上板体101。第一槽道内埋设有两端伸出该第一槽道外部的水管4。下板体102贴靠固定于上板体101的下表面、从而将第二槽道的槽道口封闭而形成上述的密封腔3,而上述的水道2形成于水管4内。在这种情况下,板体1上形成有位于前述第一槽道和第二槽道的隔板1a,显然,在装配完成后,该隔板1a处于水道2与密封腔3之间,并且密封腔3的一侧腔壁直接形成于该隔板1a上。不难理解,该隔板1a的厚度越小,冷却液与相变材料的热交换效率就越高,不过这种情况下隔板的结构强度较低。

水道2通常设置成S型多段折弯结构,如此在有限面积的水冷板中尽可能多的加大水道2的长度。

实施例二:

图6和图7所示出了本申请这种水冷板的另一个具体实施例,与上述实施例一不同的是:本实施例中板体1为铝型材板,其内一体成型有多条直线延伸的型腔,一部分型腔的两端封闭而形成密封腔3,另一部分型腔的首尾两端通过U型连接管6相连接而形成水道2。无需设置实施例一中的水管和封口管。

上述实施例只为说明本申请的技术构思及特点,其目的在于让人们能够了解本申请的内容并据以实施,并不能以此限制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凡根据本申请主要技术方案的精神实质所做的等效变换或修饰,都应涵盖在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