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能源系统及其热水器、空调温度调节的控制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7701036发布日期:2019-05-17 22:27阅读:204来源:国知局
一种能源系统及其热水器、空调温度调节的控制方法与流程

本发明涉及能源技术领域,具体是一种能源系统及其热水器、空调温度调节的控制方法。



背景技术: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升,一般的家庭环境中,都会有多种家用电器,而多种类型的家用电器往往具有不同的功能,且均涉及到热量的转换。比如,空调在制冷时,会将一部分热量进行散发掉,同样,冰箱制冷时也需要消耗电能或将热量散发掉;而另一方面,空调在制热时,也会将一部分冷量释放掉,热水器需要将热水加热,也会消耗电能。有的电器需要热量,有的电器散发热量;有的电器需要制冷,有的电器散发冷量,因此,不同电器在进行热量转换的过程中,造成了极大的能源浪费。同时,日常生活中,用户在洗浴时,环境温度不同,对水温的冷热需求也不相同,需要同时对水温和环境温度进行调节,而且,不同用户对于冷热的感知和需求会有差异,因此,统一调节热水器和空调的温度运行模式,无法满足不同用户的不同冷热需求。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能源系统及其热水器、空调温度调节的控制方法,旨在解决统一调节热水器和空调的温度运行模式,无法满足不同用户的不同冷热需求的技术问题。为了对披露的实施例的一些方面有一个基本的理解,下面给出了简单的概括。该概括部分不是泛泛评述,也不是要确定关键/重要组成元素或描绘这些实施例的保护范围。其唯一目的是用简单的形式呈现一些概念,以此作为后面的详细说明的序言。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能源系统及其热水器、空调温度调节的控制方法,将调温设备散发的热量以及冷量进行统一调度,能够有效减少能源消耗和浪费;同时,根据用户的身份信息控制热水器、空调进行温度调节,可以满足不同用户的不同冷热需求,更为人性化。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第一方面,提供了一种能源系统,包括热量存储站、冷量存储站、热水器、空调和控制器,其中:

热量存储站的热量输入端用于吸收能够产生相应能量的调温设备的热量,热量存储站的热量输出端用于为需要相应能量的调温设备释放热量;

冷量存储站的冷量输入端用于吸收需要相应能量的调温设备的热量,冷量存储站的冷量输入端用于向能够产生相应能量的调温设备释放冷量;

热水器通过第一中转换热器与热量存储站连通;

空调通过第二中转换热器分别与热量存储站、冷量存储站连通;

控制器用于:获取用户的身份信息;根据用户的身份信息确定热水器的目标温度和空调的目标温度;基于热水器的目标温度和实际温度,控制热水器进行温度调节;基于空调的目标温度和环境温度,控制空调进行温度调节。

在一些可选的技术方案中,控制器具体用于:当获取到多个用户的身份信息时,确定身份优先级最高的第一用户的身份信息;根据第一用户的身份信息确定热水器的目标温度和空调的目标温度。

在一些可选的技术方案中,控制器具体还用于:当存在多个第一用户时,获取多个与第一用户相关联的热水器的第一目标温度和空调的第一目标温度;根据热水器的第一目标温度的热水器温度优先级确定热水器的目标温度;根据空调的第一目标温度的空调温度优先级确定空调的目标温度。

在一些可选的技术方案中,控制器具体用于:基于热水器的目标温度和实际温度,通过控制第一中转换热器的导热阀门的打开或关闭,控制热水器进行温度调节;基于空调的目标温度和环境温度,通过控制第二中转换热器的导热阀门的打开或关闭,控制空调进行温度调节。

在一些可选的技术方案中,控制器具体用于:根据热水器的目标温度和实际温度之间的温度差值,确定第一中转换热器的导热阀门的开度;通过控制第一中转换热器的导热阀门的开度,控制热水器进行温度调节;根据空调的目标温度和环境温度之间的温度差值,确定第二中转换热器的导热阀门的开度;通过控制第二中转换热器的导热阀门的开度,控制空调进行温度调节。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第二方面,提供了一种能源系统的热水器、空调温度调节的控制方法,能源系统包括热量存储站、冷量存储站、热水器和空调,其中:

热量存储站的热量输入端用于吸收能够产生相应能量的调温设备的热量,热量存储站的热量输出端用于为需要相应能量的调温设备释放热量;

冷量存储站的冷量输入端用于吸收需要相应能量的调温设备的热量,冷量存储站的冷量输入端用于向能够产生相应能量的调温设备释放冷量;

热水器通过第一中转换热器与热量存储站连通;

空调通过第二中转换热器分别与热量存储站、冷量存储站连通;

控制方法包括:获取用户的身份信息;根据用户的身份信息确定热水器的目标温度和空调的目标温度;基于热水器的目标温度和实际温度,控制热水器进行温度调节;基于空调的目标温度和环境温度,控制空调进行温度调节。

在一些可选的技术方案中,根据用户的身份信息确定热水器的目标温度和空调的目标温度,具体包括:当获取到多个用户的身份信息时,确定身份优先级最高的第一用户的身份信息;根据第一用户的身份信息确定热水器的目标温度和空调的目标温度。

在一些可选的技术方案中,根据用户的身份信息确定热水器的目标温度和空调的目标温度,具体还包括:当存在多个第一用户时,获取多个与第一用户相关联的热水器的第一目标温度和空调的第一目标温度;根据热水器的第一目标温度的热水器温度优先级确定热水器的目标温度;根据空调的第一目标温度的空调温度优先级确定空调的目标温度。

在一些可选的技术方案中,基于热水器的目标温度和实际温度,控制热水器进行温度调节,基于空调的目标温度和环境温度,控制空调进行温度调节,具体包括:基于热水器的目标温度和实际温度,通过控制第一中转换热器的导热阀门的打开或关闭,控制热水器进行温度调节;基于空调的目标温度和环境温度,通过控制第二中转换热器的导热阀门的打开或关闭,控制空调进行温度调节。

在一些可选的技术方案中,基于热水器的目标温度和实际温度,控制热水器进行温度调节,基于空调的目标温度和环境温度,控制空调进行温度调节,具体包括:根据热水器的目标温度和实际温度之间的温度差值,确定第一中转换热器的导热阀门的开度;通过控制第一中转换热器的导热阀门的开度,控制热水器进行温度调节;根据空调的目标温度和环境温度之间的温度差值,确定第二中转换热器的导热阀门的开度;通过控制第二中转换热器的导热阀门的开度,控制空调进行温度调节。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可以包括以下有益效果:

将调温设备散发的热量以及冷量进行统一调度,能够有效减少能源消耗和浪费;同时,根据用户的身份信息控制热水器、空调进行温度调节,可以满足不同用户的不同冷热需求,更为人性化。

应当理解的是,以上的一般描述和后文的细节描述仅是示例性和解释性的,并不能限制本发明。

附图说明

此处的附图被并入说明书中并构成本说明书的一部分,示出了符合本发明的实施例,并与说明书一起用于解释本发明的原理。

图1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一种中转换热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一种中转换热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一种中转换热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一种中转换热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一种中转换热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6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一种中转换热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7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一种中转换热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8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一种中转换热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9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一种能源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图10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一种能源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图11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一种能源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图12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一种能源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图13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一种能源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图14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一种能量存储站的结构示意图;

图15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一种能量存储站的结构示意图;

图16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一种能量存储站的结构示意图;

图17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一种能量存储站的结构示意图;

图18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一种媒介分配混合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19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一种混合单元的结构示意图;

图20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一种混合单元的结构示意图;

图21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一种能源系统的热水器温度调节的控制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图22是根据又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一种能源系统的热水器温度调节的控制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图23是根据又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一种能源系统的热水器、空调温度调节的控制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图24是根据又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一种能源系统的热水器、空调温度调节的控制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0、能量存储站;101、能量吸收端;1011、吸收端调温设备;102、能量释放端;1021、释放端调温设备;100、蓄能堆;110、蓄能单元;11、热量存储装置;111、热量吸收端;1111、第一调温设备;112、热量释放端;1121、第二调温设备;12、冷量存储装置;121、冷量吸收端;1211、第三调温设备;122、冷量释放端;1221、第四调温设备;13、流量控制装置;14、一组连通管路组;141、进液管;142、出液管;151、进液中转管路;152、出液中转管路;20、第一中转换热器;201、吸热端;202、放热端;30、第二中转换热器;301、吸热端;302、放热端;303、吸热腔室;304、放热腔室;31、单向导热装置;311、蒸发器;312-冷凝器;41、混合单元;411、进液腔室;4111、输入进液管;4112、输出出液管;412-回液腔室;4121、输出进液管;4122、输出出液管;42、流量控制阀门。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描述和附图充分地示出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案,以使本领域的技术人员能够实践它们。实施例仅代表可能的变化,除非明确要求,否则单独的部件和功能是可选的,并且操作的顺序可以变化。一些实施方案的部分和特征可以被包括在或替换其他实施方案的部分和特征。本发明的实施方案的范围包括权利要求书的整个范围,以及权利要求书的所有可获得的等同物。在本文中,各实施方案可以被单独地或总地用术语“发明”来表示,这仅仅是为了方便,并且如果事实上公开了超过一个的发明,不是要自动地限制该应用的范围为任何单个发明或发明构思。本文中,诸如第一和第二等之类的关系术语仅仅用于将一个实体或者操作与另一个实体或操作区分开来,而不要求或者暗示这些实体或操作之间存在任何实际的关系或者顺序。

需要说明,本发明实施例中所有方向性指示(诸如上、下、左、右、前、后……)仅用于解释在某一特定姿态(如附图所示)下各部件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运动情况等,如果该特定姿态发生改变时,则该方向性指示也相应地随之改变。另外,在本发明中如涉及“第一”、“第二”等的描述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其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的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连接,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也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发明中的具体含义。

本文中各个实施例采用递进的方式描述,每个实施例重点说明的都是与其他实施例的不同之处,各个实施例之间相同相似部分互相参见即可。

本文中,如图13至图17所示,能量存储站10,能量存储站10的能量吸收端101用于吸收能够产生相应能量的调温设备(吸收端调温设备1011)的能量,能量释放端102用于向需要相应能量的调温设备(释放端调温设备1021)释放能量。

能量存储站10的具体形式不限定,其主要功能是存储能量,其内具有能够储存能量的蓄能材料,并保证能量存储站10绝热保温即可。能量存储站10可以是一个绝热保温的箱体,其内填充蓄能材料。也可以是在地面上挖设的一个存储池,将存储池的内壁进行绝热保温处理。能量存储站10中,存储的能量依据能量所体现出来的温度,可以分为热量和冷量,故,热量和冷量是相对的概念,依据设定的界限(如,温度界限)来划分即可。因此,本文中,能量存储站10可以是热量存储装置11(热量存储站11),也可以是冷量存储装置12(冷量存储站12)。

热量存储装置11的能量吸收端101即为热量吸收端111,用于吸收能够产生热量的第一调温设备1111的热量,能量释放端102即为热量释放端112,用于向需要热量的第二调温设备1121释放热量。如,第一调温设备可以是冰箱、空调制冷时的空调室外机、空气能压缩机、太阳能集热调温设备、移动机器人放热充电器等。第二调温设备可以是热水器、制热空调、暖气调温设备、加热装置等。

冷量存储装置12的能量吸收端101为冷量吸收端121(也即,热量释放端),用于吸收能够产生冷量的第三调温设备1211的冷量,能量释放端102为冷量释放端122(也即,热量吸收端),用于向需要冷量的第四调温设备1221释放冷量。如,第三调温设备可以是空调制热时的空调室外机,压缩机、集冷调温设备等。第四调温设备可以是冰箱、冰柜、制冷空调等。

本文中,下述的能量存储站10在不做特殊说明时,可以指热量存储站11,也可以指冷量存储站12。能量吸收端可以是热量吸收端,也可以是冷量吸收端。能量释放端可以是热量释放端,也可以是冷量释放端。

本文中,调温设备指的是设备工作时能够带来自身或者环境的温度发生变化的设备,如,冰箱、空调器、空气能压缩机、太阳能集热调温设备、移动机器人放热充电器、热水器、暖气调温设备、加热装置、压缩机、集冷调温设备、冰柜。

结合图1至图6所示,说明本发明实施例的第一方面,一种中转换热器,记为第一中转换热器20,包括:

吸热端201,用于连通至能量存储站10/调温设备(如,第一调温设备1111或者第四调温设备1221);和,

放热端202,用于连通至调温设备(如,第二调温设备1121或者第三调温设备1211)/能量存储站10。

本发明实施例的第一中转换热器20,接入能量存储站10和调温设备之间,对能量存储站10和多个调温设备之间的能量转换起中转作用。在实际应用时,调温设备的数量不定,可以为一个,也可能为两个,甚至更多个;而能量存储站10也可以具有一个或多个,因此,本发明实施例的中转换热器的吸热端201为一个或多个,放热端202也为一个或多个,实现一路转多路,多路转一路,或者多路转多路,能够方便调节能量存储站10与调温设备(吸收端调温设备1011或者释放端调温设备1021)之间的能量存储和释放,而且通路控制方便,依据实际情况,可导通其中部分通路进行能量交换即可。而且,还能够简化能量存储站与调温设备之间的连通管路,方便管路的布局,降低成本。

本发明实施例的中转换热器20中,吸热端201连通至能量存储站10时,放热端202连通至调温设备,能量存储站10通过中转换热器20向调温设备供给热量,也可以是,调温设备通过中转换热器20向能量存储站供给冷量。当吸热端201连通至调温设备时,放热端202连通至能量存储站10,调温设备向能量存储站10供给热量,也可以是,能量存储站10向调温设备供给冷量。

本发明实施例中,吸热端201,用于吸收能量存储站10(或者,第一调温设备1111)的热量,也即放冷量端(释放冷量)。采用的具体结构多样,如,利用流体媒介作为载体,吸热端201采用换热装置与热量存储站11侧的热量释放端112(或者,第一调温设备1111)的换热装置通过管路连通,流体媒介吸收热量存储站11侧(或者,第一调温设备1111)的热量,流体媒介流动至该吸热端201,吸热端201与放热端202的媒介流体进行热交换,从而将热量转换至放热端202。或者,吸热端201采用换热装置与冷量存储站12的冷量吸收端121(或者,第四调温设备1221)的换热装置通过管路连通,此时,吸热端201可以理解为释放冷量端201,流体媒介吸收冷量存储站12侧(或者,第四调温设备1221)的热量(吸收热量,即释放冷量),流体媒介流动至该吸热端201,吸热端201与放热端202的媒介流体进行热交换,从而将热量转换至放热端202。

同理,放热端202,用于向能量存储站10(或者,第二调温设备1121)释放热量,也即吸收冷量端(吸收冷量)。采用的具体结构多样,如,利用流体媒介作为载体,放热端202采用换热装置与热量存储站11侧的热量吸收端111(或者,第二调温设备1121)的换热装置通过管路连通,流体媒介吸收热量存储站11侧(或者,第二调温设备1121)的热量,流体媒介流动至该放热端202,放热端202与吸热端201的媒介流体进行热交换,从而将热量转换至吸热端201。或者,放热端202采用换热装置与冷量存储站12的冷量释放端122(或者,第三调温设备1211)的换热装置通过管路连通,流体媒介向冷量存储站12侧(或者,第三调温设备1211)释放热量(释放热量,即吸收冷量),流体媒介流动至该放热端202,放热端202与吸热端201的媒介流体进行热交换,从而将热量转换至吸热端201。

即,在将中转换热器应用至冷量存储装置时,中转换热器20中热量的传递的逆过程即为冷量传递,也即,吸热即释放冷量。

在一种可选的实施例中,吸热端201具体采用换热装置,如,板式换热器、蒸发器或者换热盘管等。放热端202具体采用换热装置,如,板式换热器,冷凝器,或者,换热盘管等。

本发明实施例的第一中转换热器20中,吸热端201和放热端202的个数,以及,吸热端201和放热端202的外接连通管路组的设置,依据连通侧(能量存储站侧和调温设备侧)的换热装置的连通管路组的数量(可参加下文中关于能量存储站部分的内容)确定即可。

在一种可选实施例中,本发明实施例的第一中转换热器20的吸热端201为一个或多个,每个吸热端201的管路独立设置。例如,吸热端201包括一个(如图1、图2和图6所示)或多个(参见图4的中转换热器20的放热端202)第三换热装置,每个第三换热装置均具有进液管211和出液管212(即,一组连通管路组21),通过两个管路与能量存储站10(或者,第一调温设备1111或者第四调温设备1221)侧的换热装置连通,利用流体媒介将能量存储站10(或者,第一调温设备1111或者第四调温设备1221)侧的热量传递至吸热端201。也即,每个第三换热装置独立地与能量存储站10(或者,第一调温设备1111或者第四调温设备1221)连通。再如,如图3、图5所示,吸热端201为一个第三换热装置,并在第三换热装置的进液端连通多个进液管211,出液端连通多个出液管212。一个进液管211和一个出液管222作为一个连通管路组21,构成多个独立的连通管路组,通过该多个独立连通管路组分别与外接调温设备侧的第三换热装置连通。

在另一种可选实施例中,吸热端201为多个,多个吸热端201的管路互相连通。互相连通的方式很多,只要实现能够多个吸热端均与能量存储站10(或者,第一调温设备1111或者第四调温设备1221)连通即可。例如,如图4所示,多个吸热端201通过进液中转管路221和出液中转管路222连通,每个吸热端201的进液管211均与进液中转管路221连通,每个吸热端201的出液管212均与出液中转管路222连通。再通过进液中转管路221和出液中转管路222作为一组连通管路组,通过两根管路与能量存储站10(或者,第一调温设备1111或者第四调温设备1221)侧的换热装置连通。

同理,放热端202为一个或多个时,每个放热端202的管路独立设置,设置方式同前述的吸热端201相同。放热端202为多个时,多个放热端202的管路互相连通,连通方式同前述的吸热端201相同。在此不再赘述。

因此,本发明实施例的第一中转换热器中,依据吸热端201和换热端202的管路的设置方式,具有以下几种具体实施例。

如图1所示,第一中转换热器ⅰ,吸热端201为一个,具有一个连通管路组;放热端202为多个,多个放热端202的连通管路组独立设置。即,吸热端201和放热端202的管路独立设置。一路转多路。

如图2所示,第一中转换热器ⅱ,吸热端201为一个,具有一个连通管路组;放热端202为一个,一个放热端202具有多个独立设置的连通管路组。即,吸热端201和放热端202的管路独立设置。一路转多路。

如图3所示,第一中转换热器ⅲ,吸热端201为一个,一个吸热端201具有多个独立设置的连通管路组;放热端202为一个,具有一个连通管路组。即,吸热端201和放热端202的管路独立设置。多路转一路。

如图4所示,第一中转换热器ⅴ,吸热端201为多个,多个吸热端201相互连通由一组连通管组与能量存储站10(或者吸收端调温设备1011)侧的换热装置连通;放热端202为多个,多个放热端202的连通管路组独立设置。即,多个吸热端201的管路相互连通,多个放热端202的管路独立设置。一路转多路。

如图5所示,第一中转换热器ⅳ,吸热端201为一个,一个吸热端201具有多个独立设置的连通管路组;放热端202为一个,一个放热端202具有多个独立设置的连通管路组。即,吸热端201和放热端202的管路独立设置。多路转多路。

如图6所示,第一中转换热器ⅵ,吸热端201为一个,具有一个连通管路组;放热端202为一个,具有一个连通管路组。即,吸热端201和放热端202的管路独立设置。一路转一路。

当然,本发明实施例的第一中转换热器的结构不限于上述六种,其中吸热端201和放热端202的结构可以互换,也可以任意组合。连通侧(能量存储站侧和调温设备侧)的换热装置的连通管路组的数量确定适配的中转换热器的结构即可。另外,第一中转换热器的吸热端201(或者放热端202)的连通管路组为多组时,个数不限定,依据所需接入的能源存储站10或者调温设备的个数确定即可。

本发明实施例的第一中转换热器20中,吸热端201的换热装置和放热端202的换热装置可以单独设置,如,采用板式换热器时,两者相对设置(可接触或不接触),保证换热面积最大化;当采用换热盘管时,使两者的盘管部分相互交错设置(可接触或不接触),保证有效换热。或者,吸热端201的换热装置和放热端202的换热装置设计为一体。设置方式不限定,只要实现,吸热端201的换热装置和放热端202的换热装置能够进行热传递即可。如图1至图6所示,均为吸热端201和放热端202采用不接触式的相对设置的换热装置结构,当然本发明实施例的第一中转换热器不限于附图所给出的结构。

在一种可选的实施例中,中转换热器20,还包括,吸热阀门231,串联设置在吸热端201的管路上;和/或,放热阀门232,串联设置在放热端202的管路上。设置阀门的目的是控制吸热端201和放热端202的打开或关闭。具体实施方式中,在每个吸热端201(每个换热装置)的进液管和出液管上均设置吸热阀门231,在每个放热端202(一每个换热装置)的进液管和出液管上均设置放热阀门232。通过对各阀门的控制,分别实现对中转换热器20的放热端202和吸热端201的各连通管路的开合控制,调节能量的传递,可以依据实际情况,控制能源存储站10向部分调温设备进行能量释放,也可以控制部分调温设备箱能源存储站10存储能量。

结合图7和图8所示,本发明实施例中,还提供一种中转换热器,第二中转换热器30,包括:

吸热端301,用于连通至能量存储站10/调温设备(如,第一调温设备1111或者第四调温设备1221);

放热端302,用于连通至调温设备(如,第二调温设备1121或者第三调温设备1211)/能量存储站10;和,

单向导热装置31,吸热端301和放热端302设置在单向导热装置31的两端。

本发明实施例的第二中转换热器30,通过增加单向导热装置31可以在能量存储站向释放端调温设备释放能量时,为调温设备提供精准的能量。另外,还适用于当能量存储站10和调温设备(吸收端调温设备1011或释放端调温设备1021)之间不能按设定的方向进行能量传输的情况。一般进行热传递时,只能从温度高的一端传向温度低的一端,如果热量存储站内的温度本身高于调温设备输出的媒介温度,而此时,热量存储站还有许多供热量存储的容量,则此时无法对热量存储站按设定方向进行热量储存,反而会造成热量存储站的热量流失,起到相反的作用。热量存储站进行热量释放时,也是会遇到相同的问题。因此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该第二中转换热器30,利用单向导热装置31对从调温设备导向热量(冷量)存储站的媒介温度,以及从热量(冷量)存储站导向设备的媒介温度进行调节,使其能够向释放端调温设备提供精确的能量,或者使能量存储站10和调温设备按设定方向正常的进行热量传递。

本发明实施例的第二中转换热器30,是在前述的第一中转换热器20的基础上,在吸热端和放热端之间增加了单向导热装置31。因此,第二中转换热器30的吸收端301和放热端302的结构设置,以及所起的作用均与第一中转换热器20的吸热端201和放热端202相同,可参考前述内容,在此不再赘述。

因此,依据如图1至图6所述的第一中转换热器ⅰ至第一中转换热器ⅵ结构,在吸热端和放热端之间增加单向导热装置31即可依次得到吸热端和放热端对应一致的第二中转换热器ⅰ至第二中转换热器ⅵ。如图7所示的第二中转换热器ⅱ30即是在第一中转换热器ⅱ20的基础上增加单向导热装置31得到的,如图8所示的第二中转换热器ⅵ30即是在第一中转换热器ⅵ20的基础上增加单向导热装置31得到的。

本发明实施例的第二中转换热器30,单向导热装置31实现将吸热端的热量(强制)交换至放热端。具体可以采用冷媒换热器或者半导体温度调节器。

在一种可选的实施例中,冷媒换热器包括蒸发器311、压缩机(图未示)、冷凝器312和膨胀阀(图未示),四者连接构成换热回路。第二中转换热器30包括两个绝热保温设置的吸热腔室303和放热腔室304;蒸发器311与第二中转换热器30的吸热端301相对设置,并设置在吸热腔室303中;冷凝器312与第二中转换热器30的放热端302相对设置,并设置在放热腔室304中。

在另一种可选的实施例中,半导体温度调节器,包括半导体制冷片、设置在半导体制冷片的第一端的第一端换热器和第二端的第二端换热器,以及供电装置。供电装置用于为半导体制冷片提供电能。通过控制供电电流的方向,可使半导体制冷片的第一端和第二端在产热和产冷的两种模式下进行切换。例如,在正向电流下,第一端为冷端,第二端为热端;切换电流方向后,第一端切换为热端,第二端切换为冷端。第二中转换热器30包括两个绝热保温设置的吸热腔室303和放热腔室304;第一端换热器与第二中转换热器30的吸热端301相对设置,并设置在吸热腔室303中;第二端换热器与第二中转换热器30的放热端302相对设置,并设置在放热腔室304中。依据实际情况确定第一端换热器为热端(或者冷端)和第二端换热器为冷端(或者热端)即可。

当需要向释放端调温设备提供精确的能量,或者,在能量存储站10和调温设备之间不能按设定方向进行热传递时,启动单向导热装置31,将吸热端301的热量强制交换至放热端302,再由放热端302将热量传递至能量存储站10(或者吸收端调温设备1011,或者释放端调温设备1021)。

结合图9至图12,本发明实施例的第二方面,一种能源系统,包括,

能量存储站10,能量存储站10的能量吸收端101用于吸收能够产生相应能量的调温设备(吸收端调温设备1011)的能量,能量释放端102用于向需要相应能量的调温设备(释放端调温设备1021)释放能量。以及,

一个或多个前述的第一中转换热器20,和/或,一个或多个前述的第二中转换热器30,在能量存储站10与调温设备(吸收端调温设备1011或者释放端调温设备1021)之间接入第一中转换热器20和/或第二中转换热器30。

在一种可选的实施例中,当在能量存储站10与调温设备(吸收端调温设备1011或者释放端调温设备1021)之间接入第一中转换热器20和第二中转换热器30时,第一中转换热器20和第二中转换热器30一一对应,第二中转换热器20并联连接在第一中转换热器20与能量存储站10之间的连接管路24上。

即,本发明实施例的能源系统,具有以下几种具体实施例。

如图9所示,第一种能源系统,包括能量存储站10和第一中转换热器20,能量存储站10与调温设备(吸收端调温设备1011或者释放端调温设备1021)之间接入第一中转换热器20。该第一种能源系统中,除了采用图9所示的第一中转换热器ⅱ外,还可以采用如图1、图3和图4所示的第一中转换热器,实现能量存储站10与多个调温设备的一路转多路的连接。还可以采用如图5所示的多路转多路的第一中转换热器ⅴ,适用于具有多个能量存储站10时,第一中转换热器的吸热端201(或者放热端202)的多个连通管路分别与多个能量存储站10连通,实现多个能量存储站10同时向调温设备释放能量,或者多个调温设备同时向多个能量存储站10储能。

如图10所示,第二种能源系统,包括能量存储站10和第二中转换热器30,能量存储站10与调温设备(吸收端调温设备1011或者释放端调温设备1021)之间接入第二中转换热器30。该第二种能源系统中,除了采用图10所示的第二中转换热器ⅱ(图7所示)外,还可以采用第二中转换热器ⅰ、第二中转换热器ⅲ和第二中转换热器ⅳ,实现能量存储站10与多个调温设备的一路转多路的连接。还可以采用多路转多路的第二中转换热器ⅴ,适用于具有多个能量存储站10时,第一中转换热器的吸热端201(或者放热端202)的多个连通管路分别与多个能量存储站10连通,实现多个能量存储站10同时向调温设备释放能量,或者多个调温设备同时向多个能量存储站10储能。

第三种能源系统,包括能量存储站10、第一中转换热器20和第二中转换热器30,能量存储站10与部分调温设备(吸收端调温设备1011或者释放端调温设备1021)之间接入第一中转换热器20,与另一部分调温设备之间接入第二中转换热器30。

如图11所示,第四种能源系统,包括能量存储站10、第一中转换热器20和第二中转换热器30,且第一中转换热器20和第二中转换热器30一一对应,第一中转换热器20接入能量存储站10与调温设备(吸收端调温设备1011或者释放端调温设备1021)之间,第二中转换热器30并联连接在第一中转换热器与能量存储站10之间的连接管路上。该第四种能源系统中,除了采用的第一中转换热器ⅱ和第二中转换热器ⅵ外,均可以采用其其他五种第一中转换热器和第二中转换热器,依据实际应用时的能源存储站10的个数、调温设备的数量等因素进行设置布局即可。

上述第一种至第四种的能源系统不限于图9至图11中采用的第一中转换热器20和第二中转换热器30,依据能量存储站10的能量吸收端101和能量释放端102的结构,以及调温设备的数量等因素,选择具有适配的吸热端和放热端的中转换热器即可。

针对第四种能源系统,还包括,切换装置,切换装置设置在第二中转换热器30与连接管路24并联连接的连接接口处,用于切换能量存储站10与调温设备之间通过第一中转换热器连通或者通过第二中转换热器连通。具体地,所述切换装置为控制阀门组,包括两个阀门,进液控制阀门161和回液控制阀门161,通过在封堵第二中转换热器30的并联管路的第一状态和封堵连接管路24的第二状态之间转换,实现能量存储站10与调温设备之间通过第一中转换热器连通或者通过第二中转换热器连通。

在进一步可选的实施例中,还包括,控制装置,控制装置的输出端与切换装置的控制端控制连接;当确定能量存储站10和调温设备(吸收端调温设备1011或释放端调温设备1021)之间无法按设定的方向进行热交换时,控制切换装置,切换能量存储站10与调温设备之间通过第二中转换热器30连通。

具体地,通过检测能量存储站10侧的第一媒介温度和调温设备侧的第二媒介温度,通过判断第一媒介温度与第二媒介温度的关系,确定能量存储站10和调温设备(吸收端调温设备1011或释放端调温设备1021)之间是否可以按设定的方向进行热交换。例如,能量存储站10为热量存储站11,释放端调温设备1201为第二调温设备1121,在热量存储站11与多个第二调温设备1121之间接入第一中转换热器ⅱ20(如图2所示),并在第一中转换热器ⅱ20与热量存储站11之间的连接管路上并联接入第二中转换热器ⅱ30。设定的热交换方向为由热量存储站11向多个第二调温设备1121供热,实现该设定热交换方向的前提是,热量存储站11侧的第一媒介温度大于第二调温设备侧的第二媒介温度。因此,当第一媒介温度小于第二媒介温度时,热量存储站11与多个第二调温设备1121之间就无法按设定的方向进行热交换,此时,控制切换装置,切换热量存储站11与第二调温设备1121之间通过第二中转换热器ⅱ30连通。依次类推,热量存储站11与多个第一调温设备1111(吸收端调温设备)之间的切换的控制原理相同,在此不再赘述。

本发明实施例的能源系统中,能量存储站10与调温设备(吸收端调温设备1011或者释放端调温设备1021)之间接入的中转换热器(第一中转换热器和/或第二中转换热器)的个数不限于图9至图11中的一个,也可以接入多个。如,能源系统应用在家庭中时,调温设备的数量有限,接入一个中转换热器即可。当能源系统应用在小区、社区等大型场景中时,调温设备的数量庞大时,而且,所需储存的能量也很多,因此,可将调温设备进行分组(如,一个家庭内的为一组),也可设置多个能量存储站10,每组调温设备通过一个中转换热器与能量存储站10进行能量交换,也可以与多个能量存储站10进行能量交换,此时,接入多个中转换热器。依据具体情况确定即可。

下面,结合图13至图17,说明本发明实施例的能源系统中的能量存储站10。

本发明实施例中,能量存储站10可吸收一个或者同时吸收多个调温设备产生的能量,也可以向一个或者同时向多个调温设备释放能量,因此,依据外接调温设备的实际情况,能量吸收端101可以为一个或多个,能量释放端102也可以为一个或多个,具体个数依据实际情况确定即可。

本发明实施例的能量存储站10中,能量吸收端101用于吸收能够产生相应能量的调温设备1011(第一调温设备1111和第三调温设备1211)的能量,吸收方式多样,如,利用流体媒介作为载体时,能量吸收端101采用换热装置与吸收端调温设备1011侧的换热装置通过管路连通,在能量存储站10与调温设备之间形成媒介循环通路。流体媒介吸收调温设备侧产生的能量,然后流动至能量存储站10的能量吸收端101,能量存储站10内的储能材料将能量吸收端101的媒介的能量吸收并存储,释放能量后的流体媒介在流出至调温设备侧换热装置,吸收调温设备侧产生的能量,如此循环,完成能量存储站10的能量存储。

在一种可选的实施例中,能量存储站10的能量吸收端101为一个或多个,每个能量吸收端101独立设置。例如,能量存储站10的能量吸收端101包括一个(如图17所示)或多个第一换热装置(如图15所示),第一换热装置具有进液管141和出液管142(即,一组连通管路组14),通过两根管路与吸收端调温设备1011侧的换热装置连通,在调温设备(第一调温设备1111和第三调温设备1211)与能量存储站10之间通过各自的媒介循环通路进行能量转换。再如,如图14所示,能量吸收端101为一个第一换热装置,并在第一换热装置的进液端连通多个进液管141,出液端连通多个出液管142。一个进液管141和一个出液管142作为一个连通管路组14,构成多个独立设置的连通管路组,通过该多个连通管路组与外接调温设备侧的终端换热装置连通。适应多个外接调温设备同时向能量吸收端101进行能量输入的场景。通过在第一换热装置的进液端的多个进液管和出液端的多个出液管处设置流量控制装置,通过对各流量控制装置的控制,可实现同时吸收一个或多个调温设备产生的能量,以及调节每个调温设备的媒介循环管路中媒介的流量,实现不同的换热效率。进一步可选的实施例中,能量存储站10的能量吸收端101还可以包括多个终端换热装置,每个终端换热装置具有终端进液管和终端出液管,分别通过两根管路对应与第一换热装置的第出液管和进液管连接。终端换热装置设置在吸收端调温设备1011侧,用于吸收调温设备产生的能量。第一换热装置与终端换热装置构成一个媒介循环通路,通过流体媒介完成将调温设备侧产生的能量转换至能量存储站10内。其中,能量存储站10为热量存储站11时,终端换热装置设置在第一调温设备1111侧。能量存储站10为冷量存储站12时,终端换热装置设置在第三调温设备1211侧。

在另一种可选的实施例中,能量存储站10的能量吸收端101为多个,多个能量吸收端101的管路互相连通。互相连通的方式很多,只要实现调温设备侧的换热装置与能量吸收端101可构成媒介循环通路即可。例如,如图16所示,多个能量吸收端101通过进液中转管路151和出液中转管路152连通,每个能量吸收端101的进液管141均与进液中转管路151连通,每个能量吸收端101的出液管142均与出液中转管路152连通。再通过进液中转管路151和出液中转管路152作为一组连通管路组,通过两根管路与调温设备侧的终端换热装置连通,在调温设备(第一调温设备和第三调温设备)与能量存储站10之间通过各自的媒介循环通路进行能量转换。即将多个能量吸收端101(多个第一换热装置)的多个进液口连通,多个出液口连通。通过在进液中转管路151和出液中转管路152上的各连通口处设置流量控制装置,实现同时吸收一个或多个调温设备产生的能量,并可以向一个或多个能量吸收端101输送能量。

同理,能量释放端102,用于向需要相应能量的调温设备释放能量。释放方式多样,如,利用流体媒介作为载体时,能量释放端102采用换热装置与设备侧的换热装置通过管路连通,在能量存储站10与释放端调温设备1021(第二调温设备1121和第四调温设备1221)之间形成媒介循环通路。流体媒介在能量释放端102中吸收能量存储站10的蓄能材料中的能量,然后流动至释放端调温设备1021侧的终端换热装置,调温设备侧吸收流体媒介中的能量,释放能量后的流体媒介再流回至能量存储站10的能量释放端102,如此循环,完成能量存储站10的能量释放。

在一种可选的实施例中,能量存储站10的能量释放端102为一个或多个,每个能量释放端102的管路独立设置。例如,能量存储站10的能量释放端102包括一个(如图17所示)或多个第二换热装置(如图15所示),每个第二换热装置具有进液管141和出液管142(即,一组连通管路组14),通过两根管路与调温设备1021侧的终端换热装置连通,在调温设备(具体为,第二调温设备1121和第四调温设备1221)与能量存储站10之间通过各自独立的媒介循环通路进行能量转换。再如,如图14所示,能量释放端102包括一个第二换热装置,第二换热装置的进液端连通多个进液管141,出液端连通多个出液管142。一个进液管141和一个出液管142作为一个连通管路组14,构成多组独立设置的连通管路组14,分别用于与外接释放端调温设备1021侧的终端换热装置连通。适应能量释放端102同时向多个外接调温设备进行能量输出的场景。通过在第二换热装置的进液端的多个进液管和出液端的多个出液管处设置流量控制装置,然后通过对各流量控制装置的控制,可实现同时向一个或多个调温设备释放能量,以及调节每个调温设备的媒介循环管路中媒介的流量,实现不同的换热效率。进一步可选的实施例中,能量存储站10的能量释放端102还可以包括多个终端换热装置,每个终端换热装置具有终端进液管和终端出液管,分别通过该两根管路对应与第二换热装置的出液管142和进液管141连接。终端换热装置设置在调温设备侧,用于吸收调温设备产生的能量。第二换热装置与终端换热装置构成一个媒介循环通路,通过流体媒介完成将能量存储站10内的能量释放给调温设备侧。其中,能量存储站10为热量存储站11时,终端换热装置设置在第二调温设备1121侧。能量存储站10为冷量存储站12时,终端换热装置设置在第四调温设备1221侧。

在另一种可选的实施例中,能量存储站10的能量释放端102为多个,多个能量释放端102互相连通。互相连通的方式很多,只要实现调温设备侧的换热装置与能量释放端102可构成媒介循环通路即可。例如,如图16所示,多个能量释放端102(多个第二换热装置)通过进液中转管路151和出液中转管路152连通,每个能量释放端102(每个第二换热装置)的进液管141均与进液中转管路151连通,每个能量释放端102(每个第二换热装置)的出液管142均与出液中转管路152连通。再通过进液中转管路151和出液中转管路152作为一组连通管路组,通过两根管路与调温设备侧的换热装置连通,在调温设备(第一调温设备和第三调温设备)与能量存储站10之间通过各自的媒介循环通路进行能量转换。即将多个能量释放端102(多个第二换热装置)的多个进液口连通,多个出液口连通。通过在进液中转管路和出液中转管路上的各连通口处设置流量控制装置,实现同时由一个或多个能量释放端102释放能量,并可以同时向一个或多个调温设备释放能量。

本发明实施例中,能量存储站10的能量吸收端101和能量释放端102采用的换热装置,可以采用板式换热器、蒸发器、冷凝器、换热盘管等。

本发明实施例的能量存储站10中,能量吸收端101和能量释放端102的设置方式可以相同,也可以不相同。

能量存储站10还包括多个流量控制装置13,多个流量控制装置13分别设置在能量存储站10的能量吸收端101和能量释放端102的管路上。流量控制装置具有调节流量的作用,包括动力作用和节流作用。其中,动力作用用于增加流量,节流作用用于减小流量。在利用流体媒介进行能量交换的实施例中,流量控制装置可以为动力泵和电磁阀,或者,膨胀阀等。能量存储站10的能量吸收端101和能量释放端102分别通过管路(进液管141和出液管142)与外部调温设备进行能量交换,即,一个调温设备与能量吸收端101(或能量释放端102)构成一个媒介循环管路,流量控制装置设置在每个调温设备相对应的媒介循环管路上即可。通过流量控制装置的设置,可以控制调节各自所在的媒介循环管路内的媒介的流量,可从零至最大流量之间进行调节,从而控制能量储存站10的能量的存储量或释放量。在一种具体的实施例中,流量控制装置分别设置在能量吸收端101的各进液管141和各出液管142的接口处,以及能量释放端102的各进液管141和各出液管142的接口处。

结合图18至图20,说明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媒介分配混合装置40,包括:

多个中转换热器20,每个中转换热器20具有第一能量输入端201,和第一能量输出端202;以及,

一个或多个混合单元41,每个混合单元41具有多个第二输入端,和,一个或多个第二输出端;和,

流量控制阀门42,设置在中转换热器20的第一能量输出端202的管路上。

其中,每个中转换热器20通过第一能量输入端201用于与一个或多个能量存储站10连通;每个混合单元41通过多个第二输入端分别与每个中转换热器20的一个第一能量输出端202连通。

混合单元41的第二输出端用于与调温设备(释放端调温设备1011)侧的换热装置进行连通。

本发明实施例的媒介分配混合装置40中,中转换热器20用于将从能量存储站10释放的能量进行分流,混合单元将多个中转换热器20分流出的能量中和后得到设定能量,然后由混合单元将设定能量输出至与该设定能量相匹配的调温设备侧。能够精确地向与能量存储站10的能量释放端102的释放端调温设备提供匹配的能量。具体地,可提供匹配的温度的媒介。

结合图1至图8,说明本发明实施例的中转换热器20。

如图1至图6,第一中转换热器20,包括,

第一能量输入端201,用于连通至一个或多个能量存储站10;和,

第一能量输出端202,用于连通至一个或多个混合单元41。

第一能量输入端201,用于吸收能量存储站10的能量(热量或冷量)。采用的具体结构多样,如,利用流体媒介作为载体,第一能量输入端201采用换热装置与能量存储站10(热量存储装置11或冷量存储装置12)侧的能量释放端102的换热装置通过管路连通,流体媒介吸收能量存储站10侧的能量,流体媒介流动至该第一能量输入端201,第一能量输入端201与第一能量输出端202的媒介流体进行热交换,从而将能量转换至第一能量输出端202。依据中转换热器20的第一能量输入端201所连通的能量存储站10的类型,输入的能量可以为热量,也可以为冷量。

在一种可选的实施例中,第一能量输入端201具体采用换热装置,如,板式换热器、蒸发器或者换热盘管等。第一能量输出端202具体采用换热装置,如,板式换热器,冷凝器,或者,换热盘管等。

本发明实施例的中转换热器中,第一能量输入端201和第一能量输出端202的个数,以及,第一能量输入端201和第一能量输出端202的外接连通管路组的设置,依据连通侧的能量存储站10的个数和容量,以及混合单元41的数量等因素确定即可。

在一种可选实施例中,本发明实施例的第一中转换热器20的第一能量输入端201为一个或多个,每个第一能量输入端201的管路独立设置。例如,第一能量输入端201包括一个(如图1、图2和图6所示)或多个(参见图4的中转换热器20的第一能量输出端202)第三换热装置,每个第三换热装置均具有进液管211和出液管212(即,一组连通管路组21),通过两个管路与能量存储站10的能量释放端102(第二换热装置)连通,利用流体媒介将能量存储站10侧的热量传递至第一能量输入端201。也即,每个第三换热装置独立地与能量存储站10的能量释放端102连通。再如,如图4、图6所示,第一能量输入端201为一个第三换热装置,并在第三换热装置的进液端连通多个进液管211,出液端连通多个出液管212。一个进液管211和一个出液管222作为一个连通管路组21,构成多个独立的连通管路组,通过该多个独立连通管路组分别与能量存储站10侧的换热装置连通。

在另一种可选实施例中,第一能量输入端201为多个,多个第一能量输入端201的管路互相连通。互相连通的方式很多,只要实现能够多个吸热端均与能量存储站10的能量释放端102连通即可。例如,如图4所示,多个第一能量输入端201通过进液中转管路221和出液中转管路222连通,每个第一能量输入端201的进液管211均与进液中转管路221连通,每个第一能量输入端201的出液管212均与出液中转管路222连通。再通过进液中转管路221和出液中转管路222作为一组连通管路组,通过两根管路与能量存储站10的能量释放端102的第二换热装置连通。

同理,第一能量输出端202为一个或多个时,每个第一能量输出端202的管路独立设置,设置方式同前述的第一能量输入端201相同。第一能量输出端202为多个时,多个第一能量输出端202的管路互相连通,连通方式同前述的第一能量输入端201相同。在此不再赘述。

本发明实施例中,混合单元41的作用是将具有不同能量(温度)的媒介进行混合,得到设定能量(设定温度)的媒介,然后将该媒介输出至调温设备(释放端调温设备1021)侧。因此,一种具体实施方式中,如图19和图20所示,混合单元41具有两个分隔的腔室,一个进液腔室411,另一个为回液腔室412,进液腔室411具有一个或多个输入进液管4111,以及一个或多个输出出液管4112;回液腔室412具有一个或多个输入出液管4122,以及一个或多个输出进液管4121。一个输入进液管4111和一个输入出液管4122构成输入端连通管路组,一个输出进液管4121和一个输出出液管4112构成输出端连通管路组。一个输入端连通管路组与中转换热器的一个输出端管路组连通,一个输出端管路组与调温设备侧的终端换热装置连通。混合单元41的输入端连通管路组为两个或两个以上,用于与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中转换热器的第一能量输出端的连通管路连通。而混合单元41的输出端连通管路组可以为一组或者多组,一组时(图19),仅与一个调温设备的终端换热装置连通。多组(图20)时,分别与多个调温设备的终端换热装置连通,为多个调温设备提供能量,而且,此时,在每个输出端连通管路组上设置开关阀门,方便控制部分连通管路的开合,以实现为一个或多个调温设备提供能量。

图21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一种能源系统的热水器温度调节的控制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如图21所示,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应用于上述多个实施例所示出的能源系统的热水器温度调节的控制方法。具体的,该控制方法的主要步骤包括:

s2101:获取用户的身份信息。

这里,可以利用检测装置检测用户的图像信息。检测装置包括图像采集设备和人感传感器,人感传感器可用于感测用户与图像采集设备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图像采集设备则可以根据人感传感器所感测的用户与图像采集设备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调整图像采集设备的图像采集参数,以使图像采集设备能够采集到用户的图像。这里,图像包括静态图像和动态图像。可选的,图像采集设备可为摄像头。本申请的控制器与图像采集设备电连接,二者可以通过蓝牙、wifi等无线通信技术实现数据的传输。

在一些可选的执行方式中,控制器内预存有各个年龄的用户的面部特征点的典型特征值的数据库。控制器获取到图像采集设备采集的包含用户的图像的图像信息之后,提取图像信息中的用户的面部特征点,并获取面部特征点的特征值,将提取的用户的面部特征点的特征值与数据库中的各个年龄的用户的面部特征点的典型特征值进行匹配,确定面部特征点的特征值匹配度最高的典型特征值,从而获取该典型特征值对应的用户的年龄,并根据用户的年龄确定该用户的身份信息。这里,用户的身份信息为用户的年龄属性信息,包括老人、中年、青年、儿童和婴儿。比如,用户年龄在60岁以上认为该用户的身份信息为老人;用户年龄在40-60之间认为该用户的身份信息为中年;用户年龄在15-40岁之间认为该用户的身份信息为青年;用户年龄在5-15岁之间认为该用户的身份信息为儿童;用户年龄在0-5岁之间认为该用户的身份信息为婴儿。这样,根据用户的年龄对用户得身份信息进行分类,再根据用户的身份分类信息确定热水器的目标温度,既可以根据用户的身份信息实现精准调温,又能避免根据用户年龄调节热水器温度而使得热水器温度调节频率过快,缩短热水器寿命。

在一些可选的执行方式中,本申请的控制器内预存有用户的图像及与图像相关联的身份信息的数据库。控制器获取到图像采集设备采集的包含用户的图像的图像信息之后,通过面部特征提取分析,将提取的用户面部特征与数据库内预存的用户的图像面部特征进行匹配,从而可以确定数据库内与采集到的图像中的用户对应的预存的用户的图像,进一步可以确定该用户的身份信息。这里,用户的身份信息为用户的唯一编码。比如,当数据库内与采集到的图像中的用户对应的预存的用户的图像的唯一编码为“0012”,则确定用户的身份信息为“0012”;当数据库内与采集到的图像中的用户对应的预存的用户的图像的唯一编码为“0022”,则确定用户的身份信息为“0022”;当数据库内与采集到的图像中的用户对应的预存的用户的图像的唯一编码为“0032”,则确定用户的身份信息为“0032”。这样,用户可以预先设置适宜自己的热水器的目标温度,以便于热水器根据适宜用户自身的热水器的目标温度进行空气调节,实现热水器个性化的温度调节。

s2102:根据用户的身份信息确定热水器的目标温度。

本申请的控制器内预存有用户的身份信息及与用户的身份信息相关联的热水器的目标温度的数据库。当获取到用户的身份信息时,从数据库中获取与用户的身份信息相关联的热水器的目标温度。

s2103:基于热水器的目标温度和实际温度,控制热水器进行温度调节。

这里,热水器的目标温度和实际温度均为热水器的出水口处的出水的目标温度和实际温度,可利用温度传感器获取热水器的出水口处的水温的实际温度。当实际温度低于热水器的目标温度时,则控制热水器进行升温操作,直至实际温度与热水器的目标温度持平;当实际温度与热水器的目标温度相同时,则控制热水器不进行温度调节操作。

这样,根据用户的身份信息控制热水器进行温度调节,可以满足不同用户的不同冷热需求,更为人性化。

在一些可选实施例中,根据用户的身份信息确定热水器的目标温度,具体包括:当获取到多个用户的身份信息时,确定身份优先级最高的第一用户的身份信息;根据第一用户的身份信息确定热水器的目标温度。

例如,当用户的身份信息为用户的年龄属性信息时,预先设置的用户的身份优先级为:老人=婴儿>儿童>中年>青年。当获取到用户的身份信息为老人和中年时,由于老人的身份优先级高于中年,则确定第一用户的身份信息为老人,获取与老人相关联的热水器的目标温度。

或者,当用户的身份信息为用户的唯一编码时,预先设置的用户的身份优先级为:0012=0022>0032。当获取到用户的身份信息为“0022”和“0032”时,由于“0022”的身份优先级高于“0032”,则确定第一用户的身份信息为“0022”,获取与“0022”相关联的热水器的目标温度。

这样,根据用户的身份优先级确定热水器的目标温度,使得身体适应能力较强的用户迁就身体适应能力较弱的用户,照顾身体较弱的用户的身体情况,更为人性化。

在一些可选实施例中,根据用户的身份信息确定热水器的目标温度,具体还包括:当存在多个第一用户时,获取多个与第一用户相关联的热水器的第一目标温度;根据热水器的第一目标温度的温度优先级确定热水器的目标温度。

这里,热水器的第一目标温度的温度优先级为:温度值较大的热水器的第一目标温度>温度值较小的热水器的第一目标温度。

例如,当用户的身份信息为用户的年龄属性信息时,获取到用户的身份信息为老人、中年和婴儿时,由于老人和婴儿的身份优先级均高于中年,且老人和婴儿的身份优先级相同,则身份信息为老人和婴儿的用户均为第一用户。获取与身份信息为老人的第一用户相关联的热水器的第一目标温度37℃,获取与身份信息为婴儿的第一用户相关联的热水器的第一目标温度为38℃,则根据热水器的第一目标温度的温度优先级,确定热水器的目标温度为38℃。

或者,当用户的身份信息为用户的唯一编码时,获取到用户的身份信息为“0012”、“0022”和“0032”时,由于“0012”和“0022”的身份优先级均高于“0032”,且“0012”和“0022”的身份优先级相同,则身份信息为“0012”和“0022”的用户均为第一用户。获取与身份信息为“0012”的第一用户相关联的热水器的第一目标温度为37℃,获取与身份信息为“0022”的第一用户相关联的热水器的第一目标温度为38℃,根据热水器的第一目标温度的温度优先级,确定热水器的目标温度为38℃。

这样,根据热水器的第一目标温度的温度优先级确定热水器的目标温度,使得热水器温度需求低的用户迁就热水器温度需求高的用户,照顾身体较弱的用户的身体情况,更为人性化。

在一些可选实施例中,基于热水器的目标温度和实际温度,控制热水器进行温度调节,具体包括:基于热水器的目标温度和实际温度,通过控制媒介分配混流装置的导热阀门的打开或关闭,控制热水器进行温度调节。

这里,能源系统包括热量存储站和热水器,热量存储站的一端用于吸收能够产生相应热量的调温设备的热量,热量存储站的另一端用于向需要相应热量的调温设备释放热量,热量存储站通过媒介分配混流装置与热水器连通。媒介分配混流装置的导热阀门设置于媒介分配混流装置的输出端与热水器之间的连通管路上。通过媒介分配混流装置的导热阀门的控制,实现对媒介分配混流装置的输出端的各连通管路的开合控制,调节热量的传递,可以依据实际情况,控制热量存储站向热水器进行热量释放。

当热水器的实际温度低于目标温度时,控制媒介分配混流装置的导热阀门打开,使得热量存储站中的热量存储站与热水器连通,使得热量存储站中的冷媒流入热水器的制热冷媒管路中,由于流入热水器的冷媒的冷媒温度高于热水器中原有的冷媒的冷媒温度,可以使得热水器在自身不进行升温操作时,实现制热升温操作;当实际温度与热水器的目标温度持平时,控制媒介分配混流装置的导热阀门关闭。

这样,将调温设备散发的热量进行统一调度,利用热量存储站实现热水器的制热操作,无需另外浪费电能等其他能源,能够有效减少能源消耗和浪费,实现节能减排。

在一些可选实施例中,基于热水器的目标温度和实际温度,控制热水器进行温度调节,具体包括:根据热水器的目标温度和实际温度之间的温度差值,确定媒介分配混流装置的导热阀门的开度;通过控制媒介分配混流装置的导热阀门的开度,控制热水器进行温度调节。

本实施例中,媒介分配混流装置的导热阀门的开度与热水器的目标温度和实际温度之间的温度差值成正相关。具体的,当热水器的目标温度和实际温度之间的温度差值增大时,媒介分配混流装置的导热阀门的开度增大;当热水器的目标温度和实际温度之间的温度差值减小时,媒介分配混流装置的导热阀门的开度减小。

在一些具体的执行方式中,媒介分配混流装置的导热阀门的开度可通过以下公式计算得到:

r=(|t1-t0|+δt)*r0/t2

其中,r表示媒介分配混流装置的导热阀门的开度,t0表示热水器的实际温度,t1表示热水器的目标温度,t2表示媒介分配混流装置的输出端的温度,δt表示温度补偿值,r0表示媒介分配混流装置的导热阀门的最大开度。

这样,当媒介分配混流装置的输出端的温度较高时,适应性的减小媒介分配混流装置的导热阀门的开度,既不影响热水器的制热的进程,又能够减少热量存储站的输出,降低能源消耗和浪费。

图22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一种能源系统的热水器温度调节的控制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如图22所示,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应用于上述多个实施例所示出的能源系统的热水器温度调节的控制方法。具体的,该控制方法的主要步骤包括:

s2201:获取用户的生理特征信息。

在本实施例中,可通过用户的可穿戴设备获取用户的生理参数信息。这里,用户的可穿戴设备为能够检测用户的生理参数信息的体征监测设备,比如,利用智能温度仪检测用户的体表温度信息。本申请的控制器可以通过家庭wifi网络等与可穿戴设备进行通信,并获取由该可穿戴设备所检测到的用户的生理参数信息,并根据用户的生理参数信息确定是否需要进行温度调节。

s2202:根据用户的生理特征信息确定热水器的目标温度。

本申请的控制器内预存有用户的生理特征信息及与用户的生理特征信息相关联的热水器的目标温度的数据库。当获取到用户的生理特征信息时,从数据库中获取与用户的生理特征信息相关联的热水器的目标温度。

s2203:基于热水器的目标温度和实际温度,控制热水器进行温度调节。

这里,当热水器的实际温度低于目标温度时,则控制热水器进行制热升温操作,直至热水器的实际温度与目标温度持平;当热水器的实际温度与目标温度相同时,则控制热水器不进行温度调节操作。

这样,根据用户的生理特征信息控制热水器进行温度调节,可以满足用户对于热水器出水处水温的不同需求,更为人性化。

在一些可选实施例中,用户的生理特征信息包括睡眠深度信息、体表温度信息、血压信息、心率信息中的一种或几种。

当获取到用户的睡眠深度信息时,从数据库中获取与用户的睡眠深度信息相关联的热水器的目标温度;当获取到用户的体表温度信息时,从数据库中获取与用户的体表温度信息相关联的热水器的目标温度;当获取到用户的血压信息时,从数据库中获取与用户的血压信息相关联的热水器的目标温度;当获取到用户的心率信息时,从数据库中获取与用户的心率信息相关联的热水器的目标温度。

这样,便于用户从多个生理特征信息中选择容易检测的生理特征信息(比如体表温度信息)进行检测,降低获取用户的生理特征信息的成本。

在一些可选实施例中,根据用户的生理特征信息确定热水器的目标温度,具体包括:当获取到用户的多个生理特征信息时,确定生理特征优先级最高的用户的第一生理特征信息;根据用户的第一生理特征信息确定热水器的目标温度。

比如,生理特征信息的生理特征优先级为:心率信息>体表温度信息>血压信息>睡眠深度信息。当同时获取到用户的心率信息和体表温度信息时,由于心率信息的生理特征优先级高于体表温度信息的生理特征优先级,选取与用户的心率信息相关联的热水器的目标温度作为热水器的目标温度。

这样,根据用户的生理特征优先级确定热水器的目标温度,优先考虑人体相对重要部位的温度需求,用户体验更佳。

在一些可选实施例中,能源系统包括多个热水器,每一热水器通过一个媒介分配混流装置与热量存储站连通;

基于热水器的目标温度和实际温度,控制热水器进行温度调节,具体包括:基于每一热水器的目标温度和实际温度,通过时序控制多个媒介分配混流装置的导热阀门的打开或关闭,控制多个热水器进行温度调节。

本实施例中,能源系统包括热量存储站和多个热水器,热量存储站的一端用于吸收能够产生相应热量的调温设备的热量,热量存储站的另一端用于向需要相应热量的调温设备释放热量。

这里,热水器作为一种调温设备,既能够将多余的热量通过媒介分配混流装置传输至热量存储站储存起来,也可以通过媒介分配混流装置获取热量存储站的热量,辅助热水器自身完成制热操作。媒介分配混流装置的导热阀门设置于媒介分配混流装置的输出端与热水器之间的连通管路上。通过媒介分配混流装置的导热阀门的控制,实现对媒介分配混流装置的输出端的各连通管路的开合控制,调节热量的传递,可以依据实际情况,控制热量存储站向热水器进行热量释放。

由于存在多个热水器,而且每一热水器都需要进行温度调节,同时打开所有媒介分配混流装置的导热阀门,使热量存储站同时对所有热水器释放热量以进行温度调节,可能存在热量存储站供能不足的情况,达不到良好的辅助制热或制热效果。因此,采用时序控制的方法对多个热水器进行温度调节。

比如,多个热水器包括第一热水器、第二热水器和第三热水器。在第一时间段内,控制与第一热水器连通的媒介分配混流装置的导热阀门打开,使得热量存储站对第一热水器释放热量以进行温度调节;在第二时间段内,控制与第二热水器连通的媒介分配混流装置的导热阀门打开,使得热量存储站对第二热水器释放热量以进行温度调节;在第三时间段内,控制与第三热水器连通的媒介分配混流装置的导热阀门打开,使得热量存储站对第三热水器释放热量以进行温度调节;接着,再在第一时间段内,控制与第一热水器连通的媒介分配混流装置的导热阀门打开,使得热量存储站对第一热水器释放热量以进行温度调节,如此循环。

这样,可有效避免热量存储站由于供能不足而无法对多个热水器进行温度调节的情况。

在一些可选实施例中,根据每一热水器的目标温度和实际温度之间的温度差值,确定每一与热水器连通的媒介分配混流装置的导热阀门的打开或关闭的时间。

这里,在一个单次循环时间段内,热水器的目标温度与实际温度之间的温度差值越大,与热水器连通的媒介分配混流装置的导热阀门的打开时间越长。可选的,与热水器连通的媒介分配混流装置的导热阀门的打开时间可通过以下公式计算得到:

t=(|t1-t0|)*t0/(|t1-t0|+|t11-t01|+|t12-t02|+...)

其中,t表示在一个单次循环时间段内的与热水器连通的媒介分配混流装置的导热阀门的打开时间,t0表示单次循环时间段,t1表示热水器的目标温度,t0表示热水器的实际温度,t11表示第一热水器的目标温度,t01表示第一热水器的实际温度,t12表示第二热水器的目标温度,t02表示第二热水器的实际温度,以此类推。

这样,热水器的目标温度与实际温度之间的温度差值越大,与热水器连通的媒介分配混流装置的导热阀门的打开时间越长,温度调节时间越长,有利于将热量存储站的全部热量都用于热水器的温度调节,避免热量的不必要的损耗与浪费。

图23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一种能源系统的热水器、空调温度调节的控制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如图23所示,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应用于上述多个实施例所示出的能源系统的热水器、空调温度调节的控制方法。具体的,该控制方法的主要步骤包括:

s2301:获取用户的身份信息。

这里,可以利用检测装置检测用户的图像信息。检测装置包括图像采集设备和人感传感器,人感传感器可用于感测用户与图像采集设备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图像采集设备则可以根据人感传感器所感测的用户与图像采集设备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调整图像采集设备的图像采集参数,以使图像采集设备能够采集到用户的图像。这里,图像包括静态图像和动态图像。可选的,图像采集设备可为摄像头。本申请的控制器与图像采集设备电连接,二者可以通过蓝牙、wifi等无线通信技术实现数据的传输。

在一些可选的执行方式中,控制器内预存有各个年龄的用户的面部特征点的典型特征值的数据库。控制器获取到图像采集设备采集的包含用户的图像的图像信息之后,提取图像信息中的用户的面部特征点,并获取面部特征点的特征值,将提取的用户的面部特征点的特征值与数据库中的各个年龄的用户的面部特征点的典型特征值进行匹配,确定面部特征点的特征值匹配度最高的典型特征值,从而获取该典型特征值对应的用户的年龄,并根据用户的年龄确定该用户的身份信息。这里,用户的身份信息为用户的年龄属性信息,包括老人、中年、青年、儿童和婴儿。比如,用户年龄在60岁以上认为该用户的身份信息为老人;用户年龄在40-60之间认为该用户的身份信息为中年;用户年龄在15-40岁之间认为该用户的身份信息为青年;用户年龄在5-15岁之间认为该用户的身份信息为儿童;用户年龄在0-5岁之间认为该用户的身份信息为婴儿。这样,根据用户的年龄对用户得身份信息进行分类,再根据用户的身份分类信息确定热水器以及空调的目标温度,既可以根据用户的身份信息实现精准调温,又能避免根据用户年龄调节热水器温度和环境温度而使得热水器以及空调温度调节频率过快,缩短热水器寿命。

在一些可选的执行方式中,本申请的控制器内预存有用户的图像及与图像相关联的身份信息的数据库。控制器获取到图像采集设备采集的包含用户的图像的图像信息之后,通过面部特征提取分析,将提取的用户面部特征与数据库内预存的用户的图像面部特征进行匹配,从而可以确定数据库内与采集到的图像中的用户对应的预存的用户的图像,进一步可以确定该用户的身份信息。这里,用户的身份信息为用户的唯一编码。比如,当数据库内与采集到的图像中的用户对应的预存的用户的图像的唯一编码为“0012”,则确定用户的身份信息为“0012”;当数据库内与采集到的图像中的用户对应的预存的用户的图像的唯一编码为“0022”,则确定用户的身份信息为“0022”;当数据库内与采集到的图像中的用户对应的预存的用户的图像的唯一编码为“0032”,则确定用户的身份信息为“0032”。这样,用户可以预先设置适宜自己的热水器以及空调的目标温度,以便于热水器、空调分别根据适宜用户自身的热水器、空调的目标温度进行空气调节,实现热水器的温度以及环境温度的个性化调节。

s2302:根据用户的身份信息确定热水器的目标温度和空调的目标温度。

本申请的控制器内预存有用户的身份信息及与用户的身份信息相关联的热水器、空调的目标温度的数据库。当获取到用户的身份信息时,从数据库中获取与用户的身份信息相关联的热水器的目标温度和空调的目标温度。

s2303:基于热水器的目标温度和实际温度,控制热水器进行温度调节。

这里,热水器的目标温度和实际温度分别为热水器的出水口处的出水的目标温度和实际温度,可利用温度传感器获取热水器的出水口处的水温的实际温度。当实际温度低于热水器的目标温度时,则控制热水器进行升温操作,直至实际温度与热水器的目标温度持平;当实际温度与热水器的目标温度相同时,则控制热水器不进行温度调节操作。

s2304:基于空调的目标温度和环境温度,控制空调进行温度调节。

这里,当环境温度高于空调的目标温度时,则控制空调进行制冷降温操作,直至环境温度与空调的目标温度持平;当环境温度低于空调的目标温度时,则控制空调进行制热升温操作,直至环境温度与空调的目标温度持平;当环境温度与空调的目标温度相同时,则控制空调不进行温度调节操作。

这样,根据用户的身份信息控制热水器以及空调进行温度调节,实现热水器的水温与环境温度的协同调节,可以满足不同用户对于热水器的出水口处的水温以及环境温度的不同冷热需求,更为人性化。

在一些可选实施例中,根据用户的身份信息确定热水器的目标温度和空调的目标温度,具体包括:当获取到多个用户的身份信息时,确定身份优先级最高的第一用户的身份信息;根据第一用户的身份信息确定热水器的目标温度和空调的目标温度。

例如,当用户的身份信息为用户的年龄属性信息时,预先设置的用户的身份优先级为:老人=婴儿>儿童>中年>青年。当获取到用户的身份信息为老人和中年时,由于老人的身份优先级高于中年,则确定第一用户的身份信息为老人,获取与老人相关联的热水器的目标温度和空调的目标温度。

或者,当用户的身份信息为用户的唯一编码时,预先设置的用户的身份优先级为:0012=0022>0032。当获取到用户的身份信息为“0022”和“0032”时,由于“0022”的身份优先级高于“0032”,则确定第一用户的身份信息为“0022”,获取与“0022”相关联的热水器的目标温度和空调的目标温度。

这样,根据用户的身份优先级确定热水器的目标温度和空调的目标温度,使得身体适应能力较强的用户迁就身体适应能力较弱的用户,照顾身体较弱的用户的身体情况,更为人性化。

在一些可选实施例中,根据用户的身份信息确定热水器的目标温度和空调的目标温度,具体还包括:当存在多个第一用户时,获取多个与第一用户相关联的热水器的第一目标温度和空调的第一目标温度;根据热水器的第一目标温度的热水器温度优先级确定热水器的目标温度;根据空调的第一目标温度的空调温度优先级确定空调的目标温度。

这里,热水器的第一目标温度的温度优先级为:温度值较大的热水器的第一目标温度>温度值较小的热水器的第一目标温度;空调的第一目标温度的温度优先级为:温度值较大的空调的第一目标温度>温度值较小的空调的第一目标温度。

例如,当用户的身份信息为用户的年龄属性信息时,获取到用户的身份信息为老人、中年和婴儿时,由于老人和婴儿的身份优先级均高于中年,且老人和婴儿的身份优先级相同,则身份信息为老人和婴儿的用户均为第一用户。获取与身份信息为老人的第一用户相关联的热水器的第一目标温度37℃,获取与身份信息为婴儿的第一用户相关联的热水器的第一目标温度为38℃,则根据热水器的第一目标温度的温度优先级,确定热水器的目标温度为38℃;获取与身份信息为老人的第一用户相关联的空调的第一目标温度为24℃,获取与身份信息为婴儿的第一用户相关联的空调的第一目标温度为26℃,则根据空调的第一目标温度的温度优先级,确定空调的目标温度为26℃。

或者,当用户的身份信息为用户的唯一编码时,获取到用户的身份信息为“0012”、“0022”和“0032”时,由于“0012”和“0022”的身份优先级均高于“0032”,且“0012”和“0022”的身份优先级相同,则身份信息为“0012”和“0022”的用户均为第一用户。获取与身份信息为“0012”的第一用户相关联的热水器的第一目标温度为37℃,获取与身份信息为“0022”的第一用户相关联的热水器的第一目标温度为38℃,根据热水器的第一目标温度的温度优先级,确定热水器的目标温度为38℃;获取与身份信息为“0012”的第一用户相关联的空调的第一目标温度为24℃,获取与身份信息为“0022”的第一用户相关联的空调的第一目标温度为26℃,根据空调的第一目标温度的温度优先级,确定空调的目标温度为26℃。

这样,根据热水器的第一目标温度的温度优先级确定热水器的目标温度,根据空调的第一目标温度的温度优先级确定空调的目标温度,使得热水器温度需求低的用户迁就热水器温度需求高的用户,环境温度需求低的用户迁就环境温度需求高的用户,照顾身体较弱的用户的身体情况,更为人性化。

在一些可选实施例中,基于热水器的目标温度和实际温度,控制热水器进行温度调节,基于空调的目标温度和环境温度,控制空调进行温度调节,具体包括:基于热水器的目标温度和实际温度,通过控制第一中转换热器的导热阀门的打开或关闭,控制热水器进行温度调节;基于空调的目标温度和环境温度,通过控制第二中转换热器的导热阀门的打开或关闭,控制空调进行温度调节。

这里,能源系统包括热量存储站、冷量存储站、热水器、空调和控制器,热量存储站的热量输入端用于吸收能够产生相应能量的调温设备的热量,热量存储站的热量输出端用于为需要相应能量的调温设备释放热量,冷量存储站的冷量输入端用于吸收需要相应能量的调温设备的热量,冷量存储站的冷量输入端用于向能够产生相应能量的调温设备释放冷量,热水器通过第一中转换热器与热量存储站连通,空调通过第二中转换热器分别与热量存储站、冷量存储站连通。

当热水器的实际温度低于目标温度时,控制第一中转换热器的导热阀门打开,使得热量存储站中的热量存储站与热水器连通,使得热量存储站中的冷媒流入热水器的制热冷媒管路中,由于流入热水器的冷媒的冷媒温度高于热水器中原有的冷媒的冷媒温度,可以使得热水器在自身不进行升温操作时,实现制热升温操作;当热水器的实际温度与热水器的目标温度持平时,控制第一中转换热器的导热阀门关闭。

当环境温度高于空调的目标温度时,控制第二中转换热器的导热阀门打开,使得冷量存储站与空调连通,使得冷量存储站中的冷媒流入空调的制冷冷媒管路中,由于流入空调的冷媒的冷媒温度低于空调中原有的冷媒的冷媒温度,可以使得空调在自身不进行降温操作时,实现制冷降温操作;当环境温度低于空调的目标温度时,控制第二中转换热器的导热阀门打开,使得热量存储站与空调连通,使得热量存储站中的冷媒流入空调的制热冷媒管路中,由于流入空调的冷媒的冷媒温度高于空调中原有的冷媒的冷媒温度,可以使得空调在自身不进行升温操作时,实现制热升温操作;当环境温度与空调的目标温度持平时,控制第二中转换热器的导热阀门关闭。当然,当环境温度高于空调的目标温度时,空调自身也可以转换成制冷模式,通过提高压缩机频率等方式来进行制冷降温;当环境温度低于空调的目标温度时,空调自身也可以转换成制热模式,通过提高压缩机频率等方式来进行制热升温。

这样,将调温设备散发的热量和冷量进行统一调度,利用热量存储站实现热水器的制热操作,分别利用热量存储站和冷量存储站实现空调的制热、制冷操作,无需另外浪费电能等其他能源,能够有效减少能源消耗和浪费,实现节能减排。

在一些可选实施例中,基于热水器的目标温度和实际温度,控制热水器进行温度调节,基于空调的目标温度和环境温度,控制空调进行温度调节,具体包括:根据热水器的目标温度和实际温度之间的温度差值,确定第一中转换热器的导热阀门的开度;通过控制第一中转换热器的导热阀门的开度,控制热水器进行温度调节;根据空调的目标温度和环境温度之间的温度差值,确定第二中转换热器的导热阀门的开度;通过控制第二中转换热器的导热阀门的开度,控制空调进行温度调节。

本实施例中,第一中转换热器的导热阀门的开度与热水器的目标温度和实际温度之间的温度差值成正相关;第二中转换热器的导热阀门的开度与空调的目标温度和环境温度之间的温度差值成正相关。具体的,当热水器的目标温度和实际温度之间的温度差值增大时,第一中转换热器的导热阀门的开度增大;当热水器的目标温度和实际温度之间的温度差值减小时,第一中转换热器的导热阀门的开度减小。当空调的目标温度和环境温度之间的温度差值增大时,第二中转换热器的导热阀门的开度增大;当空调的目标温度和环境温度之间的温度差值减小时,第二中转换热器的导热阀门的开度减小。

在一些具体的执行方式中,第一中转换热器的导热阀门的开度可通过以下公式计算得到:

ra=(|ta1-ta0|+δta)*ra0/ta2

其中,ra表示第一中转换热器的导热阀门的开度,ta0表示热水器的实际温度,ta1表示热水器的目标温度,ta2表示第一中转换热器的输出端的温度,δta表示第一温度补偿值,ra0表示

第一中转换热器的导热阀门的最大开度。

第二中转换热器的导热阀门的开度可通过以下公式计算得到:

rb=(|tb1-tb0|+δtb)*rb0/tb2

其中,rb表示第二中转换热器的导热阀门的开度,tb0表示空调所处环境的环境温度,tb1表示空调的目标温度,tb2表示第二中转换热器的输出端的温度,δtb表示第二温度补偿值,rb0表示第二中转换热器的导热阀门的最大开度。

这里,第一温度补偿值用以保证热水器的目标温度与实际温度持平时,第一中转换热器的导热阀门仍继续保持一定开度,使热水器缓慢制热,避免热水器的实际温度快速下降;第二温度补偿值用以保证空调的目标温度与环境温度持平时,第二中转换热器的导热阀门仍继续保持一定开度,使空调缓慢制热或制冷,避免环境温度骤降或骤升。

这样,当第一中转换热器的输出端的温度较高时,适应性的减小第一中转换热器的导热阀门的开度,既不影响热水器的制热的进程,又能够减少热量存储站的输出,降低能源消耗和浪费;当第二中转换热器的输出端的温度较高时,适应性的减小第二中转换热器的导热阀门的开度,既不影响空调的制冷和制热的进程,又能够减少热量/冷量存储站的输出,降低能源消耗和浪费。

图24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一种能源系统的热水器、空调温度调节的控制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如图24所示,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应用于上述多个实施例所示出的能源系统的热水器、空调温度调节的控制方法。具体的,该控制方法的主要步骤包括:

s2401:获取用户的生理特征信息。

在本实施例中,可通过用户的可穿戴设备获取用户的生理参数信息。这里,用户的可穿戴设备为能够检测用户的生理参数信息的体征监测设备,比如,利用智能温度仪检测用户的体表温度信息。本申请的控制器可以通过家庭wifi网络等与可穿戴设备进行通信,并获取由该可穿戴设备所检测到的用户的生理参数信息,并根据用户的生理参数信息确定是否需要进行温度调节。

s2402:根据用户的生理特征信息确定热水器的目标温度和空调的目标温度。

本申请的控制器内预存有用户的生理特征信息及与用户的生理特征信息相关联的热水器、空调的目标温度的数据库。当获取到用户的生理特征信息时,从数据库中获取与用户的生理特征信息相关联的热水器的目标温度和空调的目标温度。

s2403:基于热水器的目标温度和实际温度,控制热水器进行温度调节。

这里,热水器的目标温度和实际温度分别为热水器的出水口处的出水的目标温度和实际温度,可利用温度传感器获取热水器的出水口处的水温的实际温度。当实际温度低于热水器的目标温度时,则控制热水器进行升温操作,直至实际温度与热水器的目标温度持平;当实际温度与热水器的目标温度相同时,则控制热水器不进行温度调节操作。

s2404:基于空调的目标温度和环境温度,控制空调进行温度调节。

这里,当环境温度高于空调的目标温度时,则控制空调进行制冷降温操作,直至环境温度与空调的目标温度持平;当环境温度低于空调的目标温度时,则控制空调进行制热升温操作,直至环境温度与空调的目标温度持平;当环境温度与空调的目标温度相同时,则控制空调不进行温度调节操作。

这样,根据用户的生理特征信息控制热水器以及空调进行温度调节,实现热水器的水温与环境温度的协同调节,可以满足用户对于热水器的出水口处的水温以及环境温度的不同冷热需求,更为人性化。

在一些可选实施例中,用户的生理特征信息包括睡眠深度信息、体表温度信息、血压信息、心率信息中的一种或几种。

当获取到用户的睡眠深度信息时,从数据库中获取与用户的睡眠深度信息相关联的热水器、空调的目标温度;当获取到用户的体表温度信息时,从数据库中获取与用户的体表温度信息相关联的热水器、空调的目标温度;当获取到用户的血压信息时,从数据库中获取与用户的血压信息相关联的热水器、空调的目标温度;当获取到用户的心率信息时,从数据库中获取与用户的心率信息相关联的热水器的目标温度和空调的目标温度。

这样,便于用户从多个生理特征信息中选择容易检测的生理特征信息(比如体表温度信息)进行检测,降低获取用户的生理特征信息的成本。

在一些可选实施例中,根据用户的生理特征信息确定热水器的目标温度和空调的目标温度,具体包括:当获取到用户的多个生理特征信息时,确定生理特征优先级最高的用户的第一生理特征信息;根据用户的第一生理特征信息确定热水器的目标温度和空调的目标温度。

比如,生理特征信息的生理特征优先级为:心率信息>体表温度信息>血压信息>睡眠深度信息。当同时获取到用户的心率信息和体表温度信息时,由于心率信息的生理特征优先级高于体表温度信息的生理特征优先级,选取与用户的心率信息相关联的热水器的目标温度和空调的目标温度作为热水器的目标温度和空调的目标温度。

这样,根据用户的生理特征优先级确定热水器的目标温度和空调的目标温度,优先考虑人体相对重要部位的温度需求,用户体验更佳。

在一些可选实施例中,提供了一种能源系统,包括热量存储站、热水器和控制器,其中:

热量存储站的热量输入端用于吸收能够产生相应能量的调温设备的热量,热量存储站的热量输出端用于为需要相应能量的调温设备释放热量;

热水器通过媒介分配混流装置与热量存储站连通;

控制器用于:获取用户的身份信息;根据用户的身份信息确定热水器的目标温度;基于热水器的目标温度和实际温度,控制热水器进行温度调节。

在一些可选实施例中,控制器具体用于:当获取到多个用户的身份信息时,确定身份优先级最高的第一用户的身份信息;根据第一用户的身份信息确定热水器的目标温度。

在一些可选实施例中,控制器具体还用于:当存在多个第一用户时,获取多个与第一用户相关联的热水器的第一目标温度;根据热水器的第一目标温度的温度优先级确定热水器的目标温度。

在一些可选实施例中,控制器具体用于:基于热水器的目标温度和实际温度,通过控制媒介分配混流装置的导热阀门的打开或关闭,控制热水器进行温度调节。

在一些可选实施例中,控制器具体用于:根据热水器的目标温度和实际温度之间的温度差值,确定媒介分配混流装置的导热阀门的开度;通过控制媒介分配混流装置的导热阀门的开度,控制热水器进行温度调节。

该控制器控制执行上述流程的具体方式可以参照前文图21的实施例所公开的内容,在此不作赘述。

在一些可选实施例中,提供了一种能源系统,包括热量存储站、热水器和控制器,其中:

热量存储站的热量输入端用于吸收能够产生相应能量的调温设备的热量,热量存储站的热量输出端用于为需要相应能量的调温设备释放热量;

热水器通过媒介分配混流装置与热量存储站连通;

控制器用于:获取用户的生理特征信息;根据用户的生理特征信息确定热水器的目标温度;基于热水器的目标温度和实际温度,控制热水器进行温度调节。

在一些可选实施例中,用户的生理特征信息包括睡眠深度信息、体表温度信息、血压信息、心率信息中的一种或几种。

在一些可选实施例中,控制器具体用于:当获取到用户的多个生理特征信息时,确定生理特征优先级最高的用户的第一生理特征信息;根据用户的第一生理特征信息确定热水器的目标温度。

在一些可选实施例中,控制器具体用于:基于热水器的目标温度和实际温度,通过控制媒介分配混流装置的导热阀门的打开或关闭,控制热水器进行温度调节。

在一些可选实施例中,控制器具体用于:根据热水器的目标温度和实际温度之间的温度差值,确定媒介分配混流装置的导热阀门的开度;通过控制媒介分配混流装置的导热阀门的开度,控制热水器进行温度调节。

该控制器控制执行上述流程的具体方式可以参照前文图22的实施例所公开的内容,在此不作赘述。

在一些可选实施例中,提供了一种能源系统,包括热量存储站、冷量存储站、热水器、空调和控制器,其中:

热量存储站的热量输入端用于吸收能够产生相应能量的调温设备的热量,热量存储站的热量输出端用于为需要相应能量的调温设备释放热量;

冷量存储站的冷量输入端用于吸收需要相应能量的调温设备的热量,冷量存储站的冷量输入端用于向能够产生相应能量的调温设备释放冷量;

热水器通过第一中转换热器与热量存储站连通;

空调通过第二中转换热器分别与热量存储站、冷量存储站连通;

控制器用于:获取用户的身份信息;根据用户的身份信息确定热水器的目标温度和空调的目标温度;基于热水器的目标温度和实际温度,控制热水器进行温度调节;基于空调的目标温度和环境温度,控制空调进行温度调节。

在一些可选实施例中,控制器具体用于:当获取到多个用户的身份信息时,确定身份优先级最高的第一用户的身份信息;根据第一用户的身份信息确定热水器的目标温度和空调的目标温度。

在一些可选实施例中,控制器具体还用于:当存在多个第一用户时,获取多个与第一用户相关联的热水器的第一目标温度和空调的第一目标温度;根据热水器的第一目标温度的热水器温度优先级确定热水器的目标温度;根据空调的第一目标温度的空调温度优先级确定空调的目标温度。

在一些可选实施例中,控制器具体用于:基于热水器的目标温度和实际温度,通过控制第一中转换热器的导热阀门的打开或关闭,控制热水器进行温度调节;基于空调的目标温度和环境温度,通过控制第二中转换热器的导热阀门的打开或关闭,控制空调进行温度调节。

在一些可选实施例中,控制器具体用于:根据热水器的目标温度和实际温度之间的温度差值,确定第一中转换热器的导热阀门的开度;通过控制第一中转换热器的导热阀门的开度,控制热水器进行温度调节;根据空调的目标温度和环境温度之间的温度差值,确定第二中转换热器的导热阀门的开度;通过控制第二中转换热器的导热阀门的开度,控制空调进行温度调节。

该控制器控制执行上述流程的具体方式可以参照前文图23的实施例所公开的内容,在此不作赘述。

在一些可选实施例中,提供了一种能源系统,包括热量存储站、冷量存储站、热水器、空调和控制器,其中:

热量存储站的热量输入端用于吸收能够产生相应能量的调温设备的热量,热量存储站的热量输出端用于为需要相应能量的调温设备释放热量;

冷量存储站的冷量输入端用于吸收需要相应能量的调温设备的热量,冷量存储站的冷量输入端用于向能够产生相应能量的调温设备释放冷量;

热水器通过第一中转换热器与热量存储站连通;

空调通过第二中转换热器分别与热量存储站、冷量存储站连通;

控制器用于:获取用户的生理特征信息;根据用户的生理特征信息确定热水器的目标温度和空调的目标温度;基于热水器的目标温度和实际温度,控制热水器进行温度调节;基于空调的目标温度和环境温度,控制空调进行温度调节。

在一些可选实施例中,用户的生理特征信息包括睡眠深度信息、体表温度信息、血压信息、心率信息中的一种或几种。

在一些可选实施例中,控制器具体用于:当获取到用户的多个生理特征信息时,确定生理特征优先级最高的用户的第一生理特征信息;根据用户的第一生理特征信息确定热水器的目标温度和空调的目标温度。

在一些可选实施例中,控制器具体用于:基于热水器的目标温度和实际温度,通过控制第一中转换热器的导热阀门的打开或关闭,控制热水器进行温度调节;基于空调的目标温度和环境温度,通过控制第二中转换热器的导热阀门的打开或关闭,控制空调进行温度调节。

在一些可选实施例中,控制器具体用于:根据热水器的目标温度和实际温度之间的温度差值,确定第一中转换热器的导热阀门的开度;通过控制第一中转换热器的导热阀门的开度,控制热水器进行温度调节;根据空调的目标温度和环境温度之间的温度差值,确定第二中转换热器的导热阀门的开度;通过控制第二中转换热器的导热阀门的开度,控制空调进行温度调节。

该控制器控制执行上述流程的具体方式可以参照前文图24的实施例所公开的内容,在此不作赘述。

在一些示例性实施例中,还提供了一种包括指令的非临时性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例如包括指令的存储器,上述指令可由处理器执行以完成前文所述的方法。上述非临时性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可以是只读存储器(readonlymemory,rom)、随机存取存储器(randomaccessmemory,ram)、磁带和光存储设备等。

应当理解的是,上述多个实施例所公开的不同控制器所执行的一种或几种控制流程可以集成于同一控制器上;能源系统的控制器可根据实际工作的需要选择调用对应的控制方法所限定的工作流程。

应当理解的是,本发明并不局限于上面已经描述并在附图中示出的流程及结构,并且可以在不脱离其范围进行各种修改和改变。本发明的范围仅由所附的权利要求来限制。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