型煤立式烘干炉的风量调节阀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8855027发布日期:2019-10-13 01:46阅读:457来源:国知局
型煤立式烘干炉的风量调节阀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烘干设备领域,尤其是一种型煤立式烘干炉的风量调节阀。



背景技术:

洁净型煤由于燃烧充分、燃烧无烟和排放清洁等优点,因此在工业和民用都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型煤中的水分直接影响型煤产品的强度和质量,因此需要对加工完成后的型煤进行烘干处理。传统型煤立式烘干炉内由多个热风仓平行排列组成,热风仓间的空隙构成烘干仓,热风仓上按固定间距设置通风孔,热风进入热风仓后经通风孔进入烘干仓,同型煤进行热交换,带走水蒸气,达到烘干目的,型煤干燥过程需要经过极速烘干、恒速烘干、降速烘干的3个阶段,每个阶段对热量的需求不同,要求热风仓能够在相应的工况提供对应的热量。



技术实现要素: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耗能低、热效率高的型煤立式烘干炉的风量调节阀。

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型煤立式烘干炉的风量调节阀,包括炉体和热风通道,炉体上方设置有布料小车,下方设置有出料皮带,炉体内部设置有热风仓,相邻热风仓之间的间隙构成烘干仓,热风仓上设置有风量调节阀,风量调节阀由转轴、调节板组成,转轴贯穿于热风仓,调节板置于热风仓内部且调节板固定在转轴上。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本实用新型通过在热风仓内部设置风量调节阀,能够根据工况随时调节热风仓的进风量,从而对处于不同烘干阶段的型煤提供不同的热量,降低了能耗,提高了烘干效率。

进一步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优选方案是:

炉体左、右壁板对应热风仓的位置分别设置有进风口,热风仓通过进风口与热风通道连接。

风量调节阀设置有两个,一个风量调节阀置于进风口的上方,另一个置于进风口的下方。

调节板的宽度小于热风仓前、后壁板之间的间距,调节板上均匀设置有进风孔。

转轴的一端通过轴承与炉体左壁板连接,另一端与炉体右壁板外部的手轮连接。

炉体的右壁板上设置有固定筒,且固定筒套装在转轴上,转轴通过固定筒上设置的顶丝固定在炉体上。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的侧视图;

图3为风量调节阀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图3的侧视图;

图5为图1的A部放大图;

图6为图2的B部放大图;

图中:炉体1;热风仓2;烘干仓3;风量调节阀4;手轮401;转轴402;调节板403;进风孔404;固定筒405;顶丝406;进风口5;布料小车6;出料皮带7;热风通道8;通风孔9。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说明。

参见附图:一种型煤立式烘干炉的风量调节阀,炉体1上方设置有布料小车6,下方设置有出料皮带7,炉体1内部设置有热风仓2,热风仓2的前、后壁板上分别设置有通风孔9,相邻两个热风仓2之间的间隙构成烘干仓3,型煤置于烘干仓3内。

炉体1的左、右炉壁对应热风仓2的位置分别开设有进风口5,热风仓2通过进风口5分别与左、右两侧的热风通道8连接。

风量调节阀4由转轴402、调节板403组成,转轴402贯穿于炉体1设置,转轴402的一端通过轴承与炉体1的左壁板内侧连接,另一端穿过炉体1右壁板并与炉体1右壁板外部的手轮401连接,调节板403置于炉体1左壁板与右壁板之间且调节板403固定在转轴402上,调节板403随转轴402转动。

炉体1的右壁板外侧焊接有固定筒405且固定筒405套装在转轴402上,固定筒405上设置有顶丝406,调节板403的角度调节好后通过顶丝406对转轴402固定,进而固定调节板403。当调节板403转至与热风仓2前、后壁板平行时,此时进入热风仓2的风量最大,当调节板403与热风仓2的前、后壁板垂直时,热风只能通过调节板403的进风孔404以及调节板403与热风仓2之间的间隙进入到热风仓2的下部,因此进入热风仓2内部的热风量减小,烘干仓3内的温度降低。

本实施例中每个热风仓2内分别设置有两个风量调节阀4,两个风量调节阀4将热风仓2分成上、中、下三部分,进风口5设置在热风仓2的中部,一个风量调节阀4置于进风口5的上方,另一个风量调节阀4置于进风口5的下方。热风仓2的上部为极速烘干区,中部为恒速烘干区,下部为降速烘干区,极速烘干区内的型煤中水分含量高,因此极速烘干区对热量需求最大,恒速烘干区内的型煤中水分含量小于急速烘干区内的型煤,因此恒速烘干区对热量的需求小于急速烘干区,降速烘干区内的型煤水分含量最少,而且降速烘干区内的温度低于前两者,温度过高容易引起型煤在炉内燃烧。通过两个风量调节阀4能够控制热风仓2不同区域的进风量,进而调节烘干仓3内不同区域的温度。

本实施例中,热风仓2顶部设置为尖头结构,方便对进入烘干仓3的型煤进行分料处理;本实施例的炉体1外侧设置有保温层,减少炉体1的热量损失,节省能源消耗。

以上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但对本实用新型的保护不局限于此,所有本技术领域技术人员所能想到的对本技术方案技术特征提出的等效的变化或替换,都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